《科技活动》(小发明篇)4.1第一节 光学实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科技活动》(小发明篇)4.1第一节 光学实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节 光学实验
实验一:小孔成像
【实验器材】
蜡烛、小孔屏(孔径1-3毫米),毛玻璃屏。
【实验过程】
1、按图所示放好蜡烛、小孔屏和毛玻璃屏。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和屏的高度,使蜡烛的火焰、小孔和毛玻璃屏的中心在同一条水平直线上。蜡烛和小孔屏的距离不宜过大。调整后,可以在毛玻璃屏上看到蜡烛火焰倒立的实像。
2、移动蜡烛或毛玻璃屏的位置,可以看到,蜡烛距小孔越近或毛玻璃屏距小孔越远,得到的像越大。
【注意事项】
1、配合演示要画出小孔成像的光路图,运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说明小孔成倒立实像以及物点和像点一一对应的关系。
2、孔的大小,物与小孔的距离配合要适当,以保证所成实像既清晰又有一定的亮度。一般来说,孔径越小,像越清晰,像的亮度越差;孔径越大,物与小孔屏的距离应越大。
3、毛玻璃屏的毛面应对着小孔,观察者即可从屏的毛面对光的漫反射看到实像,也可从毛玻璃屏透射的光看到实像。
4、本实验应在暗室中进行。
实验二:望远镜
器材:两个放大镜 (两个放大镜的大小最好不相同)、硬质纸筒——卫生纸纸筒(必须足够长)或者包装纸纸筒、管道胶带、剪刀、直尺、一张印刷纸
步骤:
1、取两只放大镜和一张报纸
2、取较大的那只放大镜,将其置于你和报纸之间。此时可以看到报纸上的字迹是模糊的。
3、取第二只放大镜,将其置于你双眼与第一只放大镜之间。
4、前后移动第二只放大镜直到可以清晰看到报纸上面的字。会发现此时报纸上的字被放大了且上下颠倒。
5、测量并记录此时两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6、在距离纸筒前端2.5cm处裁剪出一个凹槽。注意不要剪断,凹槽大小应刚好可以插入大号放大镜。
7、按照刚才所测量出的两只放大镜的距离大小,在纸筒上裁剪出第二个凹槽用来放置第二只放大镜。
8、放置完两只放大镜后(大的在前,小的在后),用胶带将它们固定。
9、保留小号放大镜后面1~2cm的长度,切掉纸筒剩下的多余部分。
10、用自制的望远镜看报纸,检查它是否可以正常使用。为了使成像更加清晰,你可能需要轻微调节两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另外:可以采用双套筒式。
实验三:会聚日光 点燃火柴
【实验器材】
凸透镜,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1)将白纸铺放在地上(或桌面上),将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在白纸上得到一个亮圆。
(2)移动凸透镜的位置,使白纸上的亮圆会聚成一个最亮、最小的点(此即凸透镜的焦点)。
(3)将火柴头放在该亮点上,观察火柴是否能燃烧起来。
实验四:海市蜃楼
【实验器材】
矩形玻璃容器一个,清水,酸性定影液(或食盐水、食用糖水等)。
【实验步骤】
在矩形玻璃容器中先放入密度较大的酸性定影液,约15cm深,然后用玻璃棒导流法轻轻加入清水,约4cm深。在容器的一侧约12cm处放置一被照亮的物体,物高约5cm。从容器的另一侧不同距离和不同角度倾斜向上观看,可看到虚幻“蜃景”。
※阅读材料※
神奇的分身术之一
实验器材:透明玻璃杯,硬币一枚,水。
实验过程:在透明玻璃杯的杯底放一枚硬币,再放一些水。把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下移到某一个位置时,可以看到两枚硬币。
解释:看到的两枚硬币均为虚像,其中一枚是硬币通过水面折射而成的虚像,这枚硬币虚像比实际的硬币要高一些;另一枚则是通过杯子侧面的水折射而成的像,此时的侧面水柱相当一个凸透镜,从而形成一个放大的虚像。我们未看到硬币的“真身”,只看到硬币的两个“化身”。
神奇的分身术之二
实验器材:一张扑克牌,一根针。
实验过程:在扑克牌上用针扎两个相距不超过3mm的针孔。然后把针放在扑克牌的背后约2.5cm的地方,用单眼透过双孔观察,你看到的不是一根针,而是两根。若在两孔的附近再扎第三个孔,当你透过这些孔观察时,就能看到三根针。扎的孔越多,看到的针越多。观察时,适当调整扑克牌(转动或改变扑克牌距人眼的距离),这种现象更清晰。
解释: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针上的光在透过不同的小孔时,在人的视网膜上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物像,因而出现了神奇的分身术现象。
智慧火花
同学奇思:我的妙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八年级 《科技活动》(小发明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