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研究方法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4、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科学探究过程三、教学难点科学的研究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实验、学生小组实验讲授过程1、新课导入老师: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正是有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才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同学们都听过哪些声音呢?学生:讲话声、汽车的鸣笛声、啼哭声、广播里做操的声音……课件播放:公鸡的打鸣声、大象的声音、狗的声音、狮子的声音、拍照的咔嚓声。引入:我们所听到的如此多的丰富多彩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又是如何传播的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讲授新课:声音的产生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体验)①先让全班同学们安静下来,摸摸自己的喉咙,看一下有什么感受,再让同学们发出“啊”的声音,并同时用手摸喉咙,感受是否相同。②观察青蛙发声是气囊的变化:一鼓一瘪。③观察鼓发生时鼓面纸屑的跳动老师提出问题:经过刚才同学们的体验,请大家猜想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大胆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设计实验)老师:下面我就让我们一起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进行演示实验:敲击音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乒乓球有什么样的变化。老师和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老师:音叉在发声的同时在振动,但是大家发现音叉的振动并不明显,很难观察到。可是,悬挂在音叉旁边静止的乒乓球却振动起来了, 在物理学中,对于一些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或者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会用一些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的现象去观察或用更加容易测量的物理量去间接的测量,像这样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转换法。把不容易观察的物理量转化为容易观察的物理量。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物体在振动的时候发声,当物体停止振动时又会有什么现象呢 老师继续演示实验:老师用力敲音叉,使音叉出声音,然后用手握住发声的音叉,让学生对比,两次听到的声音为什么会不同?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但是要注意: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但是原来由于振动而产生的声音还在向外传播着,并不会马上就消失。。老师:我们就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PPT展示图片并让学生回答:这些物体是由什么振动而发出声音的?①二胡的声音:是由琴弦的振动而发出的;②吹口哨的声音:是由空气的振动而发出的;③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发出的;④青蛙的声音:是由声带和气囊的共同振动从而让发出的声音更加洪亮讲练结合:说出下列声音的声源是什么?“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学生回答:风声:空气雨声:水读书声:声带老师举例说明: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振动而发出声音。讲授新课之声音的传播老师:我们学习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呢?我们的耳朵又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PPT播放视频:将石头扔进水里,请同学们观察水波的形成。师生共同总结:声音的传播跟水波是一样的。敲击音叉时,音叉由于振动发出声音,当音叉向右边振动时,就压缩了右边的空气,右边的空气变得密集;当音叉向左边振动时,右边的空气又变得稀疏。就这样在空气中就形成了密疏相间的一种波动,以音叉为中心,向远处展开,向四周传播着。这样就形成了声波。板书: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提出问题: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是如何进行交谈的呢?问:声音的传播是不是需要一些物质作为媒介呢?老师演示钟罩实验: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问:①在抽出玻璃罩的空气之前,你能听到铃声吗?②在抽走空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你听到的铃声有什么变化呢?③如果把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干尽,让罩内形成一个真空状态,还能听到声音吗?④再让空气缓慢注入罩内,听到的声音有什么样的变化呢?⑤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本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实验推理法。中途过渡:气体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那固体和液体能否传播声音呢?学生自主探究:1、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说一说生活中液体传声的例子。学生各抒己见。学生自主探究: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你把耳朵贴在桌面上,你能听到敲击声吗? ,此时的声音是由什么物体传播的? 。说一说生活中固体传声的例子。学生各抒己见。学以致用:让学生自己制作“土电话”并展示,比较谁的“土电话”传声效果更好。学以致用:观看PPT,思考这些现象会不会发生。1、声速和回声看视频:雷雨天气,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然后再听到雷声。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自学声速问:你从声速表格里得到了什么信息?教师总结:1、声速的大小的影响因素:①介质的种类②介质的温度2、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 m/s3、V固>V液>V气联系生活:电影里伏在铁轨上听敌人火车运动的声音学生解释原因,教师点评。回声的学习: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发生反射,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2、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发声体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17m。若回声比原声晚0.1s以内,则回声加强原声回声测距:在峡谷中大叫后能听到回声,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_____,人耳能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假如从呼喊到听到回声用了3s,则反射该声音的高山距离人______ m。学生课堂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教师点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