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章 第1节 被动运输(一)渗透作用:(1)定义:指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2)发生条件:①具有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3)发生方向: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两侧双向渗透,但主要从水的相对含量高的一侧向水的相对含量低的一侧渗透,即:(低浓度溶液→高浓度溶液)(水多→水少)【补充】渗透平衡:达到渗透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水分子扩散均衡,但两侧溶液浓度不一定相同!经典渗透装置:如图(1)溶质不能通过半透膜的情况:①若S1浓度>S2浓度:水分子由S2→S1渗透,造成S1液面升高。②若S1浓度<S2浓度:水分子由S1→S2渗透,造成S1液面降低。③在达到渗透平衡后,若存在如图所示的液面差Δh,则S1浓度>S2浓度(浓度无法相等)。(2)溶质能通过半透膜的情况:①若S1浓度>S2浓度:最初水分子由S2→S1渗透(S1液面逐渐升高),而后随着溶质分子的扩散,S1和S2浓度逐渐相等(S1液面逐渐下降),所以总体上S1的液面先升后降且最终可持平于S2。②若S1浓度<S2浓度:最初水分子由S1→S2渗透(S1液面逐渐降低),而后随着溶质分子的扩散,S1和S2浓度逐渐相等(S1液面逐渐上升),所以总体上S1的液面先降后升且最终可持平于S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①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动物细胞失水皱缩②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动物细胞吸水膨胀4. 原生质层:(1)组成: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由细胞膜、细胞质和液泡膜组成。(“两膜夹一质”)(2)功能: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 实验原理:①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②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2. 实验材料:① 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具有液泡,且液泡有颜色,便于观察)② 0.3% 蔗糖溶液③ 清水【补充】滴加蔗糖溶液和清水的方法:引流法(重复几次,确保细胞充分浸润)3. 实验操作:采用“自身对照”,全程在低倍镜下观察,前后观察三次:第①次观察:未加任何溶液前 (如下图1)第②次观察:滴加蔗糖溶液后 (如下图2)第③次观察:滴加清水后 (如下图3)4. 实验现象:【补充】发生质壁分离时,在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中充满了外界溶液(如蔗糖溶液),原因是细胞壁具有全透性。5. 结果记录:【总结】(1)发生质壁分离(或质壁分离复原)的内因:① 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② 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大。(2)发生质壁分离(或质壁分离复原)的外因:①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②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注意】“质壁分离”中的“质”指原生质层,“壁”指细胞壁。6. 质壁分离实验的选材:①活细胞;②具有液泡;③液泡中具有色素ps: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有液泡但无色,虽能发生质壁分离,但不便于观察【补充】 质壁分离的复原与自动复原:(1)曲线A:外界溶液中的溶质不能穿过原生质层,如蔗糖溶液分析:外界溶液浓度一直大于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一直失水,发生质壁分离,最终可能死亡。(2)曲线B:外界溶液中的溶质能够穿过原生质层,如葡萄糖、KNO3等分析:oa段: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ab段:随着溶质的进入,细胞液浓度升高,植物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补充】若将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置于清水中,但一直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之前的外界溶液浓度过高,细胞已大量失水死亡。【识图】① 细胞壁② 细胞膜④ 液泡膜 原生质层⑤ 细胞质③ 细胞核⑥ 空隙 (充满外界溶液)⑦ 细胞液【强调】 仅有一张图,无法确定此细胞处于质壁分离还是质壁分离复原!第四章 第1节 被动运输(二)1. 被动运输:(1)定义:物质以扩散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能量。(2)分类:①自由扩散 ②协助扩散2. 自由扩散:(1)方向:顺浓度梯度(高浓度→低浓度)(2)特点: ① 顺浓度梯度② 不需要转运蛋白③ 不消耗能量(3)实例:① 气体小分子(O2、CO2等)② 脂溶性小分子(甘油、乙醇、苯、性激素等)③ 水分子 (少数)3. 协助扩散:(1)方向:顺浓度梯度(高浓度→低浓度)(2)特点: ① 顺浓度梯度② 需要转运蛋白 (包括载体蛋白、通道蛋白)③ 不消耗能量(3)实例:①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② 水分子(主要)【补充】 自由扩散 VS 协助扩散 (被动运输两种类型的比较)转运蛋白:(1)通道蛋白: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具有特异性,不与转运的分子相结合。(2)载体蛋白: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具有特异性,与转运的分子相结合并改变自身构象。【补充1】 被动运输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1)自由扩散的影响因素:如曲线甲① 膜两侧物质浓度差(2)协助扩散的影响因素:如曲线乙① 膜两侧物质浓度差② 转运蛋白的数目【补充2】 物质运输方式分析: 先分析方向,再确定方式!结构: A蛋白质 B磷脂双分子层 D糖蛋白运输方式:a 协助扩散,原因:①顺浓度梯度 ②需要转运蛋白 ③不消耗能量b 自由扩散,原因:①顺浓度梯度 ②不需要转运蛋白 ③不消耗能量c 自由扩散,原因:①顺浓度梯度 ②不需要转运蛋白 ③不消耗能量d 不属于被动运输,原因:逆浓度梯度【注意】b、c均为自由扩散,但b是物质进入细胞,c是物质离开细胞!(区分膜内、膜外两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