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8.2 敬畏生命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8.2 敬畏生命 教案

资源简介

道德与法治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
第八课 探问生命
8.2 敬畏生命 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敬畏生命》是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本节课引领学生探究“生命至上”、“怎样敬畏生命”,应对学生理解个人生命与他人、社会休戚与共的关系,深化对敬畏生命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本课所以就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认识自我”和“自尊自强”,具体为:“体会生命的价值,知道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点滴做起。”
二、【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七年级学生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探问“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受其自身的认知水平所限,他们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甚至会产生偏差。如果学生这些思维的矛盾或困惑得不到及时指导,就可能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顿、行为失控等问题,导致其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甚至会漠视生命。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如何坚守善待生命的底线,追求生命的美好,对初中学生来说也是巨大的考验。因此,设计本课内容,引领学生探问生命,对学生进行生命观、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它将帮助初中学生正确审视个人生命与他人、社会和人类的关系,有助于初中学生科学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培养他们感激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并进一步激发对生命话题的兴趣。
【核心素养】
道德修养:能够以恰当的方式珍爱他人的生命,提高道德修养。
法制观念:认识到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培养学生敬畏生命、 珍爱生命的情感,学会保护自己。
健全人格:学会善待身边的人,珍爱他人的生命,增强自己珍视生命的意识。
责任意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敬畏生命、怎样敬畏生命。
教学难点:怎样敬畏生命。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六、【设计理念】
本课以视频《上海海滩4岁女童走失》导入。通过了解女童走失的经历及网友的反应,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要敬畏生命、怎样敬畏生命,感受不同的人对生命的态度。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善待身边的人,珍爱他人的生命,增强自己珍视生命的意识。
本课采用议题式教学,深度挖掘材料学习“敬畏生命”,引导学生学会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培养对生命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面对灾难时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通过议题情境素材的选择、和内容的优化,构建指向深度学习的议题式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教学过程】
1.导入:观看视频《上海海滩4岁女童走失》
视频向大家展示女童走失的经历及网友的反应。每年都有小朋友,因为种种原因遭遇不测,希望我们大家要引以为戒。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敬畏生命”(板书)
2.新课过程:
议学环节一:众志成城——生命至上
议学情境: 10月4日,上海一名4岁半的女童在南汇新城海滩上走失。女童的安全牵动人心,引发大量网友关注,多家媒体也持续跟进报道。
连日来,搜救队员们对事发附近海域进行了大面积细致排查,但遗憾的是,仍然没有孩子的消息
议学探究:结合议学情境,小组合作,说说女童的安全牵动人心,对此,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议学提示:当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灾害时,我们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的、艰难的。当人们万众一心,为挽救生命而努力时,我们又体会到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生命至上
何为敬畏?
“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
“畏”指谨慎、不懈怠。
敬畏生命:对生命持有谨慎的态度,严肃地对待世界上所有的生命,尤其是人的生命。
为什么要敬畏生命?
(1)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
当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为的灾难、不可预知的结束,我们会感受到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当人们万众一心,为挽救生命而努力,为守护生命而拼搏,为悼念生命而默哀....我们又会体味到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我们要对生命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2)我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当我们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时,我们就会珍视它。
议学情境:
女童失踪后,网友提供大量图片线索帮助家长;上海蓝天应急救援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救援现场开展救援活动;浦东警方已协调上海海洋大学和海事大学的水文专家分析水流走向,以进一步开展搜寻工作;海事部门已开展海上搜救并协调调用空巡力量配合救援;地面救援人员于事发海岸使用望远镜、无人机等设备进行搜救。目前相关工作正在继续开展中。
议学活动:分享你知道的类似的救援故事。
学生回答略。
知识拓展:你知道指纹中隐藏着怎样的生命秘密吗?
我们每个人的手指上都有指纹,指纹是人类手指末端指腹上由凹凸的皮肤所形成的纹路。
在世界上,两个拥有完全相同指纹的人出现的概率约为640亿分之一。指纹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一个人的身份,它是一种有力的唯一性个体识别依据。
(3)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
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
议学情境:上海女童失踪后,有网友整理了儿童出现意外的种种情境:2018年暑假,在青岛海边溺亡的8岁双胞胎姐妹;上海某购物广场,一位家长抱着四个月大的孩子坐扶梯,结果没有站稳,摔倒了,孩子从3楼扶梯缝隙中摔到1楼,当场身亡;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婴幼儿游泳馆,孩子从救生圈里翻出来掉进了水中窒息身亡;江西的徐女士带着小孙女在公园玩,上厕所的功夫,一个中年男人走过来,大模大样地拉走了小孙女……
网友呼吁:当你带孩子的时候,不能疏忽大意,不能心存侥幸。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做好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保护我们的孩子,平安长大。
小结:推己及人——关怀他人生命
议学环节二:众说纷纭——休戚与共
议学情境: 近日女童父母多次更新社交平台发布寻人消息,多家媒体也持续跟进报道。而且在关于此事的评论区中,除了有大量关心事件进展的一些言论,也有不少网友在评论区或者发帖质疑女童父母,有的网友声称女童的父亲为继父、父亲故意丢弃女童等。女童的安全牵动人心,但此时更需要广大网友客观理性地参与讨论、发表观点,不发布缺乏同理心的内容,不轻信和传播不实信息,如发现女童相关线索,及时与警方联系,用实际行动支持搜救工作。
议学探究:结合议学情境,小组合作,说说你怎样看待部分网友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议学提示:我们对待他人生命的态度,表达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二)休戚与共
2、怎样敬畏生命?
(1)敬畏生命,让我们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
议学活动:在生活中你怎样对待他人的生命?分享展示。
学生回答略。
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知识拓展: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有四种道德的潜能。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意思是说,人有同情心,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开端;人有羞耻心,这是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开端;人有谦让心,这是社会礼仪和人们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开端;人有是非辨别之心,这是智慧的开端。
(3)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
议学环节三:明来路——生命有源头
议学延伸: 上海女童走失后,引发大量网友关注。一方面,网友提供大量线索,希望能尽快找到她;另一方面,网友们提醒大家关注儿童安全,做合格的监护人。
请你写一份200字的倡议书,提醒大家关注安全,珍爱生命。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要敬畏生命,怎样敬畏生命,知道要善待生命问题,尊重、关怀、和善待每个人。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却能改变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希望同学们都能珍爱生命,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