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高一政治学案【教学目标】1.以“我国各族人民怎样和睦相处”为议题,探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认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参观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建设成就展览,感受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自主学习】议题一 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材料一 2020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成立55周年纪念日。55年来,西藏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团结奋进,用勤劳与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雪域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2019年,西藏自治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 600亿元,同比增长9.0%。民生福祉有力提升,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分别为10%和13%,继续位居全国第一。这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伟大胜利,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国家部委和对口援藏省市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下,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全区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态势。材料二 在我们迎来新中国70华诞之际,第七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和田召开。会议肯定了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深刻分析了当前新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做好下一步对口援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新疆工作,时时关怀厚爱新疆各族人民。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19个援疆省市积极参与对口援疆工作,投入资金之巨、参与人员之多、覆盖领域之广前所未有,极大地改变了天山南北的发展面貌,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极大地锻炼了各级干部、密切了党和群众血肉联系,极大地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对口援疆一系列成绩的取得,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对口援疆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探究] (1)分析说明西藏为什么能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开展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5周年系列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2)怎样认识对口援疆工作的意义?提示:(1)原因分别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竭诚帮助;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实行改革开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力保障。意义有:①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②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③有利于巩固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④有利于实现美丽的中国梦;⑤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2)对口援疆工作是国家战略。做好对口援疆工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实践。议题二 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材料一 《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指出,中国宗教界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宗教思想,努力对宗教教义教规作出契合国情和时代要求的阐释。材料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条例》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数字出版、互联网、移动电话、移动存储介质等收听、收看、存储、持有、制作、复制和传播破坏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等内容。材料三 爱国主义是我国宗教界的优良传统,是党同宗教界建立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激励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政治上不断进步的源头活水。要弘扬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要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思想,同时加大成果转化和运用。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法与教规的关系,增强问题意识和底线思维,切实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不断增强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自觉性,同时要在独立自主、平等友好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探究] (1)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表明了我国怎样的宗教政策?(2)结合材料三说明,全面贯彻我国的宗教政策有何意义?提示:(1)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国家坚决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2)全面贯彻我国的宗教政策,有利于尊重和保障人权;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人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民族团结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充分调动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积极性,将力量凝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重难点突破】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方针原则 含义 原因或意义民族 平等 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原因: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民族 团结 各民族在平等基础上和谐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 意义: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各民 族共 同繁荣 各民族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原因: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正确理解民族平等方针(1)民族平等不仅是指平等地享有权利,还包括平等地履行义务。(2)差异与差距:民族差异是指各民族之间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坚持民族平等,就是要消除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上的差距、不平衡状态,而不是消除民族差异。(3)对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地区给予特殊扶持和照顾,不仅没有违背民族平等方针,恰恰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必然要求。3.区分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民族关系 民族方针 侧重点 关键词平等团结 互助和谐 民族平等 在各方面地位平等 “无优劣之分”“权利和义务平等”“尊重少数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民族团结 民族关系融洽 “和睦”“合作”“共同奋斗”“反对民族分裂”“相互离不开”等各民族 共同繁荣 发展过程中补弱 “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加大财政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4.全面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 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自治 地方 建立民族自治地方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首要问题,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自治机关 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权 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原因: 适合 国情 历史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我国自秦汉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现实情况:①“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②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5.民族关系、民族方针与民族政策民族关系 民族方针 民族政策内 容 平等团结 互助和谐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联 系 ①我国的民族关系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与民族政策实施的客观基础。我国的民族方针与民族政策又是发展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和重要保证 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是制定和实行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础和理论依据,而我国的民族政策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是对方针的具体落实6.民族区域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民族区域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区 别 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区域 各少数民族聚居区 港澳地区自治 程度 范围、内容广泛的自治权 高度自治权(除国防权和外交权)联系 都是国家的地方行政区域,是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都享有比一般行政地方更多的权利7.我国的宗教政策政策 注意点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非鼓励公民信教,实质是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的自由选择 ②国家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③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这里的“正常”是指在宪法、法律和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活动 ④宗教不能干预国家行政、教育、司法等 ⑤中共党员、共青团员不能信教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①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并不是要限制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而是为了保护公民的这项权利 ②不法分子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和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国家有必要对宗教事务依法进行管理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我国的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并不是要阻止宗教界开展正常的对外交往,我国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 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任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不断推动我国宗教的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对他们进行“两个要求”“两个支持” ②也不是说宗教已经不存在消极作用,而是通过对宗教进行引导,限制其消极作用,发挥其积极作用8.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1)不能认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鼓励公民信教。对全体公民进行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2)不能认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就是限制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政府只有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才能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并不是要阻止宗教界开展对外交往,而是强调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4)不能认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宗教在本质上仍然是唯心的。9.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1)宗教不能够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因为宗教坚持有神论,社会主义坚持无神论,二者在根本上是对立的。(2)宗教可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当前社会主义社会,宗教仍然有存在的条件,我们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宗教。宗教团体拥护党的领导,已成为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与不信教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3)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要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在我国,要坚持政教分离原则,宗教不得干预国家行政和司法。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即宗教界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宗教发展,让宗教发展成为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宗教。【易错点】1.判断下列观点的正误,并说明理由。(1)民族区域自治权就是少数民族地区拥有完全自治或高度自治的权力。(2)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为了保护公民的信教自由。提示:(1)错误。民族自治区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权是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并不是完全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民族区域自治也不同于港澳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2)错误。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保护信教自由,也保护不信教自由。2.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提示: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②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知识小结】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