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登楼之作(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登楼之作(含解析)

资源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登楼之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梓州登楼①(其二)
杜甫
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
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
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
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
【注】①这首诗写于公元763年,此时史朝义被平定,安史之乱结束,梓州,在四川东北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在写登楼远望看到故园的满园春色,以及诗人想离开蜀地的心情。
B.“定”是对客观形势的介绍,“存”是表明对国家形势发展的乐观判断。
C.“冷”与“繁”、“厌”与“思”构成鲜明对比,写出了诗人许多经历。
D.尾联是诗人的想象,两句连接紧密,一气贯注,诗人的感情也达到高潮。
2.本诗与写于公元767年的《登高》都是杜甫的登高之作,但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两小题。
江楼夕望招客①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 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①白居易于长庆二年(822)七月出任杭州刺史,此诗作于长庆三年,为登楼远眺即兴之作。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傍晚时分,诗人登楼远眺,海天一色,暮色苍茫,山接水,水连天,气象阔大,意境高远。
B.诗歌前四句画面组织独具匠心。以“东望”领起后三句,由近及远,整个画面显得飞动,有跳跃性。
C.颈联通过艺术的对接把相互矛盾的自然现象变得合情合理,尾联向友人发出邀请,照应题中“招客”二字。
D.整首诗前六句写景,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结尾则由景及情,增添了诗歌的生活情趣,语言平实而意蕴深厚。
4.苏轼评价“白公晚年诗极高妙”,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颈联手法的高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登岳阳楼(其二)
陈与义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②后,日落君山③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④,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注】①靖康之变.陈与义当时被贬陈留,随着难民南下,至岳阳楼时作了此诗。②杪(miǎo)秋:晚秋。③君山:君山岛,位于湖南岳阳东部的洞庭湖中。④白首:白色枯草。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面平静无风,湖水把天空、夕阳、孤舟、大雁都收纳囊中,洞庭湖独有的意境让人叹为观止。
B.晚秋后游子登楼望景,落日缓缓落在君山之中,落日融融,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愉悦的感觉。
C.诗人一路逃亡,北望故国不堪回首,而南游则前途未卜,写出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D.诗人一路只顾观赏风景,到了巴陵还未作出好诗,从侧面写出了洞庭的美好风景。
6.本诗使用了“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答登封王晦之登楼见寄①
黄庭坚
县楼三十六峰寒②,王粲登临独倚栏③。
清坐一番春雨歇,相思千里夕阳残。
诗来嗟我不同醉,别后喜君能自宽。
举目尽妨人作乐,几时归得钓鲵桓④。
【注】①本诗是黄庭坚在叶县任上所作。王晦之,黄庭坚的朋友,在河南登封做官。②县楼:登封县的城楼。三十六峰:中岳嵩山有三十六个主要的山峰。③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登楼赋》。④鲵桓:一说鲵为鲸,桓为盘桓,《庄子·应帝王》云:“鲵桓之审为渊”;一说是两种大鱼的名字。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省一“对”字,意思是说登封县的城楼正对着嵩山三十六个高寒的山峰。
B.首联下句说诗人曾像王粲一样,登上此楼,独倚着栏杆,向远方眺望思念友人。
C.颔联写一阵春雨过后,诗人静坐在夕阳之下思念远方的朋友,美景更显友情之深。
D.颈联“嗟我不同醉”和“喜君能自宽”对仗工整,进一步表达了思念和赞许之情。
8.“嗟”是全诗的诗眼,请说明全诗是怎样围绕“嗟”行文布局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多景楼①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②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③。
【注】①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北宋时郡守陈天麟所建,是寺内风景最佳处。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行经镇江,登临多景楼。②钟呗:撞钟和唱诵经文声。③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先写诗人有“登楼观景”之念,继而写登楼后倚阑四望,视野开阔。
B.颔联用“乱”“浮”“含”“入”生动写出了云气、水光、晚霞、山色的交相辉映。
C.置身多景楼上,听月光下传来的钟呗声,诗人内心油然而起超然物外的隐逸之情。
D.“万里帆樯海外风”虚实结合,诗人由眼前的航船想象到它们“万里”的乘风破浪。
10.宋朝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谈到诗歌的情景关系时曾言:“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这一理论在本诗的情景描写中也有体现,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王氏能远楼
范椁
游莫美天池鹏,归莫问辽东鹤①。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请君得酒勿少留,为我痛酌王家能远之高楼。
醉捧勾吴匣中剑,斫断千秋万古愁。
沧溟朝旭射燕甸,桑枝正搭虚窗面。
昆仑池②上碧桃花,舞尽东风千万片。
千万片,落谁家?愿倾海水溢流霞①。
寄谢尊前望乡客,底须惆怅惜天涯。
【注】①辽东鹤,传说中的辽东人丁令威修道升仙,化鹤归飞之事。②昆仑池,传说是西王母的居所,池上种有碧桃,吃了可以长生不老。③流霞,神话传说中的仙酒,这里代指美酒。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是说人活世间,与其羡慕天池鹏和辽东鹤能够随心所欲,不如发愤图强,靠自己的努力锐意进取,最终达到登高博见之境界。
B.“醉捧勾吴……”二句与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句意有相似之处,但语气上更斩钉截铁,立意较为积极。
C.“痛酌”与“醉捧”相呼应,写诗人举杯痛饮后,捧着利剑,酒意未散,步履摇晃,刻画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诗人形象。
D.结句寄语思乡的朋友,不必乡愁百结、惆怅无涯,又紧扣楼名“能远”的题意,表现诗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12.这首诗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将实景与幻境融合,请结合诗句赏析这一艺术特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晚望
杜牧
湖山翠欲结蒙笼①,汗漫②谁游夕照中。
初语燕雏知社日,习飞鹰隼识秋风。
波摇珠树③千寻拔,山凿金陵万仞空。
不欲登楼更怀古,斜阳江上正飞鸿。
【注释】①蒙笼:草木茂盛。②汗漫:广远无涯。③珠树:神话传说中的仙树。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湖光山色,青翠欲滴,山上葱茏,草木与水中倒影成一个整体。
B.颔联写燕知社日、鹰识秋风,意在表明人生在世,应知出仕和隐退之道。
C.第五句写江水的波涛拍打着金陵古城墙,金陵城上的古树已有千寻之高。
D.第六句化用秦始皇凿山断金陵王气的典故,叹息金陵山已凿平,不再险要。
14.诗人“登楼晚望”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所写之景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尉佗楼
许浑
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①岛夷中。
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②。
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③万古风。
【注】①黄屋:古代帝王专用黄缯车盖。②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③薰弦:相传为虞舜创作的《南风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尉佗在刘项逐鹿中原之时,前往岭南称王,“自”字尤见其机敏。
B.颔联中作者借任嚣、陆贾助力尉佗,意在强调尉佗在历史上的政治功绩。
C.颈联由“今世”写到“昔时”,抒发了物是人非之情,饱含历史沧桑之感。
D.尾联运用虞舜和薰弦的典故,表现了南越百姓对尉佗的爱戴和感念之情。
16.本诗以“登楼”为题,却没有依循登高揽胜、即景抒怀的寻常思路,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A2.①《春日梓州登楼》写于安史之乱刚结束,诗人对未来充满了希冀,如首联“随春入故园”,想象家乡洛阳春色满园,战乱结束,内心是喜悦的。
②《登高》写的是诗人悲秋之感,“艰难苦恨繁霜鬓”写尽了诗人的各种愁苦,功业未成,老病孤独,漂泊无依,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看到故园的满园春色”错误,“随春入故园”是作者在想象故乡的情景。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春日梓州登楼》写杜甫登楼而生发了离开蜀地的想法,前四句,遥望故园。下四句,追思吴会。这首诗写故园之春,想象家乡洛阳,战乱结束,当已平静,思理舟下峡返乡。写于安史之乱刚结束,诗人对未来充满了希冀,内心是喜悦的。
《登高》表达了诗人身逢战乱、时值悲秋、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七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3.B4.①比喻的修辞。颈联用“晴天雨”来比喻夜风,把风吹树叶的飒飒声和雨声联系起来;用“夏夜霜”来比喻月光,又把月照白沙的颜色和霜色结合起来,使景色透射出一股清凉气息。
②联想、想象。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皎洁晶莹,宛如霜雪。诗人借助联想和想象生出清凉,月白风清,舒适凉爽,使人身临其境,暑气顿消,意境高妙。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由近及远”错误。前两句“海天”“山势川形”是远景,三四句“灯火万家”“水中央”是近景,所以应该是由远及近。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比喻的修辞。颈联“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光撒满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样。用“晴天雨”来形容夜风,比喻新奇,把风吹树叶的飒飒声和雨声联系起来;用“夏夜霜”来形容月光,又把月照白沙的颜色和霜色结合起来,使景色透射出一股清凉气息,晴本无雨,夏本无霜。
联想、想象。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皎洁晶莹,宛如霜雪。用“晴天雨”来形容夜风,把风吹树叶的飒飒声和雨声联系起来;用“夏夜霜”来形容月光,又把月照白沙的颜色,和霜色结合起来,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于此可见一斑,壮美的山河,凉爽宜人的气候,使人身临其境,暑气顿消,意境高妙。夏夜江楼清凉宜人,诗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充溢其中。结合尾联“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作者以亲切的口吻招客消暑,情意真切,充满了人情之美,可知颈联的描写为下文借景招客做铺垫。
5.B6.①诗人一路逃亡来到洞庭湖,登上岳阳楼,此地湖水映天、天晴无风、夕帆片片、雁阵列列,可谓风景优美。
②景色虽美,但靖康之变,山河破碎,让诗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③诗人借此乐景反衬出宋朝遭难之后诗人的沉痛哀情,表达出诗人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愉悦的感觉”错。“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意思是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晚秋的景色,看日落君山。写人亦写景,而且再次点明时间是傍晚时分,并没有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愉悦的感觉。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诗人一路逃亡来到洞庭湖,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这就描绘了多种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构成了洞庭湖独有的美景。表面上“晴不风”三字略显俗套,但这正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同韵味,不加修饰,此地湖水映天、天晴无风、夕帆片片、雁阵列列,写出了湖水之壮美。
②景色虽美,“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开始写诗人的归途了,靖康之变,山河破碎,而且又再一次将诗句引向了景物,向北看,见白草稀稀,向南望则见枫叶红红,诗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③最后两句写诗人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这就从侧面衬托了长江洞庭之间风光之好。但是情感是“忧”的,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诗人借此乐景反衬出宋朝遭难之后诗人的沉痛哀情,表达出诗人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7.B8.“嗟”,叹息之意。首联写友人登楼眺望,自己不能同游,这是写叹息的诱因。颔联写雨后清坐和夕阳下相思,具体展现叹息时的形象。颈联通过“不同醉”和“能自宽”的对比,点明叹息的原因。尾联写何时能摆脱繁琐公务、归去过渔钓的隐居生活,这是叹息的延续。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说诗人曾像王粲一样,登上此楼……”错误。首联是想象友人登临的情景,联想到嵩山的三十六个主要山峰和王粲的《登楼赋》,下句的意思是说,你也像写《登楼赋》的王粲那样,独倚栏杆,登楼远眺。另外,从诗题“和答登封王晦之登楼见寄”也可知登楼者不是诗人,而是友人。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首先要解释“嗟”是嗟叹、叹息的意思。然后再分析本诗是如何围绕“嗟”字行文布局的特征。
首联“县楼三十六峰寒,王璨登临独倚阑”,写登封县的城楼正对着嵩山三十六个高寒的山峰,作者想象朋友王晦之像当年王粲一样独自倚靠阑干,登楼远眺。作者和友人分隔两地,不能同游,这是写作者叹息的诱因。
颔联“清坐一番春雨歇,相思千里夕阳残”,写春雨停歇,夕阳西下,作者孤身独坐,思念远方的友人,描绘了作者叹息时的形象。
颈联“诗来嗟我不同醉,别后喜君能自宽”,是叹息自己不能和对方一同喝醉,欣慰对方在远方能够自我宽慰,通过“不同醉”和“能自宽”的对照,点明作者叹息的原因。
尾联“举目尽妨人作乐,几时归得钓鲵桓”,是写自己在叶县无法自宽,希望能摆脱繁琐的公务,“钓鲵桓”是闲适的隐居生活,“几时归”是叹息不知道何时才能归隐。最后一句是是作者叹息的延续。
9.C10.①在诗歌中,情和景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是有机的统一体,“景”因情而展现,“情”因景而触发。
②没有某种情感,就不会发现与情感相应的景物。由“欲收嘉景此楼中”可见,诗人是满怀热情与希冀登多景楼览“嘉景”的。有了这样的情感,诗人看到的景观就是一幅色彩明丽、山川掩映的壮阔画面。这就是“景无情不发”的具体体现。
③没有某种景物,相应的情感就不会被触发而产生。壮丽宏阔的景象,开阔了诗人的视野和胸襟,于是他在尾联抒发了个人的抱负,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但内心仍未放弃对未来的企望和追求。这就是“情无景不生”的具体体现。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C.“超然物外的隐逸之情”错。“一川钟呗淮南月”意思是月光下淮南原野传来了佛寺的钟声梵歌,诗句中没有体现“隐逸之情”。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景关系的能力。
①作答时,先要准确理解“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这一理论的含义,即“‘景’因情而展现,‘情’因景而触发”,景与情之间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然后据此结合诗歌分析即可。
②首联中“欲收嘉景此楼中”“四望通”总写多景楼的形胜,提挈全篇。多景楼屹立北固山上,凭高远眺,水色山光,风月胜景,无不尽收眼底。诗人“欲收嘉景此楼中”意谓欲于此楼周览胜景,只消徘徊倚阑,凭高四望,万千景象,便可豁然在目。带着这样的情感登楼赏景,可以想见诗人看到的一定是自己想看到的美好景色。果然颔联“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诗人看到的景观就是一幅色彩明丽、山川掩映的壮阔画面。没有某种情感,就不会发现与情感相应的景物。可见,这就是“景无情不发”的具体体现。
③颔联“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云气和水光氤氲之处,浮现出碧瓦红楼;晚霞同山峦于夕阳下青红相间,镶入远处的天空,色彩明丽,境界开阔。“云乱水光浮紫翠”,着一“浮”字,写明波光云影的迷离掩不住巍峨的宫观;“天含山气入青红”,用一“入”字,刻画出霞光山色的浓彩浸染了黄昏的远天。颈联“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月光下淮南原野传来了佛寺的钟声梵歌;江面上强劲的海风送来了远方的航船。月光下传来“一川钟呗”,不难想象出淮南原野的平阔寂静;海风中驶出“万里帆樯”,使人意识到长江的迢遥汹涌。这四句,一写水光,一写山色,一写淮南寺钟,一写江面帆船,景象壮阔。
这壮丽宏阔的景象,开阔了诗人的视野和胸襟,于是他在尾联写了“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年老了衣服上仍旧风尘仆仆,心里真羡慕那暮色中的飞鸿。抒发了个人的抱负,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但内心仍未放弃对未来的企望和追求。没有某种景物,相应的情感就不会被触发而产生。可见,这就是“情无景不生”的具体体现。
11.C12.①本诗实写诗人登楼畅饮见到海上朝阳升起、光照大地,桑枝掩映窗棂的窗面的画面,营造出雄奇壮丽的意境。
②诗歌实中生虚,能远楼宛若仙境的美景触发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天池鹏、辽东鹤﹑碧桃花的仙界虚景,使诗人突发奇想:那滔滔不绝的海水化作美酒,喝个尽兴。
③诗歌在虚实结合中传达出诗人对登能远楼所见美景的热爱,表现了诗人看破红尘的高情逸志和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刻画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诗人形象”错。第七句“醉捧勾吴匣中剑”中“醉捧”与前一句中的“痛酌”的形象相呼应,我们仿佛看见诗人举杯痛饮后,小心翼翼的捧着利剑,酒意未散、步履摇晃的情态。这一句刻画出诗人摒弃世俗、孤高傲世的品格。所以,应是“摒弃世俗,孤高傲世的诗人形象”。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请君得酒勿少留,为我痛酌王家能远之高楼”,写出诗人认为得到美酒不要吝惜,应当开怀痛饮,抒发了诗人珍惜时间,珍惜眼前的美好的情感;“醉捧勾吴匣中剑,斫断千秋万古愁”,写诗人劝告人们抽出吴王匣中的宝剑,砍断那千秋万古的悲愁;“沧溟朝旭射燕甸,桑枝正搭虚窗面”,描写沧溟外涌出一轮朝阳,阳光把莽莽苍苍照亮,几条桑枝的身影,点缀着高楼的轩窗。可见,海上朝阳升起、光照大地,桑枝掩映窗棂的窗面的画面,都是诗人登楼畅饮见到的雄奇壮丽的意境,是实写。
“游莫羡天池鹏,归莫问辽东鹤。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运用呼告手法,劝告人们要努力,不要追求不现实的东西;“天池鹏”“辽东鹤”“昆仑池”等化用典故,使诗歌含蓄蕴藉;“千万片,落谁家?愿倾海水溢流霞”,运用设问,先问后答;“昆仑池上碧桃花,舞尽东风千万片”是诗人想象之景,想象昆仑池边,碧桃花开如此娇艳,它们伴着东风飞舞,化成天上云霞片片。诗人又突发奇想:那滔滔不绝的海水化作美酒,喝个尽兴。这些是虚写。
诗歌在诗歌景象大开大合,意境雄壮奇丽,在虚实结合中传达出诗人对登能远楼所见美景的热爱,结句“底须惆怅惜天涯”更是直接表现了诗人看破红尘的高情逸志和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13.D14.①孤独之感。诗人日晚登楼,极目所见,湖山苍翠一色,因无人同游而顿生孤独之感。
②繁华不再。金陵城高万仞,然而却一片空寂,诗人感慨人事代谢,昔日繁盛不再。
③怀古悲愁。尾联“不欲登楼”,正话反说,本不想登楼怀古,怕引起伤感之情。然而眼前所见之景,夕阳一落而不见,飞鸿一去而不返,自然引发了无限悲愁。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和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D.“叹息金陵山已凿平,不再险要”错误。第六句化用秦始皇凿山断王气的典故,意思是说金陵的山虽有万仞高,但空有天险,王气已收,一片空寂。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湖山翠欲结蒙笼,汗漫谁游夕照中”两句描写湖山苍翠,草木茂盛,远远望去,湖面广阔无边,夕阳西下之时,只有诗人一人江楼眺望,不由生出孤独之感。
“波摇珠树千寻拔,山凿金陵万仞空”两句描写湖水荡漾,树木已经高达千寻,不由想起当年秦始皇凿山断王气的典故,眼前的金陵的虽有万仞高山,但空有天险,王气已收,只余一片空寂。因此感叹繁华不再,昔盛今衰。
“不欲登楼更怀古,斜阳江上正飞鸿”交代诗人不想登楼的原因,就怕看到山水景色,引发怀古伤感之情,然而眼前夕阳西斜,转眼不见,飞鸿翻飞,去而不返,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悲愁。
15.C16.①本诗以“登楼”为题,却不写所见之景,而是由楼及人,写尉佗接受委任、自立为王以避战乱以及后来接受诏封、促进汉朝统一等历史事件;
②诗人抒怀却不依于所见,而是围绕历史事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尉佗的历史功绩,寄寓诗人的时局慨叹。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抒发了物是人非之情”错误。“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意思是:当地祭祀的社庙仍然热闹,飘飘旌旗胜过过去的行宫。并没有物是人非之情,主要突出后人对尉佗的感念。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一般以登楼为题的诗歌,写作的思路是登高揽胜即景抒怀,本诗题为“登楼”却不见登楼之景。诗人因楼而想到尉佗,此等遥思比之远眺赏景更见深沉。首联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典故写天下纷争,以“未穷”二字暗示战祸绵延之久,也与诗歌尾联薰弦之典形成鲜明的对比,并在对比中凸显尉佗的功绩。就是在这样的动荡中,尉佗在岭南自立,寻得一方乐土。颔联以春秋笔法写尉佗一生,因任嚣而有自立之能,因陆贾而起归顺之思,一笔带过。
诗人抒怀却不依于所见,而是围绕历史事件。颈联由古时写到今世,当地百姓依然为尉佗立庙祭祀,旌旗猎猎,箫鼓喧闹。“今世”对“昔时”,今昔对比,尉佗之名却依旧。是什么原因让百姓至今不忘?尾联自然借此抒怀:百姓们未必知道虞舜的贤明,但尉佗在岭南护佑一方,让百姓皆承其恩泽,这岂不是虞舜之功吗?诗人对尉佗的评价可谓高矣。作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尉佗的历史功绩,寄寓诗人的时局慨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