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课题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课程 新授课课程标准 了解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学习 目标 1.自主学习,梳理出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时空观念)2.结合史料小组合作探究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面对日本的侵华罪行,正确对待这段历史,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家国情怀)重点 难点 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 难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过程板书设计:学习过程设计课堂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 温故 知新 教师提前进入课堂展示复习任务: 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基本史实 (2)日军在东北的侵华罪行 教师走动,观察学生背诵复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学生提前进入课堂,根据老师提示进行课前背诵,温故知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有问题寻求教师帮助。二、 新课 导入 【图片+故事导入】 师:2005年5月,在卢沟桥上,一位91岁的日军老人走到桥中间,突然面向西南,双膝下跪。他想以下跪的方式,为自己在60多年前那场战争中的罪行向中国人民谢罪。 他为什么要选择卢沟桥呢? 结合图片和故事引出七七事变。三、 解读 目标 教师展示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简要解说任务要求,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着重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开始做任务。四、讲授新课 一、七七事变 1937年的卢沟桥见证了什么? 展示材料: 材料一:“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数枚炮弹袭击正在演习的日军,致使士兵失踪。次日晨,日军和中国国民党进入战争状态。” --引自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合格"的历史教科书内容 材料二:1937年6月,东京军政界消息灵通人士中之间,就盛传:“七夕晚上,华北将重演柳条沟一样的事件。” --日·《今井武夫回忆录》 材料三:在演习中失踪的日本士兵叫志村菊次郎,秋田县人。据考证,事变后被送回家乡。1941年,再次入伍。 真相如何? 任务:结合史料,思考日军选择卢沟桥发动侵华事变的原因?其真正目的是什么? 展示图片: 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平汉交通为之堵塞,而将使北平进退失据,此举殆无异于切断华北之首脑──平津;这末一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 ——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 任务: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本P93页内容,简述七七事变的基本史实。 播放视频 (1)时间:1937.7.7 (2)地点:北平卢沟桥 (3)经过: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遂向中国守军开火,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4)结果: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5)影响: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思维延伸】比较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活动探究:根据材料,概括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对日政策的变化。 展示材料: 材料一: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蒋介石7月17日庐山谈话 变化:国共两党表明抗战立场,加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第二次国共合作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 合作方式:党外合作 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展示材料: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分析上述材料的意义。 意义: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探究】结合时间轴,说明国共关系的发展对抗战局势的影响。 三、淞沪会战 任务:阅读课本P94-P95页内容,提炼淞沪会战的基本史实。 (1)时间:1937年8月13日 (2)地点:上海 (3)经过:日军借口一名军官在上海虹桥机场被中国守军击毙,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 (4)将领:姚子青、谢晋元 (5)结果:上海失陷 (6)影响: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上海失陷后,日军向中国军队进行追击,直奔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 四、南京大屠杀 任务:结合史料了解日军占领南京后的罪行 展示材料:一系列数字、图片 1937年12月13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城,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 30多万: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有15万,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 2000:据统计,在南京沦陷期间,发生的强奸案约为20000起,无数妇女不堪欺辱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105、106:“杀人比赛”。野田杀了105人,向井杀了106人。比赛结束的时候,双方的军刀已砍缺了口。 28: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有19万 31%:南京31%的建筑被烧毁。 日军活埋南京和平居民 日军把南京青年当作刀靶练习刺杀 日军“杀人比赛”的新闻报道 【家国情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展示材料: 东京审判认定日军在1937年占领南京时,杀害了许多中国民众(南京事件)。关于该事件,资料上有许多疑点,见解各种各样,目前有关的争论也还在进行。因为是在战争期间,即是发生某种屠杀,也并非‘大屠杀’一类的行动。——引自日本2001年审定“合格”的初中历史教科书 东京靖国神社里供奉着东条英机等14名二战甲级战犯和约2000名乙、丙级战犯的牌位。靖国神社已成为日本右翼势力的精神支柱和聚会地。 日军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材料体现日军否认历史,目的是美化侵略,否认历史,为军国主义招魂。 1985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正式成立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上讲话 日本政府应真诚的向中国人民道歉!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要奋发图强,以史为鉴,振兴中华。 学生结合相关史料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真相。 结合图片和史料分析卢沟桥事变的原因、日军的真正目的。 观看视频结合教材简述七七事变的基本史实。 利用表格比较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 结合史料分析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对日政策的变化。 结合史料分析《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发表的意义 回顾上节课所学,结合本节课内容史实与史论结合说明国共关系的发展对抗战局势的影响。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提炼淞沪会战的史实,勾画标注课本。 结合史料分析日军占领南京后的罪行。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结合史料认清日本对待南京大屠杀的态度。 结合史料认识中国面对南京大屠杀以及日本否认历史美化侵略的态度。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五、 课堂 小结 小结 利用板书,带领学生回顾本节所学,再次标注重难点,提醒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总结。 学生跟随教师引导进行复习总结,并且尝试自己总结回顾。六、 当堂 检测 利用几个选择进行当堂检测,查询学生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 1.(2023·江西·11)事变爆发后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通电,指出平津与华北被日本侵略的危险已极端严重,要放弃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全民族联合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该“事变”是( B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皖南事变2.(2023·广东深圳·12)1937.7—1938.10,我国有108所高校其中有91所被轰炸,教师和学生减员20%,财产损失3360多万元,更有一些损失无法估算。这说明( D )A.晚清教育发展艰难 B.北洋政府统治黑暗C.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D.侵华日军残暴的本质3.(2023·吉林长春·15)“我军悉能以血肉之躯与日军相抗,其视死如归之精神可歌可泣。……打破日军阀三个月征服中国之迷梦。”材料描述的是( A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枣宜会战 限时训练,自我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寻求教师、同学帮助,自我提升。目标达成评价: 学生能说出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 能结合史料分析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过程,认识中国人民抗战的艰苦历程。反思改进: 本节课紧接着上课西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接着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开始,第二次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此后在国共共同努力下进行抗战。除了要知道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以此来了解中国军民的艰辛抗战历程外,还要正确对待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等侵华罪行,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