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长沙市同升湖高级中学2023一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第1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国语·鲁语》记载:“天子及诸侯合民事于外朝,合神事于内朝。”至汉武帝时,为打压丞相,任用内侍亲近之人组成内朝,使其总理朝政,参决政事。内外朝制度的推行A.延续了先秦制度的传统B.强化了君权神授的观念C.给予了外戚干政的机会D.解决了朝臣擅权的问题2.离开了夏商周国家政权的支持,华夏族是难以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汉朝,华夏族主体是难以向汉族转变的:而没有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隋唐的繁盛和统一就失去了重要的基础。据材料可知A.国家与民族发展具有相互依赖性B.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一脉相承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特征3.宋人爱食羊肉,在《清明上河图》中有家羊肉店叫“孙羊店”,店外挂着每斤六十足的牌价,据现代学者推测,该店一斤净羊肉价格应该在一百二十文以上,而北宋英宗年间的羊肉不过才三十余文,到了北宋末年,羊肉价格已涨到每斤三百八十五文。这种情况可以说明北宋A.商业发展导致财政危机严重B.政府的货币政策存在严重问题C.商品经济繁荣使得物价飞涨D.政府滥发铜钱导致了通货膨胀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4.明初对地方高层政区的管理实行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分立,并分属中央三个不同的机构。明后期陆续向各地派遣总督、巡抚统驭三司,总揽地方权力,逐渐成为固定的职位。督抚的设置A.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奠定了行省制度的基础D.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5.清代学者顾炎武认为中国古代监察体系中的监察官员往往“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同代学者赵翼对此也评论说:“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伤吏治之威重。”两位学者的评述表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体系完整,垂直管理B.以卑察尊,以轻制重C.动态监察,独立弹劾D.重上轻下,强干弱枝6.清朝小说《聊斋志异》有一则《赵城虎》的故事,说一名老妇人的儿子被老虎吃了,到官府告状。官府捉到老虎后,县官判决道:“我杀了你,并不能解决老妇人的养老问题,若你肯为老妇人养老,我就赦免你。”老虎答应了,此后每天给老妇人带来食物钱财,一直供养老妇人直到她去世。这反映出A.孤寡老人群体凄惨的生存状态B.小说题材根源于封建法治传统C.官府具有优抚老弱贫苦的职责D.司法审判带有律例结合的特点7.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同盟会成为合法组织。8月25日,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几个党派合并,在北京改组成国民党。1913年初,国民党在全国选举中获得参议院和众议院最多席位,成为国会中的最大党派。这一状况A.有利于推动中国的政体变革B.使中国实现了民主政治C.有利于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D.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8.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的公粮征收经历了从摊派、村合理负担到统一累进税的过程。根据对各阶层的调查,1941年统一累进税负担占家庭总收入的比率为:贫农3.81%,中农9.76%,富农29.65%,经营地主21.77%,平均负担水平21.70%。统一累进税的实施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长沙市同升湖高级中学2023一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CABBBADCA题号111213141516答案AA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任用内侍亲近之人组成内朝,而外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给予了外戚干政的机会,故选C项;先秦时期内朝负责神事,偏向于祭祀等,汉武帝时期内朝总览政事,权力大于先秦时期,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内朝已经脱离了专管神事的职能,并不是意在宣扬君权神授,排除B项;汉武帝之后,内朝官员掌握大权,霍光、王莽都行废立皇帝之事,因此内外朝制度没有解决朝臣擅权问题,排除D项。2.【答案】A【解析】题干信息共分三层,每一层都涉及到了国家政权或者封建王朝的统治与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可以得出国家与民族发展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结论,故选A项;题干只有第三层意思“没有南北朝时期…统一就失去了重要的基础”涉及国家统一的内容,另外两层意思都没有提到国家统一,所以B属于以偏概全,排除B项;题干所述是国家政权与民族发展之间的关系,都属于政治范畴,并未涉及经济制度,所以不能得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一脉相承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信息是关于国家政权与民族关系的信息,并未涉及到中华传统文化,更没有探讨不同地区文化的相通性和差异性,所以不能得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特征的结论,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英宗年间的羊肉三十余文,北宋末年羊肉价格已涨到每斤三百八十五文,说明物价飞速上涨,即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结合所学宋代社会发展情况可知,这说明政府货币政策存在严重问题,故选B项;商业发展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导致财政危机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物价上涨是政府超额发行纸币的结果,不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排除C项;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明初在地方设置的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属于地方分权,而明后期陆续向各地派遣总督、巡抚,统驭三司,总揽地方权力,主要是对地方权力的整合,有利于迅速解决三司分权带来的弊端,以提高行政效率,故选B项;明初在地方设置三司分权,就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而后期督抚的设置是为提高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方分权带来的弊端,而不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元朝已确立行省制度,明朝在元朝之后,二者逻辑关系不对,排除C项;元朝行省制的确立就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据材料“顾炎武认为监察官员官小而权之重,赵翼认为官轻,权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和赵翼认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下,监察官员品级较低,但可以监察品级较高的官员,体现了以卑察尊,以轻制重,故选B项;根据所学历史试题第1页(共5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pdf 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