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扬州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扬州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4.2《扬州慢》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了意义。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摘编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材料二: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朱光潜所说的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实用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个世界,中国美学将其称为“境”。第四种态度并不是为了获得美的知识,而是为了安顿心灵。
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山水诗”,或者“写景诗”,其描写是如此简单,内容是如此单调,单调到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山间有一些芙蓉花开了,又落了。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如“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等,写景显然更加细腻丰富。
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其实,王维的这类诗歌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山水诗”“写景诗”,它的主旨不是描写外在的景物。“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山中芙蓉,是自在兴现,这里没有被观之景,也没有对景之心。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
(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关于中国美学中的第四种态度的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商、植物学家、画家感知的古松不同,反应态度也不一致,这说明古松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B.实用的态度关注事物对人的利害,人在环境中积累经验,获得实用的知觉,产生趋就或者逃避的意志和活动。
C.科学的态度需要借助抽象的思考探寻事物的关系和条理,它排斥个人情感,具有理论性,与实用的态度相反。
D.与其他三种态度不同,生命的态度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创造出没有审美主体、客体的独特生命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商和植物学家不能感知古松的美感,这是因为他们原有的心习无法改变,不能以美感的态度看古松。
B.在美感的世界中,人可以摆脱环境的制约,主宰自己的心灵,事物在孤立绝缘的情况下依然具有意义。
C.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加细腻丰富,但其传诵度却比不上王维诗歌,这说明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
D.写景时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传达自我生命的感受,写出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 )
A.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B.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C.吴历《题画》:“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
D.卢梅坡《雪梅·其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材料一的论证深入浅出,请简要分析。
5.《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林黛玉代贾宝玉写的《杏帘在望》被元妃大为赞赏。请结合材料论述的四种态度中的两种简要分析这首诗。
杏帘在望 林黛玉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意境是我国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中国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文学理论园地里盛开的一朵绚丽的奇葩。美学大师宗白华指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在浩瀚的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都试图给意境作以界说,但大多数人都失于偏颇。在综合比较了几家说法后本人认同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主编的《文学概论》的观点:所谓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家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意境的审美内涵很丰富,最突出的一条是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动静相生、有无相生。
②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尧臣的诗论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南宋词人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要求诗歌“意中有景,景中有意”,认为诗歌“善之善者”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书画同源,绘画和诗歌的理论是相通的、互补的。清雍正时期的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人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数者虚,不可能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故画北风图则生凉,画云汉图则生热,画水于壁则夜闻水声。谓为不能者,固不知画也。这里的“实境”,是指具体的物象以及由物象构成的艺术整体的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体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写实境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既求形似,更求神似。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③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曾这样评论石涛作品的妙处:石翁风雨归舟图,笔法荒率。作迎风堤柳数条,远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流。或指曰:“雨在何处?”仆曰:“雨在有画处。又在无画处。”这风雨归舟图虽然没有画风,但我们从堤柳迎风弯曲状上可以看到风威;明明没有画雨,可我们从渔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上可以看到雨丝、听到雨声、悟到雨势。收无中生有之效,这是典型的以虚写实,虚实相生的例子,真正做到了“无画”处皆成妙境。
(摘编自赵晶涛《虚实相生——浅谈意境的一个美学特征》)
材料二:
①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虚实”说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由于切入角度和论证背景的不同,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与界定也有所不同。诸如:“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形象是实,引起读者的联想是虚;由形象而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结合。”“强烈的感情直抒是‘实’写,意象暗示是‘虚’写。”笔者认为,古典诗歌中所描述的眼前景象、事件为实,所引发的情感、理念,或者所引述的神话传说、历史事件,或者所联想想象的未来发生的事为虚。二者相融合而形成的意象境界即为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
②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景”与“情”是诗歌艺术生成的“二原质”。诗歌意境的产生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情”与“景”、“虚”与“实”从表层共存,到内层交流,再到深层融化的过程。大凡成功的诗作,往往是情景相融、虚实相间的,既能把一幅幅鲜明、具体、逼真的画面献诸读者的视听觉,又能将朦胧、抽象、丰富的底蕴留给读者想象,诱发读者创造性的阅读。
③情与景、虚与实两者在诗的生成过程中密切相连。然而,比较而言,二者中“情”为主,“景”为从,“实”是基础,“虚”是重心。诗歌的艺术魅力与价值不在于实像本身,而在于蕴含其中的内在价值。清代诗论家翁方纲说:“唐诗妙处在虚处。”中国古代的诗论家认为诗之所以成诗,就在其诗作的空灵性,在其虚处,在于光明莹洁的空旷境象中,吐露着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无限的生命光辉。以“实”为依托,注重从“实处”入手,向“虚处”生发,并力图超越“实”的范畴,导向“虚”的领域,以有限的“实”,呈现无限的“虚”,这就是以“实”衬“虚”,当然,相反的就是以“虚”衬“实”。在文本某个部分是“实”或“虚”,在整个篇段就呈现为“虚实相生”。这就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构思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特色。
④毫无疑问,“虚境”的加入拓宽了“实境”所要呈现的画面,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丰富了文本内容;也拓展了所要描述的景致、事件的意境,强化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是古今诗人钟爱并擅长“虚实相生”的原因吧!
(摘编自涂承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意境审美内涵丰富,最突出的一条是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动静相生、有无相生。
B.绘画和诗歌的理论是相通的、互补的,邹一桂认为诗歌具有“实境”和“虚境”,“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
C.由于切入角度、论证背景不同,虚可以是读者的联想,也可以是意象的暗示,还可以是表达的情感、理念。
D.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与价值在于蕴含其中的内在价值,其创作以“实”为基础,以“虚”为重心。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写实境可以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既求形似,更求神似。
B.大凡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功的诗作,就是情景相融、虚实相间的,且能诱发读者创造性阅读。
C.诗境产生时情与景、虚与实紧密相连,它们从表层共存到内层交流,最后深层融化。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使得论证具体充实而不空泛。
8.下列选项,能体现“虚实相生”的一项是( )
A.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柳永《望海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C.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D.无名氏《氓》: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9.“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非常普遍,请结合材料,从“虚实相生”的角度简要赏析《扬州慢》下阕。(附《扬州慢》下阕: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①
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②?惊破绿窗③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①柳子玉:苏轼的一个亲戚。②伊三弄:桓伊是晋朝一个善于吹笛之人,这里代指笛声。③绿窗:罩有碧纱的窗子。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词上片情景交融,以笛声作为送别的背景,渲染出词人送别柳子玉时的感伤氛围。
B.“愁烟”写满江的烟波蕴含着愁绪,与姜夔《扬州慢》中的“冷月”一词异曲同工。
C.“落花飞絮”点明了季节,在这样落花飘零的秋天里送别,景象凄迷,使人更添离愁。
D.结尾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以流水无情,依旧“东流”反衬人之有情。
11.苏轼的这首词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淡黄柳①
姜夔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此词是姜夔客居江淮间合肥所作,合肥曾被金人入侵劫掠,当时是宋、金对峙的前沿。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首句“空城晓角”与《扬州慢》中“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一样,写出了塞北边城清晨紧张萧条的氛围。
B.上片从听觉、触觉和视觉三方面写出了客居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其中后两句运用了借代和拟人的修辞。
C.词中“马上单衣寒恻恻”一句写出了词人的境况,而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出空城的荒凉和词人的凄清。
D.下片写在异乡逢寒食,更增添乡愁,“强”字表明词人排遣愁思很勉强,“怕”字点明词人有感时伤春之忧。
13.清代文学家王闿运评论此词“语妙”,请指出下片后三句“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妙在何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宋)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偷生。 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写出了吴蜀联军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
B.“一鼓困曹瞒”与苏轼《赤壁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都借曹操的大败来反衬周瑜的英雄气概。
C.词的结句“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与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都是以人无心观赏美景来抒写作者的时代感伤。
D.词中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所见与所感有机统一,水乳交融。
15.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周瑜和赤壁之战,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 , , ”三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都市户口的繁庶,表现了杭州繁华热闹的景象。
(2)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写钱塘江堤上树木郁郁苍苍,钱塘江江水澎湃浩荡的句子是“ , , ”。
(3)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词人描写钱塘街市与人家繁华富丽景象的两句是“ , ”。
(4)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表达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的两句是“ , ”
(5)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运用虚实对比,虚写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现在扬州凄凉情形的词句是“ , ”。
(6)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描写波荡月冷的夜景、抒发繁华不再的悲凉之情的句子是“ , , ”。
(7)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描写芍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的情形的句子是“ ,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的“ , ”与成语“跬步千里”表达意思相同,告诉我们学习要坚持不懈,终究能达成目标的道理。
(2)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借草木生长茂盛来反衬国破家亡后城市的荒凉破败,姜夔在《扬州慢》中的“ , ”也是同样用法。
(3)“梧桐”作为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着丰富的含义,其中以营造和渲染凄清悲凉的意境较多。比如: , 。
四、非选择类
1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胜:
②千骑拥高牙 拥:
③异日图将好景 图:
④解鞍少驻初程 少:
⑤荠麦弥望 望:
⑥算而今,重到须惊算:
五、选择题
19.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马,胡人的兵马,指北方少数民族的军队,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代指金兵。
B.豆蔻,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甫诗《赠别》(其一)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之语。
C.淮左,淮水东面。方位以东方为左,扬州一带,在宋时属淮东,故称。
D.“黍离之悲”,借指对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的同情。《黍离》,《诗经·王风》中的一首诗,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
20.下列各项不属于《扬州慢》一词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深刻含意的一项是
A.叹“扬州芍药甲天下”而如今自生自灭。
B.表现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苦伤感之情。
C.遥念花的孤寂,抒发离情之苦。
D.表现了扬州的寥落,名都的沉沦。
参考答案:
1.C 2.B 3.C 4.①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阐明中国美学的三种态度,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②语言通俗易懂,语气平易亲切,如“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 5.①实用的态度:《杏帘在望》是以宝玉的身份应元妃之命而作,“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赞颂太平盛世,具有实用价值。②美感的态度:诗歌所写景物动静相间,色彩鲜明,富有美感。③生命的态度:菱荇、桑榆、春韭、稻花与鹅儿、燕子共同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呈现出心境的美好、愉悦。
6.B 7.C 8.A 9.①杜郎再次来到扬州城看到这样衰败景象也会震惊,难以描绘,这是虚写;二十四桥仍存冷月无声映照着空城,桥边红药依然生长,是现实眼前实景。②运用“虚实相生”拓展画面丰富了内容,拓展了眼前的凋残破坏的景象让人痛惜的意境,更好表达了作者心中强烈的失望、悲怆和怨愤,无情的揭露出战争的罪恶。
10.C 11.①上片写笛声,梦醒所见茫茫江天及天上明月,属于实写,展现离别的场景和渲染感伤氛围。②下片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是虚写,用想象中的“落花”与“飞絮”衬托出故友之间的离别愁绪与伤感之情。
12.A 13.①想象燕子归来时寻春无着,只看到池塘碧水的情景。②设问、拟人,借燕子的询问生动形象地写出伤春之情。③以景衬情,以归燕和池塘碧色衬托出作者孤寂感伤的客居之愁。
14.B 15.①《念奴娇 赤壁怀古》借周瑜的年轻有为、意气风发来表达对英雄的仰慕和反衬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未就的苦闷。《满江红 赤壁怀古》则借则借周瑜气概不凡、功业卓著来抒发诗人对时事的感伤。
②《念奴娇 赤壁怀古》简笔写赤壁之战,是为了衬托周瑜的军事才干;《满江红 赤壁怀古》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的排山倒海之势,是为了反衬南宋朝廷军事不振,国势衰颓。
③《念奴娇 赤壁怀古》怀古是为了伤己,《满江红 赤壁怀古》怀古是为了讽今。
16.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17.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梧桐树 三更雨(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8. 优越 簇拥 描绘 短暂 视野 料想
19.D
20.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