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杜甫
石 壕 吏
石 壕 吏
杜甫
学习目标
通过赏析语句,感受人物形象,体悟作者情感。
熟读诗歌
暮投/石壕( )/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 )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杜甫
háo




shù
理解诗意
记叙


时间
地点
人物
经过
结果
起因

吏、妇
有吏夜捉人
差役步步紧逼,老妇苦苦哭诉
石壕村
老妇被捉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丧子之痛
------困窘之苦
------应征之悲
听:老妇之苦痛
发挥想象,猜测
吏都说了什么?
石壕吏: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
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里去了?快交出来!
难道你家里再没别人了?快交出来!
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在哭吗?
孩子总有个母亲吧,快交出来!
都不管!今天必须交个人出来!
观:悍吏之蛮横


如狼似虎 蛮横凶暴
悲愤凄苦 哀婉可怜
这样一个蛮横的差吏正面出现过吗?为什么这样安排?
藏问于答
省去问话,问从答知。
察:作者之苦闷
老妇人被抓,作者的心情?
他为什么不站出来阻止差役的行为?
沉 重
大家?
忧国忧民
小家?
无比矛盾
小结
诗人一面关心国家的命运,一面同情百姓的遭遇。他的脉搏和着国家的命运一起跳动,他的心灵和百姓息息相通。这就是诗圣的情怀——忧国忧民。他的诗透露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那么真实、那么朴素,这就是诗圣之所以为诗圣的原因了。郭沫若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别》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垂老别》
探究主旨
“旁观者”
对国家战乱的忧愁
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对统治阶级爪牙行径的憎恶
情感流露
情感升华
石壕吏 杜甫
齐读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男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女齐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齐读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随堂练习
1、根据要求填句子:
(1)老妇口述生死 ,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

(2)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2、关于《石壕吏》一诗中作者的感情,理解
最恰当的是( )
A.流露了对老妇人一家的同情。
B.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的同情与关注。
C.对老妇人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表达了横蛮官吏的强烈愤慨。
B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续写老妇人走后,这家人的生活,或她在军
中生活的日子。200字左右,想象合理。
3、课外阅读《三吏》《三别》《兵车行》等诗。
教 学 阐 释
说教材
《石壕吏》作为一篇典型的叙事型诗歌,体会叙事性诗文的写作特色是必要的,其中的语言美、含蓄美都需要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诗文的过程中去体会和把握。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事实里面,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面,尽量让事实本身说话,在事实的诉说中寄予了作者对安史之乱的控诉和对百姓的无限同情。所以,学习本课应该让学生深入地学习叙述性诗歌的写作特点,理解本首诗歌的主旨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说教材
在《石壕吏》这篇古诗中不仅要求学生能读懂诗歌的内容,而且要通过词句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通过内容到形式的把握上升至审美情趣的提高;更应该认识到国家的兴衰影响下的杜甫诗风的变化,从而体会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说学情
《石壕吏》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唐诗三首》的第一首。八年级的学生对于一般古诗内容涵义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感触能力和诵读能力有待提高。古诗的教学恰恰又在于“品”和“读”。学生对作者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杜甫的现实主义和沉郁顿挫的文风认识尚浅;对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理解感受不深;无法独立品味诗中精炼的语言,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能够沉浸在文本当中有所感动,这将是教读本文的困难所在。
说方法与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阅读实践。”可见,多读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古诗词教学更应将诵读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学生读好了,也就学好了。本文的教学,我将以诵读为主线,带动其他教学环节的展开,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不断深化的诵读中,理解诗歌、体会情感,达到诵读积累、内化经典的实效。
说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结合本单元教学的要求及本诗的内容思想、写法上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大意。
通过赏析关键语句,体悟作者情感。
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大意。
难点:通过赏析关键语句,体悟作者情感。
说教学设计
本课是古诗文,并且是一篇经典的叙事诗,结合单元的主题是“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我设计将本课的着重点放在赏析关键语句,体悟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为此本课设计了四个环节:
说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大唐的繁华,引出战争的破坏 性,创设情景,让学生穿越回安史之乱时的唐朝。
理解诗意:首先通过找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接着,以老 妇的“致词”为切入点,品析人物形象。
说教学设计
体悟情感,探究主旨:找出文本中诗人对于事件的反应的诗句,思考诗人不阻止的原因,从而探究文章的主旨:对国家战乱的忧愁,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爪牙行径的憎恶。
情感升华: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有所体悟,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在最后配乐朗诵,使情感达到高潮,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说资源与工具
为了让学生能更快的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情感。课程导入部分选取了能反映大唐盛世的图片。在课程最后借助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与作者情感共鸣。
说作业评价
1、评价设计:采用学生自评和老师评价的形式进行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流利背诵诗歌
小作文想象合理,内容充实
阅读课外诗后能正确理解课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说学习评价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理解并概括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
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明白作者诗歌的写作特点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