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多少民族创造了多少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热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罗马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就如同不同的民族有用他们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摘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材料二:木构架体系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作为木构架单体建筑大致可分为下、中、上三个部分。所谓下部就是台基部分,包括直接承托木构建筑的基座、基座四周的栏杆和可供上下的台阶。一般房屋用单层台基,隆重的殿堂则用二层或三层台基。基座四周的栏杆既是一种保护性设施,也是构成建筑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般地说,房屋下部的台基各部尺寸大小,是受屋顶出椽深度和椽柱径等制约的,有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供上下的踏道,常见用阶梯形踏道、斜坡道和蹉蹉三种。不论使用哪种踏道也必须与整个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要保持协调一致。木构建筑的中部,即指柱、梁部分。它是木构建筑的核心部分,是由柱、梁、枋、檩、椽和斗拱等基本构件组成的框架结构体系,连同木构屋顶统称为“大木构架”。榫卯和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具有最显著特征的部分。榫,就是小于构件断面的凸出部分;卯,就是构件上的开口或穿眼。中国古建筑的主要构件就是利用这种榫卯严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斗拱是用短小的木块、木枋组成的悬挑结构,它主要起支撑屋顶出檐和减少室内大梁跨度的作用。一般地说,方形的木块叫斗,弓形的短木叫拱,斜置的长木枋叫昂。斗是用以固定上下两层或拱昂的构件。拱起前后悬挑和左右拉接的作用。昂起前后悬挑的杠杆作用。斗拱的大小和出挑的层数成正比,层数越多,斗拱越大,等级也越高。斗拱从形状到组合经过艺术处理之后,不仅成为从屋顶向檐柱过渡的重要形式,而且使整个建筑增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木构建筑的上部,主要指屋顶部分。屋顶是中国古建筑的冠冕。很早以来,为防止雨水淋湿版筑墙,屋顶多采用较大出松。但因出檐过深,妨碍室内的采光,所以从汉代起屋檐多做成反曲状。后来,又采用屋角反翅和屋面举折的结构做法,因而屋顶出现了式样繁多的艺术形象。(摘编自许树安、郑春苗、王秀芳《中国古建筑的风格与特点》)1.下面各项中,不能作为建筑具有“可译性”的证据的一项是( )A.热河普陀拉热的窗子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各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的是完全相同的“内容”。B.北京天坛的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大小不同,但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C.故宫角楼的立柱巧妙布置于各个转角,与梁枋均为榫卯结构,形成东方古建筑特有的刚柔相济之美。D.古建筑中,宋代的“阶基”,清代的“台基”,材料和形式虽不完全相同,却都有“台”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下面图片名称对应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 ② ③ ④A.①榫②卯③斗④拱 B.①卯②榫③拱④斗C.①榫②卯③拱④斗 D.①卯②榫③斗④拱3.梁思成用“文法”来指称中国建筑“普遍地受到承认遵守的规则和惯例”。这些“规则和惯例”在材料二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二、选择 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建筑学上,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建筑的表达的。 ① 这一类建筑,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 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 ② ,也就是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 ③ 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就首先必须熟悉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关于这方面深入一步的学习,我介绍同志们参考《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和宋李明仲的《营造法式》。(节选自梁思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4.下列选项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B.我们在探索时发出的声音,英文explore,其语源拉丁语有“喊出”之意。C.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在说一个“一”字的一霎那之间了结。D.要是我答应一个“不”字呢?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到了牛津街,街上的汽车东往的西来的,一串一串,你顶着我,我挤着你。大汽车中间夹着小汽车,小汽车后面紧钉着摩托自行车,好像走欢了的鸵鸟带着一群小鸵鸟。好像都要挤在一块儿碰个粉碎,也不是怎股劲儿没挤上;都像要把前面的车顶出多远去,打个毛跟头,也不怎么没顶上。车后面突突的冒着蓝烟,车轮磁拉磁拉的响,喇叭也有仆仆的,有的吧吧的乱叫。远处也是车,近处也是车,前后左右也全是车:全冒着烟,全磁拉磁拉的响,全仆仆吧吧的叫,把这条大街整个儿的作成一条“车海”。两旁便道上的人,男女老少全像丢了点东西似的,扯着脖子往前跑。往下看,只看见一把儿一把儿的腿,往上看只见一片脑袋一点一点的动;正像“车海”的波浪把两岸的沙石冲得一动一动的。7.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中国建筑的特征》)B.她低下头,像是要仔细看看格里高尔,却身与愿违,没命地往后逃离,忘了背后是摆好餐具的桌子。(《变形记》)C.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祝福》)D.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说“木叶”》)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把熙熙攘攘的街景写得有声有色,这一表达效果除了运用修辞手法之外,还借助什么手段获得?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高中阶段,能够清晰地说明事理尤为重要。 ① ,需要在认识事理上和说清关键要素上多下些功夫。要清晰地说明事理,就要对其有深入的认识。梁思成用“文法”作比来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林庚解说“木叶”背后的“暗示性”。之所以说得那么清楚,是因为他们对这些内容有深入的认识。一般而言, ② ,就越容易将其解说清楚。在说明事理时,要着重说清其中的关键要素。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等,都是说明的重点。把它们阐说清楚,才能纲举目张,整篇文章的“清晰”就有了保证。梁思成分九个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从整体布局、建筑结构写到重要构件、装饰风格,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即使是非专业读者也会觉得条理分明,易于理解。说明事理,既可在归纳的基础上说明其中的道理, ③ 。例如,《说“木叶”》从对众多诗句的解读中抽绎出创作、欣赏的规律,《中国建筑的特征》在中西建筑的对比中解说建筑语汇的“可译性”。这两种思路都值得我们借鉴。9.下列句子中的“背后”和文中加点的“背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我自在门前理会,你且去阁子背后听说甚么。B.在阅读散文时,我们应学会品味文字背后的情感,从而准确地理解文章主旨。C.排在最前面的那位神仙骑在一个金黄色的大葫芦上,背后背着一个大帽子。D.他这个人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但是自己心里面有数就是了。1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亭岳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古代第一部木结构建筑手册《木经》提出了中国古建筑“三分法”的概念,其指出,房屋由屋顶、屋身和台基三个部分组成。后来,建筑学家梁思成也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做过相似的总结。中国传统的建筑构图观念是,房屋是由这三部分组合起来的,而不是从一个整体分割出来的。分割意味着破坏,____①____。分,则纤毫无损,甚至自成一体,独立发展。比如,____②____,可以成为“坛”——北京的天坛地坛就是这样没有屋顶和屋身的建筑;只有屋顶而没有墙壁的建筑物,就是“亭”、“榭”、“棚”。合呢,也有多种方式,单一的、部分的,或是整体的。把单一的屋顶重复组合一次,可以成为重檐庑殿顶;把整个屋身做个叠加,就变成楼阁;把台和屋子组合起来,就是阙楼……台基、屋身、屋顶,一座单体建筑的三个组合结构,____③____,但因为组合的可分可合,却诞生出千变万化的建筑样貌。从标准化的结构,到灵活多变的形态,这就是中国古建筑不可思议的独特和伟大之处。11.下列句子中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B.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C.我也知道科学家已经建造了一些大型仪器,或者说是“原子对撞机”,这种仪器可以在实验室里产生微量的这种奇异物质,即反物质。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1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中阶段,能够清晰地说明事理尤为重要。想要把事理说明清楚,需要在认识事理上和说清关键要素上多下功夫。要清晰地说明事理, ① 。梁思成用“文法”作比来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林庚解说“木叶”背后的“暗示性”。 ② ,是因为他们对这些内容有深入的认识。一般而言,对事理的认识越到位,就越容易将其解说清楚。在说明事理时,要着重说清其中的关键要素。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等,都是说明的重点。把它们阐述清楚,才能纲举目张,整篇文章的“清晰”就有了保证。梁思成分九个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从整体布局、建筑结构写到重要构件、装饰风格,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即使是非专业读者也会觉得条理分明,易于理解。说明事理,既可在归纳的基础_上说明其中的道理, ③ 。例如,《说“木叶”》从对众多诗句的解读中抽绎出创作、欣赏的规律,《中国建筑的特征》在中西建筑的对比中解说建筑语汇的“可译性”。这两种思路都值得我们借鉴。13.下列句子中的“背后”和文中加点的“背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忽见紫鹃从背后走来,说道:“姑娘吃药去罢,开水又冷了。”B.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心里有数就是了。C.秦王悟,依其言,把剑推在背后,前边便短,容易拔出。D.我们应学会分析意象背后的情感,从而准确地理解诗歌主旨。1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②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的瓦面是弯曲的。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穹窿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③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物与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④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⑤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⑥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于是原先虽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地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还同时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的有利条件。⑦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⑧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就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他们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1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匠师们极为重视屋顶,喜欢发挥屋顶部分的装饰性,故屋顶在中国建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B.不同民族的建筑体系都遵循着惯例法式,无论实物怎样变化;而一些建筑的形式原先是从木结构开始的。C.中国建筑具有“词汇”的丰富性和“文法”运用的灵活性,因此在拘束中仍能创造出多样性的中国传统建筑。D.国外的一些建筑体系很早就以砖石为主要材料,而中国的建筑体系中,木框架仍是主要结构方法之一。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上的影壁、牌楼等多出于装饰性的考虑,但它们具有中国建筑的特征,它们都是中国建筑上的“词汇”。B.建筑“文法”是惯例法式,虽有大如宫殿、庙宇,小如山亭、水榭等不同的建筑文章,是由建筑命题不同造成的。C.建筑的“文法”“词汇”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从实践经验中提炼而来,是智慧的总结。D.古代梁架结构法具有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现在中国虽以砖石建筑为主,木框架仍为新建筑发展创造了条件。17.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B.“画朝飞南浦云,珠帑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诗》)C.“如政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诗经·小雅》)D.“何处营巢夏将半,茅檐烟里语双双。”(杜牧《村舍燕》)18.请简要说明文章的行文思路。19.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论证方法上的特点。四、小阅读-课外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墙、瓦、栏杆、斗拱、正房、厢房、游廊、庭院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材料二:曹雪芹一生主要生活在北京、江浙一带,《红楼梦》中的建筑创作素材也主要取自于这两地。大观园类似于江南园林,它以“间”为构成特点,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构成单个庭院,进而由单个庭院构成错落有致的院群,主次分明,不拘一格,在直线和曲线的相结合下,呈现出多维的美感,院群空间变化丰富,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红楼梦》中对于建筑位置的设定极为讲究,它将主要的建筑安置在对称轴上,而次要的建筑则安置在中轴线两侧的位置上,这种平面设计的布局原则来自于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四合院,它更是我国古代封建宗法和等级观念的集中体现。《红楼梦》中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是最高等级,为贾母起居处,其他建筑则按照尊卑、长幼、男女、主仆等关系依次排列。每个房屋外部都有界限分明的围墙,前院有倒座,后院有东西厢房,厢房院落左右对称,次要的其他殿阁则以正厅为圆心环绕排开。我国自古有“天圆地方”的自然观,认为自己处于天地的中心,所以“中”字特别能代表古代中国人的处事态度,儒家文化更把这种“中”的概念升华提炼,创造出“中庸”思想。“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因此《红楼梦》中的建筑在空间布局和平面设计上都遵循了对称的规则,以中轴线对称均等布置,严谨规整,恪守强者居中,等级严格的儒家之“礼”,这样不仅使建筑在构图上取得一种均衡,给人以天然的安全感,而且建筑的对称之美,更突出了中国人民崇尚家庭团聚,国家统一的文化观念,是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中体现。《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例如贾母等在缀锦阁吃酒,命梨香院的女孩子们在藕香榭奏乐,贾母说“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实现了建筑和水的有机结合,实乃精妙。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现在更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理念。建筑要想获得整体和谐的美感,也必然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自然环境为建筑起到点缀和烘托的作用,建筑赋予自然环境新的生机与颜色。《红楼梦》就是贯彻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艺术与美学的原则,从而塑造了一副和谐美丽的豪门巨宅画卷。另外,《红楼梦》中的建筑不仅仅只有居住价值和审美价值,更是一种媒介和桥梁,它用姿态万千的府邸和园林来描绘纷繁复杂的人物性格,刻画人物的性情和行为,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个性更深入人心。(摘编自袁孝颖、宋国庆《论<红楼梦>建筑文化中的美学意蕴》)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荣禧堂”位于荣国府的中轴线上,匾额为皇帝所书赐,它是贾府的当家人贾政的住处。B.贾政等人游大观园时,说:“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C.贾宝玉的住处“怡红院”种有芭蕉和海棠两种植物,作者借此来衬托他的性情及地位。D.大观园原系十二钗栖止之所,工程浩大,故借元春之名而起,再用元春之名以安诸艳。参考答案:1.C 2.A 3.①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是木构架体系,分为下、中、上三个部分。②中国古建筑构建的尺寸数量,受相关构件影响,如台基尺寸、斗拱大小和出挑层数。③中国古建筑构建的选择及其形式,必须考虑整个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的协调一致,如踏道、屋项。4.A 5.①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 ②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 ③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 6.改成: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7.A 8.示例:①运用拟声词,如“磁拉磁拉”“仆仆吧吧”等,模拟出汽车的响声,写出街面的喧闹,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②运用视听结合的描写,视觉上写满街都是车辆,听觉上强调声音嘈杂,突出了街面的拥挤与喧闹。9.B 10.①想要把事理说明清楚 ②对事理的认识越到位 ③也可在对比中凸显事理特征11.C 12.①而组合则是可分可合 ②单独的台基 ③看起来千篇一律(看似有固定的标准)13.D 14.①就要对其有深入的认识;②之所以说得那么清楚;③也可在对比中凸显事理特征15.A 16.D 17.C 18.①文章首先提出“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观点。②其次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外观——屋项。③然后以“词汇”和“文法”为喻阐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④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19.①运用比喻论证,用“文章”“大文章”“小品”等比喻建筑,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建筑受“文法”限制的拘束性,但也有灵活性。②运用类比论证,用文章有不同的体裁,类比论证建筑在不同命题下也有不同形式。体现“文法”的灵活性。③运用举例论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让读者恰切体会建筑规模的大小不同。20.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