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4.1夯实法治基础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4.1夯实法治基础 教案

资源简介

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第四课 建设法治国家
4.1夯实法治基础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的第四课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法治的主题,阐述法治的内涵,论证法治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展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及中国法治新蓝图,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让学生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二、【学情分析】
进入九年级,学生感受、认识和参与公共生活的范围不断扩展,学生思维水平快速提升,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对国民身份认同的心理需要日益凸显。因此本课在展现中国腾飞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伟大成就、面临的时代挑战和作出的积极应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建设法治中国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经过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初步具备运用法律知识别是非、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学生对其缺乏系统认识。
本课通过释法治是什么、回顾法治中国的历程、明确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怎样建设法治中国以及初中生在法治中国的建设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等间题,帮助学生认识法治中国的进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而把法治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实践中培育法治素养。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积极关心国家法治建设,认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正确认识到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念。
2.法治观念:了解法律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法的本质和特征,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自觉弘扬法治精神。
3.责任意识:增强法治意识,感受建设法治中国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和要求。
教学难点:法治要求实行良法和善治。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通过“民法典的颁布与实施”设置三个议学环节,议题紧扣“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做”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厘清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有明确的任务驱动。带领学生了解法治的含义,法治的要求,以及我们为什么需要法治。通过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法治建设历程,让学生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做法治中国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着和坚定捍卫者。
本课最后的议学延伸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真正把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同时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精选中考真题/模拟试题来巩固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学生结合视频思考问题,我国为什么要颁布《民法典》?
2、【新课讲授】
(一)选择法治道路
议学环节一:看《民法典》如何体现选择法治道路?
【议学情境】观看视频《天降水瓶》
【议学探究】结合议学情境,小组合作,请你谈谈视频中的张女士为什么不选择私了而是选择报警?
【议学提示】因为这涉及到孩子的人身安全问题,如果选择私了的话,这些人就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下次有可能会继续这样做。张女士选择报警是选择走法律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意志,“法治”崇尚法律的权威。
教师总结:通过上述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法治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意义。
【议学总结】
一、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的含义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具有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意志,“法治”崇尚法律的权威。
人治:建立在个人专制和独裁的基础上,具有随意性、多变性、不平等性。个人的意志高于法律,“人治”崇尚个人意志。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和联系:
法制:法制是指法律制度,侧重于立法层面。
法治:强调的是通过法律对国家和社会事物的管理,侧重于执法、司法层面。
联系:“法制” 是法治的前提,“法治” 是法制的体现和保障。
【议学情境】观看视频《高空抛物被判刑》
【议学探究】结合议学情境,小组合作讨论,高空抛物者违反了什么法律,这体现了我国法治有什么要求?
【议学提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54条明确了“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的原则。我国法治要实行良法之治,法治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要求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和实行善治。良法之治是法治的前提,善治是法治的目的。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仅要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而且更要提高立法的质量,实行善治,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议学活动:课堂微辩论之人治还是法治?
正方:依法治国,应重在法治。VS反方:依法治国,应重在人治。
【议学情境】高空抛物逐渐减少
随着《民法典》的出台实施,近年来高空抛物案件明显逐渐减少。
【议学探究】结合议学情境,小组合作,请你谈谈我国为什么选择走法治道路?
【议学提示】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议学总结】
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②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③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二)描绘法治蓝图
议学环节二:看《民法典》如何描绘中国法治蓝图?
【议学情境】“天降菜刀”
2022年8月26日20时许,榆林某小区发生惊险一幕,随着“哐当哐当”的声音,一把菜刀从空中飞落,接着有其他东西“从天而降”。原来是艾某醉酒后在屋内休息时,因与前妻矛盾,情绪低落,心生怨恨,便随意打砸屋内物品发泄不满情绪,并将厨房窗户玻璃砸碎,将菜刀、电饭锅、案板、微波炉、煤气灶等物品肆意从三楼扔到楼下公共通道处,造成公众恐慌。被告人艾某犯高空抛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该案是榆林首例高空抛物罪案件。
【议学探究】结合议学情境,小组合作,请你谈谈艾某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说明了什么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
【议学提示】任何违法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议学总结】
①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议学环节三:学法懂法有我,为夯实法治基础助力
【议学延伸】二十大报告的第七部分,聚焦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主题进行论述。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在报告中指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现请你以“夯实法治基础,我助力”为题写一篇100字演讲稿。
教师总结:践法治之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青少年应该做到: ①努力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②能够做到遵法守法,做一名守法的公民。 ③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④弘扬法治精神,敢于同违法犯罪的行为作斗争。
3、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