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资源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巨翅老人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大雨连续下了三天,贝拉约夫妇在房子里打死了许许多多螃蟹。刚出生的婴儿整夜都在发烧,大家认为这是由于死蟹带来的瘟疫,因此贝拉约不得不穿过水汪汪的庭院,把它们扔到海里去。苍天和大海连成一个灰茫茫的混合体,海滩的细沙在三月的夜晚曾像火星一样闪闪发光,而今却变成一片杂有臭贝壳的烂泥塘。连中午时的光线都显得那么暗淡,使得贝拉约扔完螃蟹回来时,费了很大力气才看清有个东西在院子深处蠕动,并发出阵阵呻吟。贝拉约一直走到很近的地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俯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对张开的巨大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
贝拉约被这噩梦般的景象吓坏了,急忙跑去叫妻子埃丽森达。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他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两人同他说起话来,他用一种难懂的方言却是航海人的好嗓音回答他们。两人请来一位通晓人间生死大事的女邻居,她只消一眼,便揭开了谜底:“这是一位天使,只不过他太老了,连续的大雨把他打落在了地上。”贝拉约临睡觉前把老人从烂泥中拖出来,同母鸡一起圈在铁丝鸡笼里,并给他放上一些淡水和食物,想等涨潮的时候再把他赶走。
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在贝拉约家抓住了一个活生生的天使。天刚拂晓,夫妇二人就看见邻居在鸡笼前围观,毫无虔诚地戏耍着那位天使,从铁丝网的小孔向他投些吃的东西,似乎那并不是什么神的使者,而是马戏团的动物。贡萨加神父也被这奇异的消息惊动了,他来到铁丝网前,想凑近看一看那个可怜的老人,在惊慌的鸡群中老人倒很像一只可怜的老母鸡。他躺在一个角落里,四周满是围观者投进来的果皮和吃剩的早点。当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老人几乎连他那浑浊不清的眼睛也不抬一下,嘴里只是用他的方言咕哝了点什么。神父见他不懂上帝的语言,又不会问候上帝的使者,再看看他那可悲的模样同天使崇高的尊严毫无共同之处,便告诫好奇的人们过于天真是很危险的。
俘获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小时之后,贝拉约的院子简直成了一个喧嚣的市场。埃丽森达想出一个好主意,堵住院门,向每个观看天使的人收取门票五分。有些好奇的人来自很远的地方。还来了一个流动杂耍班。地球上最不幸的病人来这里求医:一个妇女从儿时开始累计自己心跳,其数字已达到不够使用的程度;一个终夜无法睡眠的葡萄牙人受到了星星噪音的折磨;一个梦游病者总是夜里起来毁掉他自己醒时做好的东西……在这场动乱中,贝拉约和埃丽森达尽管疲倦,却感到幸福,因为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屋子里装满了银钱,而等着进门的游客长队却一直伸展到天边。这位天使唯一超人的美德好像是耐心。母鸡们在他的翅膀里啄来啄去找虫子吃,残疾人拔下他的羽毛碰触自己的缺陷,缺乏同情心的人向他投掷石头想让他站起来,以便看看他的全身。唯一使他不安的一次是有人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他,因为他好长时间一动不动,人们都以为他死了,可他却突然醒过来,用没人能听懂的语言咆哮着,眼里噙着泪水,扇动了两下翅膀,那翅膀带起的一阵旋风把鸡笼里的粪便和尘土卷了起来,这恐怖的狂风简直世间少见。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认为他的反抗不是由于愤怒,而是由于痛苦。
再过些天,小镇上的人很快就被一个由于不听父母亲的话而变成蜘蛛的女孩的流动展览所吸引。看这个女孩不仅门票钱比看天使少,而且还允许向她提出各色各样有关她痛苦处境的问题,可以翻来覆去地查看她。这种消遣娱乐胜于慰藉心灵的奇迹,大大降低了天使的声誉。这样一来,贡萨加神父也彻底治好了他的失眠症。
贝拉约夫妇用这些收入盖了有阳台和花园的两层楼住宅,窗子上也安上了铁条,免得天使再进来。还在市镇附近建了养兔场,埃丽森达买了光亮的高跟皮鞋和很多色泽鲜艳的丝绸衣服。只有那个鸡笼没有引起注意,有时他们也用水冲刷一下,在里面洒些药水,这倒并不是为了优待那位天使,而是为了防止像幽灵一样在家里到处游荡的瘟疫。几年后鸡笼朽烂了,不再受约束的天使像一只垂死的动物一样到处爬动。埃丽森达经常生气地大叫自己是这个充满天使的地狱里的一个最倒霉的人。
最后一年冬天,天使突然苍老了,几乎连动都不能动,他那浑浊不清的老眼,竟然昏花到经常撞树干的地步,翅膀光秃秃的,他整宿地发出呻吟声。尽管如此,天使不但活过了这可恶的冬天,而且随着天气变暖,身体又恢复了过来。他的眼睛重新明亮起来,翅膀上也长出粗大丰满的羽毛,在满天繁星的夜晚还会唱起航海人的歌曲。
一天上午,埃丽森达正在切洋葱块准备午饭,她惊奇地看到天使正在试着起飞。他的两只翅膀显得不太灵活,他的指甲好像一把铁犁,把地里的蔬菜打坏不少。阳光下,他那对不停地扇动的大翅膀几乎把棚屋撞翻。但是他终于飞起来了。埃丽森达眼看着他用那兀鹰的翅膀扇动着,飞过最后一排房子的上空。她舒了一口气,为了她自己,也是为了他。洋葱切完了,她还在望着他,直到消失不见,这时他已不再是她生活中的障碍物,而是水天相交处的虛点。
(有删改)
[注]小说写于1968年,当时在拉美人民信仰中占统治地位的天主教已开始衰落。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连降大雨,螃蟹满地,瘟疫横行,小说开头有着非常鲜明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拉美地方特色,这种潮湿、死寂的环境渲染了一种不祥、令人感到压抑的氛围。
B.小说中,一方面是天使的病残、忍耐和痛苦,一方面是人间的喧器、肆意和狂欢,两方面形成巨大的反差,激起读者的情感波澜与悲悯情怀。
C.从利用天使大发横财的贝约拉夫妇到虔诚而关心大众的贡萨加神父,从议论纷纷的村民到戏耍侮辱老人的围观者,马尔克斯为读者展现了一副小镇的众生相。
D.作者用巨翅老人象征着拉美的传统文化,用蜘蛛女象征世俗新奇的事物,蜘蛛女能打败巨翅老人,说明当地人的心灵不再属于传统神学宗教,而被世俗的猎奇娱乐所占据。
7.下列对小说最后一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埃丽森达对巨翅老人能再次起飞感到意外和惊讶,毕竟落难天使曾奄奄一息,一动不动,她不敢相信老人能再次扇动翅膀,远走高飞。
B.巨翅老人飞走后,埃丽森达内心有一丝摆脱障碍物的轻松,她舒了一口气,再也不必为落难天使的存在而感觉碍眼。
C.从埃丽森达“舒了一口气”“也是为了他”,以及切完洋葱还在望着巨翅老人,直到他飞到消失不见,可见她对老人是有关心和不舍的。
D.虽然巨翅老人给埃丽森达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但她对落难天使完全没有关怀和温情,巨翅老人飞走,只是变成了“水天相交处的虚点”,埃丽森达一如既往的冷漠。
8.在一次小说分享会上,张同学指出,小说标题应改为“天使在人间”,你是否支持他的看法,请说明理由。(4分)
9.校刊向大家征集一篇与本文相关的文学短评,关键词包括“孤独”“魔幻现实主义”“零度写作”,请你任选一个关键词,完成文学短评提纲。(6分)
[注]零度写作:叙述过程中作者倾向于客观陈述,在情感表达上不以作者感情替代读者判断。
湖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梁生宝买稻种
柳 青
雨刷刷地下着。透过外面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和市镇,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当潼关到宝鸡的列车进站的时候,暮色正向郭县车站和车站旁边同铁路垂直相对的小街合拢来。在两分钟里头,列车把一些下车的旅客,倒在被雨淋着的小站上,就只管自己顶着雨毫不迟疑地向西冲去了。
这时间,车站小街两边的店铺,已经点起了灯火,挂在门口的马灯照到泥泞的土街上来了。土街两头,就像在房脊后边似的,渭河春汛的呜哨声,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增高起来了。听着像是涨水,其实是夜静了。在春汛期间,郭县北关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了每天晚班火车到站后的最后一次摆渡,这次车下来的旅客,不得不在车站旅馆宿夜。现在全部旅客,听了招徕客人的旅馆伙计介绍了这个情况,都陆陆续续进了这个旅馆或那个旅馆了。小街上,霎时间,空寂无人。只有他——一个年轻庄稼人,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搏抱着用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一个破席棚底下。
你为什么不进旅馆去呢?难道所有的旅馆都客满了吗?
不!从渭河下游坐了几百里火车,来到这里买稻种的梁生宝,现在碰到一个小小的难题。蛤蟆滩的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住一宿都要几角钱——有的要五角,有的要四角,睡大炕也要两角。他舍不得花这两角钱!他从汤河上的家乡起身的时候,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他想:走到哪里黑了,随便什么地方不能滚一夜呢?没想到天时地势,就把他搁在这个车站上了。他站在破席棚底下,并不十分着急地思量着:
“这到哪里过一夜呢……”
他那茁壮的身体,站在这异乡的陌生车站小街上,他的心这时却回到渭河下游终南山下的稻地里去了。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该是多么困难啊!庄稼人们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使唤。他起身时收集稻种钱,可不容易来着!有些外互助组的庄稼人,一再表示,要劳驾他捎买些稻种,临了却没弄到钱。本互助组有两户,是他组长垫着。要是他不垫,嘿,就根本没可能全组实现换稻种的计划。
现在离家几百里的生宝,心里明白: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有运费和他自己来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从前,汤河上的庄稼人不知道这郭县地面有一种急稻子,秋灭割倒稻子来得及种麦,夏天割倒麦能赶上泡地插秧;只要有肥料,一年可以稻麦两熟。他的互助组已经决定:今年秋后不种青稞!那算什么粮食?只有可怜的贫雇农种得稻子,吃不上大米,把青稞和小米、玉米一样当主粮,往肚里塞哩。生宝对这点,心里总不平服。
“生宝!”任老四曾经弯着水蛇腰,嘴里溅着唾沫星子,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可就把俺一亩地变成二亩啰!说句心里话,我和你四婶念你一辈子好!怎说呢?娃们有馍吃了嘛!青稞,娃们吃了肚里难受,愣闹哄哩……”
“就说稻地麦一亩只收二百斤吧!全黄堡区五千亩稻地,要增产一百万斤小麦哩!生宝同志!……”这是区委王书记用铅笔敲着桌子说的话。这位区委书记敲着桌子,是吸引人们注意他的话,他的眼睛却深情地盯住生宝。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
“不!我哪怕就在房檐底下蹲一夜哩,也要节省下这两角钱!”生宝站在席棚底下对自己说,嗅惯了汤河上亲切的烧稻草根的炊烟,很不习惯这车站小街上呛人的煤气味。
做出这个决定,生宝心里一高兴,连煤气味也就不是那么使他发呕了。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在财东马房里睡觉的少年,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叫做“困难”!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而当他想起上火车的时候,看见有人在票房的脚地睡觉,他更高兴了——他这一夜要享福了,不需要在房檐底下蹲下。嘻嘻……
他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抱着被窝卷儿,高兴得满脸笑容,走进一家小饭铺里。他要了五分钱的一碗汤面,喝了两碗面汤,吃了他妈给他烙的馍。他打着饱嗝,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他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他妹子秀兰写过大字的一层纸,才取出那些七凑八凑起来的,用指头捅鸡屁股、锥鞋底子挣来的人民币来,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
尽管饭铺的堂倌和管账先生一直嘲笑地盯他,他毫不局促地用不花钱的面汤,把风干的馍送进肚里去了。他更不因为人家笑他庄稼人带钱的方式,显得匆忙。相反,他在脑子里时刻警惕自己:出了门要拿稳,甭慌,免得差错和丢失东西。办不好事情,会失党的威信哩。
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了。一九五三年间,渭河平原的陇海沿线,小站还没电灯哩。生宝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票房的全部情况。他划第二根洋火,选定他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他才把麻袋在砖墁脚地上铺开来了。
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但是,也许是过分的兴奋,也许是异乡的情调,这个远离家乡的庄稼人,睡不着觉。
票房的玻璃门窗外头,是风声,是雨声,是渭河的流水声。
(节选自柳青《创业史》,源自《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有删节 )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成功运用了细节描写,如梁生宝顶、披麻袋的样子,吃汤面付钱时的动作等写得都很形象生动,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很有作用。
B.文章巧妙地运用了插叙,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避免平铺直叙,使情节波澜起伏。
C.无论是作家作品语言,还是人物形象语言,都从生活实际出发,读来亲切、生动。
D.他“高兴得满脸笑容”,因为他想起上火车的时候,看见有人在票房的脚地睡觉,他也可以这样了。
7.关于文章开头1-3段描写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描绘了春雨笼罩下的渭河上游平原的大自然景色,环境描写富有抒情性。
B.小说一开始就写渭河春汛时的雨景,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典型的环境。
C.作者描写环境,有声有色,给读者以听觉和视觉的感受,为主人公食宿问题的处理作了铺垫。
D.文章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描写其心理,刻画其细节,让读者初步感受到了人物形象的高大。
8.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都是《创业史》显著的艺术特色。文章是如何丰富、突出梁生宝这个社会主义新型农人形象的?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想凭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却失败了,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骆驼祥子、生宝爹。梁生宝却一路披荆斩棘,最终他成功了。那么,为什么梁生宝能成功呢 结合节选部分谈谈你的看法。(6分)
湖南省市常德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雨中的猫
(美)海明威
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和绿色的长凳。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里泛着光。这会儿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出现一汪汪积水。雨水滂沱,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然后再裹着雨水涌上来。泊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有个侍者站在咖啡馆门口,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
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
“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我去。”丈夫躺在床上说。
“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别淋湿了。”他说。
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下雨了。”妻子说。“是啊,是啊,太太,坏天气,真是个坏天气。”
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模样;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她站在门口还没迈出去,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
“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女侍者撑着伞,美国太太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底下。那张桌子就在这儿,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
“您丢东西了吗,太太?”
“刚才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有只猫?”
“对,一只猫。”
“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雨里的猫?”
“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可真想要它,我就想要只猫咪。”
“来吧,太太。”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要不您会淋湿的。”
“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店主在写字台那头向她哈哈腰。太太从心里觉得某些东西又渺小又麻烦。这个店主让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却又十分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
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跑了。”“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
“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
乔治的目光又挪到了书上。
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从这一侧看到那一侧,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
“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儿。“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真够恼人的。”乔治的目光就一直停留在她的身上。“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
“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她说,“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
“是吗?”乔治躺在床上应道。
“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天很黑了,雨点敲打着棕榈树。
“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猫吧。”
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有人敲门。
“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
“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送给太太。”
(有删减)
【注】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了妻子想要得到雨中蜷缩的小猫但寻觅不得后的一系列思想转变,以及周围人的反应与态度,蕴含着作者的创作意图。
B.小说中的妻子作为新女性的代言人,希望能重新定位自己,在传统女性角色和新女性角色之间获得一种平衡。
C.从妻子“寻猫”到“旅馆老板派人送给她一只大花斑猫”,可见女性的愿望得到了满足,“猫”被社会所赋予的意义得以实现。
D.小说结尾写店主派侍女送了一只大花斑猫后,只说了一句话,故事戛然而止。对于之后的事,作者没有提及,情感含而不露,思想隐而不晦。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妻子寻不到赖以摆脱寂寞的小猫,坐在梳妆台前拿着镜子仔细端详自己,这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她烦闷和无奈的心情。
B.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作了一些评述,进行了心理和神态描写,读者可以体会出妻子痛苦而失望的心情。
C.小说开头提到了大海、公园、广场等场景,以此隐喻妻子无法言传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状态。
D.小说中反复描写的乔治“看书”这一动作,使读者对乔治产生一种模式化的认知,感受到他情感的匮乏和感受的迟钝。
8.有人认为,海明威对文中妻子思想转变的描述富有创造力。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这位妻子的思想转变历程。(4分)
9.海明威作品的语言具有“电报式风格”。请结合划线部分谈谈你的看法。(6分)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鞭王
宋炳成
①王大奈从小习武,练就了一身武功,尤其是手中的一把钢鞭,指哪打哪,鞭无虚发,人送外号“神鞭王”。
提起神鞭王,蒙山一带十里八乡,无人不晓。神鞭王名声在外,便常有人慕名上门找王大奈比试。多年来,竟没有能出其右者。
这一天,蒙山上的新匪首秃头李领着一群喽啰将王大奈堵在了家门口,秃头李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手握一把明晃晃的银鞭,单手一指王大奈:“听说,你是神鞭王?”
王大奈忙双手抱拳:“不敢,不敢,大当家的,草民只是有点儿爱好。”
秃头李哈哈大笑:“说得倒挺低调,王大奈,今天你敢不敢和我比试比试,看看谁才是真正的神鞭王?”
王大奈面无惧色,扫了一眼秃头李,朗声道:“大当家的,不知你要怎个比法?”
秃头李翻身下马,说:“少废话,当面锣,对面鼓,咱们直接过招。”
王大奈拱了拱手,说:“大当家的,鞭子不长眼睛,万一有个闪失……还是换种比法吧。”
“怎么?怕了?”秃头李一阵大笑,“好,那就比抽油灯!”
王大奈听后倒吸一口凉气,他知道,抽油灯难度极大,持鞭人用黑布将眼睛蒙上,站两米开外,要一鞭将人头顶上燃烧着的油灯抽掉,没有炉火纯青的鞭法,万万比不得,稍有差池,这一鞭子下去,顶灯的人是非死即伤啊。
王大奈想阻止,却见秃头李已让部下摆好了阵势,他扬了扬手中的一块黑布,挑衅地说:“怎么样?我先来!”说着,秃头李将手中的一把银鞭在地上呼呼摆了两下。
②王大奈看了一眼秃头李,又看了一眼顶灯的喽啰,摇了摇头。
秃头李不高兴了,嚷道:“咋了?不敢比?那你还叫什么神鞭王?今天你要不比,我就让人把你屋中的粮食全部带走。”
王大奈皱紧了眉头,紧接着一声叹息:“唉,还是不比了吧。”
秃头李气急败坏地把手一挥,一群喽啰蜂拥进屋搬起了粮食。
一旁,王大奈的老婆哭天抢地:“你个该死的猪头,练的什么鞭啊,这下,一年的粮食没了,你让一家老小喝西北风啊……”
眼睁睁看着粮食让人家拉走了,王大奈杵在那儿一言不发。
两个月后,秃头李带着大队人马包围了王大奈所在的村子,他们将男女老幼全赶到长垣里,秃头李扬言,今天一定要和王大奈分个高低,不然,就将全村的口粮统统拉走。原来,上次王大奈虽然认输,可名声依然在外,提起神鞭王,人们还是啧啧称赞王大奈。秃头李不服气,召集人马杀了个回马枪。
王大奈铁青了脸:“大当家的,这次又想怎么个比法?”
秃头李一阵冷笑:“还是抽油灯!不过,这次得你先来,而且,要你的儿子来顶灯,你赢了,我立马走人,从此再不犯你们村子,若是你输了,嘿嘿,全村的口粮我都拉走!”
秃头李这一招太阴毒了,蒙眼抽油灯本来难度就大,还让王大奈的儿子顶灯施加心理压力,不用比试,秃头李无形中已胜了一筹。
看王大奈紧皱着眉头,秃头李不怀好意地笑了:“怎么?这次还是放弃?”
王大奈瞪了一眼秃头李,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大当家的,你可要说话算数。”
秃头李一阵狂笑:“当然,我堂堂一寨之主,怎会出尔反尔!”
王大奈抽出钢鞭,说:“好,比就比。”
王大奈将十二岁的儿子从人群里拉出来,点亮油灯放在头顶,又拿出一块黑布。
这时,人群一阵骚动,有人喊:“大奈,咱不比了,大伙儿都将家里的粮食交出来吧。”人们紧跟着喊:“对,不比了,我们交粮食……”
王大奈向人群深深鞠了一躬,高声说:“各位父老乡亲,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我王大奈不能因为自己连累了大伙儿!”说着,王大奈用黑布蒙住眼睛,将手中的钢鞭在空中呼呼运了两下,他对儿子喊:“准备好了吗?”
儿子身子站得笔直,昂声说:“准备好了!”
“好!”王大奈回一声。
紧接着传来一声断喝:“着!”随着王大奈的话音,一道白光直飞孩子头顶,人们屏住呼吸,有胆小的用双手捂住眼睛。
全场静悄悄的,连掉根针都听得见。等人们回过神来,发现孩子头顶上的灯依然亮着,人们长舒了一口气。秃头李却哈哈大笑:“什么神鞭王,不过如此而已。”
王大奈却不急不躁,说:“还请大当家的验视。”
秃头李轻蔑地说:“王大奈,有啥好验的,这不明摆着吗?你连打都没打中。”
王大奈一再坚持,秃头李只好耐着性子来到孩子面前,等他拿起灯端详一番后,突然变了脸色,油灯芯已齐刷刷被斩为两截,而灯依然还亮着,运鞭如刀,闻所未闻啊!
秃头李歪着头,疑惑地问王大奈:“你的鞭法已经出神入化,上次为何不比?”
王大奈说:“不瞒大当家的,上次,你一摆鞭子我就看出你的鞭法高低了,而且,顶灯的那个家伙都尿裤子了,我王大奈总不能因为一己之私就轻易去毁了一个无辜的人吧?”
秃头李听后脸涨得绯红,他飞身上马,吼了一噪子:“兄弟们,给老子撤!”
身后,人群激奋,他们振臂高呼:“神鞭王!神鞭王!”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蒙山一带十里八乡”“没有能出其右者”的结果看,王大奈经常主动与人比试。
B.秃头李提出与王大奈比试抽油灯,目的就是想看看他究竟有没有气量和真本事。
C.秃头李第二次是有备而来的,尽管技艺有所提高,但在王大奈面前最终服了气。
D.乡亲们宁愿拿出自家的粮食,也不愿让王大奈比试,说明王大奈很受乡亲们拥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如王大奈的低调和斩截,秀头李的强势和蛮横等;人物对话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小说中有几处侧面描写,如王大奈妻子的责难,顶灯人尿裤子,王大奈儿子的镇定,都从侧面烘托了“神鞭王”的形象。
C.小说运用欲擒故纵的写法表现“神鞭王”的鞭法,秃头李认为“神鞭王”没打中,其实是鞭法出神入化,他没看出来,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D.“神鞭王”王大奈最终赢了这场比试,秃头李最后灰溜溜地撤走,这是小说故事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
8.请简要分析小说中两处画线段落在行文结构方面的作用。
9.有人评价“神鞭王”不但技艺高,而且人品好。“神鞭王”人品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湖南省株洲市攸县健坤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扇中乾坤
石 兵
民国时期,外敌入侵,战火四起,地处江南边陲的一座小城却仍是一派宁静祥和。
柳一诺是小城中首屈一指的制扇师。
柳一诺制扇,规矩极多。一年四季,只做四种折扇,每把扇子虽然都价格不菲,却供不应求,求得一把柳氏折扇并非易事,不是有钱就能办到的。用柳一诺的话说,要有机缘才能相遇,彼此投缘才能相依
这天,正值秋冬之交,柳一诺家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一言不发,取出一把折扇放在桌上,家人不解其意,立刻小心翼翼地打开,看了足足半晌。
柳一诺观扇之际,家人中有好奇者悄悄凑近观看,发现折扇上绘着一幅《千里江山图》,山峻水秀,一派大气磅礴之势。
见柳一诺看扇出神,那客人也不说话,自顾自在一旁饮茶。直到柳一诺回过神来,说:“我来此处,只送一扇
听了那人的话,柳一诺若有所思,许久才抬头看向对方,随即转身离去。
第二天,柳一诺开始制扇。他为制一把折扇,竟闭门不出两月有余。扇面选用上等宣纸铺就,这次柳一诺竟没有雇佣画匠作画,而是亲自云笔
折扇制成之后,柳一诺每日都要反复观摩,还让家人亲友逐一欣赏,却不知柳一诺还有一手出神入化的丹青妙笔。他的画作梅红雪,白雪上飞鸿顾盼生姿,折扇一打开便令人心生岁暮天寒的悲壮之感。
数月后一个大雪纷飞的夜里,那位为柳一诺送扇之人突然再次来到柳家,同样不发一言
柳一诺面色凝重,小心翼翼地取出新制的折扇,与那人上次送来的折扇一并交与对方。
那人打开两把折扇,细细观看半晌,突然大笑:“果然一模一样,名不虚传。这两把折扇我一起带走了!”
听到这番话,柳一诺紧绷的脸终于放松下来,旁边的柳家人却是一脸疑惑。这两把折扇明明大相径庭,一个是花鸟图,为何那人却说一模一样呢?
转眼冬去春来,小城里已不复昔日的平静祥和。蜂拥而来的日军终于露出了锋利的爪牙,江南富庶之地转眼间已四面楚歌。然而,他们竟在绵软的江南踩了钉子,处处碰壁。数月之后
此时,民间流传,是两把折扇退了敌。更有人说,柳一诺只是笑笑,言说此等无稽之谈,也不必理会。
如此又过去了数年,日军大败,神州大地虽满目疮痍
这年秋高气爽时,那位不速之客再次造访了柳家。他与柳一诺痛饮一夜,时而相拥痛哭,清晨时分,那人留下一把折扇便起身告辞。
柳一诺与夫人一同送走来客。临别之际,柳夫人听到柳一诺口中轻轻说道:“却将妙质因风剪,为出新裁对月描。这折扇本是风雅之物,看来,我柳家再也无制出一把好扇了。”
原来,那传言竟是真的,扇上阳春白雪掩映之下,日军入侵处处先谋而后动,在江南之地预先留下了明暗棋子数十颗,有朝一日,国家危亡,以热血报国。
柳一诺祖上曾传下一个技能,以特殊笔法在扇上藏下千言万语。那人带来的山水图标注着地理方位与据点分布,柳一诺制扇,每朵梅花开处,每只鸿爪落处、每片雪花聚处
柳一诺对夫人说:“扇有阴阳,人分优劣,我制出此扇,但千金之诺却比一纸折扇重要许多。扇如人心,不可轻慢,就是为了制这救人之扇。此扇入世,柳家便功德圆满了。”从此,百年柳氏折扇就此断绝。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讲述了江南小城制扇师柳一诺巧妙通过《阳春白雪图》传递日军在江南的地理方位与据点分布情报的故事。
B.小说对柳一诺形象的刻画,主要通过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并采用了正侧结合的方法
C.小说详写了柳一诺制作折扇的过程等,而略写了日本人侵略江南的战争场面,叙事详略安排得当
D.小说写柳一诺打开客人的折扇和取出自己新制的折扇时都是“小心翼翼”,充分表现了柳一诺忧惧不安的心态。
(2)关于柳一诺不再制扇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柳一诺认为世上再也没有比自己更高的扇艺了,缺少竞争对手。
B.柳一诺认为如今社会动荡不安,害怕制作折扇再惹来祸端。
C.柳一诺认为柳家的折扇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制扇已没有意义。
D.柳一诺认为自己兑现了诺言,也完成了柳家制扇的历史使命,已无遗憾。
(3)小说对客人造访的场景都作了具体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标题“扇里乾坤”中的“乾坤”有何深刻意蕴?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湖南省永州市江华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魔 鬼(节选)
莫泊桑
这个农民面对大夫,站在临终女人的床前。床上的老太婆很平静,她认命了,但神志还清醒,望着两个男人,听他们交谈。她快要死了,但并不抗争,她已经活到九十二岁了,她的寿数已尽。
七月的阳光,从敞开的门窗投射进来。田野的气味,也随着灼热的熏风涌进屋里。
大夫提高嗓门说道:“奥诺雷,您不能丢下您母亲一个人,她这种状态,随时都可能过去!”
这农民愁眉苦脸,反复说道:“可我还得把麦子收回来,撂在地里的时间太长了。现在正逢好天气。你说呢,妈妈?”
可是,大夫却火了,跺着脚说道:“你真是个畜生,你给我听着,我不准你这么干,明白吧!如果今天,你非得收回小麦不可,那就请拉佩太太来……”
这个农民又高又瘦,动作迟缓,心里正七上八下,拿不定主意,他既害怕大夫,又酷爱节俭,因而犹豫再三,反复盘算……
拉佩太太是个老太婆,专给人熨衣服,还为本村和周围一带人家看守死者或临终的人。她像头年的苹果,满脸皱纹,而生性狠毒。
奥诺雷 本唐走进她家,见她正在调靛蓝水,好为村里的妇女染细布皱领。
他招呼一声:“嘿!您好,拉佩大妈,一切都如意吧?”
大妈朝他转过头去,答道:“还可以吧。您家呢,都好吧?”
“唔!我嘛,倒挺顺心的,可是我母亲,快要不行了。”
“您母亲不行了?”
“对,我母亲不行了。”
“您母亲怎么啦?”
“她快翻白眼儿了!”
她突然以同情的语气问道:“怎么到了这一步了?”
“大夫说她挺不过下午。”
“那她肯定就不行了!”
奥诺雷还犹豫不决,他想不出要说什么,就干脆开门见山:“您去守护我母亲,一直到咽气,您向我要多少钱?您也清楚,我根本不是有钱的主儿,连一个女佣的工钱都付不起。正因为这样,我那可怜的母亲太操劳,太累了,才卧床不起。别看她九十二岁了,干起活儿来还像个十岁的孩子。她那身子骨,谁也比不了!……”
拉佩太太一本正经地解释:“有两种价钱:若是有钱人家,那就白天四十苏,夜晚三法郎(一法郎等于二十苏);其他人家,白天二十苏,夜晚四十苏。您就给我二十苏和四十苏吧。”
这个农民心里嘀咕起来。他非常了解自己的母亲,知道她特别能折腾。大夫说她不行了,可她还可能挺上一个星期。
他果断地说道:“不,我还是愿意您要个一口价,守护到我母亲咽气的价钱。咱们双方都碰碰运气。大夫说她眼看就不行了。如果真是这样,您就算捡了便宜,我就算吃了亏。如果她还能拖到明天,或者拖更长时间,那便宜了我,您倒了霉!”
看护婆十分惊诧,注视着这个男人。以这种承包的方式给人送终,她从来没有先例,不免犹豫不决,但她倒真想碰碰运气。继而,她又怀疑对方想要耍弄她。
“我还没有见到您母亲,这之前我还不能说什么。”老太婆回答说。
“那就去我家看看她。”
老太婆擦了擦手,随即跟他走了。
快要到他家时,奥诺雷 本唐咕哝道:“也有可能,万一她死了呢?”
然而,老太婆并没有死。
拉佩太太走到床前,仔细察看要死的女人……她已经判定,老太婆挺不过当天夜晚。奥诺雷也跟着出来,问道:“怎么样?”
看护婆妇答道:“怎么样,她要拖两天,或许三天,全算上,您就付我六法郎吧。”
“六法郎!六法郎!您敢情疯了?我跟您说了,我母亲这样,只有五六个钟头了,不会再长了!”
两个人讨价还价,激烈争论了好久。奥诺雷终于同意了,说道:“好吧,就这么定了,六法郎,全算上,直到入殓。”
“说定了,六法郎。”
…………
夜幕降临,奥诺雷回来,走到床前,看看母亲还活着,就问了一声:“怎么样?”
就像从前母亲身体不舒服时那样问道。
然后,他打发拉佩太太回去,还叮嘱一句:“明天,五点钟。”
她回答道:“明天五点钟。”
天刚亮,她果然就来了。
奥诺雷自己做了汤,喝完好下地。
看护婆问道:“怎么样,您母亲过去了吗?”
他眼角狡黠地眨一下,回答说:“倒是稍微见好。”
说罢,他就走了。
拉佩太太心头一紧,不安起来,到床前瞧了瞧,看到垂危的老太婆还是老样子。
看护婆心下明白,这种状态还可能延续两天、四天,乃至一星期。于是,一阵惊恐突袭了她这个吝啬鬼的心,她不由得怒火中烧,怨恨这个耍弄了她的狡猾的家伙,也怨恨这个不肯咽气的老太婆。
她还是干起活计,等待着,眼睛一直盯住本唐大妈皱皱巴巴的脸。
奥诺雷回家吃午饭,他那样子挺高兴,几乎带点嘲笑的意味。吃完饭,他又去干活了。显而易见,他的麦子都收回来了,收得干净利落。
拉佩太太真是气急败坏,现在每过一分钟,都好像是窃取她的时间,也就等于窃取她的金钱。她渴望,疯狂地渴望掐住这头老母驴,只要稍微卡紧些,就能制止住窃取她的时间、窃取她的金钱的这股微弱而急促的气息。
接着,她考虑到这样干的危险,于是头脑里又闪现出别的念头。她又凑至床前。
她问道:“您见过魔鬼了吗?”
本唐大妈咕哝道:“没有。”
于是,看护婆便讲起来,给生命垂危的老太婆讲故事,以便恫吓她那虚弱的灵魂。
……
垂危的老人惊慌失措,眼神惶恐,使出超人的力气想要爬起来逃走。她的双臂和胸口甚至都挪出了被窝,接着她却长叹一声,倒了下去。人已经咽气了。
奥诺雷回到家,已是傍晚时分,他看到拉佩老太婆在祷告,立即算出她多赚了二十苏,因为她只看守了三天一夜,一共应付五法郎,而他又不得不给她六法郎。(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九十二岁的本唐大妈临终时,她的儿子奥诺雷 本唐却不听从医生的建议,毫不犹豫地选择去收割地里的庄稼。
B.奥诺雷 本唐很了解母亲,他虽然与拉佩太太讨价还价,但是心里很清楚母亲活不过三天,因此答应支付六法郎。
C.拉佩太太身兼多职,不仅给人烫衣物,还帮人家看守死者或者临终之人,她做事讲规矩,守诚信,但不愿意吃亏。
D.本唐大妈最终在惶恐中咽气了,奥诺雷回家时看到拉佩太太在祷告,算出她多赚了二十苏,但不得不给她六法郎。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天气很好,为奥诺雷 本唐丢下自己临终的母亲而去收割麦子做了铺垫。
B.“心里正七上八下……反复盘算”,心理描写很生动,表现了奥诺雷 本唐的形象。
C.“她像头年的苹果”运用比拟修辞,形象地刻画出了拉佩太太年老色衰的外貌特征。
D.小说虽是节选,但情节内容相对完整,小说人物关系和情节简单却有波澜,引人深思。
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拉佩太太的性格特点。(4分)
9.有评论认为,莫泊桑的小说《魔鬼》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多,但表现的矛盾冲突很突出。请简要分析选文部分的矛盾冲突。(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巨翅老人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大雨连续下了三天,贝拉约夫妇在房子里打死了许许多多螃蟹。刚出生的婴儿整夜都在发烧,大家认为这是由于死蟹带来的瘟疫,因此贝拉约不得不穿过水汪汪的庭院,把它们扔到海里去。苍天和大海连成一个灰茫茫的混合体,海滩的细沙在三月的夜晚曾像火星一样闪闪发光,而今却变成一片杂有臭贝壳的烂泥塘。连中午时的光线都显得那么暗淡,使得贝拉约扔完螃蟹回来时,费了很大力气才看清有个东西在院子深处蠕动,并发出阵阵呻吟。贝拉约一直走到很近的地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俯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对张开的巨大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
贝拉约被这噩梦般的景象吓坏了,急忙跑去叫妻子埃丽森达。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他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两人同他说起话来,他用一种难懂的方言却是航海人的好嗓音回答他们。两人请来一位通晓人间生死大事的女邻居,她只消一眼,便揭开了谜底:“这是一位天使,只不过他太老了,连续的大雨把他打落在了地上。”贝拉约临睡觉前把老人从烂泥中拖出来,同母鸡一起圈在铁丝鸡笼里,并给他放上一些淡水和食物,想等涨潮的时候再把他赶走。
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在贝拉约家抓住了一个活生生的天使。天刚拂晓,夫妇二人就看见邻居在鸡笼前围观,毫无虔诚地戏耍着那位天使,从铁丝网的小孔向他投些吃的东西,似乎那并不是什么神的使者,而是马戏团的动物。贡萨加神父也被这奇异的消息惊动了,他来到铁丝网前,想凑近看一看那个可怜的老人,在惊慌的鸡群中老人倒很像一只可怜的老母鸡。他躺在一个角落里,四周满是围观者投进来的果皮和吃剩的早点。当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老人几乎连他那浑浊不清的眼睛也不抬一下,嘴里只是用他的方言咕哝了点什么。神父见他不懂上帝的语言,又不会问候上帝的使者,再看看他那可悲的模样同天使崇高的尊严毫无共同之处,便告诫好奇的人们过于天真是很危险的。
俘获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小时之后,贝拉约的院子简直成了一个喧嚣的市场。埃丽森达想出一个好主意,堵住院门,向每个观看天使的人收取门票五分。有些好奇的人来自很远的地方。还来了一个流动杂耍班。地球上最不幸的病人来这里求医:一个妇女从儿时开始累计自己心跳,其数字已达到不够使用的程度;一个终夜无法睡眠的葡萄牙人受到了星星噪音的折磨;一个梦游病者总是夜里起来毁掉他自己醒时做好的东西……在这场动乱中,贝拉约和埃丽森达尽管疲倦,却感到幸福,因为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屋子里装满了银钱,而等着进门的游客长队却一直伸展到天边。这位天使唯一超人的美德好像是耐心。母鸡们在他的翅膀里啄来啄去找虫子吃,残疾人拔下他的羽毛碰触自己的缺陷,缺乏同情心的人向他投掷石头想让他站起来,以便看看他的全身。唯一使他不安的一次是有人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他,因为他好长时间一动不动,人们都以为他死了,可他却突然醒过来,用没人能听懂的语言咆哮着,眼里噙着泪水,扇动了两下翅膀,那翅膀带起的一阵旋风把鸡笼里的粪便和尘土卷了起来,这恐怖的狂风简直世间少见。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认为他的反抗不是由于愤怒,而是由于痛苦。
再过些天,小镇上的人很快就被一个由于不听父母亲的话而变成蜘蛛的女孩的流动展览所吸引。看这个女孩不仅门票钱比看天使少,而且还允许向她提出各色各样有关她痛苦处境的问题,可以翻来覆去地查看她。这种消遣娱乐胜于慰藉心灵的奇迹,大大降低了天使的声誉。这样一来,贡萨加神父也彻底治好了他的失眠症。
贝拉约夫妇用这些收入盖了有阳台和花园的两层楼住宅,窗子上也安上了铁条,免得天使再进来。还在市镇附近建了养兔场,埃丽森达买了光亮的高跟皮鞋和很多色泽鲜艳的丝绸衣服。只有那个鸡笼没有引起注意,有时他们也用水冲刷一下,在里面洒些药水,这倒并不是为了优待那位天使,而是为了防止像幽灵一样在家里到处游荡的瘟疫。几年后鸡笼朽烂了,不再受约束的天使像一只垂死的动物一样到处爬动。埃丽森达经常生气地大叫自己是这个充满天使的地狱里的一个最倒霉的人。
最后一年冬天,天使突然苍老了,几乎连动都不能动,他那浑浊不清的老眼,竟然昏花到经常撞树干的地步,翅膀光秃秃的,他整宿地发出呻吟声。尽管如此,天使不但活过了这可恶的冬天,而且随着天气变暖,身体又恢复了过来。他的眼睛重新明亮起来,翅膀上也长出粗大丰满的羽毛,在满天繁星的夜晚还会唱起航海人的歌曲。
一天上午,埃丽森达正在切洋葱块准备午饭,她惊奇地看到天使正在试着起飞。他的两只翅膀显得不太灵活,他的指甲好像一把铁犁,把地里的蔬菜打坏不少。阳光下,他那对不停地扇动的大翅膀几乎把棚屋撞翻。但是他终于飞起来了。埃丽森达眼看着他用那兀鹰的翅膀扇动着,飞过最后一排房子的上空。她舒了一口气,为了她自己,也是为了他。洋葱切完了,她还在望着他,直到消失不见,这时他已不再是她生活中的障碍物,而是水天相交处的虛点。
(有删改)
[注]小说写于1968年,当时在拉美人民信仰中占统治地位的天主教已开始衰落。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连降大雨,螃蟹满地,瘟疫横行,小说开头有着非常鲜明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拉美地方特色,这种潮湿、死寂的环境渲染了一种不祥、令人感到压抑的氛围。
B.小说中,一方面是天使的病残、忍耐和痛苦,一方面是人间的喧器、肆意和狂欢,两方面形成巨大的反差,激起读者的情感波澜与悲悯情怀。
C.从利用天使大发横财的贝约拉夫妇到虔诚而关心大众的贡萨加神父,从议论纷纷的村民到戏耍侮辱老人的围观者,马尔克斯为读者展现了一副小镇的众生相。
D.作者用巨翅老人象征着拉美的传统文化,用蜘蛛女象征世俗新奇的事物,蜘蛛女能打败巨翅老人,说明当地人的心灵不再属于传统神学宗教,而被世俗的猎奇娱乐所占据。
7.下列对小说最后一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埃丽森达对巨翅老人能再次起飞感到意外和惊讶,毕竟落难天使曾奄奄一息,一动不动,她不敢相信老人能再次扇动翅膀,远走高飞。
B.巨翅老人飞走后,埃丽森达内心有一丝摆脱障碍物的轻松,她舒了一口气,再也不必为落难天使的存在而感觉碍眼。
C.从埃丽森达“舒了一口气”“也是为了他”,以及切完洋葱还在望着巨翅老人,直到他飞到消失不见,可见她对老人是有关心和不舍的。
D.虽然巨翅老人给埃丽森达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但她对落难天使完全没有关怀和温情,巨翅老人飞走,只是变成了“水天相交处的虚点”,埃丽森达一如既往的冷漠。
8.在一次小说分享会上,张同学指出,小说标题应改为“天使在人间”,你是否支持他的看法,请说明理由。(4分)
9.校刊向大家征集一篇与本文相关的文学短评,关键词包括“孤独”“魔幻现实主义”“零度写作”,请你任选一个关键词,完成文学短评提纲。(6分)
[注]零度写作:叙述过程中作者倾向于客观陈述,在情感表达上不以作者感情替代读者判断。
6.C(从神父用拉丁语确认巨翅老人是不是天使的举动来看,并非“虔诚”,而是愚昧与滑稽。从神父来看巨翅老人并告诫人们远离他、看蜘蛛女并治好了自己的失眠症来看,他并非“关心大众”,而是好奇围观并装腔作势。)
7.C(从文章整体来看,埃丽森达对老人的态度是嫌弃和冷漠的,“舒一口气”更多是为了老人的解脱所带来的自己的解脱,并非因为关心,“望着他直到消失不见”,也是一种好奇和警惕,而非不舍。)
8.[示例一]不支持。①“巨翅老人”充满魔幻色彩,能更好地激发读者兴趣,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②“巨翅老人”,褪去了天使的光环,“巨翅”影响老人的活动,这一弱者形象更符合核心形象特征。③“巨翅老人”这一标题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表现出作家呼唤人性之善、关切社会转型时代里弱小人物的悲悯情怀。(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示例二]支持。①天使落难来到人间,才有后来各色人物的出场与活动,推动了情节发展。②揭露人间的无聊与邪恶,展现拉美民族灵魂群像才是作家虚构创作的主旨所在,“在人间”更贴合这一主旨。③即使是天使,落难到人间后也会陷人孤独无助之中,被百般亵渎,标题可以更好地表达马尔克斯关于现代化对民族文化心理产生巨大冲击的深切忧虑。(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9.[示例一]“孤独”:①年老受伤的天使,虽有无数人围观,却无人同情、怜悯、救治,反遭众人亵玩。②封闭的小镇,人们只有靠落难天使、蜘蛛女孩等新奇事物刺激才有快乐,折射出人们生活的平庸无聊,精神上的空虚孤独。③孤独的永恒性。天使离去,成为虚点,时间漫长,小镇依旧,孤独不会随着巨翅老人消失而终结。(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对人物的“孤独”进行评述时应分类并分析,一个一个地罗列不超过4分)[示例二]“魔幻现实主义”:①魔幻:神异的人物形象塑造,荒诞的故事情节安排。②现实:真实典型的环境描写,传神逼真的老人形象,具体现实的生存状态。③魔幻现实主义: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采用多种方法将残酷的现实与奇异的幻景结合起来,引发人们思考(每点2分)[示例三]“零度写作”:①在人称视角上,叙述者站在局外,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客观地描述镇上人们对巨翅老人的冷酷反应,以此揭示这些人的丑陋本性。②在语言(叙述腔调)上,很少使用带有作者主观感彩的词语,多是客观、冷静、克制、平实的叙述。③在主旨呈现方式上,在故事的讲述中呈现主旨,没有用善恶有报式结局体现其评价,而是在平静的叙述中表现小镇居民精神上的愚昧、空虚和孤独.体现作者对拉美人民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关注。④在情节安排上,叙事过程克制审慎,以直观式的镜头呈现“巨翅老人”在小镇的遭遇,用时间顺序自然展开故事情节。(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满分)
湖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梁生宝买稻种
柳 青
雨刷刷地下着。透过外面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和市镇,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当潼关到宝鸡的列车进站的时候,暮色正向郭县车站和车站旁边同铁路垂直相对的小街合拢来。在两分钟里头,列车把一些下车的旅客,倒在被雨淋着的小站上,就只管自己顶着雨毫不迟疑地向西冲去了。
这时间,车站小街两边的店铺,已经点起了灯火,挂在门口的马灯照到泥泞的土街上来了。土街两头,就像在房脊后边似的,渭河春汛的呜哨声,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增高起来了。听着像是涨水,其实是夜静了。在春汛期间,郭县北关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了每天晚班火车到站后的最后一次摆渡,这次车下来的旅客,不得不在车站旅馆宿夜。现在全部旅客,听了招徕客人的旅馆伙计介绍了这个情况,都陆陆续续进了这个旅馆或那个旅馆了。小街上,霎时间,空寂无人。只有他——一个年轻庄稼人,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搏抱着用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一个破席棚底下。
你为什么不进旅馆去呢?难道所有的旅馆都客满了吗?
不!从渭河下游坐了几百里火车,来到这里买稻种的梁生宝,现在碰到一个小小的难题。蛤蟆滩的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住一宿都要几角钱——有的要五角,有的要四角,睡大炕也要两角。他舍不得花这两角钱!他从汤河上的家乡起身的时候,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他想:走到哪里黑了,随便什么地方不能滚一夜呢?没想到天时地势,就把他搁在这个车站上了。他站在破席棚底下,并不十分着急地思量着:
“这到哪里过一夜呢……”
他那茁壮的身体,站在这异乡的陌生车站小街上,他的心这时却回到渭河下游终南山下的稻地里去了。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该是多么困难啊!庄稼人们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使唤。他起身时收集稻种钱,可不容易来着!有些外互助组的庄稼人,一再表示,要劳驾他捎买些稻种,临了却没弄到钱。本互助组有两户,是他组长垫着。要是他不垫,嘿,就根本没可能全组实现换稻种的计划。
现在离家几百里的生宝,心里明白: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有运费和他自己来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从前,汤河上的庄稼人不知道这郭县地面有一种急稻子,秋灭割倒稻子来得及种麦,夏天割倒麦能赶上泡地插秧;只要有肥料,一年可以稻麦两熟。他的互助组已经决定:今年秋后不种青稞!那算什么粮食?只有可怜的贫雇农种得稻子,吃不上大米,把青稞和小米、玉米一样当主粮,往肚里塞哩。生宝对这点,心里总不平服。
“生宝!”任老四曾经弯着水蛇腰,嘴里溅着唾沫星子,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可就把俺一亩地变成二亩啰!说句心里话,我和你四婶念你一辈子好!怎说呢?娃们有馍吃了嘛!青稞,娃们吃了肚里难受,愣闹哄哩……”
“就说稻地麦一亩只收二百斤吧!全黄堡区五千亩稻地,要增产一百万斤小麦哩!生宝同志!……”这是区委王书记用铅笔敲着桌子说的话。这位区委书记敲着桌子,是吸引人们注意他的话,他的眼睛却深情地盯住生宝。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
“不!我哪怕就在房檐底下蹲一夜哩,也要节省下这两角钱!”生宝站在席棚底下对自己说,嗅惯了汤河上亲切的烧稻草根的炊烟,很不习惯这车站小街上呛人的煤气味。
做出这个决定,生宝心里一高兴,连煤气味也就不是那么使他发呕了。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在财东马房里睡觉的少年,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叫做“困难”!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而当他想起上火车的时候,看见有人在票房的脚地睡觉,他更高兴了——他这一夜要享福了,不需要在房檐底下蹲下。嘻嘻……
他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抱着被窝卷儿,高兴得满脸笑容,走进一家小饭铺里。他要了五分钱的一碗汤面,喝了两碗面汤,吃了他妈给他烙的馍。他打着饱嗝,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他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他妹子秀兰写过大字的一层纸,才取出那些七凑八凑起来的,用指头捅鸡屁股、锥鞋底子挣来的人民币来,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
尽管饭铺的堂倌和管账先生一直嘲笑地盯他,他毫不局促地用不花钱的面汤,把风干的馍送进肚里去了。他更不因为人家笑他庄稼人带钱的方式,显得匆忙。相反,他在脑子里时刻警惕自己:出了门要拿稳,甭慌,免得差错和丢失东西。办不好事情,会失党的威信哩。
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了。一九五三年间,渭河平原的陇海沿线,小站还没电灯哩。生宝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票房的全部情况。他划第二根洋火,选定他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他才把麻袋在砖墁脚地上铺开来了。
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但是,也许是过分的兴奋,也许是异乡的情调,这个远离家乡的庄稼人,睡不着觉。
票房的玻璃门窗外头,是风声,是雨声,是渭河的流水声。
(节选自柳青《创业史》,源自《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有删节 )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成功运用了细节描写,如梁生宝顶、披麻袋的样子,吃汤面付钱时的动作等写得都很形象生动,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很有作用。
B.文章巧妙地运用了插叙,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避免平铺直叙,使情节波澜起伏。
C.无论是作家作品语言,还是人物形象语言,都从生活实际出发,读来亲切、生动。
D.他“高兴得满脸笑容”,因为他想起上火车的时候,看见有人在票房的脚地睡觉,他也可以这样了。
7.关于文章开头1-3段描写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描绘了春雨笼罩下的渭河上游平原的大自然景色,环境描写富有抒情性。
B.小说一开始就写渭河春汛时的雨景,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典型的环境。
C.作者描写环境,有声有色,给读者以听觉和视觉的感受,为主人公食宿问题的处理作了铺垫。
D.文章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描写其心理,刻画其细节,让读者初步感受到了人物形象的高大。
8.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都是《创业史》显著的艺术特色。文章是如何丰富、突出梁生宝这个社会主义新型农人形象的?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想凭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却失败了,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骆驼祥子、生宝爹。梁生宝却一路披荆斩棘,最终他成功了。那么,为什么梁生宝能成功呢 结合节选部分谈谈你的看法。(6分)
6.(3 分)
【出题意图】本题考查掌握小说人物心理的能力。
【参考答案】D
【试卷解析】D(只是原因之一,归因不全)
7.(3 分)
【出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D(1-3 段没有心理描写)
8.(4 分)
【出题意图】本题考查掌握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参考答案】①对比的手法。文中将梁生宝“吃得差、住的差”和其依旧“满面笑
容”“香喷喷”“笑咪咪”形成对比,来体现其勤劳吃苦、艰苦奋斗、一心为民、以苦为乐的高贵品质。
②环境烘托:小说开头“春雨”为人物活动提供自然背景,结尾的“春雨”衬托出梁生
宝艰苦创业、劳动致富的劳动热情。
③细节描写(心理、动作等):如“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很仔细地打开,拣出最破的
一张”动作描写,表现梁生宝对群众筹集的资金的珍视。
(每点 2 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如答人物衬托,言之有理即可)
9.(6 分)
【出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以及思想的把握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历史发展的必然。新中国刚刚成立,正在进行集体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这给农村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梁生宝是新时代里的代表。
②党的领导和支持。区委书记开会算账,眼睛盯着梁生宝,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上
级全力支持宝生。
③民众有意愿。本互助和外互助组的庄稼人,都要劳驾他捎买些稻种,哪怕没钱。任老
四对生宝的做法极力支持。
④本人有优秀品质。思想先进,大公无私,有干劲,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大公无私,团
结热心...... (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湖南省市常德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雨中的猫
(美)海明威
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和绿色的长凳。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里泛着光。这会儿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出现一汪汪积水。雨水滂沱,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然后再裹着雨水涌上来。泊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有个侍者站在咖啡馆门口,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
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
“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我去。”丈夫躺在床上说。
“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别淋湿了。”他说。
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下雨了。”妻子说。“是啊,是啊,太太,坏天气,真是个坏天气。”
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模样;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她站在门口还没迈出去,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
“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女侍者撑着伞,美国太太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底下。那张桌子就在这儿,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
“您丢东西了吗,太太?”
“刚才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有只猫?”
“对,一只猫。”
“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雨里的猫?”
“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可真想要它,我就想要只猫咪。”
“来吧,太太。”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要不您会淋湿的。”
“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店主在写字台那头向她哈哈腰。太太从心里觉得某些东西又渺小又麻烦。这个店主让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却又十分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
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跑了。”“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
“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
乔治的目光又挪到了书上。
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从这一侧看到那一侧,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
“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儿。“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真够恼人的。”乔治的目光就一直停留在她的身上。“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
“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她说,“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
“是吗?”乔治躺在床上应道。
“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天很黑了,雨点敲打着棕榈树。
“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猫吧。”
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有人敲门。
“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
“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送给太太。”
(有删减)
【注】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了妻子想要得到雨中蜷缩的小猫但寻觅不得后的一系列思想转变,以及周围人的反应与态度,蕴含着作者的创作意图。
B.小说中的妻子作为新女性的代言人,希望能重新定位自己,在传统女性角色和新女性角色之间获得一种平衡。
C.从妻子“寻猫”到“旅馆老板派人送给她一只大花斑猫”,可见女性的愿望得到了满足,“猫”被社会所赋予的意义得以实现。
D.小说结尾写店主派侍女送了一只大花斑猫后,只说了一句话,故事戛然而止。对于之后的事,作者没有提及,情感含而不露,思想隐而不晦。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妻子寻不到赖以摆脱寂寞的小猫,坐在梳妆台前拿着镜子仔细端详自己,这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她烦闷和无奈的心情。
B.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作了一些评述,进行了心理和神态描写,读者可以体会出妻子痛苦而失望的心情。
C.小说开头提到了大海、公园、广场等场景,以此隐喻妻子无法言传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状态。
D.小说中反复描写的乔治“看书”这一动作,使读者对乔治产生一种模式化的认知,感受到他情感的匮乏和感受的迟钝。
8.有人认为,海明威对文中妻子思想转变的描述富有创造力。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这位妻子的思想转变历程。(4分)
9.海明威作品的语言具有“电报式风格”。请结合划线部分谈谈你的看法。(6分)
6.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可见女性的愿望得到了满足”错误。女性的愿望并未得到满足。在以旅馆老板为代表的男性看来,以美国太太为代表的女性的渴望与追求已经得到了解决:女人要猫,就给她一只,只要是猫就行,并不一定是原先那只。然而,这种“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忧愁和无奈,是试图与世界沟通的美国太太所面临的一种不愿接受的挫败感,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或者说不能选择。这只大花斑猫就代替雨中的猫,成为被动接受的符号。所以,从文本表面看来,从美国太太“寻猫”到“旅馆老板派人送给她一只大花斑猫”,女性的愿望似乎得到了满足;但是猫这一符号的指称意义被漠视,女性的内心要求和感受被忽略,她苦心构筑的通往外界的桥梁坍塌了,她所承受的是一种欲求无法投递的悲哀。】
7.B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的能力。
【B.“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作了一些评述,进行了心理和神态描写”错误。文中作者没有在叙述过程中作评述,没有进行直接的心理和神态描写。】
8.①女性意识萌芽:妻子想去救避雨的猫,说明她意识到需要拯救。
②女性意识觉醒:妻子对老板给予的尊重与关切感到开心,说明她明确感知到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
③女性意识达到高潮:妻子对于长头发和新衣服的强烈态度,说明她渴望找回属于女性自己的权利。(写对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可知,女性意识萌芽:妻子想去救避雨的猫,说明她意识到需要拯救。
由原文“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模样;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这个店主让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却又十分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送给太太。’”可知,女性意识觉醒:妻子对老板给予的尊重与关切感到开心,说明她明确感知到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
由原文“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可知,女性意识达到高潮:妻子对于长头发和新衣服的强烈态度,说明她渴望找回属于女性自己的权利。】
9.①简洁的叙述语言:文中少有修饰语,而用“端详”“望着”等简练的动词,表现了妻子迷茫渴盼的心态。
②言简意赅的对话:面对妻子关于头发的问话,丈夫的回话总是极为简短,显示出丈夫对于妻子的忽视。
③凝练含蓄的风格:文中头发寓意深刻,“长头发”隐喻着妻子对女性地位转变的渴望。(每点2分)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语言特色的能力。
由原文“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从这一侧看到那一侧,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有人敲门”可知,简洁的叙述语言:文中少有修饰语,而用“端详”“望着”等简练的动词,表现了妻子迷茫渴盼的心态。
由原文“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儿。‘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是吗?’乔治躺在床上应道”可知,言简意赅的对话:面对妻子关于头发的问话,丈夫的回话总是极为简短,显示出丈夫对于妻子的忽视。
由原文“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猫吧”可知,凝练含蓄的风格:文中头发寓意深刻,“长头发”隐喻着妻子对女性地位转变的渴望。】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鞭王
宋炳成
①王大奈从小习武,练就了一身武功,尤其是手中的一把钢鞭,指哪打哪,鞭无虚发,人送外号“神鞭王”。
提起神鞭王,蒙山一带十里八乡,无人不晓。神鞭王名声在外,便常有人慕名上门找王大奈比试。多年来,竟没有能出其右者。
这一天,蒙山上的新匪首秃头李领着一群喽啰将王大奈堵在了家门口,秃头李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手握一把明晃晃的银鞭,单手一指王大奈:“听说,你是神鞭王?”
王大奈忙双手抱拳:“不敢,不敢,大当家的,草民只是有点儿爱好。”
秃头李哈哈大笑:“说得倒挺低调,王大奈,今天你敢不敢和我比试比试,看看谁才是真正的神鞭王?”
王大奈面无惧色,扫了一眼秃头李,朗声道:“大当家的,不知你要怎个比法?”
秃头李翻身下马,说:“少废话,当面锣,对面鼓,咱们直接过招。”
王大奈拱了拱手,说:“大当家的,鞭子不长眼睛,万一有个闪失……还是换种比法吧。”
“怎么?怕了?”秃头李一阵大笑,“好,那就比抽油灯!”
王大奈听后倒吸一口凉气,他知道,抽油灯难度极大,持鞭人用黑布将眼睛蒙上,站两米开外,要一鞭将人头顶上燃烧着的油灯抽掉,没有炉火纯青的鞭法,万万比不得,稍有差池,这一鞭子下去,顶灯的人是非死即伤啊。
王大奈想阻止,却见秃头李已让部下摆好了阵势,他扬了扬手中的一块黑布,挑衅地说:“怎么样?我先来!”说着,秃头李将手中的一把银鞭在地上呼呼摆了两下。
②王大奈看了一眼秃头李,又看了一眼顶灯的喽啰,摇了摇头。
秃头李不高兴了,嚷道:“咋了?不敢比?那你还叫什么神鞭王?今天你要不比,我就让人把你屋中的粮食全部带走。”
王大奈皱紧了眉头,紧接着一声叹息:“唉,还是不比了吧。”
秃头李气急败坏地把手一挥,一群喽啰蜂拥进屋搬起了粮食。
一旁,王大奈的老婆哭天抢地:“你个该死的猪头,练的什么鞭啊,这下,一年的粮食没了,你让一家老小喝西北风啊……”
眼睁睁看着粮食让人家拉走了,王大奈杵在那儿一言不发。
两个月后,秃头李带着大队人马包围了王大奈所在的村子,他们将男女老幼全赶到长垣里,秃头李扬言,今天一定要和王大奈分个高低,不然,就将全村的口粮统统拉走。原来,上次王大奈虽然认输,可名声依然在外,提起神鞭王,人们还是啧啧称赞王大奈。秃头李不服气,召集人马杀了个回马枪。
王大奈铁青了脸:“大当家的,这次又想怎么个比法?”
秃头李一阵冷笑:“还是抽油灯!不过,这次得你先来,而且,要你的儿子来顶灯,你赢了,我立马走人,从此再不犯你们村子,若是你输了,嘿嘿,全村的口粮我都拉走!”
秃头李这一招太阴毒了,蒙眼抽油灯本来难度就大,还让王大奈的儿子顶灯施加心理压力,不用比试,秃头李无形中已胜了一筹。
看王大奈紧皱着眉头,秃头李不怀好意地笑了:“怎么?这次还是放弃?”
王大奈瞪了一眼秃头李,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大当家的,你可要说话算数。”
秃头李一阵狂笑:“当然,我堂堂一寨之主,怎会出尔反尔!”
王大奈抽出钢鞭,说:“好,比就比。”
王大奈将十二岁的儿子从人群里拉出来,点亮油灯放在头顶,又拿出一块黑布。
这时,人群一阵骚动,有人喊:“大奈,咱不比了,大伙儿都将家里的粮食交出来吧。”人们紧跟着喊:“对,不比了,我们交粮食……”
王大奈向人群深深鞠了一躬,高声说:“各位父老乡亲,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我王大奈不能因为自己连累了大伙儿!”说着,王大奈用黑布蒙住眼睛,将手中的钢鞭在空中呼呼运了两下,他对儿子喊:“准备好了吗?”
儿子身子站得笔直,昂声说:“准备好了!”
“好!”王大奈回一声。
紧接着传来一声断喝:“着!”随着王大奈的话音,一道白光直飞孩子头顶,人们屏住呼吸,有胆小的用双手捂住眼睛。
全场静悄悄的,连掉根针都听得见。等人们回过神来,发现孩子头顶上的灯依然亮着,人们长舒了一口气。秃头李却哈哈大笑:“什么神鞭王,不过如此而已。”
王大奈却不急不躁,说:“还请大当家的验视。”
秃头李轻蔑地说:“王大奈,有啥好验的,这不明摆着吗?你连打都没打中。”
王大奈一再坚持,秃头李只好耐着性子来到孩子面前,等他拿起灯端详一番后,突然变了脸色,油灯芯已齐刷刷被斩为两截,而灯依然还亮着,运鞭如刀,闻所未闻啊!
秃头李歪着头,疑惑地问王大奈:“你的鞭法已经出神入化,上次为何不比?”
王大奈说:“不瞒大当家的,上次,你一摆鞭子我就看出你的鞭法高低了,而且,顶灯的那个家伙都尿裤子了,我王大奈总不能因为一己之私就轻易去毁了一个无辜的人吧?”
秃头李听后脸涨得绯红,他飞身上马,吼了一噪子:“兄弟们,给老子撤!”
身后,人群激奋,他们振臂高呼:“神鞭王!神鞭王!”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蒙山一带十里八乡”“没有能出其右者”的结果看,王大奈经常主动与人比试。
B.秃头李提出与王大奈比试抽油灯,目的就是想看看他究竟有没有气量和真本事。
C.秃头李第二次是有备而来的,尽管技艺有所提高,但在王大奈面前最终服了气。
D.乡亲们宁愿拿出自家的粮食,也不愿让王大奈比试,说明王大奈很受乡亲们拥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如王大奈的低调和斩截,秀头李的强势和蛮横等;人物对话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小说中有几处侧面描写,如王大奈妻子的责难,顶灯人尿裤子,王大奈儿子的镇定,都从侧面烘托了“神鞭王”的形象。
C.小说运用欲擒故纵的写法表现“神鞭王”的鞭法,秃头李认为“神鞭王”没打中,其实是鞭法出神入化,他没看出来,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D.“神鞭王”王大奈最终赢了这场比试,秃头李最后灰溜溜地撤走,这是小说故事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
8.请简要分析小说中两处画线段落在行文结构方面的作用。
9.有人评价“神鞭王”不但技艺高,而且人品好。“神鞭王”人品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D 7.B 8.①开篇交代“神鞭王”的高超技艺,为“神鞭王”的正式出场作铺垫。②刻画神鞭王的神态动作,既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又为后文秃头李询问上次他为何拒绝比试做铺垫。 9.①谦虚,低调。当秃头李气势汹汹地要与他比试时,他连说“不敢”,自己只是“爱好”。②善良,隐忍。当察觉秃头李鞭技不高时,他担心顶灯人受伤害,便放弃比试;秃头李搬粮,妻子责怪,他也没有发怒。③无私,担当。当秃头李再次向“神鞭王”挑衅,且以其儿子顶灯施压、以全村的粮食相要挟时,他为了保护村民财产,不顾自己儿子的安危,答应比试。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王大奈经常主动与人比试”错,小说明确交代“常有人慕名上门找王大奈比试”。
B.“气量”错,小说后半部分,秃头李想与王大奈比试,目的是想杀一杀他的威风,败坏他“神鞭王”的名声。
C.“尽管技艺有所提高”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两个月后,秃头李带着大队人马包围了王大奈所在的村子,他们将男女老幼全赶到长垣里,秃头李扬言,今天一定要和王大奈分个高低,不然,就将全村的口粮统统拉走。原来,上次王大奈虽然认输,可名声依然在外,提起神鞭王,人们还是啧啧称赞王大奈。秃头李不服气,召集人马杀了个回马枪”,“尽管技艺有所提高”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B.“都从侧面烘托了‘神鞭王’的形象”错,“顶灯人尿裤子”没有从侧面烘托“神鞭王”形象的作用。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
①“练就了一身武功”“指哪打哪,鞭无虚发”“神鞭王”,小说开篇交代“神鞭王”的高超技艺,为后文“神鞭王”的正式出场作铺垫。
②“看了一眼”“又看了一眼”“摇了摇头”等语句刻画了神鞭王的神态动作,既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又为后文“不瞒大当家的,上次,你一摆鞭子我就看出你的鞭法高低了,而且,顶灯的那个家伙都尿裤子了,我王大奈总不能因为一己之私就轻易去毁了一个无辜的人吧?”做铺垫。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依据“王大奈忙双手抱拳:‘不敢,不敢,大当家的,草民只是有点儿爱好。’”可概括为:谦虚、低调。
依据“王大奈看了一眼秃头李,又看了一眼顶灯的喽啰,摇了摇头”“你个该死的猪头,练的什么鞭啊,这下,一年的粮食没了,你让一家老小喝西北风啊……”“眼睁睁看着粮食让人家拉走了,王大奈杵在那儿一言不发”“不瞒大当家的,上次,你一摆鞭子我就看出你的鞭法高低了,而且,顶灯的那个家伙都尿裤子了,我王大奈总不能因为一己之私就轻易去毁了一个无辜的人吧?”等可见,当“神鞭王”察觉秃头李鞭技不高时,他担心顶灯人受伤害,便放弃比试;秃头李搬粮,妻子责怪,他也没有发怒。由此可概括为:善良,隐忍。
依据“各位父老乡亲,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我王大奈不能因为自己连累了大伙儿!”可见,当秃头李再次向“神鞭王”挑衅,且以其儿子顶灯施压、以全村的粮食相要挟时,他为了保护村民财产,不顾自己儿子的安危,答应比试。由此可概括为:无私,担当。
湖南省株洲市攸县健坤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扇中乾坤
石 兵
民国时期,外敌入侵,战火四起,地处江南边陲的一座小城却仍是一派宁静祥和。
柳一诺是小城中首屈一指的制扇师。
柳一诺制扇,规矩极多。一年四季,只做四种折扇,每把扇子虽然都价格不菲,却供不应求,求得一把柳氏折扇并非易事,不是有钱就能办到的。用柳一诺的话说,要有机缘才能相遇,彼此投缘才能相依
这天,正值秋冬之交,柳一诺家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一言不发,取出一把折扇放在桌上,家人不解其意,立刻小心翼翼地打开,看了足足半晌。
柳一诺观扇之际,家人中有好奇者悄悄凑近观看,发现折扇上绘着一幅《千里江山图》,山峻水秀,一派大气磅礴之势。
见柳一诺看扇出神,那客人也不说话,自顾自在一旁饮茶。直到柳一诺回过神来,说:“我来此处,只送一扇
听了那人的话,柳一诺若有所思,许久才抬头看向对方,随即转身离去。
第二天,柳一诺开始制扇。他为制一把折扇,竟闭门不出两月有余。扇面选用上等宣纸铺就,这次柳一诺竟没有雇佣画匠作画,而是亲自云笔
折扇制成之后,柳一诺每日都要反复观摩,还让家人亲友逐一欣赏,却不知柳一诺还有一手出神入化的丹青妙笔。他的画作梅红雪,白雪上飞鸿顾盼生姿,折扇一打开便令人心生岁暮天寒的悲壮之感。
数月后一个大雪纷飞的夜里,那位为柳一诺送扇之人突然再次来到柳家,同样不发一言
柳一诺面色凝重,小心翼翼地取出新制的折扇,与那人上次送来的折扇一并交与对方。
那人打开两把折扇,细细观看半晌,突然大笑:“果然一模一样,名不虚传。这两把折扇我一起带走了!”
听到这番话,柳一诺紧绷的脸终于放松下来,旁边的柳家人却是一脸疑惑。这两把折扇明明大相径庭,一个是花鸟图,为何那人却说一模一样呢?
转眼冬去春来,小城里已不复昔日的平静祥和。蜂拥而来的日军终于露出了锋利的爪牙,江南富庶之地转眼间已四面楚歌。然而,他们竟在绵软的江南踩了钉子,处处碰壁。数月之后
此时,民间流传,是两把折扇退了敌。更有人说,柳一诺只是笑笑,言说此等无稽之谈,也不必理会。
如此又过去了数年,日军大败,神州大地虽满目疮痍
这年秋高气爽时,那位不速之客再次造访了柳家。他与柳一诺痛饮一夜,时而相拥痛哭,清晨时分,那人留下一把折扇便起身告辞。
柳一诺与夫人一同送走来客。临别之际,柳夫人听到柳一诺口中轻轻说道:“却将妙质因风剪,为出新裁对月描。这折扇本是风雅之物,看来,我柳家再也无制出一把好扇了。”
原来,那传言竟是真的,扇上阳春白雪掩映之下,日军入侵处处先谋而后动,在江南之地预先留下了明暗棋子数十颗,有朝一日,国家危亡,以热血报国。
柳一诺祖上曾传下一个技能,以特殊笔法在扇上藏下千言万语。那人带来的山水图标注着地理方位与据点分布,柳一诺制扇,每朵梅花开处,每只鸿爪落处、每片雪花聚处
柳一诺对夫人说:“扇有阴阳,人分优劣,我制出此扇,但千金之诺却比一纸折扇重要许多。扇如人心,不可轻慢,就是为了制这救人之扇。此扇入世,柳家便功德圆满了。”从此,百年柳氏折扇就此断绝。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讲述了江南小城制扇师柳一诺巧妙通过《阳春白雪图》传递日军在江南的地理方位与据点分布情报的故事。
B.小说对柳一诺形象的刻画,主要通过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并采用了正侧结合的方法
C.小说详写了柳一诺制作折扇的过程等,而略写了日本人侵略江南的战争场面,叙事详略安排得当
D.小说写柳一诺打开客人的折扇和取出自己新制的折扇时都是“小心翼翼”,充分表现了柳一诺忧惧不安的心态。
(2)关于柳一诺不再制扇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柳一诺认为世上再也没有比自己更高的扇艺了,缺少竞争对手。
B.柳一诺认为如今社会动荡不安,害怕制作折扇再惹来祸端。
C.柳一诺认为柳家的折扇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制扇已没有意义。
D.柳一诺认为自己兑现了诺言,也完成了柳家制扇的历史使命,已无遗憾。
(3)小说对客人造访的场景都作了具体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标题“扇里乾坤”中的“乾坤”有何深刻意蕴?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2.【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场景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描写,结合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中关键词语含义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既要分析其表层含义,又要挖掘其深层含义。
【解答】(1)D.“忧惧不安”错,柳一诺打开客人的折扇和取出自己新制的折扇时都是“小心翼翼”,并非“忧惧不安”。
故选D。
(2)根据原文“千金之诺却比一纸折扇重要许多”“扇如人心,不可轻慢,就是为了制这救人之扇,柳家便功德圆满了”,既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所以不再制扇。
A.“缺少竞争对手”错;
B.“害怕制作折扇再惹来祸端”错;
C.“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制扇已没有意义”错。
D.正确。
故选D。
(3)“这天,正值秋冬之交。此人一言不发,取出一把折扇放在桌上,只得请来柳一诺,立刻小心翼翼地打开,这段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客人来是让柳一诺制扇传递情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此人一言不发,进得屋内,家人不解其意。柳一诺一见此扇,看了足足半晌”“柳一诺面色凝重,与那人上次送来的折扇一并交与对方,细细观看半晌,柳氏折扇。这两把折扇我一起带走了,客人到来的场景描写中、语言等描写、动作等描写,看了足足半晌”“面色凝重,刻画出柳一诺接受制扇“任务”,总之、语言等描写。
(4)先看表层含义,由“那人带来的山水图标注着地理方位与据点分布”可知。
再看深一点的含义,由“扇上阳春白雪掩映之下。其时,在江南之地预先留下了明暗棋子数十颗,柳一诺制扇。柳一诺耗尽心力才制得此扇,每只鸿爪落处,都隐藏着万千秘密”可知。
最后看更深层含义,由“那客人是当年与柳一诺一同立志救国的热血青年,有朝一日,一定竭尽所能,扇如人心。客人与柳一诺都是立志救国的热血青年、胸怀报国志。
答案:
(1)D
(2)D
(3)①情节上:客人的到来让柳一诺通过《阳春白雪图》传递情报显得顺理成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语言等描写。
(4)①客人的折扇中暗藏“乾坤”:《千里江山图》中标注着日军的地理方位与据点分布。②柳一诺制作的折扇中蕴含秘密:将《千里江山图》中的地图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蕴含心内“乾坤”客人与柳一诺都是立志救国的热血青年、胸怀报国志。
【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湖南省永州市江华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魔 鬼(节选)
莫泊桑
这个农民面对大夫,站在临终女人的床前。床上的老太婆很平静,她认命了,但神志还清醒,望着两个男人,听他们交谈。她快要死了,但并不抗争,她已经活到九十二岁了,她的寿数已尽。
七月的阳光,从敞开的门窗投射进来。田野的气味,也随着灼热的熏风涌进屋里。
大夫提高嗓门说道:“奥诺雷,您不能丢下您母亲一个人,她这种状态,随时都可能过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