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人教版—第二章《声现象》复习课教学设计授课人教材分析 《声现象》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的内容,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章教材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重视科学探究活动,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内容呈现的多样化。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正在进行第一轮复习备考的初中九年级的学生,时隔一年,学生现在对声现象知识的了解介于已知和未知之间,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点的归纳,知识的应用和升华。另外相比于新课,上复习课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会大打折扣,因此复习课时应尽量避免枯燥。教学目标 加深对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噪声的控制、声的利用等知识的理解,注重知识的整合、探究、应用和拓展。让学生学会复习、体会复习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教学重难点 对声现象知识的归纳和应用教法及设计意图 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提供身临其境的物理情景,快捷传递信息,增大课堂容量。 充分发挥合作学习作用。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培优辅差,资源共享,突破难点,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等等。 营造和谐的讨论、交流的环境,在讨论、交流中生成资源,共享资源。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关注学生经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达到目标引 入 学生小组代表展示本章知识框架图 展示 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知 识 回 顾 教师点评,学生补充。 聆听小组展示让学生边听、边看、边讨论,归纳出本章包含的声现象的知识。 通过知识梳理让学生回顾知识。教师 教师展示知识框架图,学生修正。 学生修改自己的知识框架。 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知 识 整 合 要求学生再次修改本章的知识结构图,体现本节所复习的内容和各知识点间的联系。 画出声现象知识结构图 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知 识 探 究 ◇问题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a:声音的产生 1,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该实验用的的物理方法是 。你能用这种物理方法探究正在上音乐课的教室窗户玻璃是否在振动 说说你的方法. 学生分析并作答 主要考察放大法,转换法思想2,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将其中的空气抽去 …… 听到的声音越来越 。由此可以推断,假使能抽成绝对真空,将听不到半点声音了,说明真空中 传声。在这个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方法是 。 主要考察理想实验法思想◇问题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学生分析并作答 主要考察控制变量法思想◇问题3:乐音及三个特征 核心问题: ①音调与什么有关? ②有什么实验可以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 上述实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现场击鼓 响度:声音的大小 核心问题: ③响度与什么有关? ④有什么实验可以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 ⑤在探究响度和音调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需注意什么? ⑥响度还与什么有关?举例说明. 上述实验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播放音乐:梁祝 音色 核心问题: ①我们能听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其主要根据是什么? ②音色与什么有关? ③观察以下不同声音的波形,说出它们之间的不同. 归纳:音色不同的声音,其声波的波形也不相同. 音调 频率 学生展示 响度 振幅 控制变量法 距发声的远近有关 音色 材料、结构 学生回答 主要考察音调高低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知 识 应 用 核心问题: ①从物理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②从环保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③不同级别的声音对人有何影响? ④噪声对人么有这么大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减弱噪声? ⑤列举生活中减弱噪声的实例。 减弱噪声的途径: 1.控制噪声声源2.阻断噪声传播3.在人耳处减弱 学生分析并作答 声源无规则振动,波形杂乱无章 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 学生展示◇问题5: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物体振动就能产生声音,但有时我们只能看到物体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为什么 核心问题: 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多大? 学生分析并作答 讨论交流 20Hz—20000Hz 学生展示◇问题6:声的利用 什么是超声波?超声波的应用? 什么是次声波?次声波的应用? 学生分析并作答 主要考察声波的利用知 识 拓 展 回答问题 (1),和超声波相比,次声波振动频率 ,穿透能力 ,传播距离 。(2)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次声波的来源和危害,以及应该怎么防范?(3)再次修改知识框架图。小组讨论本节课学到的物理方法。 学生分析并作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板 书 设 计 声现象复习 知识回顾 知识整合 知识探究 知识应用 知识拓展教学反思 本节课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时时间分配合理有序,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但对于声音的三要素部分的讲解还不够透彻,练习量也有点少,以后要在这方面继续加强。学生学案卷内容课题 八年级上册 第2章 声音复习课型 复习课 课时 1课时◇问题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A.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_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___。B. 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和________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__中传播。一般说来,__________的传声能力最强。1.①《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 。②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2. 用细绳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的目的是( )A.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B.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C.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D.研究声音传播是否需要介质3.声音的传播需要 ;月球上没有空气, 不能传声,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 m/s。◇问题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振动,这种振动经 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 ,人就听到了声音.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 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可以判断物体的 。这就是双耳效应。◇问题3:乐音及三个特征①“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 )②吉他手演奏前需要调弦,主要为了改变 ( )③“闻其声而知其人”,表明不同人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 )④看电视时,说“电视声音太大了”是指声音的 ( )⑤能辨析出琴声和笛声的主要依据是 ( )⑥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笛孔,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问题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及控制:控制噪声可从噪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入手。2、下列措施中是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的是( )A.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 B.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C.燃放鞭炮时用手捂住双耳 D.剧院内墙用吸音材料装饰3、如图所示,纺纱工人工作时戴着防噪声的耳罩,这是为了( )A.防止噪声产生 B.监测噪声强弱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减小噪声传播速度4、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下列措施中属于在声源处有效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B.在学校周围植树C.纺织车间工人戴上防声耳罩 D.阳台及窗户安装双层隔音窗◇问题5:人耳听不见的声音1、可听声: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频率在 之间的声波。2、超声波:频率 的声波叫做超声波。特性: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应用: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剂﹑超声波焊接器。3、次声波:频率 的声波叫做次声波。特性: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问题6:声的利用1、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如回声定位,声呐,声音诊病。2、声波能传递能量:如用声波来清洗精细的钟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超声波的应用: a.声呐 b. B超 c. 倒车雷达 d. 超声波清洗 e. 超声波击碎结石。其中能表明声音具有能量的是_________, 能表明声音传递信息的是____________4. 下列事例中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A.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B.利用超声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C.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D.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5.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干净又舒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