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6.2 共筑生命家园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级上册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二框,本框内容主要讲述“怎么办”的问题,回应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与资源、环境挑战,即从理念上说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行动上说要走绿色发展道路,从愿景上说要建设生命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框是第六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既要展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又要认清所面临的现实挑战,还要将愿景理念转化为建设美好家园的实际行动。二、【学情分析】学生或多或少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所了解,内心逐渐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对生活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事件或行为有所耳闻,但初中阶段是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本质认识深度不够且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历史必然性、必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内涵了解不全面,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理解不深,需要加大对中学生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和生态意识培育的力度,增强青少年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引导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培育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三、【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理解并认同我国坚持走新发展理念及走绿色发展的道路;2.道德修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热爱大自然的意识;3.责任意识:在生活中践行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4.法治观念:正确理解并遵守党和政府制定的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各项政策,与违反政策的各种行为作斗争。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要求;教学难点:如何走绿色发展道路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设计理念】本框是九年级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园”。基于当下我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讲述“怎么办”的问题。理念上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行动上走绿色发展道路,愿景上建设生命家园,这些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具体要求和最终落脚点。本课的核心知识有:一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懂得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造福人类;二是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的中国路径与中国方案。课遵循议题的真实可议原则。基于真实生活、真实情境、真实议题,深入探究而且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议题。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发表自已的看法,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七、【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视频:倾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问:如何让每一处家园都如视频中余村这么美丽?生答:坚持绿色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教师讲解: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赖以生存的家园,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设计意图】借助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新课讲授议学环节一:从余村“灰色的记忆”中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议学情境】余村“灰色的记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村石灰岩资源丰富,村民靠开采矿石,建成水泥厂和石灰窑,集体经济收入一度达到300多万元,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村”。但随之而来的是粉尘蔽日,竹林失色,山体大面积破坏,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村民深受其害。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十多年。村里如果关停矿山、石灰窑和水泥厂,集体经济收入将下降到20万元,村民收入锐减,村民情绪很大。【议学探究】结合议学情境,小组合作,请你谈谈人类该怎样处理与自然的关系?【议学提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如果余村一味的开采矿山,最终势必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议学总结】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做出的智慧选择;②自然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做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③人与自然要相互依存,共荣共生;④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对自然只是一昧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议学情境】余村的“华丽转身”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华丽转身。余村关停了污染企业和矿山,根据村里的特有的资源环境情况,走向了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开发风景区建设度假村、创办农家乐、种植茶叶,同时还带动了漂流、民宿、土特产、竹工艺周边产品的发展。【议学探究】结合议学情境,小组合作,请你谈谈余村是怎样完成华丽转身,做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议学提示】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议学总结】2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①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②国策: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理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设计意图】通过余村视频的经验和启示,结合教材归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做法。议学环节二:从余村的“旧貌换新颜”中析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议学情境】余村的“旧貌换新颜”【议学探究】结合议学情境,小组合作,余村在谋求发展时走过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1)请你比较一下,两条道路有什么不同?(2)余村是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议学提示】(1)第一条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了环境保护,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第二条走绿色发展道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2)坚持绿色富国,坚持绿色惠民。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议学总结】二、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1.为什么要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只有实行最严格的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要求:①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②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坚持绿色惠民;③走绿色、循环、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④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补充提问: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国家、企业和个人应该怎么做?生答:教师总结(1)国家层面:①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严惩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③加大环境治理和宣传力度,增强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2)企业层面:①转变发展方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②加大节能环保的投入和科技创新,降低生产能耗,推行清洁生产;③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依法规范企业的行为;④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准,树立节能环保意识。(3)青少年层面:①学习环保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②积极宣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③依法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④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践行环保行动。【设计意图】运用视频材料进行思考、讨论等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明确知识点。议学环节三:做新时代敢为青年,为绘就美丽中国画卷建言献策【议学延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现请你谈谈在平时的生活中该如何节约资源?【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知识点内化与心并引导学生外化于行。【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要回归生活,用生活化问题来引导知识的学习,用生活化例证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用生活化的形式来活化知识的运用,用生活化的情境来促进知识的生成。在本节课教学中,借用政府对山心沙岛的生态修复引导学生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在知识拓展中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列举出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和做法,学生参与度高,基本达成预设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