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言文阅读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叶公子高①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哀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节财。”三公出,子贡问曰:“三公问夫子政一也。夫子对之不同,何也?”仲尼曰:“叶都大而国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鲁哀公有大臣三人,外障距诸侯四邻之士,内比周而以愚其君,使宗庙不扫除,社稷不血食者,必是三臣也,故曰‘政在选贤’。齐景公筑雍门,为路寝,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赐者三,故曰‘政在节财’。”或曰:仲尼之对,亡国之言也。叶民有倍心,而说之“悦近而来远”,则是教民怀惠。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法败而政乱,以乱政治败民,未见其可也。且民有倍心者,君上之明有所不及也。不绍叶公之明,而使之悦近而来远,是舍吾势之所能禁而使与不行惠以争民,非能持势者也。夫尧之贤,六王之冠也,舜一徙而成邑,而尧无天下矣。有人无术以禁下,恃为舜而不失其民,不亦无术乎?明君见小奸于微,故民无大谋;行小诛于细,故民无大乱。此谓“图难于其所易也,为大者于其所细也”。今有功者必赏,赏者不得君,力之所致也;有罪者必诛,诛者不怨上,罪之所生也。民知诛赏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太上,下智有之。”此言太上之下民无说也,安取怀惠之民?上君之民无利害,说以“悦近来远”,亦可舍已。(节选自《韩非子·难三》)材料二: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曰:“善为政者若之何?”仲尼对曰:“善为政者,远者近之,而旧者新之。”子墨子闻之曰:“叶公子高未得其问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对也。叶公子高岂不知善为政者之远者近也,而旧者新是哉?问所以为之若之何也。不以人之所不智告人,以所智告之,故叶公子高未得其问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对也。(节选自《墨子·耕柱》)[注]①叶公子高:楚国大夫,姓沈,名诸果,字子高,封地在叶,所以称叶公。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惠之A为政B无功者C受赏D而有E罪者F免G此法之H所以败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来,是“使……到来”,“烛之武退秦师”的“退”是“使……退”,其用法相同。B.倍,指背弃,背叛,与《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倍”词义相同。C.恃,依靠,依仗,与现在所说“有恃无恐”“恃才傲物”两词中的“恃”词义不同。D.智,通“知”,知道,了解,与《<老子>四章》中“知人者智”中的“智”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叶公子高、鲁哀公及齐景公均向孔子请教治国的方略。同一问题孔子给出不同答案。子贡对此不解,后经孔子解释,才知三国人心向背不同。B.圣明的君主善于在细微处发现小的坏事,在小事上实行轻罚,所以民众没有大的阴谋与动乱,这值得那些只知依赖效仿舜的君主们学习。C.墨子认为叶公子高不懂的是如何达到“近远者,新旧者”这一目的,但其提问时并未让孔子明白自身的疑惑,故其没有恰当提问。D.面对孔子对叶公子高有关政事的回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有的人认为孔子的回答属于亡国之言,而墨子则认为孔子属于无效作答。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尧之贤,六王之冠也,舜一徙而成邑,而尧无天下矣。(4分)(2)善为政者,远者近之,而旧者新之。(4分)14.材料二中,墨子为什么认为叶公子高没有得到他想问的东西,孔子也未能正确地回答?请概括回答。(3分)湖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此甚众,然而何为为之?曰:“我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故为之。”子墨子言曰:“计其A所自胜B无所可用也C计其所得D反不如所丧者E之多。”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万乘之国,虚数于千,不胜而入;广衍数于万,不胜而辟。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者,所不足也。今尽王民之死,严下上之患,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若此,非国之务者也! (节选自《墨子·非攻》)材料二: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荆公子行年十五而相荆,仲尼闻之,使人往视。还曰:“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于汤、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以治天下,其固免矣乎!”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计其A所自胜B无所可用也C计其所得D反不如所丧者E之多。”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伐,攻打,与“自伐者无功”(《(老子)四章》)中“伐”的意思不同。B.故,所以,与“故亏兄而自利”(《墨子·兼爱》)中“故”的意思相同。C.万乘,一万个骑兵。战国时,一般称小的诸侯国为“千乘”,大的为“万乘”。D.“智于汤、武”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两句中的“于”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统治者宁愿违背百姓的利益也要去发动战争,是因为他们认为发动战争能让他们名利双收。B.墨子认为大国不缺少土地,但缺少人民,所以用人民去换取更多的土地的做法不是治国的要务。C.有人认为齐桓公不仁义、不恭俭、不清白,所作所为如平庸国君,但因管仲、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由此可见任用辅佐的人非常重要。D.孔子认为,中行氏尊重贤明的人却不能任用,轻视不贤明的人又不能斥退,以致于贤明的人对其怨恨,不贤明的人对其仇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 (4分)(2)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4分)14.两则材料中,墨子、孔子均提到了治理国家,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他们各自的治国理念。(3分)湖南省市常德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宾事之。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失其国家,身死为辱于天下。故为不善以得祸者,桀纣幽厉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汤文武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 (节选自《墨子·法仪》)材料二: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马,此不知之患也。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曰:“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此所举先王也。夫以君臣为如父子则必治,推是言之,是无乱父子也。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虽厚爱矣,奚遽不乱?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子未必不乱也,则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为之流涕,此以效仁,非以为治也。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胜其法,不听其泣,则仁之不可以为治亦明矣。(节选自《韩非子·五蠹》)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司寇A行刑B君为之C不举D乐E闻死刑之F报G君为H流涕。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百工,泛指各种工匠,与《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百工”所指相同。B.恶,指厌恶、憎恶,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无羞恶之心”的“恶”意思相同。C.福,是赐福的意思,与《曹刿论战》中“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的“福”意思不同。D.宾事,指恭敬地侍奉,其中“事”与《<论语〉十二章》中“请事斯语矣”的“事”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墨子主张做事要有做事的准则,无论是将相为官,还是百工做事,都必须要遵循法则,否则就会一事无成,治国更要有法可依。B.墨子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莫若法天”的主张,认为应以“天”作为效法的标准和法则,人们行动做事都必须遵循天意,进退有度。C.儒家和墨家称赞先王博爱天下,对待百姓如同对待父母般尽心,但在韩非子看来,即使君民关系情深似家人,也难以保证不发生动乱。D.韩非子认为君主同情受刑者,为他们流泪,这是君主心有仁爱的表现,但是君主不能因为同情而废弃刑法,不能依赖仁爱治国理民。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失其国家,身死为辱于天下。(4分)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马,此不知之患也。(4分)(3)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4分)14.墨子主张“兼爱”思想,材料一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这种思想?请简要分析。(3分)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秦王谓公子他曰:“昔岁殽下之事,韩为中军,以与诸侯攻秦。韩与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展转不可约。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一军临荧阳,一军临太行。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黈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以上党入和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黈曰:“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王乃使冯亭代靳黈。冯亭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纳之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赵豹出。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二人对曰:“用兵逾年,未见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封赏吏民。”冯亭垂涕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齮以兵遇赵于长平。(选自《战国策·赵策一》,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黈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以上党入和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B.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黈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以上党入和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C.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黈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以上党入和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D.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黈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以上党入和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军,指古时行军作战时主帅所在的部队。文中指在诸侯攻秦的战役中,韩国充当主力。B.“使阳城君入谢于秦”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含义相同。C.“若不能卒,则死之”与《离骚(节选)》中“伏清白以死直兮”的“死”含义不同。D.敝邑,是赵胜对自己国家的称呼。敝,是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如“敝人”“敝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视韩国为大患,打算出兵讨伐韩国。公子他表示有不用战斗就可以让韩国割取土地的方法。秦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向荧阳和太行山进军。B.韩阳劝说上党太守献出土地。太守靳黈不肯从命,请求发动全部守军抵抗秦军,誓与上党共存亡。于是韩王让冯亭接任上党太守之职。C.赵王、赵胜、赵禹都因坐而得城而感到喜悦,赵豹却因赵国没有从秦国那里取得韩国土地的理由而拒绝接受韩国的城邑。D.赵国使者到达上党后,封赏当地的官民。冯亭以为君主守地而不能战死、不听君主割地的命令和卖掉君主的土地而自己得到封邑为由,拒绝了封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韩与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展转不可约。②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纳之与王,唯王才之。14.韩国是如何避免遭受秦国的军事打击的?请简要概括。湖南省株洲市攸县健坤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书曰:“汝且夕之费,自给为难,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几!”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弥日不得。廷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每酒适,辄抚异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侯之,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其妻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何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與/既至/欣然便共饮酌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D.溯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與/既至/欣然便共饮酌(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B.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称病隐居,只写求仲、羊仲来往。后人因以“三径”代隐士住处。“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资本。C.大学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之意,二是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D.元嘉,宋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当时人们认为这一形象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B.陶渊明仕途短暂。因双亲去世,家里贫穷,他去做了州祭酒,任职不久,便解职回家,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等职。C.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闻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D.陶渊明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花丛中饮酒,酣畅时便抚琴寄托情感,就叫客人先回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廷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5)文言文中,陶渊明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湖南省永州市江华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申》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今恶辱而居A不仁B是犹恶湿C而居下也D如恶之E莫如F贵德G而尊士。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能治其国家”与“欲治其国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B.“由是观之”与“自是者不彰”(《老子》)两句中的“是”字含义相同。C.“贼其君者也”与“贼爱其身,不爱人”(《墨子》)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D.“不足以事父母”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用武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虽可以称霸,但一定要凭借强大的国力;而用道德来实行仁义却可以使天下归心,不必凭借强大国力。B.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时去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C.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D.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最后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4分)(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4分)14.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无敌于天下”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分)文言文阅读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叶公子高①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哀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节财。”三公出,子贡问曰:“三公问夫子政一也。夫子对之不同,何也?”仲尼曰:“叶都大而国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鲁哀公有大臣三人,外障距诸侯四邻之士,内比周而以愚其君,使宗庙不扫除,社稷不血食者,必是三臣也,故曰‘政在选贤’。齐景公筑雍门,为路寝,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赐者三,故曰‘政在节财’。”或曰:仲尼之对,亡国之言也。叶民有倍心,而说之“悦近而来远”,则是教民怀惠。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法败而政乱,以乱政治败民,未见其可也。且民有倍心者,君上之明有所不及也。不绍叶公之明,而使之悦近而来远,是舍吾势之所能禁而使与不行惠以争民,非能持势者也。夫尧之贤,六王之冠也,舜一徙而成邑,而尧无天下矣。有人无术以禁下,恃为舜而不失其民,不亦无术乎?明君见小奸于微,故民无大谋;行小诛于细,故民无大乱。此谓“图难于其所易也,为大者于其所细也”。今有功者必赏,赏者不得君,力之所致也;有罪者必诛,诛者不怨上,罪之所生也。民知诛赏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太上,下智有之。”此言太上之下民无说也,安取怀惠之民?上君之民无利害,说以“悦近来远”,亦可舍已。(节选自《韩非子·难三》)材料二: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曰:“善为政者若之何?”仲尼对曰:“善为政者,远者近之,而旧者新之。”子墨子闻之曰:“叶公子高未得其问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对也。叶公子高岂不知善为政者之远者近也,而旧者新是哉?问所以为之若之何也。不以人之所不智告人,以所智告之,故叶公子高未得其问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对也。(节选自《墨子·耕柱》)[注]①叶公子高:楚国大夫,姓沈,名诸果,字子高,封地在叶,所以称叶公。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惠之A为政B无功者C受赏D而有E罪者F免G此法之H所以败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来,是“使……到来”,“烛之武退秦师”的“退”是“使……退”,其用法相同。B.倍,指背弃,背叛,与《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倍”词义相同。C.恃,依靠,依仗,与现在所说“有恃无恐”“恃才傲物”两词中的“恃”词义不同。D.智,通“知”,知道,了解,与《<老子>四章》中“知人者智”中的“智”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叶公子高、鲁哀公及齐景公均向孔子请教治国的方略。同一问题孔子给出不同答案。子贡对此不解,后经孔子解释,才知三国人心向背不同。B.圣明的君主善于在细微处发现小的坏事,在小事上实行轻罚,所以民众没有大的阴谋与动乱,这值得那些只知依赖效仿舜的君主们学习。C.墨子认为叶公子高不懂的是如何达到“近远者,新旧者”这一目的,但其提问时并未让孔子明白自身的疑惑,故其没有恰当提问。D.面对孔子对叶公子高有关政事的回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有的人认为孔子的回答属于亡国之言,而墨子则认为孔子属于无效作答。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尧之贤,六王之冠也,舜一徙而成邑,而尧无天下矣。(4分)(2)善为政者,远者近之,而旧者新之。(4分)14.材料二中,墨子为什么认为叶公子高没有得到他想问的东西,孔子也未能正确地回答?请概括回答。(3分)10.BDG(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以恩赐作为治国手段,无功可以得赏,有罪可以免罚,这是法制败坏的原因。“惠之为政”是陈述主体,故在B处断开;“无功者受赏”主谓结构,D处应断开;“而有罪者免”,“而”表转折,表另一种情况,故应在G处停顿。每处1分,共3分,超过三处则不给分)11.C(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远者归顺。/郑国大夫烛之武使秦国军队退避。B.正确。句意:叶地民众对国君有背叛之意。/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C.错误。句意:只是依赖仿效舜而不失民心。/有所倚仗而毫不害怕,或毫无顾忌。/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D.正确。句意:民众仅知道有那么一个人而已。/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故选C.)12.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A.“三国人心向背不同”错误,从原文可知,孔子回答不同是因为三国国内形势不同,叶地是人心背离,鲁国是奸臣当道,齐国是君王的铺张浪费,故选项中“人心向背”错误。故选A.)13.(1)尧的贤明,列于六王之首,(然而)舜搬迁一次,所到之处就形成新的城邑,结果尧失去了天下。(2)善于施政的人,(对于)远方的人,要亲近他们;(对于)以前的人,要像新交一样对待他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冠”,首;“成”,形成;“无”,失去。(每点1分,大意对得1分,共4分。)(2)“为”,动词,实施、治理;“近”,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亲近;“新”,形容词用作动词,像新交一样对待。(每点1分,大意对得1分,共4分。)14.①叶公子高的问题不明确。②孔子的回答没有针对性。(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根据文意,叶公子要问的应该是具体做法。孔子应该针对叶公子高不懂的地方回答。[参考译文]材料一:楚国的叶公子高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使远者归顺。”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选用贤才。”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节约财力。”这三个人走了,子贡问道“三个人问您的同样是政事,您回答他们的话却不同,为什么?”孔子说:“叶地附城大而都城小,民众有背叛之意,所以我说‘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远者归顺。’鲁哀公有三个大臣,他们对外阻挡四邻诸侯的士人到鲁国来,对内结党营私来愚弄君主。使宗庙得不到洒扫,社稷得不到血祭的,一定是这三个大臣。所以我说“政事在于选用贤才’。齐景公修筑雍门,建造路寝高台,一个早上就赏赐了三个人,每个人都得到可以出三百套马车的户数,所以我说‘政事在于节约财力’。”有人说:孔子的回答,是亡国的论调。叶地民众对国君有背叛之意,孔子却劝说叶公“使近者高兴,远者归顺”,这便是要教人寄希望于恩赐。以恩赐作为治国手段,无功可以得赏,有罪可以免罚,这是法制败坏的原因。法制败坏,政治就会混乱,用乱政治理乱民,没有见过行得通的。再说民众有背叛之意,是由于君主的明察有所不周。不使叶公在明察上有所长进,却让他取悦近者而招徕远者,这是舍弃自身权势的制约作用,却使他和臣下一样用施惠手段去争夺民众,这不是能掌握权势的办法。尧的贤明,列于六王之首,(然而)舜搬迁一次,所到之处就形成新的城邑,结果尧失去了天下。有人不能用方法来控制臣下,只依赖仿效舜而不失民心,不也是没有治国的办法吗?明君能从细微处发现小的坏事,所以民众没有大阴谋;从小事上实行轻罚,所以民众没有大乱。这就叫做“处理难事要从易处着手,处理大事要从小处开始。”现在有功的人一定得赏,受赏的人并不感激君主的恩德,因为这是出力得来的;犯罪的人一定受罚,受罚的人并不怨恨君主,因为这是罪行造成的。民众知道受罚受赏的原因都在于自己,所以努力在事业上谋取功利,而不接受君主的恩赐。“最高明的君主,民众仅知道有那么一个人而已。”这话是说,最高明的君主统治下的民众对君主没有什么喜爱,哪里还有什么希望恩赐的民众呢?最高明的君主统治下的民众对君主不讲利害(无欢喜和憎恶),那么用“取悦近者、招徕远者”的话劝说君主,也可以作罢了!材料二:叶公子高向孔子问施政之道,说:“善于施政的人该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善于施政的人,(对于)远方的人,要亲近他们;(对于)以前的人,要像新交一样对待他们。”墨子听了就说:“叶公子高没有提出恰当的问题,孔子也未能正确地回答。叶公子高难道会不知道善于施政的人要亲近疏远的人,对故旧要待之如新吗?他是问要怎么样去做。不把人家所不懂的告诉人家,而把人家已经懂的去告诉人家,所以说,叶公子高没有提出恰当的问题,孔子也没有正确地回答。”湖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此甚众,然而何为为之?曰:“我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故为之。”子墨子言曰:“计其A所自胜B无所可用也C计其所得D反不如所丧者E之多。”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万乘之国,虚数于千,不胜而入;广衍数于万,不胜而辟。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者,所不足也。今尽王民之死,严下上之患,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若此,非国之务者也! (节选自《墨子·非攻》)材料二: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荆公子行年十五而相荆,仲尼闻之,使人往视。还曰:“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于汤、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以治天下,其固免矣乎!”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计其A所自胜B无所可用也C计其所得D反不如所丧者E之多。”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伐,攻打,与“自伐者无功”(《(老子)四章》)中“伐”的意思不同。B.故,所以,与“故亏兄而自利”(《墨子·兼爱》)中“故”的意思相同。C.万乘,一万个骑兵。战国时,一般称小的诸侯国为“千乘”,大的为“万乘”。D.“智于汤、武”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两句中的“于”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统治者宁愿违背百姓的利益也要去发动战争,是因为他们认为发动战争能让他们名利双收。B.墨子认为大国不缺少土地,但缺少人民,所以用人民去换取更多的土地的做法不是治国的要务。C.有人认为齐桓公不仁义、不恭俭、不清白,所作所为如平庸国君,但因管仲、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由此可见任用辅佐的人非常重要。D.孔子认为,中行氏尊重贤明的人却不能任用,轻视不贤明的人又不能斥退,以致于贤明的人对其怨恨,不贤明的人对其仇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 (4分)(2)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4分)14.两则材料中,墨子、孔子均提到了治理国家,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他们各自的治国理念。(3分)10.(3 分)“计其 A 所自胜 B 无所可用也 C 计其所得 D 反不如所丧者 E 之多。”【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参考答案】BCD 原文标点为: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11.(3 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掌握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能力【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C 项,“万乘,一万个骑兵”错,“万乘”意思是万辆兵车。12.(3 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C 项中“平庸国君”错误,原文中是“亡国失君之行也”,意思是“败亡国家的荒淫君主的行为”。13.(8 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参考答案】(1)攻占这些地方不用精锐之师,而且没有厮杀,能白白地得到它吗 (“锐”“杀”“徒”各 1 分,句意 1 分)(2)子路说:“中行氏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贤”“贱”“不肖”各 1 分,句意 1 分)14.(3 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的能力【参考答案】①墨子主张“非攻”,反对“攻伐”。②孔子主张“尊贤”,轻视不贤的人。(答对一点 1 分,答对两点 3 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 国家发布政令,剥夺百姓的财用,荒废百姓的利益,像这样如此多,然而又为什么还去做这种事呢 (他们)回答说:“我贪图攻伐战胜的名声,和通过战争所获得的利益,所以去做这样的事。”墨子说:“计算自己所赢得的胜利,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计算自己所得到的东西,反而不如自己所失去的多。”如今,进攻一个三里的内城和七里的外城,攻占这些地方不用精锐之师,而且没有厮杀,能白白地得到它吗 杀人多的一定以万计,少的一定以千计,然后这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才能得到。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管辖的小城邑有上千座,分兵把守还来不及;领土辽阔有上万里,许多地方还没有开辟。这样看来,大国的统治者多的是土地;而人民是他不足的。现在让士兵去送死,加重了全国上下的祸患,去争夺一座虚城,这实际上是舍弃自己本来就缺少的,而增加自己本来就多余的东西。像这样的施政,不是治国的要务啊!材料二: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有人说:“能认为齐桓公仁义吗?杀死兄长而继位,不是仁义。能认为齐桓公恭谨有节制吗?与妇人同乘一辆车奔驰在都城中,不是恭谨有节制。能认为齐桓公操守清白吗?在他的后宫家门内就没有可出嫁的女人,这不是操守清白。这三样事,是败亡国家的荒淫君主的行为,然而齐桓公兼而有之,但因为得到了管仲、隰朋,就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使诸侯全都朝奉周王室,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因为他能得到贤臣的辅佐。他失去管仲、隰朋,任用竖刁、易牙,就身死不能下葬,尸虫流出门外。在一个人的身上,为什么荣耀与耻辱都会经历到呢?那是因为他任用的人不同。由此看来,这失去贤臣良佐的事就最紧急了。”荆国公子十五岁时就代理荆国的事务,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前往观看他是如何处理政事的。使者返回后,对孔子说:“廊下有二十五俊士,他的堂上有二十五位老人。”孔子说:“合二十五人的智慧来治理天下,比汤、武还要明智;合二十五人的力量,力量大于彭祖。以此来治理天下,一定可以使国家免于危亡了吧!”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子路说:“中行氏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的人知道他轻视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的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湖南省市常德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宾事之。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失其国家,身死为辱于天下。故为不善以得祸者,桀纣幽厉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汤文武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 (节选自《墨子·法仪》)材料二: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马,此不知之患也。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曰:“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此所举先王也。夫以君臣为如父子则必治,推是言之,是无乱父子也。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虽厚爱矣,奚遽不乱?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子未必不乱也,则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为之流涕,此以效仁,非以为治也。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胜其法,不听其泣,则仁之不可以为治亦明矣。(节选自《韩非子·五蠹》)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司寇A行刑B君为之C不举D乐E闻死刑之F报G君为H流涕。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百工,泛指各种工匠,与《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百工”所指相同。B.恶,指厌恶、憎恶,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无羞恶之心”的“恶”意思相同。C.福,是赐福的意思,与《曹刿论战》中“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的“福”意思不同。D.宾事,指恭敬地侍奉,其中“事”与《<论语〉十二章》中“请事斯语矣”的“事”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墨子主张做事要有做事的准则,无论是将相为官,还是百工做事,都必须要遵循法则,否则就会一事无成,治国更要有法可依。B.墨子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莫若法天”的主张,认为应以“天”作为效法的标准和法则,人们行动做事都必须遵循天意,进退有度。C.儒家和墨家称赞先王博爱天下,对待百姓如同对待父母般尽心,但在韩非子看来,即使君民关系情深似家人,也难以保证不发生动乱。D.韩非子认为君主同情受刑者,为他们流泪,这是君主心有仁爱的表现,但是君主不能因为同情而废弃刑法,不能依赖仁爱治国理民。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失其国家,身死为辱于天下。(4分)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马,此不知之患也。(4分)(3)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4分)14.墨子主张“兼爱”思想,材料一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这种思想?请简要分析。(3分)10.BEG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司寇执行刑法的时候,君主为此停止奏乐;听到罪犯被处决的报告后,君主难过得流下眼泪。“司寇行刑”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且第一个“君”为后句主语,其前B处应断开;“君为之不举乐”表意完整,大意是“君主为此停止奏乐”,主谓宾俱全,应在“乐”后E处应断开;第二个“君”是后句主语,其前G处应断开。】11.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百工”,均泛指各种工匠。句意:即使从事于各种行业的工匠。/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B.正确。“恶”,均指厌恶、憎恶。句意:那么天希望什么厌恶什么呢?/没有羞耻心和憎恶感的人。C.“意思不同”错。“福”,均为“赐福(保佑)”的意思。句意:所以天赐福给他们。/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D.正确。“事”,侍奉。/付诸行动、实践。句意:都恭敬地服侍他们。/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12.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对待百姓如同对待父母般尽心”错。原文为“则视民如父母”,大意是“看待民众就如同父母爱子女一样”。】13.(1)他们残害的人很多,所以天降祸给他们,使他们丧失了自己的国家,躯体死了还要被天下人羞辱。(“贼”,作动词,残害;“祸”,作动词,降祸;“身”,躯体;“为辱于天下”,被动句。各1分)(2)如果想用宽大和缓的政策去治理处于剧变时代的民众,就好比没有缰绳和鞭子却要去驾驭马匹一样,这是不明智造成的祸害。(“治”,治理;“急世”,剧变的时代;“御”,驾驭;“知”,通“智”,明智。各1分)(3)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14.①文章主张以天为法,认为天希望人相爱相利,而不希望人相互厌恶和残害,这体现出“兼爱”的思想;②文章写古代圣王爱人得福和暴君伤人得祸,指出了“兼爱”的重要性。【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说到“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文章主张以天为法,认为天希望人相爱相利,而不希望人相互厌恶和残害,这体现出“兼爱”的思想。②材料一说到“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文章写古代圣王爱人得福和暴君伤人得祸,指出了“兼爱”的重要性。】参考译文:材料一:墨子说:天底下办事的人,不能没有法则;没有法则而能把事情做好,是从来没有的。即使士人做了将相,他也必须有法度。即使从事于各种行业的工匠,也都有法度。现在大到治天下,其次治大国,却没有法则可衡量,这是不如工匠们能明辨事理,那么,用什么作为治理国家的法则才行呢?最好是以天为法则。天的运行广大无私,它的恩施深厚而不自居功德,它的光耀永远不衰,所以圣王以天为法则。既然把天当作法则,行动做事就必须揣度天意而行。天所希望的就去做,天所不希望的就应停止。那么天希望什么厌恶什么呢?天肯定希望人相爱相利,而不希望人相互厌恶和残害。以前的圣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对天下百姓都爱护,带领他们崇敬上天,侍奉鬼神。他们给百姓带来的利益多,所以天赐福给他们,使他们成为天子。天下的诸侯,都恭敬地服侍他们。暴虐的君王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厌恶天下的百姓,带领他们咒骂上天,侮辱鬼神。他们残害的人很多,所以天降祸给他们,使他们丧失了自己的国家,躯体死了还要被天下人羞辱。所以做坏事而得祸的,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即是这类。爱人利人而得福的,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即是这类。爱人利人而得福的是有的,厌恶人残害人而得祸的,也是有的!(节选自《墨子·法仪》)材料二:古今社会风俗不同,新旧政治措施也不一样。如果想用宽大和缓的政策,去治理处于剧变时代的民众,就好比没有缰绳和鞭子却要去驾驭马匹一样,这是不明智造成的祸害。现在,儒家和墨家都称颂先王博爱天下,看待民众就如同父母爱子女一样。用什么证明先王是这样呢?他们说:“司寇执行刑法的时候,君主为此不奏乐;听到罪犯被处决的报告后,君主为此流下眼泪。”这就是他们所列举的先王的例证。如果认为君臣关系能像父子关系一样,天下必能治理得好。由此推论开去,父子间就不会发生纠纷了。从人类本性上说,没有什么感情能超过父母疼爱子女的,尽管大家都一样疼爱子女,但家庭却未必和睦。即使深爱,何以见得就不会发生冲突呢?先王的爱民不会超过父母爱子女,子女不一定不背弃父母,那么民众怎么就一定能治理好呢?再说按照法令执行刑法,而君主为之流泪,用来表现仁爱,却并非用来治理国家的。流泪而不想用刑,这是君主的仁爱;然而不得不用刑,这是国家的法令。先王首先要执行法令,并不能任自己流泪而废去刑法,那么不能用仁爱来治理国家的道理也就明白无疑了。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秦王谓公子他曰:“昔岁殽下之事,韩为中军,以与诸侯攻秦。韩与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展转不可约。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一军临荧阳,一军临太行。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黈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以上党入和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黈曰:“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王乃使冯亭代靳黈。冯亭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纳之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赵豹出。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二人对曰:“用兵逾年,未见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封赏吏民。”冯亭垂涕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齮以兵遇赵于长平。(选自《战国策·赵策一》,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黈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以上党入和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B.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黈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以上党入和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C.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黈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以上党入和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D.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黈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以上党入和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军,指古时行军作战时主帅所在的部队。文中指在诸侯攻秦的战役中,韩国充当主力。B.“使阳城君入谢于秦”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含义相同。C.“若不能卒,则死之”与《离骚(节选)》中“伏清白以死直兮”的“死”含义不同。D.敝邑,是赵胜对自己国家的称呼。敝,是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如“敝人”“敝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视韩国为大患,打算出兵讨伐韩国。公子他表示有不用战斗就可以让韩国割取土地的方法。秦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向荧阳和太行山进军。B.韩阳劝说上党太守献出土地。太守靳黈不肯从命,请求发动全部守军抵抗秦军,誓与上党共存亡。于是韩王让冯亭接任上党太守之职。C.赵王、赵胜、赵禹都因坐而得城而感到喜悦,赵豹却因赵国没有从秦国那里取得韩国土地的理由而拒绝接受韩国的城邑。D.赵国使者到达上党后,封赏当地的官民。冯亭以为君主守地而不能战死、不听君主割地的命令和卖掉君主的土地而自己得到封邑为由,拒绝了封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韩与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展转不可约。②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纳之与王,唯王才之。14.韩国是如何避免遭受秦国的军事打击的?请简要概括。10.A 11.C 12.C 13.①韩和秦边界相连(接壤),韩国的土地方圆不过千里,(韩国的国君)又反复无常不能遵守盟约。②如今上党拥有十七座城邑,愿意恭敬地进献给大王,希望大王您裁度这件事。 14.①韩王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以求息兵。②在上党太守决意死守后更换守官,避免死战。③冯亭假意把上党献给赵国,又谎称赵国起兵上党,转嫁危机。【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王又派韩阳告诉上党太守靳黈说:“秦国两路出兵攻韩,韩国不能保有。现在大王有令,把上党献给秦国求和,派我把情况告诉太守,太守还是献给他吧。”“韩不能有”意为“韩国不能保有”,“今”为时间状语应置于句首,“有”“今”需要断开,排除BC;“以上党入和与秦”意为“把上党献给秦国求和”,“与”“秦”为动宾结构,之间不可断开,排除B;“使阳言之太守”意为“派我把情况告诉太守”,“使”动词,意为“派遣”,“使”“阳”之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B.正确。“谢”,道歉;句意:就派阳城君到秦国去道歉。“谢”,道歉;句意:第二天不可以不早早地亲自来向项王道歉。C.错误。“死”,为……而死;句意: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牺牲。“死”,为……而死;句意: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赵豹却因赵国没有从秦国那里取得韩国土地的理由而拒绝接受韩国的城邑”以偏概全,原因表述片面。赵豹认为无故得利将带来大祸,况且秦国用牛耕田,用水道通运粮食,敢死之士都得到了上等的土地,法令严格而政令贯彻,不能和之交锋。所以,不同意接受韩国的城邑。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千里”,方圆千里;“展转”,反复无常;“约”,遵守盟约。②“城市之邑十七”,十七座城邑,定语后置;“拜纳”,恭敬地进献;“才”,同“裁”,裁度,决定。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可知,韩王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以求息兵。由原文“韩阳趋以报王,王乃使冯亭代靳黈”可知,在上党太守决意死守后更换守官,避免死战。由原文“冯亭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纳之与王,唯王才之。’”“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齮以兵遇赵于长平’”可知,冯亭假意把上党献给赵国,又谎称赵国起兵上党,转嫁危机。参考译文:秦昭王对公子他说:“从前崤下的那一次战役,韩充当主力,和诸侯合兵攻秦。韩和秦边界相连,他们的土地方圆不过千里,又反复无常不能遵守盟约。我想讨伐它,您认为怎么样?”公子他说:“大王出兵攻韩,韩必然非常害怕,他们害怕了,我们不用战斗就可以多割取土地。”昭王说:“很好。”于是出动军队,一支军队逼近荧阳,另一支指向太行山。韩国害怕了,就派阳城君到秦国去道歉,请求献出上党作为讲和的条件。韩王又派韩阳告诉上党太守靳黈说:“秦国两路出兵攻韩,韩国不能保有。现在大王有令,把上党献给秦国求和,派我把情况告诉太守,太守还是献给他吧。”靳黈说:“我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对付秦军, 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牺牲。”韩阳迅速把情况上报韩王。于是韩王就派冯亭去接替靳黈。冯亭暗中派人对赵王说:“韩国守不住上党,将要割让给秦国,上党的百姓都不想做秦民而愿做赵民。如今上党拥有十七座城邑,愿意恭敬地进献给大王,希望大王您裁度这件事。”赵王心里高兴,召见平阳君赵豹告诉他这件事。赵豹回答说:“我听说圣人认为无故获利是最大的祸患。”赵王说:“别人怀恋我的恩义,怎么说是无故呢?”赵豹答说:“秦国遭受劳苦,而赵国得到利益,即使是强大者都不可能从弱小者手中得到这种好处,而弱小者却能从强大者手中得到吗?况且秦国用牛耕田,用水道通运粮食,那些勇敢不怕死的将士列阵在上党,法令严格而政令推行顺利,不能和它交锋。大王还是自己认真考虑一下吧。”赵王非常生气,赵豹就退下了。赵王召见赵胜、赵禹,并把此事告知他们。二人回答说:“连年用兵,没有得到一座城,如今安坐就能得城,这可是十分有利的事啊!”于是派赵胜去接受土地。赵胜到后宣告说:“敝国的国王派使者臣胜封赏吏民。”冯亭流泪说:“这是我使自己处在三不义的境地啊:为君主守地而不能战死,而且把它献给旁人,这是一不义;君主把地已割给秦国,不听主子的命令,这是二不义;卖掉主子的土地而自己得到封邑,这是三不义啊。”辞谢封赏而回到韩国,对韩王说:“赵国听说韩国无力防守上党,如今已发兵占领了上党。”韩国告诉秦国说:“赵国已派兵攻取了上党。”秦王大怒,派公孙起、王齮率领军队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对阵。(选自《战国策·赵策一》,有删改)湖南省株洲市攸县健坤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书曰:“汝且夕之费,自给为难,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几!”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弥日不得。廷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每酒适,辄抚异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侯之,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其妻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何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與/既至/欣然便共饮酌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D.溯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與/既至/欣然便共饮酌(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B.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称病隐居,只写求仲、羊仲来往。后人因以“三径”代隐士住处。“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资本。C.大学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之意,二是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D.元嘉,宋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当时人们认为这一形象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B.陶渊明仕途短暂。因双亲去世,家里贫穷,他去做了州祭酒,任职不久,便解职回家,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等职。C.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闻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D.陶渊明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花丛中饮酒,酣畅时便抚琴寄托情感,就叫客人先回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廷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5)文言文中,陶渊明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3.【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人物性格特征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陶渊明脚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脚疾”指的是脚有病,中间不能断开;“一门生”“二儿”为兼语成分,在句中都做“使”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故选:B。(2)D.“宋文帝的庙号”错误。元嘉是宋文帝的年号。故选:D。(3)B.“双亲去世”错误,“亲老”意为双亲年迈。故选:B。(4)①“去”,离开,给;“悉”、都;“稍”、渐次,靠近。译文:颜延之离开之前,陶渊明派人把所有的钱送到酒店。②“安”,安于,代词;“同志”。译文: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5)依据“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擅长写文章;依据“不堪吏职,陶渊明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杂事务,体现其任性率真;依据“州召主簿不就,不就”可知,体现其厌恶官场,吏请曰:‘应束带见之!’即日解绶去职”可知,解职归乡;依据“渊明不解音律,每酒适。贵贱造之者。渊明若先醉,卿可去,陶渊明抚琴待客,体现其率真质朴,久之,忽值弘送酒至,醉而归”可知、饮酒。答案:(1)B(2)D(3)B(4)①颜延之离开之前,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渐次去拿酒喝。②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5)卓尔不群;任性而为;清高自傲;厌恶官场等。参考译文:陶渊明,有人说名潜,浔阳柴桑人,是晋朝的大司马,博学多识,聪明洒脱,任性率真。曾经写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陶渊明的双亲年迈,他被起用为州祭酒,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他没有赴任,自给自足。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檀道济对他说:“贤人处世,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为什么如此折磨自己呢,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他却挥挥手让道济离开了、建威参军,得点薪俸作为隐居的费用?”当政者听说后。(他)不带家眷独自上任,写信说:“你每天的费用。现在派给你一个仆人。他也是别人的儿子。”官府的公田他都让人种高粱!”妻儿坚持要求种稻子,五十亩种稻子,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系上腰带面见他!”当天就交出官印辞去官职。朝廷征召他为著作郎。江州刺史王弘想要结识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在半路栗里邀请他,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陶渊明也没有拒绝,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经过浔阳。每次去。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颜延之离开之前,陶渊明派人把所有的钱送到酒店。曾经于(某年)九月九日在房边菊花丛中闲坐,采了一捧菊花,随即就喝。陶渊明不懂音律,每次饮酒舒畅时。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陶渊明如果先喝醉,你可以走了。郡将曾经来拜访他,陶渊明就取下头上的葛巾滤酒,又把头巾扎在头上。陶渊明的妻子翟氏,和陶渊明志趣相投,耻于再在后一朝代委屈自己,再也不愿意做官,将要接受朝廷征召,时年六十三岁。【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湖南省永州市江华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申》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今恶辱而居A不仁B是犹恶湿C而居下也D如恶之E莫如F贵德G而尊士。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能治其国家”与“欲治其国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B.“由是观之”与“自是者不彰”(《老子》)两句中的“是”字含义相同。C.“贼其君者也”与“贼爱其身,不爱人”(《墨子》)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D.“不足以事父母”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用武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虽可以称霸,但一定要凭借强大的国力;而用道德来实行仁义却可以使天下归心,不必凭借强大国力。B.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时去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C.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D.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最后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4分)(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4分)14.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无敌于天下”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分)10.BDE 句意:如今讨厌耻辱却和不仁义在一起,这就好像讨厌湿却居住在比较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不如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第一个“而”字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连接“恶辱”和“居不仁”,中间不能断开,故第一处断在B处;“是……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且“恶湿而居下”与前文“恶辱而居不仁”句式结构一致,中间不能断开,故第二处应在D处断开;“之”是代词,是“恶”的宾语,应在“之”后断开,故第三处应在E处断开。(每处1分,共3分)11.[B]B项“含义相同”错误。代调,这、此/认为正确、对。句意:由此看来。/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显明。A项含义相同,都是“治理”的意思。C项含义不同,损害、伤害/盗贼。D项含义不同,侍奉/做事。12.[D]D项“强调了‘侧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错误,原文是“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用比喻论证强调了“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重要性。13.(1)用武力使人服从(征服人),人家不是心中诚服,是因为他实力不够;用道德使人服从(征服人)的,人家才会内心高兴而真诚归服。(采分点:第一个“服”,使动用法,使……服从;“赡”,足;“诚”,真心实意,真诚;“非心服也,力不瞻也”,判断句。)(2)这不是用来和孩子的父母结交的,不是用来在同乡中博取名誉的,也并非厌恶孩于的哭声才这样的。(采分点:“所以”,翻译成“用来……的”或者“为了……”皆可;“内交”,结交;“要”,求取;状后句式。)14.①治理天下以德服人,施行仁政。②修明政治法律制度。③尊重贤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④按井田制出人力助耕公田,就不必再交田税。(第①点必答,②③④任意两点得2分。)参考译文:孟子说:“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做‘霸’,要称霸,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力。依靠道德,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做‘王’,要称王,不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家;商汤凭借七十里的土地(创王业),文王凭借百里的土地(创王业)。用武力使人服从(征服人),人家不是心中诚服,是因为他实力不够;用道德使人服从(征服人)的,人家才会内心高兴而真诚归服。”孟子说:“有仁义就会光荣,没有仁义就会耻辱。如今讨厌耻辱却和不仁义在一起,这就好像讨厌湿却居住在比较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责,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孔子说:‘能治理好他的国家,谁敢侮辱他 ’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太申》也说:‘天造作的罪孽,还可以逃掉;自己造作的罪孽,却无处可逃。’正是这个意思。”"孟子说:“尊重贤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让优秀的杰出的人有职住,那么天下的读书人就会都很高兴而愿意在这样的社会供职。对于耕田的人,只要他按井田制出人力助耕公田,就不必再交田税,那么天下的农民就会都很高兴而愿意在这样的田野里耕种。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邻国的人民,就会像对父母一样敬仰。像这样,就会无敌于天下。天下无敌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若是还不能称王行王道,那是没有的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