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 8.1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修4 8.1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二政治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民族文化的地位、作用。
2.理解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观。
3.理解文化多样性的地位、意义和要求。
【预习新知】
一、文化具有民族性
1.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 。
2.作用: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 、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 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 。
3.核心: 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4.体现: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以及民族 、民族服饰等方面。
二、文化具有多样性
1.地位: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 程度。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 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2.意义: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 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 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3.要求: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 ,理解个性,既要 本民族文化,又要 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重难点突破】
1、民族文化的地位、作用和核心
1)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作用: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3)核心: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和态度
1)原因: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和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态度: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易错点】
1.民族文化对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纠正: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2.世界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纠正: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3.民族文化只体现在民族价值观、民族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精神层面。×
纠正:民族文化体现在精神层面,也体现在物质载体层面。
4.当今时代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所以会形成文化全球化和趋同化。×
纠正:当今时代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但不会形成文化全球化和趋同化,“文化全球化和趋同化”实质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以此为借口进行文化侵略,必然导致文化的冲突,影响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最终不可能得逞。
5.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内在要求。×
纠正: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6.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全面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
纠正: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指的是总体认同,但不排斥“去其糟粕”的可能。
7.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8.文化多样性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纠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9.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纠正: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10.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尊重本民族文化。×
纠正: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11.文化多样性能使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同步发展。×
纠正:错在“同步发展”,不可能实现同步发展
12.尊重文化多样性,要遵循各种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纠正:尊重文化多样性,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或者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13.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纠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至彩,充满生机与活力。判一判
【知识小结】
【高考模拟演练】
1.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发展出2000多种茶品。中国茶三个字背后,蕴藏看天人合的精深智慧、“困炉煮茶的豪情雅趣、“斯须炒成满室香”的独特工艺。2022年中国茶文化申遗成功。中国茶文化( )
①是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②赋予了中华文化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③展现中国独特的文化和精神追求 ④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字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由此可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利于( )
①夯实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历史基础与群众基础
②坚定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
③为激活中华传统文化新的生机活力提供根本的途径
④实现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间的思想认同与价值认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2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一个土陶小泥炉,一壶沸腾的红茶,一团燃烧的炭火,多少年来,“围炉煮茶是许多人的社交消费方式。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此可以看出(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传统文化对国人的生活具有深刻影响
③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④文化与经济不仅相互影响,而且相互交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一字一世界,一笔乾坤,横平置直西风骨微控甘扬是血脉。中国文字员中民族的底强也星传酒中国文化不可怕工具中国文字博物馆足生文物保护陈列居示和科学研究为体的国家极博物馆, 也是中中汉字文化的科营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城地。科普汉字文化是基于()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②中华文化具有优越性,体现着中华民族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和标志
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对此,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支持,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汉语发展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增加字母词语
B.反对,字母词语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惹眼,就是一个异类,会弄乱自己的文字
C.支持,字母词的使用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有利于汉语的丰富和创新发展
D.反对,汉字、汉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中华文化,必须保持汉语的纯粹
6.央视春晚中,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以古典文学的叙事方式、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意念的流动、人物的虚实交错重现了大宋美学,备受海内外观众好评。由此可见,该舞剧()
①推出了融汇多种区域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②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价值观
③表明了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精神向往④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中国人民银行于2021年11月18日发行了第24届冬奥会普通纪念币,包括冰上运动项目和雪上运动项目铜合金纪念币各1枚。正面主景图案均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在背面则是融合了诸多中国冰雪运动文化的历史。更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枚是纪念币历史上首枚彩色币。由此可见()
A.文化发展应取其精华,去其槽粕 B.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文化在多样中求同,在交流中化异
8.2020年11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外参观者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示的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等赞不绝口;来自意大利的55个世界文化遗产被浓缩成5个主题,通过五面氛围大屏展示,给观众带来一场全方位的意式审美体验。中外文化遗产在进博会上的展示说明(  )
①不同文化凝结着各自民族的智慧 ②文化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的交流
③文化与经济的交融增进了文明互鉴④文化的内涵因现代科技而不断丰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千年陆路湘桂古道作为文化线路遗产,其主要构成是以沿途保存的遗址或遗存为主要对象。湖南广西相关部门加大古道沿线的文物和遗址保护力度,做好古道文化游的整合、活化与利用工作。这有利于(  )
①发挥自然遗产优势,促进湘桂文化交融 ②在求同存异中,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③保护文化传承的载体,展现文化的多样性④整合利用文化资源,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一字一图画,一语一境界。”中文优美、简约、深邃、博大,书写并传承了中华文化。中文是联合国指定的六种国际官方语言文字之一,联合国设定每年4月20日为“中文日”,取典于仓颉在“谷雨”时节造字的传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语言文字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展现了文化多样性
②语言文字是了解一国文化的钥匙,搭建了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
③汉字产生于中国传统习俗,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和全人类共同财富
④“中文日”有助于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扩大中文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AADC BCBD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