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基本信息年级 高一 教科书版本及单元 必修下第六单元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促织课型 新授课课时 2课时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句式。第二课时 分析《促织》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具体把握小说情节,掌握情节跌宕、悬念迭生的特点。 分析文章结尾的艺术表现力。 把握《促织》“用传奇而以志怪”的艺术特色。 理解《促织》寄托的主题思想。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重点 具体把握小说情节,掌握情节跌宕、悬念迭生的特点。理解《促织》寄托的主题思想。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结尾的艺术表现力。把握《促织》“用传奇而以志怪”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 蒲松龄生平,《聊斋志异》成书相关 文意疏通 文本分析 任务一:本篇小说围绕“促织”展开情节,请概括主要情节,并绘画出情节曲线。 任务二:汪曾祺改编版的促织将原文的悲剧式结局改为喜剧式结局。有人认为作者虚构了这个大团圆结局是一种浅薄庸俗的表现,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 预设:这个评价还是比较简单化的。其实成名这种反差鲜明的前后两种不同命运的对照,更能够揭示专制政治下小民命运的变幻无常、难以自主。成名因为横征暴敛而破产、破家,又因为迎合了皇帝的嗜好而时来运转,这本身就具有讽刺意义,表现了作者对于统治者荒谬行径的不满和批评;况且作者也颇具深意地在结尾处交代,那只勇敢善战的小蟋蟀,实际上是成名的儿子的精魂所化。这看似无关紧要的一笔,其实是具有尤为重要的暗示和含蓄意义。它让人由此意会到小人物的不幸之深切,惨痛―年仅岁的小孩子.就要分担父母不幸的命运了。好奇心本是儿童天性。孩子却因为这份好奇几乎丢了性命;幸而不死,这个孩子停留在迷茫昏聩状态一年多.是因为他那小小的神魂还要化作蟋蟀.为改变父母的悲惨命运去搏击,为讨得皇帝的欢心去厮杀.而且每当音乐奏响.这个小精灵还要“应节而舞”,博得皇帝“大嘉悦”。小民被敲骨吸髓、倾家荡产以满足统治者的贪欲,甚至连魂魄也不得安宁,还要化身异类.去逢迎帝王的嬉游。从作者这冷峭奇诞的笔触里,流露池来的是怎样的一种悲哀沉痛? 正因为这个故事的结局建立在一个具有如此虚幻色彩的支点之上.我们终于会意识到成名的幸运毕竟只能是一种善良的幻想.或者说是承担一种反讽的功能.而无法改变现实生活中众多的小人物的悲剧命运,这也就更加反衬出成名悲剧命运的必然性。所以,稍有理性的读者,都不会满足于作品所虚构的圆满结局.掩卷之后.仍然会为成名的不幸而心情沉重、难以释怀。可以说.这看去匪夷所思的一笔幻想情节,恰似画龙点睛的关键一笔.小说因而获得了更为深邃的内涵、更加神采不凡的表现力,使小说超越许多描写苛政危害的写实之作,产生了一种深沉幽微的感人情氛。可以说,千百年来,辗转于苛政魔爪的小人物的沉哀剧痛、惨淡无告的人生悲剧。 任务3: 鲁迅在评价《聊斋志异》时曾说:“《聊斋志异》用传奇而以志怪。”(魏晋志怪小说,重传实可信而文字简洁,侧重于搜奇记逸。唐传奇是叙述婉转,绘藻描摹而情节详细、结构布局严谨。) 你如何理解鲁迅的话?能否从原文中找到细节支撑鲁迅的观点? 预设:按照中国文言小说的传统,志怪重传实可信而文字简古,传奇尚绘藻描摹而情节详细。《聊斋志异》内容为志怪,而笔法类传奇。述志怪不满足于简单的搜奇述异,而是托鬼言志,抒发胸臆;作传奇则借用其笔法技巧,推陈出新,意象更加奇特丰富,情节更加奇诡曲折,描绘更加细腻生动,尤其是在刻画人神鬼狐形象上,“以人事之伦次、百物之性情说之”,千姿百态,个性突出。这是唐宋传奇所没能做到的。 原文中求神问卜、魂化促织的情节体现了志怪小说的荒诞离奇,第6、7段,成名捕虫、二虫相斗体现了传奇小说的细腻描摹。 任务4:作者通过《促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预设:1、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乎人命不可忽也”,寄予讽谏之旨。 2、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 3、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了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的苦难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作业:假如你是明朝宣德时期坊间的晚报记者,在小吏成名家,发生了一桩奇事。请你依据《促织》原文,写一篇新闻报道这桩奇事。新闻稿形式不限,可以为消息、通讯、评论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