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章 知识梳理知识点01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一、陆地水体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1.河流与湖泊的相互补给关系2.河流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3.河流与冰川、积雪①在高山永久积雪地区,夏季气温高,冰川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②在冬季有积雪的地区,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河流出现春汛。4.湖泊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三、河流补给类型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补给结果及原因 影响因素 中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雨水补给 雨季 河流最主要的补给形式,并在雨季形成汛期 降雨量 东部 季风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温带、寒带的冬季积雪,春暖后融化,但因积雪量较少,仅形成春汛 气温高低和积雪量 东北地区永久性冰川融水补给 夏季 温度较高的夏季,冰川融化,形成夏汛,冬季温度降低,冰雪封冻,河流断流 气温高低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湖泊水补给 全年 对河流径流量起着调节作用 湖泊水与河水的相对水位 普遍地下水补给 全年 是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水源 地下水与河水的相对水位 普遍四、河流特征的描述水文特征要素 特征 影响因素流量 大或小 ①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由降水量多少决定;②流域面积大的河流,一般流量大水位及其变化(汛期) 水位高或低,水位变化大或小(汛期长或短) 取决于河流的补给类型:①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②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变化决定含沙量 大或小 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结冰期 有或无,长或短 最冷月均温>0℃,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有结冰期凌汛 有或无 发生凌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有结冰期;②有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知识点02 洋流一、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1.世界洋流2. 分布规律。(1)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3)南极大陆外围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4)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环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提醒] 依据洋流性质判断纬度位置:大洋西岸是暖流,东岸是寒流的,位于中低纬海域;大洋西岸是寒流,东岸是暖流的,位于中高纬度海域。二、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气候。(1)全球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在全球热量输送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2)大陆沿岸气候2.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1)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大渔场,如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等。(2)上升流:秘鲁渔场。三、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断技巧1.判断洋流流向的方法(1)洋流成因法:根据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之间的内在联系判断。(2)洋流性质法: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就是洋流的流向。(3)洋流概念法:由高纬流向低纬、水温低于所经海区的洋流是寒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水温高于所经海区的洋流是暖流。(4)特定环境法:密度流的流向取决于海区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2.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通常有以下三个步骤:(1)根据海水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若某海区等温线的水温由南向北递减,表明该海区位于北半球,如甲图所示;反之则位于南半球,如乙图所示。(2)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判断水温高低:若某海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即低温)凸出,表明该海区水温高于同纬度海区;反之则低于同纬度海区。如下图所示,该海区位于北半球,A点水温高于B点。(3)根据等温线判断洋流性质和流向:洋流的流向即等温线的凸出方向,如图3所示,A洋流从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是暖流;而B洋流从水温低处流向水温高处,是寒流。知识点03 海——气相互作用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1.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其中的水热交换,对气候乃至自然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2.海洋与大气间通过蒸发作用、降水等方式实现水分的交换。3.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4.意义: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提醒] 全球的水量平衡是水循环的结果,而水循环必须通过大气环流来实现。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1.厄尔尼诺现象。(1)概念: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2)影响①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②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③还与更广大范围的气候异常现象呈现一定的相关性。2.拉尼娜现象。(1)概念: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2)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提醒] 拉尼娜现象通常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3.图解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1)厄尔尼诺(2)拉尼娜知识点04 等温线图的判读1.等温线走向及其影响因素等温线走向 影响因素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 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海陆分布或海洋影响程度不同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 地形、地势等温线闭合 山峰(低温)、盆地(高温)、城市热岛效应(高温)2.等温线的弯曲及其影响因素海陆与季节 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地形 若等温线穿过山脉或高地,等温线凸向气温高的地区;等温线穿过河谷或低地时,等温线凸向气温低的地区洋流 洋流流向和等温线的凸出方向相同,等温线由高值向低值方向(向高纬)凸出的为暖流,等温线由低值向高值方向(向低纬)凸出的为寒流3.等温线的疏密及其影响因素等温线的疏密反映温差的大小,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季节 冬季等温线密集,夏季等温线稀疏。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温度带 温带地区等温线密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疏。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海陆位置 陆地等温线密集,海洋等温线稀疏。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表面性质单一且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洋洋流或锋面 寒暖流交汇处等温线密集,锋面天气系统中锋线附近等温线密集,因为冷暖差别大地形 地势较陡地带,气温垂直差异大,等温线密集;平缓宽阔地带,气温垂直差异小,等温线稀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