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登高教学目标语言构建与运用: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合作探究品析“即景伤怀”的手法,养成合作探究意识,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并逐步树立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作者简介杜甫(712— 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被称为“诗圣”。其诗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有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杜甫早年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后寓居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安史之乱”发生后,他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故后世称其为“杜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品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的诗风: 沉郁顿挫。 带学生一起回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人们往往喜欢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去野外踏春,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同样是登高,“诗圣”杜甫又是怎样的处境与心情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一、课堂导入题目解说“登高”,登到高处,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题目表明诗歌描写的是诗人登高时的所见、所感。这首诗被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品读诗歌【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登高杜甫 〔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六个特写: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赏析全诗雄浑高远,肃杀凄凉静听-- 高猿啸哀远望-- 落木萧萧俯视-- 长江滚滚苍凉 雄浑 沉郁 悲壮落木长江人生渺小悲凉,意境雄浑阔大落叶飘零,暗喻人生的终结短暂无穷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个意象。怎样理解“落木”和“长江”这两个意象?奔流不息、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宋代罗大经评价颈联十四字含八处悲,试分析。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这是作者的暮年之悲。结合全诗概括诗中“悲”的内容悲景:自然之秋己:人生之秋国:国家之秋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意境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的杜甫形象?这给你哪些启发或感悟?时代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思想决定行为穷不独善其身的入世情怀延伸拓展怎样理解杜甫《江汉》中“片云”“夜月”、“落日”、“秋风”的寓意。江汉 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