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肥皂泡》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肥皂泡》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肥皂泡》教学设计
聚焦语文要素,关注言语表达——《肥皂泡》教材分析
《肥皂泡》是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以“多彩的童年”为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是延续三年级上册“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难懂的句子。《肥皂泡》是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原文的题目为《胰皂泡》,因为现在不用“胰皂”这个说法了,所以改为孩子们所熟悉的《肥皂泡》这个题目了,《肥皂泡》糅合了冰心先生的童话和寓言风格的优美散文,借儿时吹泡泡的快乐往事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是一篇富有童趣、情感浓郁的散文。同时本单元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如课文中“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等句子。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过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说说句子的意思。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是在上学期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体现了语文能力的螺旋上升和梯度发展,同时也为第三学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依据本课文本特点,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能说清围绕肥皂泡,作者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作者对肥皂泡的喜爱之情。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学情,将教学难点确定为“能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感受童年的乐趣。本节课在设计时紧随新课标“大单元”的理念,将本单元整合设计,分别有单元导读课、基础过关课、主题精读课、拓展阅读课、好书推荐课、习作课等几大课型,本节课为《肥皂泡》主题精讲课的第二课时,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笔下肥皂泡的美,从而感受冰心语言的优美,以及对童年生活的热爱!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肥皂泡的“美”。
2.能了解作者围绕肥皂泡分别描写了哪些内容。
3.能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难懂的句子,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妙。
教学重难点
能掌握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文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肥皂泡的“美”。
教学准备 PPT、吹泡泡工具、绘画板书
课型 主题精读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单元导读。
1.谈话导入。童年是美好的。
2.回顾单元主题,梳理课文编排。
3.板书课文题目。让我们一起跟随冰心的脚步,回到她的童年,感受笔下那如诗如画的肥皂泡。
二、明确目标,精读课文。
任务一初识作者,拉近距离
1.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我”指的是谁?
2.认识冰心,了解冰心。
任务二借助动词,梳理课文。
活动一: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活动二:聚焦3~5自然段,小组讨论:围绕肥皂泡,作者分别描写了哪些内容?(吹、赏、想)
活动三:自由试玩,观察欣赏。请学生玩吹泡泡的游戏,台下同学观察欣赏。
任务三聚焦语言,品悟美好。
活动一:听范读,“赏”泡泡。
活动二:标画出体现肥皂泡“美”的句子。
3.汇报交流,体验泡泡。
预设1:颜色美。课件出示(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
(1)读一读这个句子,说一说哪些地方写出了颜色美。
(2)抓住关键字词理解:“五色的浮光”、“轻清透明”。
(3)指导朗读,读出轻盈的、多彩的美感。
预设2:形状美。课件出示(若是扇得好,一个大球会分裂成两三个玲珑娇软的小球,四散分飞。)
(1)抓住关键字词理解:“玲珑娇软”。
(2)男女读,读出形状美。
(3)肥皂泡还有哪些形状?(长圆)
预设3:动态美。课件出示(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薄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巍巍的,光影零乱。)
(1)抓住关键字词理解:“颤巍巍”、“光影零乱”。
(2)指导朗读,读出肥皂泡动态变化之美。
4.小结:理解难读课文的方法:抓关键词、想象画面。
5.指导朗读,感悟心情。
(1)看着这脆弱的薄球,颤巍巍的,光影零乱,很快就要散裂了,大家心情怎样?
(2)指导朗读。
三、总结升华,感悟童年的美好。
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四、作业布置。
将自己观察到的肥皂泡用笔记录下来。
《肥皂泡》评测练习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围绕肥皂泡,作者主要写了( )肥皂泡、( )肥皂泡、( )肥皂泡,表达了作者对肥皂泡的( )之情。
二、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1.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
(1)原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这里泛指多种颜色。
(2)“轻清透明”可以拆成“轻+清+透明”来理解:“”是指分量很小,可以在空气中飘浮;“”是指洁净、澄清;“”是指能透过光线。“轻清透明”这个词写出了肥皂泡的特点。
2.这时大家都悬着心...,仰着头...,屏住呼吸....,——不久,这光丽的薄球就无声地散裂了,肥皂水落了下来,洒到眼睛里,大家都忽然低了头...,揉出了眼泪.....。
(1)“悬着心,仰着头,屏住呼吸”充分表现了孩子们在泡泡快要破裂时的。
(2)句中“”一词表现了肥皂泡脆薄、稍不慎会在空中破裂的特点。
(3)句末的“低了头、揉出了眼泪”有两层含义,第一层;第二层
《肥皂泡》教学反思
《肥皂泡》是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以“多彩的童年”为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是延续三年级上册“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难懂的句子。本文是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糅合了冰心先生的童话和寓言风格的优美散文,借儿时吹泡泡的快乐往事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是一篇富有童趣、情感浓郁的散文。通过这节课,我收获颇多。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肥皂泡》不仅介绍了吹肥皂泡的方法和过程,还把吹肥皂泡的美好心情写了出来。因此,学习本文除了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还应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为此,本课我设计了吹泡泡的环节,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吹泡泡的乐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奠定较好基础。
2.拓展想象,培养学生丰富想像力。肥皂泡给孩子们带来梦幻般的感觉,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作者的心情。
3.以读为本,深刻体会作者情感和态度。借助读加深词句理解,借助读升华情感,借助读体会意境,通过让学生读进入梦幻般的泡泡世界,也把听者带到意境中去。
4.在理解描写肥皂泡的样子等难读的句子时,我让学生抓住“轻清透明”“玲珑娇软”颤巍巍”“光影凌乱”等关键词,并结合自己的实践,想象画面去理解。而后我让他们互相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同时让对方试着通过彼此的读书声,听出彼此要表达的情感。
二、不足之处以及改进措施:
1.在课堂上我不能真正关注到所有的孩子们,个别同学没有进到情境中去,发言不够积极。这也是我需要注意及改进的地方。
2.小组讨论时间过短,有点高估了小组学习的能力,作为老师,应该走进学生中,去倾听他们的讨论。
3.吹泡泡环节,学生积极性很高,而我应该让多几名学生参与其中,明显感觉一些孩子因为没有吹到泡泡有些失落,下次应该注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