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九上《创造宣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创造宣言》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陶先生写于1943年的这篇文章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告诉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论证时,陶先生引用大量经典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语言优美有激情,文章有很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二、学情分析学生不难找到陶先生对“创造”的主张与“宣言”,但真切领悟“创造”精神比较困难。除此之外,文章列举了大量事例,这些事例没有展开叙述,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需要在言语实践中明确这些事例与观点的联系。三、教学目标(一)准确概括陶行知先生对于“创造”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二)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与观点的联系,学习论证方法(三)品味演讲语言的感染力与精妙(四)培养学生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四、教学重点(一)明确材料与观点的联系,学习论证方法(二)品味演讲语言的感染力与精妙五、教学难点(一)理清论证思路,学习的论证方法(二)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与观点的联系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齐读这三段名言1.无疑问,创造力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没有创造力,就没有进步,我们就会永远重复同样的模式。——爱德华·波诺2.有创造性的人,他们希望能够无所不知。他想知道一切事物——古代历史、十九世纪数学、现代制作技术以及生猪的未来。因为他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想法会汇集成新的思路。也许六分钟、六个月或者六年。但他们相信一定会实现。——卡尔·艾里3.重要的问题不是“什么培养了创造力?”,而是究竟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有创造力?人类的潜力在哪儿丢失了?如何受挫了?所以我认为最好的问题可能不是“为什么人们有创造力?”而是“为什么人们没有创造力,没有创新意识?”创造力面前我们必须毫无惊愕之感,就好像如果人人都有创造力,我们会认为这是个奇迹。——亚伯拉罕·马斯洛三段名言分别论述了一个什么观点?你们对创造力是怎么理解的?今天这篇课文也跟创造有关,我们一起来看课题。同学们怎么看“创造”?请用一句话来表达你对“创造”的认识。(等同学们发言完毕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于“创造”又有着怎样的解读?我们来听听陶先生的《创造宣言》。学生活动:思索并发言。(二)整体感知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就“创造”主张什么,反驳了什么。学生活动:速读全文,发言,准确概括作者论点及反驳的观点,理清文章思路,在老师带领下列出文章提纲。《创造宣言》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论述创造力和创造智慧的文章,目的是呼吁广大教育者树立信心,人人创造,时时创造,处处创造,用心创造。作者指出教育者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或彼此崇拜的人”,为实现这个目标,“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教育理论和创造技术”,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念,“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希望“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明确:课文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让我们继续创造,总领全文。第2~5段论述我们的人类最值得崇拜的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事物,从而肯定创造的重要性。第6~12段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观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第13~15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最后第16段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三)合作探究教师引导:作者选用了很多事例来发表“创造宣言”,这些事例中哪个你最熟悉?请从中选择一则给大家讲讲,并分析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个事例。学生活动: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消除材料的陌生感,理解事例对材料的支撑作用。教师示范分析:第一步,从客观方面批评“环境平凡”“生活太单调”而不能创造的观点,用事例证明创造的可能性。学生尝试分析:第二步,从主观方面批评因“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而不能创造的观点,用事例证明创造的可能性。第二个环节:教师抛出问题:《创造宣言》为什么要详细讲“东山樵夫”的故事?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作者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第三个环节:教师抛出问题:同样是驳论文,本文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何不同?明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先树靶子再批驳,然后立自己的观点,属于先破后立。而《创造宣言》是边破边立,运用举例论证逐个击破。(四)研读共品教师引导:这篇演讲词中有许多感情充沛、文词优美、说理生动、鼓动性强的句子,请找出最能打动你的一句,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它为何能打动你。明确学生勾画的重点句子有: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2.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3.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4.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5.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6.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7.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学生活动:找句子,朗读,品析。(五)联系生活教师引导: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来源于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请同学们联系自己在学校、家庭中的生活,谈谈怎样才能发挥创造力,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学生活动:思考,分享。创造永远值得点赞。过去一年,中国科技创新鼓点铿锵。上天入地下海,一系列“中国震撼”卷起科技发展的“中国浪潮”,定义世界新的未来。用生命铸就探地利器的黄大年、建设伶仃洋上“跨海长虹”的林鸣、培育“东方魔稻”的袁隆平、筑梦量子前沿科技的潘建伟、化作星辰伴“天眼”的南仁东……这一年,中国以巨匠的技艺铸就大国重器,让中国科技从“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科技强国之路熠熠生辉。师:请同学们一起把小结朗读一遍。生:(齐读小结)师:本篇课文的学习到此结束,接下来请运用在本节课中学到的驳论方法,完成一个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