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1《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资源简介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学 科 物理 年 级 九年级
课 题 13.1分子热运动 章 节 第十三章第1节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初步了解物质的构成。 2.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3.通过实验,知道什么是扩散现象,会解释一些简单的扩散现象。 4.通过推理分析,知道固体、液体、气体的宏观特征和微观分子运动的联系。 5.通过观察气体、固体和液体的扩散等一系列实验现象,体会通过直接感知的宏观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微观事实,学习由宏观现象推导出微观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6.能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在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过程中,进行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通过交流讨论,提升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方面的物理核心素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体会通过直接感知的宏观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微观事实,学习由宏观现象推导出微观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能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宏观现象。
教学难点 对分子动理论初步知识和研究方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自主学习、讲练结合。
学生学法 观察、推理、归纳总结
教具准备 本节内容PPT、烧杯、胶头滴管、红墨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二、 新课教学 三、 课堂巩固 四、 课堂小结 开展课前“闻味猜物”活动。 提问: 同学们是怎样知道是什么物体的呢? 物质的构成 1.问题:你了解物质的尺度吗? 课件展示 银河系的直径约有105光年 中国南北相距约5500 km 姚明身高2.26 m 刻度尺分度值为1 mm 来到微观世界 (1)头发直径约是60~80 μm (2)光学显微镜分辨极限0.2μm (3)细胞的长度约10μm (4)水分子直径0.4nm 3.提出问题 : 出示玻璃杯,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的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 归纳总结: 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组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分子很小,直径约(0.1nm)。数目巨大。 4.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 (1)一颗露珠大约有个水分子,地球上的每个人每秒钟数八个,要数一千年! (2)形成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是“PM2.5”,它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PM2.5” (填“是”或“不是”)分子。 分子热运动 扩散现象 气体扩散现象 课件演示实验1: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提问: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它能进到上面的瓶子里去吗? 现象:处于上方充满空气的集气瓶颜色逐渐变深,处于下方充满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颜色逐渐变浅,最后两瓶气体颜色基本一样。 二氧化氮与空气接触后,彼此进入对方的结果。 结论:气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提问: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 结论: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液体扩散现象 课件演示实验2: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细管在水的在下面注入硫酸铜的水溶液。 现象:水的颜色颜色逐渐变深,硫酸铜溶液颜色逐渐变浅,最后两种液体颜色基本一样。 结论: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课件演示实验3:固体扩散现象 思考:五年后金中有铅,铅中有金。这说明了什么? 结论:固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引出: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叫做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表明: a、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转换法: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课件展示: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b、分子之间有间隙。 2.分子热运动 演示实验:两个同样的烧杯中装有等量的热水和冷水,分别滴入一滴墨水,比较两个烧杯中墨水的扩散情况。 观察并思考: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分子间的作用力 展示课件图片:是什么力使得两块铅块结合在一起?气体被压缩时都会产生“抵抗”,要是压缩液体和固体呢? 课件演示实验:分子间的引力 问题:分子间既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又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吗?什么时候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表现出斥力?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系内容。 教师强调距离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斥力引力的关系。 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页第3段内容,回答固态、液态、气态间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分子间距离?分子间作用力?有无固定形状?有无固定体积? 分子动理论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提问:本节课一开始的问题同学们可以回答了吗?同学们是怎样知道是什么物体的呢? 提问:你收获了什么?
积极参与猜物活动,进行猜想、讨论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同学间交流讨论物质的变化情况、无限度的分下去时出现的情景。 学生进行思考,并判断PM2.5不是分子 学生观察现象:抽去中间玻璃片后,上下两个瓶子的颜色逐渐变得均匀。 分析归纳得出微观结论:二氧化氮气体中的分子和空气中的分子都在运动。 学生回答问题,知道二氧化氮气体在下方是为了排除重力的影响。 分析归纳得出微观结论:硫酸铜溶液分子和水分子在运动。 分析归纳得出微观结论:铅分子和分子在运动 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认识什么是热运动。 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得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学生阅读、思考,认识到分子间距决定了分子间的作用力,从而决定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 学生分析归纳得出:苹果、橘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学生交流思想,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参与归纳总结 通过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将活动中的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专注力。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微观世界探索意识 培养学生提取有用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让学生对微观分子的有更加准确的认识。 体会由宏观现象推导出微观结论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提升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质疑、总结归纳等科学探究、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建立思维路径,提升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分析归纳的能力。 通过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学生对分子运动特点的认识。 学生通过现象,归纳总结得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教材上获取有用信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认识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特征,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根据学生的交流,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学习。 巩固本节学习内容
五 板书设计 分子热运动 物质构成 物质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 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是 二、分子热运动 1.扩散: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隙。 4.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六、 作业设计 P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5题
课后反思 本节分子热运动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引入新 课。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现象教学的方法,设计了一系列典型的分子热运动实验演示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的理解。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得出相应的结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从中也使学生初步认识了通过直接感知的宏观现象推测无法 直接感知的微观事实的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