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文化穿越时空,共鸣无处不在(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文化穿越时空,共鸣无处不在(含解析)

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文化穿越时空,共鸣无处不在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10月12日,位于地球之上420公里的高空的国际空间站以每小时28000公里的速度飞越北京上空。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任务的意大利女航天员萨曼莎引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名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来表达自己飞扬心绪,此举引发热议。
从王羲之到萨曼莎,从会稽山阴兰亭到国际空间站,时间和空间有异,但“共鸣”无处不在,这正体现了文化穿越时空的价值。
这份跨越时空的“共鸣”给你带来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期“后劲最大的学科”这一话题引起人们的热议,从今年年初爆火的“孔乙己文学”开始,语文的后劲就开始出现在年轻人捧红的各种人生境遇讨论中。与他人强行硬灌鸡汤的方式不同,人们在与文字产生的共鸣中汲取精神力量。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数学家苏步青先生说:“如果说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那么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然而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不是靠学理论所能达到的,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勤于写作,有的名篇名段需要适度背诵。这是古人留给我们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有益经验。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与感受呢?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开国之初,统治者非常看中谏诤的作用,贞观年间涌现出大量著名的谏官,如魏征、王珪、戴胄、马周、褚遂良、令狐德棻等,臣善进谏、主能纳谏,最终形成一种 “争鸣”的政治风尚。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中国就形成儒、道、墨、法等各家学说、流派百家“争鸣”的现象。
现实生活中难免也会有“争鸣”,但人与人之间相处则更希望获得“共鸣”。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争鸣与共鸣”的思考,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不得套作、抄袭,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东方的直播介于讲课与聊天之间,主播们张口即来的段子、故事戳中了集体情绪,少年的迷茫,青年的焦虑,社会的浮躁……网友之所以共情主播们的眼泪,正是因为他们太像默默努力的普通人,被生活挤压过,依然较劲死磕,在困境之中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在这里,人们看到的不仅有“商品”,还有一种心灵的共鸣和沟通;走红的不只是句子,更是深层次的理解与共情。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报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文化穿越时空,共鸣无处不在
古时诞生于兰亭的名句在21世纪的国际空间站上,被意大利的女航员萨曼莎吟诵,在浩瀚宇宙中激荡出振奋人心的回声。这句承载哲理的文化名句,穿越了时间与空间,打破国家文化隔阂,引发了共鸣与热议,这启发我们,优秀文化具有穿越时空之力。
千年前的古中国文化,在今天引起了不同地域的人们面对宇宙而抒游目骋怀之乐的共鸣,可见文化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来自意大利的航天员引用《兰亭集序》的名句以表达飞扬的心绪,此间文化脱离时空的束缚,将人们的心跨越历史长河而联系在一起,使人倍感意外。同时感动之情也在胸中油然而生。无论时代之异、地域之远,当人类面临自然与宇宙的“大”与“盛”时,都会产生相似的人生感慨。千年前,醉中的王羲之挥毫泼墨,那炽热的情感留于纸上。如今这象征着中华文化瑰宝的作品从古代走向现代,从中国走向世界,仍然引发同样的心绪与共鸣,中国优秀文化的价值,可见一斑。
《兰亭集序》之所以能跨越时空引起共鸣,正是因为优秀文化总是传递着相同的人类基因,让生活在不同天空下的人们有相同的体悟,寄身于天地间的人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会自然地引发 “极视听之娱”的共鸣,而此番心绪在《兰亭集序》中的表达,又是如此淋漓尽致,即使一去千年仍然如歌般余音绕梁。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手中,也与当今时代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密不可分。将中华文化融合于现代技术,以电视节目、互联网的方式将其传播于整片天地,让外国友人也受其滋润,因而更让人为之动容。
可见,在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我们应挖掘文化穿越时空的价值,葆有自身价值原色的同时,积极地向外走。亘古的历史长河冲刷不去璀璨文化的光芒,其跨越时空引起的感动与共鸣弥足珍贵。若希望自己的文化可存不竭动力,在不同的时空中引起人们的共鸣,亟需我们的保护、传承与发扬。倘若闭关锁国、故步自封,那么再出色的文化也只有在历史的吹拂下沦为文明之弃子、世界之过客。保护并发展这份珍贵的文化资源,乃你我之责。
莫让文化在历史的帷幕之中深自缄默而终被埋没,让文化生命自由地舒伸。愿文化历久弥新,穿越时空不断引发共鸣,激荡回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外国女航天员在太空执行任务,飞越北京上空时,借助中国古代名人名篇,来宣寄情志。由此看出,其中空间的转换由外国到中国。而王羲之的名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则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王羲之的名句,由古代穿越到当代,由中国传播到外国,正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超时空性,其影响穿越历史,遍及全球。而萨曼莎信手拈来、脱口而出,恰好说明我们的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强大影响力。
材料第二段,对考生的立意和写作具有极强的提示意义,直接点明了文化穿越时空的价值,立足点在“共鸣”上。“共鸣”是由别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引起的相同的思想感情,即双方共情。因此,我们在考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给世界带来思想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站在外来文化的接收方面思考问题。我们的文化在影响着世界,而我们也应该敞开心扉,对外族文化进行仔细甄别,吸收营养。因此考生在表达中要深化对时代前行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思考,表达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对“文化穿越时空的价值”中“文化”的界定要正确。如材料中的文化,应包括文学、哲学、音乐、戏剧,舞蹈等诸多方面。
行文思路上,可以联系中国传统文化跨时空传播的例证,拓宽写作的广度;可以正面阐述传统文化的价值,写出文化的深度;可以联系生活中的正面或反面现象,或赞扬或批评,写出现实感,针对性。同时要论述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坚持文化自信,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甄别吸纳外族优秀文化等。
立意:
1.传统一跃千年,文化纵跨山河。
2.文化超越时空,你我和谐共鸣。
3.文化超越时空,你我互惠共振。
2.例文:
语文的魅力
十年寒窗,细细沉淀,最能够提升人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的作品,还是语文课本中那些经历了岁月的淘洗而传承下来的经典课文;后劲最大的学科,也还得是语文学科。每一个字词,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棵参天的大树,每一片叶子,每一根枝条,都凝结着前人的智慧,都是为我们提供着精神的营养。
诗无邪,亦言志。古老的先民在劳动中创造了文明,为我们一首首朴素的诗歌。从《诗经》到《离骚》(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在风、雅、颂的氛围里,在赋、比、兴的殿堂上,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庄重、严肃、淳朴的美。生活,在这里得到了还原;历史,在这里展示出魅力。静静地读一读或浪漫或真实的诗篇,每一个丰盈的心都能够感受到一种温暖。每一首诗都像一朵花,开在肥沃的土壤中,开在缤纷的春光里,带给我们的,是细腻的诗情,还有悠远的韵意。
与诗词竞放的,还有一篇篇充满睿智哲思的古代散文。文以载道,从诸子百家开始,到魏晋,到唐宋,再到明清,每一个时代,都会有洞察世事的文人为我们描绘他们曾经生活的时代,展示他们所创造的精彩。游弋于之乎者也的海洋里,揣摩着先人点滴间凝结的智慧,每一个思想活跃的人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冲动。为什么呢?为的是那种豁然开朗的心境,为的是那种亘古常青的生命。每一篇古文,都是一个坐标,从横向、纵向,全方位阅读,可以为我们的高考指明道路,为我们人生指引方向。
当然,最能让内心产生触动的,还是小说。尤其是古典小说,看,一部《红楼梦》,以现场亲历式的描写,借助人物的眼睛,加上精巧的布局和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展示出一个贵族家庭由中兴到没落的过程,道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看,一部《水浒》,让我们识英雄,叹英雄,难免热血沸腾。一部作品,以故事合成的方式,将一百单八将的命运紧紧地牵在了一起。豹子头林冲风雪山神庙,那该是怎样的壮烈……英雄,不仅仅是武力的象征,更应该是智慧的化身。当然,现代的小说和散文,也是语文课本中的精华。从中,我们感受到每一位名家独特的气息。
后悔曾经在语文课堂上的放纵,如果能够静心沉淀,一定能够穿越漫长的历史,去聆听人类文明积淀在心底的清音,去感受弥漫于世间最深厚的情感。语文的魅力,无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题要求根据题目和材料,写一篇关于“后劲最大的学科”的作文。题目中的“后劲最大的学科”指的是语文。之所以说语文“后劲最大”,是因为语文不仅仅只存在学习中,更可以深刻融入人们的生活,与人们各种人生境遇的讨论产生共鸣,并提供精神力量。由此,我们可得到材料的第一层信息,即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在此基础上,材料进一步提出,如此重要的语文学科,却不能光靠一些理论学习或捷径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而只能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勤于写作,有的名篇名段需要适度背诵”等下苦功、勤积累的“笨办法”。所以,本题其实是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谈谈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和体会。
在写作过程中,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可以从吕叔湘先生和苏步青先生的观点出发,阐述学好语文对于其他学科(如数学)以及个人成长的重要性。2.语文学习的方法: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谈谈如何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勤于写作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能力。3.语文学习的收获:可以分享自己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获得的感悟,如何在与文字产生的共鸣中汲取精神力量,以及如何将这些收获运用到现实生活和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4.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可以探讨语文学习对于其他学科(如数学)以及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其他学科中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5.对未来的展望:可以谈谈自己对于未来语文学习的规划和期望,以及如何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总之,本题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全面、深入地谈谈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和体会,展示自己对这一话题的思考和见解。
立意:
1.语文让我受益匪浅。
2.语文是我的终身伴侣。
3.语文之美无法企及。
4.语文让我既“恨”又爱。
3.例文:
没有争鸣,何来共鸣?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共鸣,当自己的创意或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心里会无比舒畅,得意满满。但如果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可能就不那么容易接受了。其实,没有争鸣,何来共鸣!只有在争鸣的前提下,共鸣才有意义。
思想和观点只有在不断碰撞中,才能擦出耀眼的火花。所谓真理愈辩愈明,一个人的认知往往有限,而在争鸣当中,个体的局限性会不断的暴露,最终让我们看到事物的真实。就像盲人摸象,摸到身子的人说大象就像一堵墙,摸到尾巴的人说大象就像一根绳,摸到大腿的人说大象就像一根柱子,摸到耳朵的人说大象就像一把扇子。每个人都对,但每个人又不全对。在争鸣的过程中,大象的整体轮廓也就渐渐清晰。
没有争鸣的共鸣不是共鸣,是一言堂,是曲意逢迎,只能离真相越来越远。当我们或迫于形势,或慑于权势不敢说话,不敢说真话,这个世界将变得虚伪而可笑。假如摸到大象身子的那位盲人是一言九鼎的决策者,容不得任何其他声音,那么,所有人就都必须认为大象是一堵墙的样子。此时,看似全是共鸣,甚至有人还口称“高明”甚至“英明”,实际上荒唐无比。
明代杨继盛云:“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毛泽东曾深赞此联,他说:“我从年轻时候就喜欢这两句,并照此去做。”早在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指导方针。其实这一方针也是我党长期革命政策的缩影,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明确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倾听群众的声音,永远和群众产生共鸣,是我们取得胜利和不断前进的法宝。
争鸣不是吵架,不是拆台,而是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群策群力得出最正确的结论。无数事实证明,文化的争鸣,能够带来思想的解放,文艺的繁荣,政治的争鸣,可以使政治清明,少走弯路。不允许争鸣,只会万马齐喑,只会随声附和,只会误入歧途。不怕人人都说话,就怕无人去说话。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不让人说话,才会死气沉沉。
争鸣是共鸣的因,共鸣是争鸣的果。文化在争鸣中,取长补短;观点在碰撞中,去伪存真;政策在争鸣中,日臻完美。我们应该有“闻争鸣则喜”的胸襟和魄力,广开言路,广交诤友,只有人人都敢于争鸣,才能最终实现共鸣,奏出时代的最强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呈现唐代政治上的“争鸣”与战国时期文化上的“争鸣”。“争鸣”竞相鸣叫,比喻在学术等方面,各种看法和观点展开争论,争鸣让思想得以解放,让智慧得以碰撞,能促进思想的交流,文化的繁荣。材料第二层谈到,“人与人之间相处则更希望获得‘共鸣’”。“共鸣”的意思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或由别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引起相同的思想感情,进而激发相同的认知能力和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共鸣”体现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共情等。题目要求谈谈对“谈争鸣与共鸣”的思考,写作时当扣住两者的关系而展开,比如:争鸣是共鸣的前提,没有争鸣何来共鸣;共鸣是争鸣的目的,凝聚共识,争鸣才有意义。从观念的整齐划一走向意见的丰富多元,争鸣反映了我们时代的进步。人类认知难免有局限性,争鸣不是简单否定或故意站在对立面“标新立异”,而是提供另一种判断和思路。多些争鸣,就多了些参考系数和认知视角;争鸣越透彻,就会更接近规律和真理,和谐共鸣度则越高。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用争鸣凝聚共鸣。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争则明,辩则进。争鸣是孕育新思想的助产婆,是推进创新的加速器,是激发思想火花的块块燧石,正是在争鸣和碰撞中,才能形成接近规律和真理的广泛共鸣。再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需要务实的作风。开展争鸣,允许和鼓励不同的声音出现,但也不能固执己见,标新立异,强词夺理。虚心好学、严谨治学、不随意作出结论判断或任性地颠覆他人的观点,这才是一个人在争鸣中应有的。二、在争鸣中协调各方利益,求大同、存小异,找到最大公约数。
立意:
1.没有争鸣,何来共鸣?
2.百家争鸣,文化共鸣。
3.在争鸣中求得共鸣。
4.例文:
葳蕤之光显共情,琴瑟和弦引共鸣
东海扬尘,渊渟汇泽。时代的洪流翻涌向前,人们在日复一日的人头攒动中疲于奔命。当人们置身于繁杂苦闷的社会,能汇聚起人们心头存留的那一丝温情显得犹为重要。私以为,身处时代洪流之下,人们心灵之间的共鸣与沟通,灵魂之上的相拥与共情才是治愈心灵的良药,亦是推动社会乃至文明发展的不竭源泉。
三代遗风,滋其荣茂;玉振金声,养其蓊郁。君不闻三闾大夫行吟泽畔,发出“哀民生之多艰”的悠悠长叹;君不见少陵野老吞声长号,为“安得广厦千万间”而愁眉不展。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心怀家国,身系天下,引起百姓的巨大共鸣,以此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当一个社会共处于某个阶段,唯有“共鸣”才是维系人心的精神纽带,才能团结万心,向着目标奔跑。
罗曼·罗兰曾言:“人类的苦难从远处看是诗意的。”在当今社会,互联网看似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然当人人成为“低头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谓少之又少。当新东方主播在“双减”政策下仍与生活死磕,当台前光鲜亮丽的明星在幕后也三两口吞下盒饭,我们会明白:“原来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梦也与我们一样平凡。”而这种现象,不正是千千万万个“我们”生活的映射。由此,我们便可以在共鸣之中收获感动,汲取力量,从而更好地助推我们成长。
林清玄曾言:“中国人需要一点古典的,温柔的心情。”而“共鸣”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最动人的是,人们在灵魂奔赴的大道上绽放绚丽的烟火,而共鸣维系着人们心灵深处的温存,谱写出慷慨万千的诗。秦怡在痛失爱子、罹患癌症的情况下仍“将最好的一面留给大家”,激励着我们勇敢向前;篮球少年石学念在家门口摊位前穿着围裙练球,鼓舞着我们不畏艰难,勇敢向前。人作为萨特笔下的“自为存在”,理解与共情可以让我们重新为自己赋能,而不必缧绁于“信息茧房”中踽踽独行。共情不仅为个人发展提供契机,更为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互鉴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一路驼铃一路歌”的悠悠丝路,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一带一路”,“共情”为世界文明创造了灿烂辉煌。当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时,驰援物资上飘扬着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便是中国与世界的共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诠释。
“前人留胜迹,吾辈复登临。”立足于佩索阿笔下“尖峰与海角组成的世界”,我们深知,以上种种皆非纸上空谈,而与时代洪流息息相关。我们应在前人葳蕤之光中汲取光华,构筑新时代“共鸣”之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文明进步搭桥,来一次“追风赶月莫停留”。在葳蕤之光中显共情,在琴瑟和鸣中引共鸣,我们便能在“共情”的壮阔云天中“扶摇直上九千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析了新东方直播间之所以能被大众所接受的原因,并引出共鸣与沟通,理解与共情的关键词。因为主播讲述的内容与网友的经历处境高度吻合,所以网友与主播之间心灵有了沟通,产生共鸣与共情,对自己的处境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其实,从材料中,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新东方直播间因共情而成功,还应看到,在这个世界上,谁都不能独善其身,人与人之间都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你会如何和他人交往?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如何去认同自己的家国情怀?如何去挖掘我们心底根植的民族归宿感?这都离不开心灵的沟通与共情能力。
写作时,考生可以结合自己学习、生活等经历,表达人与人之间如何借助沟通与理解,在心灵的共情、共鸣中摆脱困境、战胜困难或解决问题等,从而强调“共情”的重要性。此外,还可结合当下互联网信息生活的特点,指出很多时候我们虽不能设身处地地参与他人的生活,但对待他人的苦难与不幸,也应具备共情能力,并积极帮助他们。甚至,也可以在行文最后升华主题,将“共情”拓展到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全人类共同面对苦难上,彰显人文情怀。
立意:
1.网络隔绝地缘,却不能隔绝共情。
2.众志成城方能摆脱困境。
3.共行产生于共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