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人生有尺,做人有“度”(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人生有尺,做人有“度”(含解析)

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人生有尺,做人有“度”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人一直很讲究一个“度”,常说的过犹不及就是这个意思,多了少了都不好。所以说万事万物须讲“度”,率性而为不可取,急于求成事不成。心慌难择路,欲速则不达。过分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
然而,生活中,如果我们处处死守着某个“度”,时时依“度”而行,照“度”而为,那又未免僵化、死板。仔细想想,为人也好、处事也罢,为生活、为事业,哪有什么真正的“度”?人们所谓的“度”,不过是一种约束思想和行为的框框,应该予以破除。
针对上述说法,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度”的理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能否把握好度,是衡量作家创作水平高低的试金石。名副其实的散文大家,总是对语言的尺度有所拿捏,对语言的边界有所知晓,该止步时则止步,该留有余地时则留有余地,既不把话说满,也不把话说绝,处处体现出清醒的分寸意识。
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度”字内涵丰富,当“度”字与人生关联,能引发我们许多的思考:人生当有“高度”,眼界阔大,高屋建瓴;人生当有“限度”,控制欲望,守住底线;人生当有“温度”,满怀爱心,富有情趣;人生当有“气度”,海纳百川,气吞山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度”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4.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度”字在人生层面内涵丰富:人生要有“高度”,指眼界开阔,高屋建瓴;人生当有“限度”,指控制欲望,守住底线;人生亦有“温度”,指富有爱心,饶有情趣;人生还要有“气度”,指海纳百川,气吞山河。
多元的“度”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例文:
人生几“度”
度,一个古老的文字,一个智慧的象征。
度,是正邪的鸿沟,是存亡的交界。
有了度,才有了春与秋其代序的轮回,才有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的景致;有了度,才有奔流的江水,才有清脆的鸟语,才有绽放的红梅。
人不离世,也自然少不了几分度。若把握不当,便枉此一生。
谨慎过度就是胆怯,认真过度就是刻薄,执着过度就是顽固。《菜根谭》有云:“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放;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谈,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这便是人生之度。
人生有度,心绪会宁静,道德会崇高。有些人不懂节制,不懂适可而止。他们或情感激烈,宣泄不加禁止;或追名逐利,永远不知尽头。他们的心永远在世间名利纷争中颠沛流离不得安宁,自然无暇来形成高尚的道德。但是有度的人,冷静,淡然。林则徐把“制怒”二字挂在堂前,也把“度”放在心间,这样的人怎能不成大器!
人生有度,灾祸会远离,生活才幸福。范蠡在助越王打败吴国后,很有权势。但他的心中有度。他深知物极必反的道理,也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于是毅然弃官隐于世间。相反,文仲就不那么幸运了。同样是功臣,他就少了点度,仍留恋官场。这让越王怎能不顾虑?所以,范蠡急流勇退,功成名就;文仲不懂节度,身首异处。这不得不让后人警醒。
人生有度,事业才不会衰落。没有合适的度,任何人都不会有长久的事业。唐玄宗便是一个极有代表性的例子。执政前期,他励精图治,有法有度。开元盛世之时,他却把曾经恪守的度抛在脑后,纵情声色犬马之中。终于,安史之乱的铁蹄捣碎了一个帝国的美梦,繁华如秋叶般凋零,盛世只能在梦中追忆。由兴盛到衰败,大唐的命运不正是在度的边缘徘徊吗?
所以说,度成就了完整高尚的人格,成就了知足常乐的智慧,成就了雄伟壮丽的事业。每个人都应该在心中装有几分度,让自己在世间崎岖的路上走出坚实的脚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转折关系的文字组成。第一段文字,强调了讲究“度”的重要性。第一句话指出度的内涵是“过犹不及”“多了少了都不好”,第二、三两句话指出不讲究“度”的后果,第四句话从所做之事的性质的角度解读如何把握“度”。第二段文字,强调不要处处死守某个“度”。第一句话指出死守某个“度”会僵化死板,第二句话指出没有真正的“度”,第三句话指出“度”是约束思想和行为的框框,应破除。
材料的主旨是我们要讲究“度”,但又不能处处死守某个“度”,可见材料对于“度”的理解本身就具有辩证性,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
“度”的含义极为丰富,这里指的是为人处事的一种准则(尺子),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在生活事业上,凡事都要适可而止,做事要恰到好处,切忌过犹不及。但实际上“度”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它需要视情况、场合、对象、事情的性质而定,情形不同,“度”的标准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视情况而灵活应变,同时又能理智处理各种事情,力争做得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如果我们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般地死守着某个标准(“度”),那么最终只会束缚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让我们做事变得僵化死板,不知变通。这样的“度”必须予以破除,否则于人于事均无益。
本题要求写议论文,考生可以辩证思维,运用正反对比式结构谈凡事应该讲究“度”,但遇事又不能死守某个“度”。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什么是“度”,为什么要讲究“度”,如何打破“度”等。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立意:
1.凡事要讲究“度”。
2.人生有尺,做人有“度”。
3.固守某个“度”,反而过犹不及。
4.“度”无标准,恰到好处即为“度”。
5.敢于打破束缚自己的“度”,方能看到更广阔的人生。
2.例文:
扬适度之帆,享适度之美
一弹牡丹戏,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撇鹊桥上,一画蝶成双;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弹挥横竖,撇画勾点,人生百态,作家下笔,无一不是将力度把握得当,才能将其最美最真呈现于世。因此,正如作家创作需要有一个度,为人也需要一个度,处世亦需要一个度。只有懂得适度,坚持适度原则,才能描绘人生的美好画卷。
抛适度之锚于海内,为扬帆奠基。战国时期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被他的妻、妾和客人称赞比城北徐公更美,可他却并未因此过于自信,而是自信有度。在看到徐公之后,他能客观地悟出妻妾之人说他美的原因,并因此设喻来委婉地规劝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邹忌掌握了一个自信的度,于是有了世人对他更多的赞美;邹忌坚持适度原则,于是他的委婉规劝换来了齐国的强盛。
掌适度之舵于舟上,为扬帆准备。新中国成立之初,领导人把握适度原则,用“赎买”政策将资本家的钱聚集于国库,建设国家;邓小平把握适度原则,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有机结合在一起;罗斯福坚持适度原则,将市场自由机制与国家控制融合贯通。他们都是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适度为他们更增一份亮丽;他们都是寒夜中永不坠落的星辰,适度为他们更添一份恒久……坚持适度原则,使他们收获成功;坚持适度原则,使他们享誉世界;坚持适度原则,中国终将广交天下友,傲立于世界。
如若不懂适度,那么你的航船终将颠覆。不懂适度,心便没有了制约的枷锁,贪官和珅可谓是个不懂适度的典范。他位高权重,精通外语,才华横溢,本可安定富足地度过一生,却因没有坚持适度原则,能贪就贪,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落得个抄家的下场。可见,没有坚持适度原则,付出的代价必是惨痛的。
放眼当今社会,不能真正坚持适度原则的个人和企业必将被淘汰。食品安全问题“此起彼伏”,无良企业家肆意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恶化,一批批高官贪污受贿纷纷落马……这些事情的频频发生,难道不该对我们有所警示吗?
社会是复杂的,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无论生活、学习还是将来的工作,我们要懂得适度,把握适度,用适度来装点我们的亮丽人生。
让我们学会掌握好限度,与适度同行,点有限之灯,护适度之花,饮适度之泉,弹适度之弦。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只饮有适度之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散文作家对“度”的把握关系文章优劣,材料中“度”指的就是适度、分寸,即说话做事的适当限度。写作如此,说话、交往皆然;做事如此,做人亦然。可见,把握好事情的“度”既应是衡量做人、做事成败的标准,也应是做事、做人的一种追求。散文作家的“度”强调的是不偏不倚,走的是中间路线,既要防过犹不及,也不能语不入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既应该做事有“分寸感”,把握好“度”;也不能一味因“度”而畏首畏尾,不求上进,保守中庸。
本次作文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但一定要文体清晰,如写议论文,可以按照“度是什么:注意适度、注意分寸”“为什么要把握分寸”“如何把握分寸”“把握好分寸的结果如何”等打开思路。如写记叙文,要注意使用各种描写方式来让叙事更为生动。比如,考生可以从小处写,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叙写有关“分寸”的故事:可以讲述同学之间交往的分寸感;可以讲述与陌生人之间的分寸感……借此告诉人们把握分寸的方法;可以从大处写,可以写国内国际有关“分寸”的故事,从而表现“分寸”的必要性、重要性;或者从反面的角度展开,从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由于把握不好分寸而造成心情不快、气氛紧张,以及出现不和谐音符等,比如父子、母女之间,由于把握不好分寸,致使代沟越来越深;师生之间由于把握不好分寸,致使师生关系紧张等反向揭示把握不好分寸,矛盾就不能消除;把握不好分寸,理解和友谊就不复存在;把握不好分寸,社会就缺少必要的温暖。当然,如果逆向思考,在合理界定“度”的内涵上,提出恰当的破“度”之法,也应视为准确的立意。
立意:
1.把握好人生的“分寸”。
2.“度”量人生精彩。
3.切莫因度磨灭进取之心。
3.例文:
万事万物皆有度
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道理就是凡事都要掌握一个火候,“度”就是这个火候。做菜要掌握火候,火猛了会烧焦,不够又做不熟。与人相处不能太亲昵,也不能太疏远。往大了说,治理国家也是一样,老子说了,治大国如烹小鲜,也要掌握火候。人生的种种往往是这样,做得不够和做得过分往往结果都不会好。
这就是为什么《论语》里面会说,“过之犹不及也”。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儒家提倡的就是一个“中庸”。所谓“极高明而致中庸”,“中者,天下之至理;庸者,天下之达道”。《论语》中孔子曾经说:“吾道一以贯之,曰中庸而已矣。”从这句话中可见中庸这种思想的核心地位了。是啊,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凡事都合乎分寸,实在是很完美的境界。就像孔子的修身历程一样,“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最后达到一种圆融的境界了。而孔子“学”的是什么?不过也是中庸罢了。
在西方,遥相呼应的亚里士多德也提出类似的思想,他的伦理学是,美德介于两极之间,比如,勇敢介于懦弱和鲁莽中间,勤俭介于吝啬和奢侈之间,等等。真是君子所见略同。可见,真理是跨越空间、时间、和民族的。一个人长得好看,也要有一个“度”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说的话,“美”这个东西,朱光潜先生认为,它实在就是一个长得适中的效果而已,因为,长得适中的话就看着省力多了。文学作品中,如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里对东家之邻的描写,“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之深入人心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克雷洛夫寓言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心理,也深深影响了俄罗斯民族的心理,它的里面有一个很著名的寓言,就是“杰米扬鱼汤”的故事。是说杰米扬的鱼汤做得非常好吃,一天他请人家来喝汤,客人当然是很高兴喝到这么著名的鱼汤了,但是主人好客的过了头,不论客人怎么的推辞,他都认为是在客套,就硬逼着客人来喝,到了后来客人终于忍受不住,拂袖而去了。好客是需要一个度的,把客人晾在那儿,不闻不问,这是冷落,是冷淡,但如果太过分,如同患了强迫性精神病一样逼迫人家喝汤,这是限制别人的自由了。
所以说,凡事要以“度”为准则。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经常有人批判,说中国文化提倡中庸,说什么“枪打出头鸟”,是泯灭个性的创造力的。其实这是偏见了。害怕“枪打出头鸟”,这恰是“不及”的表现。我们是提倡“该出手时就出手”的。
一言以蔽之,“度”乃是人的准则,也是社会的秩序,也是国家的治理基础。有了“度”,人生幸福,社会安定,国家强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主要讲“度”字内涵丰富,当“度”字与人生关联,能引发我们许多的思考。举了“高度”“限度”“温度”“气度”等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度”在生活中的内涵:万物都应该有度,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按照“度”,为人处事需要遵守“度”等。讲究“度”是智慧、是艺术,可促进和谐等。我们可以把“度”看作为人处事的一种准则(尺子),是一种气质、姿态、品质:做人要大度、容忍、不卑不亢;处事要有度,不急不躁,不偏不倚。
任务要求联系现实谈谈对“度”的理解和思考,写作时可给“度”以修饰限定,缩小“度”的内涵与外延,如“热度”“硬度”“温度”“限度”“角度”等。可以选取“度”的动词意义,如“度过”“推测”等;把“度”引申为“约束”“限制”“原则”等。
写作思路:开头可以概述材料,亮出观点:“事事皆有度”。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开头以抒情笔调巧妙点题,如“因为有度,看花才能灿烂地盛开;因为有度,大地才能如此春去秋来繁衍了万物;因为有度,人类的理性才能在其中放出光芒”;接着从“爱因为有度才能有结果”“大自然有其特有的度”“多行不义必自毙”几个层次论述,结尾再次点题,如纵观人类发展的历程,历史再次向世人说明:事事皆有度。
立意:
1.把握好人生之“度”。
2.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度”。
3.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度。
4.审度自己,擦亮自己的蓝天。
5.准确测度自己,定位自己,方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4.例文:
增加生命的宽度
生命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春天里,山顶上的一团雪禁不住春风的邀请,“噗”一下笑出声来,很快的,柳树便抢占了河堤,桃树也攻陷了水村山郭,生命便这样开始了。鲜花开始芬芳生命之夏,落叶也随之染黄生命之球,洁白的雪花不甘寂寞,来为生命披上银装。就这样,生命里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就这么长了。就这么长了吗?让我们试着增加它的宽度吧。
春来时,小草破土而出,它要将自己的小脑袋磨多久才能见到漂亮的桃花姐姐呀?那其间的辛酸恐怕只有它一人知,可是在磨砺的过程中,它却增加了生命的宽度。
我们的国家体操队有无数棵这样的“小草”。雅典奥运会上,我们的体操队员李月久稳稳当当地从双杠上落下来,完成了相当完美的动作。观众热烈鼓掌,可是鼓着鼓着,声音小了,观众都哭了,他们看到了怎样的一张小脸啊!整张脸都被鲜血糊住了,可李月久却依然坚持完成了最后一个动作,而且还那么完美那么精致那么震撼!
轻轻地一落,站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只有1米5的小孩子,他站在哪儿,就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他就是一个为了国家荣誉而拓宽生命的王!
夏来时,柳树已抢占了每一寸河堤,它用浓浓绿意展示,它在增加生命的宽度。
刘翔,如今的世界跨栏王,把这样一段话当作人生的座右铭:我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但我却可以增加它的宽度。是的,他做到了。当他不再认为约翰逊是远方的一座大山时,当他开始创造纪录时,生命的宽度已经悄然增加。他的刻苦,他的拼搏,让他身披五星红旗踏上领奖台,让他的生命之夏绚烂至极。
悄悄地,秋来了,没有了春草,没有了夏花,我们还有什么来增加生命的宽度?
对,还有夕阳。秋风翻动起安详的落叶,地坛中的史铁生还在苦苦思索生命。残疾使痛苦无边无际地笼罩住他,昼夜不停,汹涌澎湃。可是当他明白痛苦不过是上帝为考验他设置的障碍时,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轻推小窗看春色,漏入人间一斜阳。生命中的阳光让他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希望,从此,生命的长度增加,宽度增加。
冬天的脚步近了,透过茫茫雪雾,我们看到了人生的斗士霍金,看到了被汉武帝摁倒却踉跄着挺着脖梗站起来的司马迁,看到了枝折了花还在笑的文花枝,他们用勇气用毅力用微笑告诉我们:要增加生命的宽度。
生命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某年的春日午后,雪融化,草发芽,生命的宽度渐渐增加……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并“度”,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材料比较简单,主要讲“度”。如“高度”“限度”“温度”“气度”等。“度”在现代汉语中的义项有很多,如表明物质的有关性质所达到的程度,如热度、浓度、硬度;程度,知名度,透明度,高度的责任心;限度;章程,行为准则,法度,制度;哲学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加不改变事物的质,越过这个界限,就要引起质变;对人对事宽容的程度;人的气质或姿态等。结合材料“指眼界开阔,高屋建瓴”“指控制欲望,守住底线”“指富有爱心,饶有情趣”“指海纳百川,气吞山河”等分析,把“度”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分析“度”的标准和作用等。给“度”以修饰限定,缩小了“度”的内涵与外延。如“热度、硬度、温度、限度、角度”等。选取“度”的一般意义,如“度过”、“推测”等。把“度”引申为“约束”、“限制”、“原则”等。
参考立意:度,是为人处事的一种准则(尺子);凡事有“度”;做事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度,是一种气质、姿态、品质;做人要容忍、大度、不卑不亢;处事不急不躁,不偏不倚等。
行文结构:先想一个亮丽的题目,最好是很有哲学思想的,比如“处处有度”。开篇点题,说明自己的立场,引出论点“处处有度”。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主体主要从三个层面写:一是交友适度;二是面对挫折,有度方不失做人准则;三是遇事有度方保全国家。其间可以引述苏轼、司马迁、李清照、范仲淹、蔺相如等典型材料。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只有处之有度,才让丹桂飘馨,香气适中,才让茗茶味清淡适中,回味无穷;把握好一个度,才能把握住人生的精彩。
【素材】泰戈尔说过:“我把花热烈地放在我的心上,结果花谢了。”凡事都要有个度,常言道: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人生如衡,心灵似称,用心把握好这个度,我们才能把握住人生的精彩。
把握好一个度,才能把握住人生的精彩。华盛顿在连任两届总统之后,毅然选择了离开,因为他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终成一代杰出领袖。而拿破仑一味地扩张,野心膨胀无度,最终兵败滑铁卢,客死孤岛之上,如果当初他握好扩张的度,又何至于落得如此悲惨下场?
把握好一个度,我们就能把握人生的精彩,花儿才能绽放于我们的心头,感受人生的美好。
从母亲为你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你就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国,属于人民。战场上,你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岳家军”美名让敌人闻风丧胆。你一心报国却却没有发现身后那阴险的目光。十二道金牌如十二道催命符,断送了的,又岂止是你的性命,更是中原百姓的全部希望啊!沸腾的热血足以明证你的赤胆忠心,无奈昏君有眼无珠。你鲜血的温度,让一切蝇营狗苟者无法喘息。
我们常见做人办事讲究个“度”,是的,“度”这个概念是极其广的。但无论“度”有多广,它总是贯穿在我们整个生命旅程中,整个人生里程中。因为青春年少的我们需要的是“高度”,中年的我们必须的是“宽度”,耄耋之年的我们则须有“适度”。
四季的脚步带我们来到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中年,这个时期是我们开拓事业,铸就成功的“黄金时段”,所以这一时期我们所需的必须的是累积、磨炼生命的“宽度”与“深度”。
两鬓白发,两颊皱纹,岁月的“无情”让我们苍老。在经历了年少的“高度”的铸累,中年的“宽度”的拓展,已耄耋之年的我们应该具有的是生命的“适度”。暮年之季,我们更需知道如何去过活,如何让自己舒适快乐,这便需的是“适度”,年少的些许,中年的繁芜已让老年的我们释然,只需做的便是适度地过好生命的每一天!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度。哲学家言:“无论黄昏时树影有多长,他总是和数根连在一起。”树影不敢妄为,因为它懂得万物皆有度,离开了度,它就等于离开了树根,就失去了生命力。“度”是智慧,是艺术。因此待人处世要讲究“度”。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