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古诗三首重点知识17语文 三年级 上册(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3)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理解字词(4)开:劈开,断开。(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6)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7)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8)出:突出,出现。(9)日边:天边。(10)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1)望:从远处看。(2)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3)湖光:湖面的波光。(4)两:指湖光和秋月。(5)和:和谐,优美。(6)潭面:指湖面。理解字词(7)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8)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9)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10)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想一想,诗人李白在天门山都望到了哪些景物?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我们结合诗句想象一下这壮丽的画面。天门中断楚江开,浩荡的长江水,飞奔而下,把本来一个整体的天门山冲击成东西两座山。长江啊,如此的波澜壮阔。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长江?长江水势的浩荡碧水汹涌澎湃地向东流去,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的声音,好像要把天门山断开了。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而激起回旋。你又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听到了什么? 江水翻滚抛掷、变化无穷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船随着激流前行,诗人望着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入眼帘,又向后移去,好像是出来迎接自己一样。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此时的诗人可能会做什么、说什么?青山、绿水、孤帆、红日,好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短短的几句诗,却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望天门山》是 代诗人 ,所作,人们称他“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 》。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唐李白诗仙背一背,写一写。望天门山天门( )楚江开,碧水东流( )。两岸青山( ),( )一片日边来。中断至此回相对出孤帆饮湖上初晴后雨我仿佛看到雨天的西湖,雾蒙蒙的,感觉比较迷离,西湖有种看不清的感觉,就好像化了淡妆的人拍的艺术照一样。我看到晴天的西湖,荷叶飘香,湖面上水波粼粼,小船来来往往,热闹极了。读了诗歌,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山和怎样的湖面?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 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之下,微风徐徐吹来,温柔地抚摸着游人的脸,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 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你仿佛看到什么景象?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青山如仙境一般。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奇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 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 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望洞庭磨潭面无风镜未磨。mó他正要到村外的磨坊去磨面。mòmó我知道“磨”字有两种读音。《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不同天气下的西湖呈现的风姿,晴天时,西湖 、 ;雨天时,西湖 、群山 。云雾迷蒙碧波荡漾波光粼粼若隐若现主题概括《望洞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和 之情。喜爱赞美主题概括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