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省恩施秋鹤峰县七年级第一阶段学业评估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北省恩施秋鹤峰县七年级第一阶段学业评估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3年秋季学期七年级第一阶段学业评估
语文参考答案
一、知识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D 2、A 3、D 4、C 5、C
二、文化积累(8分,每小题1分)
6.(1)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2)何首乌有拥肿的根(3)树木丛生,秋风萧瑟(4)随君直到夜郎西(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6)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7)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8)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评分说明:每小题1分,书写出现错漏,该小题不给分。
三、阅读(46分)
(一)名著阅读(每小题3分,共6分)
7.①“我”无法获得心爱的《山海经》。②“我”为那时儿童读物的单调乏味感到悲哀。③父亲让“我”背书。④“我”很不情愿我向先生请教问题,遭到先生的呵斥。
8.小鲁迅是一个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很强的孩子。这可以从他向老师请教未知的问题和喜欢画有许多神奇色彩的《山海经》可以看出。从语段二中他不喜欢压抑童心的单调的儿童读物和不喜欢父亲在他想去看五猖会而让其读书中,可见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受拘束的天性。
(二)文章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9.②央求“我”看菊花;③推我看菊花 。
10.插叙。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那步田地,突出了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无私的爱。
11.“绝”的含义是一定,坚决,确定地。“竟”的含义是没想到,意料之外。简单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愧疚和怀念之情。
12.菊花象征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坚韧、隐忍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借菊花赞美母亲的淳朴、高洁;绚烂的菊花象征着美好的生活,表明作者将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
(三)文章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13.B
14.为了解决妹妹没人带的问题,让我九岁才入校上学;为了不让妹妹闹情绪,每次添置新衣总让我晚挑选;为了省钱等原因,固执地让我去报考本市师范学校。(意对即可)
15.(1)比喻,把母亲比作廊下柳,写出母亲随着时光流逝而日渐衰老的样子,表现我对母亲的心疼、牵挂。
(2)倾泻,原意是大量的水落下,这里指午后的阳光泼洒在我的身上,写出阳光带给我许多温暖,营造了温馨的家庭氛围。
16.①为自己曾经怨怼母亲的偏心而愧疚,②因理解了母亲对我的爱而感动,③对母亲用一份有“缺口的爱”鼓励着我的感谢。(能结合文段内容答出两点即可)
(四)古诗歌阅读(6分,每小题3分)
17.“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1.5分)。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1.5分)。
18.思念故乡(家乡)之情(“浓浓的乡愁”亦可)。
(五)文言文阅读(10分,每小题2分)
19.C
20.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处,每处0.5分)
21.(1)一会儿,雪越下越大,谢太傅高兴地说(判分点为“骤”、“欣然”)。
(2)你父亲在吗?(判分点为“尊君”“不”)。
22.B
23.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我认为元方的言行是有礼的。因为,父亲的友人没有按时赴约,失礼在先,又当着元方的面责骂元方的父亲,再次无礼。对这样的人就应该给他点颜色看看。
示例二:我觉得元方做的不够礼貌。因为友人在元方指出其无礼后,能很快认错,而且是在一个小孩面前认错,确实不容易,若能宽容一点,给人一个改过的机会,则更好。古人也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四、综合性学习(6分,每小题2分)
24.(1) 示例:朋友互助图片展;感恩朋友分享会/历史好友故事会。
(2) 患难之交;君子之交。
(3)“友”字像两手相交表示握手,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意。所以“友”字的本义是友好。因此,我认为朋友间要平等交往、有共同兴趣爱好,能够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五、个性表达(50分)
25. 写作
(1)命题作文
充实的感觉在心中
  书籍是人类数百年来无数聪明才智的载体,它记录着人类记几十年的知识教训。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书卷也日益繁多。当我们面对如排山倒海般袭来的“书山书海”,不禁会想,我们为什么读书。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为生存,为了考学,拼命地读书,有人甚至说书籍是生计的敲门砖,有了事业即可不要书。对于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读书给人以充实之感。愿君多涉猎,此物最风雅。
  读书让人获得知识。我们从小到大所读的教科书目的也在于此。它让人获得丰富的知识,获得渊博的学识,也让人们得到学位和工作。这一层的读书只是为了生活和学识。不可否认,知识的获得也十分重要,毕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嘛。
  读书让人提高修养。阅读一本好书,正如同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谈话,“他”的语言无不闪烁智慧的火花,无不传达着高尚的修养。从一本书中学到的修养,提高的品格,远比在生活磨砺中体会得深刻,体会得彻底。正如林语堂所说的: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了风味,他在写作中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看此间潜移默化的“味”,不正是在读书中体味的素养吗?
  读书让人开阔视野。人生活的范围有限,他只能同身边人的交谈,他的认识是肤浅的,他的学识是简陋的。但当他打开一本书,时间,空间便再不能限制于他,他可以坐在家中看到世界各地,品味古今中外;他可以体会古战场上“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宏大;可以体会大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勃勃生机;可以体会黄昏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思乡之忧;可以体会“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欢喜。在书中人可以翱翔于智慧的天空,他的视野也不会只存在于一县、一市、一省、一国而是整个宇宙。这也许是读书所换来的乐趣吧。
  读书让人明白事理。韩愈曾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我想最大的疑虑也莫过于不明事理吧?读书里的名人,也许刚好可以找到答案,看世界名人的为人处事,从中可以学到许多方法,对于明白事理,应是非常重要的吧。
在书籍中品味知识的博大精神,在书籍中培养修养的文雅得体,在书籍中开拓视野看大千世界,在书籍中学做人处事的方法道理。这也许是读书的真正目的吧。
同学们,少年正是读书时,读书给人以充实之感。让我们热爱读书,从现在做起吧。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要求以“充实的感觉在心中”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第一,审题立意:要求以“充实的感觉在心中”为题目,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审题可知,“充实”一般指内容充足不虚,比较丰满的意思;充足;充满感情的。获得成功,得到认可,是一种充实;经历失败,认真反思,是一种充实;得到帮助,体验友情,是一种充实;品味亲情,感恩父母,也是一种充实……
第二,选材构思:比如我们可以选择“读书给人以充实之感”为主题写作。先确定写作的重点内容是“读书的意义”。读书是一种爱好,一种品位,更是一种责任。读书长智,读书达理,读书明德。读书要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要学会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写作此文,可以通过记录“读书”的过程,表现“我”的心路历程,抒发“书”对自己(或他人)的人生带来的好处、触动、影响,可以是一点感悟、几缕情思,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分几个时间段写某一部名著对自己的写作、精神等方面的熏陶及积极引领作用。在表达方式上,可以采取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使文章的内容吸引读者,情感上达到煽情的作用。在开头或结尾通过抒情或议论的文字,鲜明地表达出来。
(2)材料作文
改变思维的角度
我们从呱呱落地开始,便有了生命,便有了思维.在生活中,我们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那我们就改变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去面对生活,我们的人生才真正的绽放光彩。
曾经的我,面对学习中的烦心事,只会钻牛角尖。在考试结果不理想时,总会号啕大哭,怨天尤人,数落着自己的不是,也总是会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但受伤的却总是我自己,因为我改变不了失败的现状。
每当我与好友在一起时,总会觉得自卑,因为她的才华,她的成绩都是我所不能比的。无论在哪里,她身上总会绽放着夺目的光彩,散发着耀眼的光亮。而我却是像她的陪衬物,总是以自身的黯淡来显现她的光彩。是的,每当我和她在一起时,别人总会赞扬她,为她鼓掌,我的心里就真的如针刺一般隐隐作痛。但是老师的教导使我改变了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人与人是不能相比的,她有骄傲的学习成绩,但是我却能写得一手好书法。她的思维非常敏捷,但我对老师交给的任务却认认真真。她的文章是那么的优美,意境雄浑,但是我的语文成绩却一直在提高。是的,我领略到了自己生命的发光点!
也许当我与那些佼佼者相比时,内心会非常的痛苦,因为自己无法达到他们所在的那个高度,但是换个角度思考,爬得越高,便会摔得越痛。为什么不遵照自己的意愿,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每一步呢?或许这样的人生会更有意义。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确实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加宽生命的广度;我们无法左右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我们无法改变命运,却可以去挑战人生;我们无法预知明天,却可以善待今天;我们可能不如他人,却可以让人生无怨无悔。是的,每件事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不如改变思维的角度,让一切的坏事都变为好事,乐观地面对人牛,让自己的生命放光!
【详解】题目一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首先要抓住材料关键句,把握材料主旨,同时要学会多角度分析,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内容来写。无疑,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冷静”“反复变换角度”。据此我们可以提炼出“人要从不利走向有利,就要依靠自己永不放弃的精神”的观点;提炼出“打破常规,换个角度看问题”的观点;还可以提炼出“遇到困难要学会灵活变通”的观点;等等。然后从自己积累的素材中精选事例来证明观点。还可以写成一篇记叙文,写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次困难,“山穷水尽”之时通过冷静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迎来“柳暗花明”,从而彰显“ 遇到困难,乐观(冷静)面对”的主题。题目参考:“变换角度看问题”“静心方能成功”“随机应变的魅力”“换个角度思考”。材料二提示语已经暗示了作文立意的方向:谁来拯救自己。其实,一个人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意志已经垮掉。围绕此立意即可。关键词“埋没或毁坏自己的往往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失败,失败的往往是我们对待问题的方法和态度。所以,很多时候,埋没天才的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成功的路不止一条,如果我们是真正不懈的追求者,在挫折和失败降临时,千万不要停下脚步。题目参考:“对失败说不”“不害怕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意志被摧毁”。
作文评分标准
项 目 卷 类 内 容 结 构 表 达
一类卷(45~50分) 切合题意 内容充实 中心突出 情感真挚 观点鲜明 结构严谨 条理清晰 段落分明 文体规范 语言流畅 书写工整
二类卷(40~44分) 符合题意 内容具体 中心明确 情感真实 观点明确 结构完整 条理清楚 分段恰当 文体规范 语言通顺 字迹清晰
三类卷(35~39分) 基本符合题意 内容较为具体 中心较为明确 情感基本真实 观点较为明确 结构基本完整 条理基本清楚 分段基本恰当 文体基本规范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比较清晰
四类卷(30~34分) 与题目有些联系 内容不够具体 中心不够明确 情感不够真实 观点不够明确 结构不够完整 条理不够清楚 分段不够恰当 文体不够规范 语言不够通顺 字迹不够清晰
五类卷(29分以下) 文不对题 内容空洞 中心不明确 情感不真实 观点不明确或错误 结构不完整 条理不清楚 分段不恰当 文体不合规范 语言很不通顺 字迹潦草模糊
补充说明:
评卷时先定类再评分。
作文无标题扣3分。
篇幅不得少于650字,每少50字扣1分,最多扣2分。
离题但结构与表达尚好的作文归入四类卷评分,其他离题作文归入五类卷评分。
抄袭作文一般在0~20分内给分。2023年秋季学期七年级第一阶段学业评估
语文试题卷
(考时:150分钟满分:120分命题:
一、知识运用(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窠巢(kē)
黄荤(yin)
呼朋引伴(ying)
咄咄逼人(duo)
B.发髻(j1)
静谧(mi)
翻来覆去(hd)
各得奇所(q1)
C.莅临(ni)
菜畦(q1)
浙淅沥沥(11)
人迹酣至(hn)
D.憔悴(cui)
攲斜(qi)
人声鼎沸(fei)
不求甚解(shen)
2.下列词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A.卖弄烘托截然不同小心冀冀B.搓捻贮蓄
喜出望外混为一谈
C确凿淋满花团锦族恍然大悟D.荫庇云霄美不胜收油然而生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份试卷中的第1小题他花了10分钟时间才完成,真是小题大做。
B.七年级二班班长人品好,学习好,工作好,在班级同学中德高望重。
C.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在山顶欣赏到了美好的景色。
D篮球比赛输了,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吸取教训,提高技艺。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下
A.我无时无刻都在思恋家乡。
B.为了防止考试作弊现象不再发生,我校期中试卷采用了AB卷制。
C.学校德育系列活动开展以来,我校的校风有了可喜的变化。
D.通过这次学习讨论,使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提高了认识。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B.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C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D.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七年级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二、文化积累(8分)
6.古今诗文名句默写。(每小题1分,共8分,错字漏字该题不得分)
(1)坐着,躺着,▲,▲,▲,▲。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朱
自清《春》)
(2)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鲁迅《从百草园到三
味书屋》)
(3)▲
,百草丰茂:
▲,洪波涌起。(《观沧海》曹操)
(4)我寄愁心与明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5)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摄取九种景物来表现秋天的句子是:▲,▲一,▲一。
(6)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
(7)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的景况,表达
出同病相怜感慨的两句诗是:
▲▲。
(8)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诗句是:▲
▲。
三、文章阅读(46分)
(一)阅读名著《朝花夕拾》语段,完成7~8题(每小题3分,共6分)
[语段一]: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远房的叔祖)是很
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
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语段二]: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
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
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
子,就要被垫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阿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
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
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雅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
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语段三]: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
去。我担心着,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一—而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