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高考备考之文化常识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之文化常识的考点、内容及方法;2.强化文言文之文化常识的积累及辨析训练。二、课时安排:2课时预 习 案一、文化常识考点分析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一般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制(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阶勋爵)、科举、姓名、礼俗(冠礼、婚姻、丧葬)、宗法(族、昭、穆,大宗、小宗,亲属,丧服)、宫室、车马、饮食、衣饰等。具体来看,高考考查的文化常识有:①人物称谓——古代的习惯称谓,包括名、字、别号、谥号,以及敬称谦称、特殊称谓等。②科举制度。不同时期,科举制度有所不同。如汉代实行的是察举制和征辟制,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③古代官制——中央官制、地方官制以及任免官职的有关习惯说法。④礼制——冠礼、婚姻、丧葬等。⑤纪年方法——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干支年号混合纪年等。 二、真题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高睿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爱,养于宫中。睿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流涕歔欷。十岁丧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居丧长斋,骨立,杖而后起。神武崩,哭泣呕血。及壮,将婚,貌有戚容。文襄谓曰:“我为尔娶郑述祖女,何嫌而不乐?”对曰:“自痛孤遗,方从婚冠,弥用感切。”言未卒,呜咽不自胜,文襄为之悯然。励之勤学,常夜久方罢。文宣受禅,进爵为王。睿身长七尺,容仪甚伟,闲习吏事,有知人之鉴。 于是以睿为能,加尚书令,封宣城郡公,拜太尉,监五礼。(选自《北史 高睿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丧指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B.崩是帝王去世的讳称。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以山塌下来作比喻。C.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禅让制也用于后来的王朝更替。D.公是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一等,封建社会爵位制度严格,不可世袭。[答案] D [解析] D项,“不可世袭”错,爵位可世袭,有时降等世袭。【参考译文】高睿从小丧父,聪慧早熟,特别受到北齐神武帝的钟爱,将他抚养在后宫中。高睿阅读《孝经》,每当读到“帮助并侍奉父亲”时,就会流泪感慨。高睿十岁时母亲去世,神武帝亲自把他送到领军府,高睿为母亲去世而深哀痛绝,三天不吃不喝。高睿在居丧期间长期吃素,骨瘦如柴,用拐杖支撑才能起身。神武帝去世后,高睿哭得吐血。等到高睿成年,即将成婚,他的脸上还带有悲戚的表情。文襄帝对他说:“我替你娶郑述祖的女儿,你嫌弃什么而不高兴呢?”高睿回答道:“我为自己丧父丧母感到悲痛,现在将要举行婚礼,我更加哀思痛切。”话没说完,他抽泣呜咽不能自已,文襄帝也因此而怜悯他。他勉励自己勤奋学习,经常到深夜才休息。文宣帝接受禅让后,高睿的爵位升为王。高睿身高七尺,仪表堂堂,熟悉政事,知人善任。于是朝廷认为高睿有才能,加授尚书令,封宣城郡公,授任他为太尉,监管五种礼仪。探究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汉武帝时开始设立,唐时期与进士科成为科举的基本科目。B. 延载,与文中的“证圣”“长安”“景龙”皆为唐朝皇帝年号,古代皇帝在国家遇到一些大事要事时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C. 户部尚书,六部中户部的最高级长官,是掌管全国矿冶、土地、赋税、财政收支的大臣。D.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嫔妃和所生育的皇子,或者封王的贵族。答案详解:选C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掌管全国矿冶的是工部尚书。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如“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D.“谥号”“庙号”,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答案:A 解析:A项,禅位,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不是指皇帝登上皇位。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铨试,唐宋时期通过考试进行选拔官吏的方式,由吏部主持。B. 交子,宋代发行的一种纸币,可以兑现,便于流通。C. 直秘阁,是宋代官名,简称直秘,以京朝官充任,掌秘阁事务。D. 致仕,指古代官员到一个地方就任新职,又可以称为“拜”“除”等。答案: D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宗,后唐皇帝谥号。中国古代的帝王大多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B.西域,汉代后多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C.中兴,通常指国家在经历乱世或衰世之后,重新走上治世乃至盛世之路。D.筮,用蓍草占卜。《诗经·氓》中提到“尔卜尔筮”,“卜”“筮”略有差别。答案: A(明宗是庙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苑囿:指划定一定范围的(如墙垣等),具有畜养禽兽、游赏等功能的皇家专属领地。 B. 祖、宗:古代帝王世系,一般称开国皇帝为“祖”,第一个治理国家有功的皇帝为“宗”。 C. 高庙酎:在高祖庙献酒祭礼;“酎”,经两次或多次酿制而成的醇酒,古代常用来祭祀。 D.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南面梁父山辟场祭地叫“封”,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叫“禅”。答案:D (“封”“禅”的解释颠倒,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叫“封”,在泰山南面梁父山辟场祭地叫“禅”。)总结:1.了解考查范围虽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很多,但高考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主要有:天文地理、姓名称谓、礼仪制度、教育科举、官职沿革、文化典籍等。而且可以肯定考查的是这些类别中最常见的知识。2.分类串记法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多涉及思想文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或著作)、古典文学(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称谓(姓名字号、亲属称谓等)、礼制官制、天文历法(天文学名词、历法)、地理交通(地理名词、交通工具)、建筑(住宅布局及名称)和科举制度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分类积累并串记相关的文化常识。3.注意联系教材虽然由于年代久远,社会变迁,很多历史事物已难于理解,给我们了解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高考中对于文化常识的考查大部分与教材内容相关,且主要从阅读的文本中来,即使有个别新词,也较简单,只要联系教材来理解即可。如例题可联系《红楼梦》,其中荣国公、宁国公的爵位便是世袭的。4.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如记忆官职变动:任、拜、除、征→迁、擢、拔→调、出、徙→罢、贬、左迁授官职→提升官职→调动官职→免除、降低官职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5.加强针对训练文化常识的识记不能只靠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理解记忆、灵活运用。可制作小卡片,强化记忆;也可同学间互相出题,互相考查,增强解题悟性等。 训练案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者分为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部分文人是进士出身,如王维,但也有很多不是,比如李白、杜甫。B.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狄仁杰就曾在此任职。C.服除,指守丧期满。古制规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丧,是为丁忧,时间视亲疏而定;丁忧期间不能为官,已为官者则需停职守制。D.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拔”“拜”也指官职的提升,“改”“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答案:D 解析:“拜”“除”不用来表示官职升迁,只表示任命官职。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乞归,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表示此类意义的词还有“乞归养”“乞骸骨”“致仕”等。B.拜,指授予官职。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等。C.内艰,古代常指遭逢母亲丧事。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孝。D.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答案:A 乞归、乞骸骨和致仕都是请求回家或退休的意思,并没有表达奉养父母之意。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B.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C. 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D.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答案: C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答案: B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宾之礼,是古代社会生活中对待尊贵宾客的礼节。这种礼节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的“九宾礼”一样。B.兖州,古“九州”之一,包括今山东、河北、河南等的部分地区。《尚书·禹贡》称:大禹治水,划天下之地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C.缟素,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故可引申指“白色”,也可代指“丧服”,还可代指“书画”,有时也喻指“俭朴”。文中指的是穿上白色的丧服为义帝戴孝。D.九锡,即“九赐”,是我国古代皇帝赐给有殊勋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象征最高的礼遇。古代一些权臣常接受“九锡”,后来“九锡”成了篡逆的代称。答案:A 2024高考备考之文化常识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之文化常识的考点、内容及方法;2.强化文言文之文化常识的积累及辨析训练。二、课时安排:2课时预 习 案一、文化常识考点分析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一般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制(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阶勋爵)、科举、姓名、礼俗(冠礼、婚姻、丧葬)、宗法(族、昭、穆,大宗、小宗,亲属,丧服)、宫室、车马、饮食、衣饰等。具体来看,高考考查的文化常识有:①人物称谓——古代的习惯称谓,包括名、字、别号、谥号,以及敬称谦称、特殊称谓等。②科举制度。不同时期,科举制度有所不同。如汉代实行的是察举制和征辟制,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③古代官制——中央官制、地方官制以及任免官职的有关习惯说法。④礼制——冠礼、婚姻、丧葬等。⑤纪年方法——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干支年号混合纪年等。 二、真题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高睿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爱,养于宫中。睿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流涕歔欷。十岁丧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居丧长斋,骨立,杖而后起。神武崩,哭泣呕血。及壮,将婚,貌有戚容。文襄谓曰:“我为尔娶郑述祖女,何嫌而不乐?”对曰:“自痛孤遗,方从婚冠,弥用感切。”言未卒,呜咽不自胜,文襄为之悯然。励之勤学,常夜久方罢。文宣受禅,进爵为王。睿身长七尺,容仪甚伟,闲习吏事,有知人之鉴。 于是以睿为能,加尚书令,封宣城郡公,拜太尉,监五礼。(选自《北史 高睿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丧指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B.崩是帝王去世的讳称。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以山塌下来作比喻。C.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禅让制也用于后来的王朝更替。D.公是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一等,封建社会爵位制度严格,不可世袭。探究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汉武帝时开始设立,唐时期与进士科成为科举的基本科目。B. 延载,与文中的“证圣”“长安”“景龙”皆为唐朝皇帝年号,古代皇帝在国家遇到一些大事要事时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C. 户部尚书,六部中户部的最高级长官,是掌管全国矿冶、土地、赋税、财政收支的大臣。D.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嫔妃和所生育的皇子,或者封王的贵族。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如“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D.“谥号”“庙号”,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铨试,唐宋时期通过考试进行选拔官吏的方式,由吏部主持。B. 交子,宋代发行的一种纸币,可以兑现,便于流通。C. 直秘阁,是宋代官名,简称直秘,以京朝官充任,掌秘阁事务。D. 致仕,指古代官员到一个地方就任新职,又可以称为“拜”“除”等。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宗,后唐皇帝谥号。中国古代的帝王大多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B.西域,汉代后多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C.中兴,通常指国家在经历乱世或衰世之后,重新走上治世乃至盛世之路。D.筮,用蓍草占卜。《诗经·氓》中提到“尔卜尔筮”,“卜”“筮”略有差别。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苑囿:指划定一定范围的(如墙垣等),具有畜养禽兽、游赏等功能的皇家专属领地。 B. 祖、宗:古代帝王世系,一般称开国皇帝为“祖”,第一个治理国家有功的皇帝为“宗”。 C. 高庙酎:在高祖庙献酒祭礼;“酎”,经两次或多次酿制而成的醇酒,古代常用来祭祀。 D.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南面梁父山辟场祭地叫“封”,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叫“禅”。总结:1.了解考查范围虽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很多,但高考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主要有:天文地理、姓名称谓、礼仪制度、教育科举、官职沿革、文化典籍等。而且可以肯定考查的是这些类别中最常见的知识。2.分类串记法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多涉及思想文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或著作)、古典文学(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称谓(姓名字号、亲属称谓等)、礼制官制、天文历法(天文学名词、历法)、地理交通(地理名词、交通工具)、建筑(住宅布局及名称)和科举制度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分类积累并串记相关的文化常识。3.注意联系教材虽然由于年代久远,社会变迁,很多历史事物已难于理解,给我们了解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高考中对于文化常识的考查大部分与教材内容相关,且主要从阅读的文本中来,即使有个别新词,也较简单,只要联系教材来理解即可。如例题可联系《红楼梦》,其中荣国公、宁国公的爵位便是世袭的。4.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如记忆官职变动:任、拜、除、征→迁、擢、拔→调、出、徙→罢、贬、左迁授官职→提升官职→调动官职→免除、降低官职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5.加强针对训练文化常识的识记不能只靠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理解记忆、灵活运用。可制作小卡片,强化记忆;也可同学间互相出题,互相考查,增强解题悟性等。 训练案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者分为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部分文人是进士出身,如王维,但也有很多不是,比如李白、杜甫。B.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狄仁杰就曾在此任职。C.服除,指守丧期满。古制规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丧,是为丁忧,时间视亲疏而定;丁忧期间不能为官,已为官者则需停职守制。D.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拔”“拜”也指官职的提升,“改”“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乞归,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表示此类意义的词还有“乞归养”“乞骸骨”“致仕”等。B.拜,指授予官职。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等。C.内艰,古代常指遭逢母亲丧事。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孝。D.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B.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C. 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D.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宾之礼,是古代社会生活中对待尊贵宾客的礼节。这种礼节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的“九宾礼”一样。B.兖州,古“九州”之一,包括今山东、河北、河南等的部分地区。《尚书·禹贡》称:大禹治水,划天下之地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C.缟素,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故可引申指“白色”,也可代指“丧服”,还可代指“书画”,有时也喻指“俭朴”。文中指的是穿上白色的丧服为义帝戴孝。D.九锡,即“九赐”,是我国古代皇帝赐给有殊勋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象征最高的礼遇。古代一些权臣常接受“九锡”,后来“九锡”成了篡逆的代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古代文化常识 导学案学生版.docx 古代文化常识 导学案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