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怜悯是人的天性》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怜悯是人的天性》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4.2《怜悯是人的天性》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组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     ,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率文化,叱咤风云,     ,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     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    的精神之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所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所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二、小阅读-课内
4.《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两篇文章在提出论点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诚然,霍布斯看出了现今的人们对自然的权利所作的种种解释的缺点,然而从他自己所作的解释中得出的结论就可看出,他的解释的着眼点也是错误的。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这一点,就连对人类的美德大加贬抑的人也是不得不承认的,因此,我不怕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意见。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掩埋它们死去的同类。
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在剧院中,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被剧中的不幸者的苦难遭遇感动得伤心流泪的观众,尽管他们当中有那么一个人身为暴君,屡屡对敌人滥施酷刑。
心地的温情,是大自然把眼泪给予人类的同时赠予人类的礼物。
曼德维尔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大自然不赋予人类以怜悯心来支持他的理性,那么,人类尽管有种种美德,也终归会成为怪物。但是,曼德维尔没有看到的是,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全都是从这个品质中派生出来的。的确,人们所说的慷慨、仁慈和人道,如果不是指对弱者、罪人和整个人类怀抱的怜悯心,又指的是什么呢?即使说怜悯心真的只不过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这种说法,除了更加有力地证明我的论点符合真理以外,还能说明什么呢?的确,在旁边观看的动物愈是对受难的动物的痛苦感同身受,它的同情心便愈是强烈。
可以肯定的是,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这样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它能使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去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在训导人们方面,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精辟格言,而采用“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样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尽管这句格言没有前一句格言完善,但也许更有用处。总而言之,我们不应当在高深的理论中,而应当在这种自然的感情中去寻找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恶事的原因。虽然苏格拉底和具有他那种素养的人可以通过理性而获得美德,但是,如果人类的生存要依靠组成人类的人的推理的话,则人类也许早就灭亡了。
(摘编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今的人们”和霍布斯对自然的权利进行解释的着眼点都是错误的,因此都得出错误结论。
B.怜悯心是最普遍的、合乎自然的美德,即使是动物或残暴的君主,对不幸者也怀有怜悯之心。
C.怜悯心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是先于思维的,更是先于人类的自尊心和责任心的。
D.格言“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并不完善,因为它并不出自人类的天性。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破立结合的方式,以一分为二的态度分析霍布斯和曼德维尔的观点,从而引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
B.文章主要运用对比、类比、引用、演绎论证等手法进行说理,以事实为依据,旗帜鲜明地指出善是人的共性。
C.文中引用诗句“心地的温情……赠予人类的礼物”,是为了论证人内心的怜悯情感是大自然赋予人的天性。
D.文章采用层进结构,首先提出怜悯心产生的原因,然后分析怜悯心的表现,最后总结怜悯心对人类的作用。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的观点与孟子人有“恻隐之心”的观点是一致的,都强调人性本善。
B.人类的很多社会美德是从怜悯心当中生发出来的,甚至人类的理性也需要怜悯心的支撑。
C.人类的美德虽然主要是来自先天的本性,但具有足够素养的人也能通过理性而获得美德。
D.怜悯心是一种自然感情,可全面替代法律、良风美俗等,让人尽可能不去伤害到他人利益。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罗素在《中国问题》里讨论我们民族的性格,指出三个弱点:贪污、怯懦和残忍。罗素的这番话引起我的不安,也引起我由中国民族性的弱点想到普遍人性的弱点。
残酷的倾向,似乎不是某一民族所特有的,它是像盲肠一样由原始时代遗留下来的劣根性,还没有被文化洗刷净尽。小孩们大半欢喜虐害昆虫和其它小动物,踏死一堆蚂蚁,满不在意。用生人做陪葬者或是祭典中的牺牲,似不仅限于野蛮民族。罗马人让人和兽相斗相杀,西班牙人让牛和牛相斗相杀,作为一种娱乐来看……这类事实引起一部分哲学家,如中国的荀子和英国的霍布斯,推演出“性恶”这样一个结论。
有些学者对于幸灾乐祸的心理,不以性恶为最终解释而另求原因。最早的学说是自觉安全说。拉丁诗人卢克莱修说:“狂风在起波浪时,站在岸上看别人在苦难中挣扎,是一件愉快的事。”卢克莱修以为使我们愉快的并非看见别人的灾祸,而是庆幸自己的安全。霍布斯的学说也很类似。他以为别人痛苦而自己安全,就足见自己比别人高一层,心中有一种光荣之感。苏格兰派哲学家如培恩之流以为幸灾乐祸的心理基于权力欲。能给苦痛让别人受,就足显出自己的权力。这几种学说都有一个公同点:就是都假定幸灾乐祸时有一种人我比较,比较之后见出我比人安全,比别人高一层,比别人有权力,所以高兴。
这种比较也许是有的,但是比较的结果也可以发生与幸灾乐祸相反的念头。比如我们在岸上看翻船,也可以忘却自己处在较幸运的地位,而假想自己在船上碰着那些危险的境遇,心中是如何惶恐、焦急、绝望、悲痛。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变成自己的痛苦。痛苦的程度也许随人而异,而心中总不免有一点不安,一点感动和一点援助的动机。有生之物都有一种同类情感。对于生命都想留恋和维护,凡遇到危害生命的事情都不免侧然感动,无论那生命是否属于自己。
由此可知,遇着旁人受苦难时,心中或是发生幸灾乐祸的心理,或是发生恻隐之心,全在一念之差。一念向此,或一念向彼,都很自然,但在动念的关头,差以毫厘便谬以千里。念头转向幸灾乐祸的一方面去,充类至尽,便欺诈凌虐,屠杀吞并,刀下不留情,睁眼看旁人受苦不伸手援助,甚至落井下石,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冤气弥漫、黑暗无人道的场所;念头转向恻隐一方面去,充类至尽,则四海兄弟,一视同仁,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老有所养,幼有所归,鳏寡孤独者亦可各得其所,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一团和气、其乐融融的场所。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生存与死灭的歧路全在这一转念上面,所以这一转念是不能苟且的。
这一转念关系如许重大,而转好转坏又全系在一个刀锋似的关头上,好转与坏转有同样的自然而容易,所以古今中外大思想家和大宗教家,都紧握住这个关头。各派伦理思想尽管在侧轻侧重上有差别,各派宗教尽管在信条仪式上互相悬殊,都着重一个基本德行。孔孟所谓“仁”,释氏所谓“慈悲”,耶稣所谓“爱”,都全从人类固有的一点恻隐之心出发。他们都看出在临到同类受苦受难的关头上,一着走错,全盘皆输,丢开那一点恻隐之心不去培养,一切道德都无基础,人类社会无法维持,而人也就丧失其所以为人的本性。这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极平凡而亦极伟大的发现,一切伦理思想,一切宗教,都基于这点发现。这也就是说,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
(摘编自朱光潜《谈恻隐之心》)
材料二:
霍布斯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这一点,就连对人类的美德大加贬抑的人也是不得不承认的,因此,我不怕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意见。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掩埋它们死去的同类。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
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在剧院中,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被剧中的不幸者的苦难遭遇感动得伤心流泪的观众,尽管他们当中有那么一个人身为暴君,屡屡对敌人滥施酷刑。如嗜血成性的苏拉,对不是由他造成的痛苦,也是很伤感的;又如菲尔的暴君亚历山大,尽管他每天听见被他下令杀害的许多公民的叫声无动于衷,但他从来不敢到剧院去看悲剧,因为他害怕人们看见他同剧中的昂朵玛克和普里亚姆一起叹息。
(摘编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8.下列对材料一相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残酷的倾向,是普遍人性的弱点,中西方都有哲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推演出“性恶”这个结论。
B.卢克莱修、霍布斯对幸灾乐祸的解读类似,认为人在比较中因安全而高兴、光荣,是“性恶”表现。
C.“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等二元关系的表述,体现了作者是在矛盾变化中看待事物的发展。
D.恻隐之心生发出“仁”“慈悲”“爱”,是伦理思想和宗教的基础,所以恻隐之心成了人类文化的泉源。
9.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人们天生就有一种不愿看见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因而他能够克制他的自尊心或自爱心。
B.柔弱和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比其他人更应该具备怜悯心,而这也是人类唯一具有的美德。
C.怜悯是纯粹的天性的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怜悯心的自然性在动物身上有着较充分的体现。
D.作者认为,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难以摧毁,所以世界上不存在十恶不赦的人。
10.结合两则材料,下列选项中属于作者所说“恻隐之心”的一项是( )
A.“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记念刘和珍君》)
B.“格里高尔顿时鲜血淋漓,父亲顺手用手杖一钩,关上了门。”(《变形记》)
C.“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祝福》)
D.“我的处境这样孤苦伶仃,也就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大卫·科波菲尔》)
11.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五、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但是克洛潘忽然停下来,好像想起什么事。“等一等!”他说道,“我忘啦……照习惯,在我们还没有问过哪位妇女肯要他以前,是不能把一个男人绞死的。伙计,这是最后一个机会啦,你得娶个女扒手或者同麻绳套结婚。”
读者可能认为十分荒谬的这条波希米亚人的法律,如今依旧写在英吉利的宗教法典里呢。请参看《倍林通观察报告》吧。
处在那样悲惨的境地,甘果瓦当然是不怎么吸引人的,女扒手们不怎样为这个建议动心。那不幸的人听见她们回答道:“不要,不要!绞死他,让大家开开心吧!”
这时,从人群里跳出了三个女人,走到眼前端详他。第一个是方脸孔的胖姑娘,她仔细地察看了甘果瓦的上衣,那件上衣破旧极了,上面的破洞比烤栗子的烤锅上的破洞还多呢。胖姑娘做了个怪脸。“破布渣!”她抱怨着,又向甘果瓦说:“咱们瞧瞧你的斗蓬吧!”“弄丢啦!”甘果瓦答道。“你的帽子呢?”“给人拿走了。”“你的鞋呢?”“鞋底都快磨穿啦。”“你的钱包呢?”“哎,”甘果瓦结结巴巴地答道,“我连最后一个铜板也没有啦。”“那么让你给绞死吧,谢谢!”那女乞丐说完就朝他背转身走开了。
第二个又老又黑,满脸皱纹,相貌奇丑,就是在圣迹区里她也是最丑的了。她围着甘果瓦转来转去,甘果瓦甚至担心她会看中自己呢,可是她在牙缝里说了声“他太瘦啦!”就走开去了。
第三个是一个少女,相当娇嫩,也不太难看。“救救我吧!”那可怜鬼向她低声说。她怜悯地瞧了他一会,接着就低下眼睛,搓弄着裙子,犹豫不决。他用眼睛追随她的一举一动,这是最后的一线希望了啊。“不能!”少女终于说道,“居约姆会打我的。”她走回人堆里去了。
“伙计,”克洛潘说,“你真不走运呀!”
这时黑话王国的公民中间发出了一声喊声:“爱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
甘果瓦抖了一下,把头转向发出欢呼声的方向。人群散开来,让路给一位容光焕发的人物。
她就是那个波希米亚姑娘。
男女乞丐安静地排成队让她走过,他们粗野的面容也由于看见她而开朗起来。
“你们要绞死这个人吗?”她严厉地问克洛潘道。“是呀,妹妹,”土恩的王答道,“除非你肯要他做丈夫。”她略为扁一扁嘴。
“我要他。”她说。
听了这话,甘果瓦坚信自己从早上就一直在做梦,而这件事也是发生在梦中。
变化虽然是愉快的,可是也太突然了。
人们解开绳套,让甘果瓦从凳子上下来。他太激动了,只好坐着。
埃及公爵一声不吭,抱来了一个瓦罐。波希米亚姑娘把它递给甘果瓦。“把它摔在地上吧!”她对他说。
瓦罐给摔成了四块。
这时埃及公爵把两只手分别放在两人额头上说道:“兄弟,她是你的妻子;妹妹,他是你的丈夫。定期四年。去吧!”
过了不多一会,我们的诗人就进入一间相当严密、温暖的尖拱顶房间,坐在一张便于从旁边的高食橱里拿东西的桌子跟前了,预计还会有一张好床,还可以同一位漂亮的姑娘亲密地谈心。这桩奇遇具有相当迷人的成分,他开始把自己当成神话中的人物了。
他愈来愈沉迷在自己的梦中。“依我看,她是一个漂亮的女人!她既然救了我,也会热烈地爱我吧!”
他一面说,一面天真地抱住她的腰。
波希米亚姑娘的短上衣像绿鱼的皮似的从他手里滑过,她从小房间的这一头跳到了那一头,先弯下腰去又马上挺直身子,手里握着一把尖刀。甘果瓦还没来得及看清那尖刀是从哪儿拔出来的,她神态又激动又高傲,着嘴,闪动着鼻翼,两颊红得像杏子,两眼闪出电一样的光芒,那白山羊不时跑到她跟前,耸起两只尖尖的漂亮的金色犄角,向甘果瓦做出挑战的姿势。
这都发生在一转眼之间。
那蜻蜓变成了黄蜂,她不想别的,只想螫人。
“请原谅,小姐,”甘果瓦微笑着说,“可是你为什么又要我当你的丈夫呢?”
“难道应该让你给绞死吗?”
“这样说来,”诗人补充道,他对爱情的希望受到挫折了,“你同我结婚就只是为了搭救我,再没别的想法吗?”
“你还希望我会有什么别的想法?”
这当儿爱斯梅拉达的尖刀和小山羊的犄角依然保持着防卫姿势。
(节选自雨果《巴黎圣母院》)
材料二:
可以肯定的是,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这样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
(节选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得娶个女扒手或者同麻绳套结婚”的意思是甘果瓦要么和女扒手结婚,要么就要被绞死,可见甘果瓦已经没有了自主权力。
B.选文多次提及甘果瓦感觉做梦、沉迷梦中,突出了甘果瓦对自己能够被爱斯梅拉达这样一个漂亮女子从绞刑架救下的惊喜之情。
C.材料一的第二段插入对波希米亚人法律的说明,以作者的身份与读者对话,有利于加强和读者的交流,增强读者体验的真实感。
D.“那蜻蜓变成了黄蜂”一句中,先后把爱斯梅拉达比作“蜻蜓”和“黄蜂”,分别表现出了爱斯梅拉达的善良可爱和刚烈坚贞。
13.下列关于《巴黎圣母院》作家作品解说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的浪漫主义作品,在作家的极力描绘下,书中的人物和事件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
B.甘果瓦是一位流浪诗人,因为流浪使他更清楚地认识这个时代和社会,他懦弱而又实际,靠自己的圆滑世故而得以苟且偷生。
C.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是作者理想中“美”的化身,她既有美丽的容貌和动人的舞姿,又有纯洁高贵的心灵和真诚善良的品德。
D.爱斯梅拉达很不幸,在她所爱的甘果瓦遇害之后,她看破克洛德的虚伪,拒绝了他用爱情换生命的提议,毅然走上了绞刑架。
14.材料一中三位女性的出场对爱斯梅拉达的形象塑造分别产生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15.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观点在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
1.B 2.D 3.A
4.《修辞立其诚》在文章开篇引用《易传》中的“修辞立其诚”,并对此加以阐释,然后又引用《庄子》中的话对“诚”的含义进行阐释,由此提出中心论点。
《怜悯是人的天性》属于驳论文,作者先比较自然状态中的人和文明社会中的人的不同特点,然后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冷悯是人的天性”这一中心论点。
5.B 6.B 7.D
8.B 9.C 10.A 11.①文段先提出论题,再分析论题,最后得出结论,采用层进式结构。材料一先提出哲学家们对“人性”这一论题的见解,接着分析幸灾乐祸和生发恻隐之心的心理,然后进一步强调二者一念之差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结论: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
②综合使用举例、引用等多种论证方式,加强论证的可信度。
③论证语言严谨,针对性强,具有现实意义。
12.B 13.D 14.①以第一位胖姑娘在意甘果瓦的物质条件反衬爱斯梅拉达的纯洁善良;
②以第二位“最丑”的女人挑剔甘果瓦的身材反衬爱斯梅拉达的内心高贵;
③以第三位有怜悯心却因为担心被家人责罚而放弃的女人反衬爱斯梅拉的果敢坚毅。 15.①爱斯梅拉达在甘果瓦将被处死时选择挺身而出,体现了怜悯“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
②爱斯梅拉达能够为救下一个陌生人而假装和其结婚,这是天性使然,是“一种自然的感情”;
③当爱斯梅拉达要出来拯救甘果瓦时,人们为之而欢呼,克洛潘也选择同意,是因为她的行为唤起了人们的怜悯心,“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