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生活需要法律 说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 生活需要法律 说课稿

资源简介

《生活需要法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 号参赛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生活需要法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生活需要法律》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内容由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和法治的脚步两部分组成。本框内容是从学校生活领域过渡到社会生活领域的起始章节,也是整套教材法律部分的起始章节,起着既过渡又统领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受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限制,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法治观念淡薄,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必须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三、核心素养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学生特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确定如下:
1.政治认同:增强依法治国的政治自觉。
2.法治观念: 能够体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增强法治意识。
3.健全人格:增强法治观念,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4.责任意识:学习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担当依法治国的历史重任。
四、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标,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法律的本质。
2、教学难点:法治的含义、要求与重要性是什么
五、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教法上:我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和点拨探究法。
学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2023新规,让生活更美好》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后思考:
国家为什么要出台这些法律新规?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何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法律就在我们身边,生活需要法律,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哪些法律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这些法律从何而来呢?今天我们就这一方面话题展开学习——生活需要法律
环节2:梳理知识,掌握重难点
讲授新课
展示本框题课程目标
课件展示本框题的核心素养目标,学生齐读核心素养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需要培育哪些核心素养目标。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认真阅读教材P84-89,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记:
1.为什么说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2.法律是如何产生的?
3.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4.法治的涵义、要求与重要性是什么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板块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活动一:七嘴八舌  说一说生活中的法律并思考问题
1.我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你能再列举一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吗?
2.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陷入混乱,我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无法调和。
教师小结:①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法律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活动二:讨论与交流 通过观看人们生活中的自觉行为图片思考问题
思考:1、 上面的三幅漫画,涉及到哪些法律?这些行为是自觉的吗?
有人说,只要不违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你认为对吗?(不对)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
②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法律通过调整社会关系,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活动三:连一连,说一说
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③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我归纳,我总结
1、为什么说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①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法律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②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法律通过调整社会关系,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③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板块二、法治的脚步
活动四:观看图片 交流分享
思考:原始社会有没有法律?人们靠什么约束行为?
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类用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习惯靠人们自觉自愿遵守。
2、法律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
3、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法律的本质: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活动五:大家谈
2023年3月10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迎来庄严而神圣的时刻。
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习近平,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面向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宣读誓词。
思考:上述新闻体现我国靠什么治理国家?有没有任何人或者组织可以凌驾法律之上?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4、什么是法治?要求是什么?重要性是什么?
(1)含义: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
(2)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3)重要性:
①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②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
③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环节3:小结巩固,拓展延伸
对前面所学过的内容进行小结。然后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巩固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与体验。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我布置了一道拓展思考:让学生课后去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我国出台了哪些法律法规,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法律知识的认识,请同学们在课后进行学习交流。
环节4:板书设计:
我会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设计本课的板书,这样知识脉络清晰、逻辑性强、直观明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知识。
教学反思
教学结束之后,我将从两个方面对本课教学进行反思。
首先,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教学效果不好的环节,找出原因并形成解决方案,
其次,对教学实施进行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内容和呈现方式的不当之处并进行改进,以便进一步提升我的教学技能。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各位评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