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某部网络小说写道:“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我有翅膀吗 没有,所以我也没办法飞。” 在生活和工作中,与此类似的许多议论,乍听起来似乎挺有道理,仔细想来却又疑窦丛生。问题出在哪儿 怎样才能把这样的问题说清楚、道明白 这就少不了逻辑的帮助。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将知道如何明确概念、准确判断、正确推理,让我们的思维更加合乎逻辑。…………………………………………………………………………………………【备考策略】辨析“飞矢不动”、“白马非马”等论题,运用所学逻辑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类逻辑和推理错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单元地位】本单元是《逻辑与思维》讲述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等具体内容的起始,主要介绍传统形式逻辑的基本内容。逻辑思维是科学思维的基础,遵循逻辑思维规则是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本单元阐述了明确概念、准确判断、有效进行演绎推理的方法,以及合理运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对传统形式逻辑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科学精神的培育离不开科学思维。科学思维离不开逻辑。在全书中,本单元具有基础性作用。【内容结构】本单元探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样的思维是合乎逻辑的思维。在第一单元简要介绍逻辑思维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本单元具体回答了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概念、正确运用判断,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演绎推理,可信地进行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根据逻辑基本规律制定的逻辑规则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因此,本单元的标题为“遵循逻辑思维规则”。围绕概念准确、判断正确和推理有效与可信的主题,本单元设计了四课十框二十三目和一个综合探究。…………………………………………………………………………………………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人们常说,概念是逻辑思维的细胞。细胞出了毛病,机体就会产生故障。同样,概念出了问题,相关的思维也就会不正确。那么,概念究竟是什么 为了让思维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我们如何才能准确地把握概念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知道概念具有怎样的逻辑特征,如何才能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掌握明确概念的具体方法。…………………………………………………………………………………………【学习目标】1.理解概念的含义,懂得概念在逻辑思维中的重要性。2.理解概念与其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明确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3.把握概念与语词之间的关系,避免引起概念混淆。4.掌握概念的基本特征,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5.掌握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6.掌握不同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区分概念外延之间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的几种情况。7.把握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避免犯“定义过宽”、“定义过窄”、“循环定义”、“否定定义”、“比喻定义”等逻辑错误。8.把握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避免犯“划分不全”、“多出子项”、“划分标准不一”、越级划分”等逻辑错误。【课标要求】2.1 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知识体系】…………………………………………………………………………………………【图解知识】一、概念的概述【解析】这是因为母亲与官吏对概念的理解不同引起的。同为“盗”,母亲理解为“长子之名”,官吏理解为“盗贼”; 同为“殴”,母亲理解为“次子之名”,官吏理解为“殴打”。 可见,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能明确概念,就有可能引起概念混淆,造成误解。事物总有许许多多的性质和关系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 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① 本质属性: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② 非本质属性:既为某事物所具有,也可能为其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概 念 概 念 概 念 概 念 含 义 (1)含义: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如,依据“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这一本质属性,我们可以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人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人们认识了这些本质属性,才能产生“人”的概念。反映某一客观事物的概念并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它们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人”这个概念,一方面舍去了人的男、女、老、少等个性特征,只抓住了“人”所共有并且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又不专指某个具体对象,比如张三或李四,而是指所有的“人”。可见,“人”这个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2)表达方式: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语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概念和语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体现在: ① 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例如,父亲、爸爸、爹爹、father这些不同的语词,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概念,即那个生我们、养我们的那个男人。 ② 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一词多义”现象)如,“道”这个词,有“路”的意思,如道听途说;有“水流通行的路径”的意思,如河道;有“方向”的意思,如同道之人;有“方式、方法”的意思,如生财有道;有“道理、事理”的意思,如天道;有“道德”的意思,如厚道;有“用言语表示”,如道谢;有“以为、认为”的意思,如你道是谁;有“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的意思,如孔孟之道;有“中国古代的一个思想流派”的意思,,如道家;有“道教的或指道教徒”的意思,如道观;有“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的意思,如唐朝时分全国为十道;等等。 如果对概念和语词的复杂关系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解析】该“示例评析”通过演示一个三段论推理,一是让学生了解“白头翁”这个语词可以表示多个概念;二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同一个语词在不同场合可以表达不同概念,如果不进行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模糊;三是让学生了解三段论的前提中包含的共同的语词必须是同一个概念。基 本 特 征 基 本 特 征 基 本 特 征 【解析】要理解概念的基本特征,即概念有内涵和外延。材料中的公孙龙提出了“白马非马”的命题。我们要理解“白马非马”命题,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非”。对公孙龙的论证,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 ① 如果把“白马非马”中的“非”理解为“不是”。从概念的外延来看,“白马”的外延小于“马”的外延 ,“白马”是“马”的一种,“白马非马”就是错误的命题。正因如此,人们常常认为公孙龙是在诡辩。 ② 如果把“白马非马”中的“非”理解为“不等于”。从概念的内涵看,“白马”是种概念,“马”是属概念,二者是种属关系,种概念和属概念是不同的。 “白马非马”就是正确的命题。从材料看,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是正确的命题,不是诡辩。(1)概念的内涵 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例如,“人”这个概念,其内涵是“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2)概 念 的 外 延 (2)概 念 的 外 延 (2)概 念 的 外 延 含义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类型 (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 类型 (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 种类 含义 欧拉图表示相 容 关 系 (外延相同部分的多少) ① 全同 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如,“等边三角形”与“等角三角形”、“《史记》的作者”与“司马迁”这两组概念都是全同关系。② 属种关系(真包含关系)或种属关系(真包含于关系)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如,“生物”与“动物”、“动物”与“马”都是属种关系;“羊”与“动物”、“马”与“动物”都是种属关系。③ 交叉 关系 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如,“中学生”与“团员”、“中学生”和“球迷”都是交叉关系。不 相 容 关 系 (全异关系) 不 相 容 关 系 ① 矛盾 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如,“成年人”和“未成年人”这一组概念是矛盾关系,因为这一组不相容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自然人的外延;“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外延之和等于“思想家”的外延,二者是矛盾关系;“金属”与“非金属”的外延之和等于“材质”(元素)的外延之和,二者是矛盾关系。② 反对 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如,“输”和“赢”的外延之和小于比赛结果的外延,比赛结果除了“输”和“赢”以外,还有平局。“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外延之和小于“思想家”的外延,二者是反对关系。又如,“动物”与“植物”的外延之和小于“生物”的外延,二者是反对关系。【相关链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概念的内涵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概念的外延就可以由之而确定了;反之,概念的外延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概念的内涵也可以因此而确定。比如,我们知道了“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这个事物的本质属性,就可以确定“人”这个概念所指的那些对象。二、明确概念的方法【解析】(1)两个猎人发生争执的焦点是“围绕松鼠转一圈”,他们对“围绕松鼠转一圈”的内涵的理解不同。 (2)要解开两个猎人思想上的困惑,化解分歧,必须统一他们对“围绕松鼠转一圈”的理解。这就要明确“围绕松鼠转一圈”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明 确 概 念 的 方 法 明 确 概 念 的 方 法 明 确 概 念 的 方 法 明 确 概 念 的 方 法 明 确 内 涵 的 方 法 (定义 的 方 法) 明 确 内 涵 的 方 法 (定义 的 方 法) 定义的 理由 要明确概念的内涵,消除概念在内涵方面的歧义,就需要用定义的方法。定义的 实质 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定义的 构成 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构成。定义的 最基本、 最常用的方法 种 差 加 属 概 念 ① 属概念,是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② 种差,是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被定义项”与其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③ “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下面是给“文学”概念下定义的图示:定义的 条件 (1)应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2)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 ① 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如,A.“商品是劳动产品”的定义:被定义项“商品”的外延小于定义项“劳动产品”的外延,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又如,宪法是国家的法律。 B.“商品是用人民币交换的劳动产品”的定义:被定义项“商品”的外延大于定义项“劳动产品”的外延,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又如,语词是表达概念的语言单位。② 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如,“麻醉就是麻醉剂所起的作用”的定义:被定义项由“麻醉”的语词,定义项中重复“麻醉”的这个语词,犯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又如,形式主义者就是形式主义地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人。③ 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定形式只是说明被定义项不是什么,而没有揭示它究竟是什么。否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如,“哲学不是文学”的定义:它使用了否定的形式,只是说明哲学不是什么,而并没有说明哲学是什么,犯了“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又如,“词不是句子”。④ 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因为定义要揭示被定义项的内涵,定义项必须明确,不能含混不清。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的定义:它使用了比喻的形式,未揭示出“儿童”的本质属性,犯了“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又如,“文学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明 确 外 延 的 方 法 (划分 的 方 法) 明 确 外 延 的 方 法 (划分 的 方 法) 明 确 外 延 的 方 法 (划分的方法)【解析】(1)该老师对本班同学用多个标准划分,导致同学们无所适从。根据这位老师的安排,有的同学既是男同学又是体力强的同学,有的同学尽管是男同学却体力较弱,有的同学既是女同学又是体力强的同学,有的同学是女同学又是体力弱的同学。这样的划分是相容的,但安排的任务是不同的,导致有的同学可以站在不同的排,以至于不知道自已该站在哪一排。 (2)老师安排任务时对学生的情况作了划分,但在同一次划分中,错误地采用了多个标准,即性别、体力。犯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为了让学生明白应该是在同一次划分中只使用一个标准。(可以进行两次划分,先按性别分成两排,然后按体力再分别对这两排进行划分。 )(还可以换例子:比如,老师上课时说:“男同学阅读材料,女同学整理预习笔记,前三排同学讨论,后三排同学查资料。”前三排的男同学会问:“我是阅读材料呢,还是讨论啊?问:老师布置学习任务的错误在哪里?)划分的 理由 明确概念的外延,可以运用划分的方法。划分的 实质 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划分是把一个属概念分为几个种概念的逻辑方法。划分的 含义 划分,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其中的小类,是被划分概念的种概念,被划分的概念是划分后得到的概念的属概念。即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所以,划分是把一个属概念依据一定的标准分为几个种概念的逻辑方法。如,“人可以分为男人和女人”,在这个划分中,“人”是属概念,“男人”和“女人”是种概念,划分的标准是“人的性别”。划分的 构成 母项和子项如,战争可以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在这个划分中,“战争”叫做划分的母项,“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都叫做划分的子项。“战争是否具有正义属性”是划分的标准。 又如,三角形分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三角形”叫做划分的母项,“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都叫做划分的子项,划分的标准是“三角形中最大的角和90°的关系”。划分的 条件 划分的 条件 (1)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因为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是对事物之间客观关系的反映。)(2)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2)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① 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如,A.“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这个划分中的子项“动物”和“植物”的外延之和小于母项“生物”的外延,其中少了“微生物”,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又如,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这个划分中的子项“赞成票”和“反对票”的外延之和小于母项“选票”的外延,其中少了“弃权票”,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B.“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拟声词和介词”:这个划分中的子项“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拟声词和介词”的外延之和大于母项“实词”的外延,其中的“拟声词”和“介词”不属于实词,犯了“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又如,“常见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音乐、雕塑”:这个划分中的子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音乐、雕塑”的外延之和大于“常见的文学作品”,其中的“音乐”和“雕塑”不属于文学作品,也犯了“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② 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如,“犯罪分为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和共同犯罪”: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是从犯罪动机方面划分的,而共同犯罪是从犯罪主体方面划分的。这个划分使用了不同的划分标准,犯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又如,“邮件分为电子邮件、平寄邮件、国际邮件几大类”:电子邮件是相对于纸质邮件而言的,以邮件的介质为标准划分;平寄邮件是相对于挂号、加急等邮件而言的,以邮件处理方式为标准划分;国际邮件是相对于国内邮件而言的,以邮件所达地域为标准划分。这个划分使用了不同的划分标准,犯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③ 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划分是把一个属概念分成几个并列的种概念,如果需要连续划分,可以按照同一标准将种概念再划分为次一级的种概念,这一逐次进行。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如,“农田里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在这个划分中,“棉花”、“黄麻”属于“经济作物”,而“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是同一级关系。把“棉花”、“黄麻”与“粮食作物”并列在一起,犯了“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又如,“词可分为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虚词”,这个划分不是在同一级关系上进行的划分,因为“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属于“实词”,而“虚词”和“实词”是同一级关系,所以这个划分也犯了“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概念的 基本特征 概念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内涵和外延,概念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准确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又要弄清概念的外延。概念是变化发展的 ① 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如,“国家”这个概念,不仅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而变化,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本身的组织形态、职能也大不相同,“国家”的内涵也相应地有所变化。同时,由于事物的变化,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也引起新概念的产生,旧概念的消亡。如“网购”、“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信用贷”等新概念不断出现,而“朕”、“寡人”等旧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消亡了。②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事物的本质有不同的层次,随着认识活动的深入,人对某一事物本质的认识也在深化,由浅层次进入较深层次。如,“原子”这一概念,在古希腊人那里,被认为是一些不可分割的颗粒。而到了17—18世纪,“原子”被认为是当时科学发展所能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20世纪初,物理学家发现了原子结构,推翻了“原子不可分”的旧观念。而现代原子论又把对原子的认识推向更深的层次。基本粒子理论、夸克(层子)理论发展了人们对“原子”的认识。可见,同一“原子”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不同的内涵与外延。可以预料,人们对“原子”的认识将继续深入。…………………………………………………………………………………………【本课小结】…………………………………………………………………………………………【知识辨析】怎样区别“划分”和“分解”划分是把一个属概念分为若干种概念,而分解是把整体分成部分。例如,按不同的标准对“桌子”这个概念进行划分,分出来的是“方桌”、“圆桌”或“木桌”、“铁桌”等。如果把“桌子”分为“桌子面”、“桌子腿”,那就是分解。区别划分和分解的有效方法是看分出来的概念是不是原有概念的种概念。例如,“方桌”、“圆桌”是“桌子”的种概念,因而,“桌子可以分为方桌、圆桌等”是划分。“桌子腿”或“桌子面”不是“桌子”的种概念,因而“桌子可以分为桌子腿、桌子面”不是划分。…………………………………………………………………………………………【易混易错】1.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 )解析: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2.概念由语词构成,所以语词可以表达概念。( × )解析:概念和语词有着密切联系。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一个语词在不同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不同的语词也可以表达同一概念。但有些语词,如单纯的感叹词和孤立的助词等,是不能表达概念的。3.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 × )解析: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同一个语词在不同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4.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 × )解析: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5.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内涵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 )解析: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6.相容关系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 )解析:不相容关系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7.划分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 )分析: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8.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 )解析: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9.定义能用否定形式。( × )解析: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10.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 )解析: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虽然概念能反映认识对象的本质属性,但仅凭概念还不能明确地表达思想。人们要进行思想交流,需要将概念结合起来,形成判断。只有判断才能表达某种确定的思想。那么,判断是怎么构成的,有怎样的逻辑特征,又有哪些类型 判断的类型是依据怎样的标准划分的 如何才能正确运用不同类型的判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判断的特征和结构,理解判断类型的划分依据,掌握正确运用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的方法。…………………………………………………………………………………………【学习目标】1.理解判断的含义。2.掌握判断的两个基本特征。3.了解判断的真、假的含义以及判定判断真、假的依据,理解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4.理解判断与语句的关系,懂得判断通过语句来表达。5.理解判断划分的标准或依据以及判断的类型。6.把握简单判断的含义和种类,学会正确运用简单判断。7.把握性质判断的含义、逻辑结构和种类。8.把握性质判断的六种基本判断形式。9.掌握正确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10.把握关系判断的含义、逻辑结构和种类。11.理解事物间关系的多种多样,把握关系判断中的“关系的性质”。12.掌握正确运用关系判断的要求及其社会意义。13.把握复合判断的含义和种类。14.把握联言判断的含义、逻辑结构及其逻辑性质。15.掌握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要求及其社会意义。16.把握选言判断的含义、逻辑结构、种类及其逻辑性质。17.掌握相容选言判断与不相容选言判断的联系与区别。18.掌握正确运用选言判断的要求及其社会意义。19.把握假言判断的含义、逻辑结构、种类及其逻辑性质。20.掌握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与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联系与区别。21.掌握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要求。22.掌握判断在概念和推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在逻辑思维中正确运用判断的重要意义【课标要求】2.2 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判断;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知识体系】…………………………………………………………………………………………【图解知识】一、判断的概述【解析】从这个送信人所说的“六只脚走,岂不快如四只?”的回答中,可以得出他的判断是:“六只脚比四只脚跑得快”。这个对跑得快慢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跑得快慢不是由脚的多少决定的。人们要进行思想交流,需要将概念结合起来,形成判断。只有判断才能表达某种确定的思想。判断 判断 原因 人们认识事物,必然要对事物作出判定,或者肯定它们是什么(对象具有什么性质)、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或者否定它们是什么(对象不具有什么性质)、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思维对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是事物情况的一种,较为复杂的事物情况必须用概念组成判断这种思维形式,才能反映出事物的情况。) 牛顿说过,“没有判断能力的人,往往对一件需要做的事无法开始,即使开始也无力进行。”可见,正确运用判断、培养判断能力很重要。含 义 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事物情况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有当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了某种事物情况存在或不存在,才能在思维中肯定或否定这种事物情况,即对事物情况作出断定,形成判断。)基本特征 ① 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也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 【解析】小李的话既没有肯定什么也没有否定什么,因此不是一个判断;小张的话表达了一种肯定,是一个判断;小李的话表达了一种否定,也是一个判断。② 判断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假判断。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就是假判断。(也就是说,一个具体的、真实的判断一定不见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而且经受了社会实践检验的判断;而一个假的判断,一定是对事物情况的歪曲反映,经受不住实践的检验。)因此,有断定就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的。表达 表达【解析】(1)材料中的语句“这是新同学宿舍”中的“新”的含义不明确,可以理解为“新的”学生宿舍,强调宿舍是新的,也可理解为“新同学”的宿舍,强调新同学。 (2)“小张尽情地呼吸着空气、阳光和海水”,这个语句的概念搭配不当,阳光和海水是不能被呼吸的。 (3)“一旦吸烟,就会患肺癌”,这个语句表达的条件判断是错误的,吸烟容易引发肺癌,但二者之间不是必然的条件关系。① 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是判断的载体。(判断的形成和表达是借助语句来实现的,离不开语句的判断是不在的。)② 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有的语句不能表达判断。判断和语句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不做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一般来说,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不直接表达判断。)③ 根据语境确定语句的含义。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如,“你怎么了?”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示以下几种语气。 不解(疑问):“你怎么了?怎么忽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惊奇:“你怎么了?打扮得这么漂亮?” 关切:“你怎么了?脸色这么差!” 责备:“你怎么了?这次表现有点不太好。”类型 【解析】“他是中学校长”和“张华认识雷锋”这两个判断拆解之后是概念,它们是不包含其它判断的判断,是以概念作为逻辑变项的,因此这两个判读断都是简单判断。 后两个判断拆解之后仍然是判断,它们是包含其它判断的判断,是以判断作为逻辑变项的,因此这两个判断都是复合判断。原因 要准确地把握不同判断的逻辑性质,需要清楚地了解判断的类型。(正确地认识和运用各种判断形式,是正确地认识和运用各种推理形式的必要条件。)分类 分类标准: 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 简单判断: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① 性质判断② 关系判断(2)复合判断: 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① 联言判断② 选言判断③ 假言判断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解析】(1)第一个判断的不当之处在于:判断的概念搭配不当,即判断的主项和谓项搭配不当。“中学生”是人,“学习的重要阶段”是时间,这两个概念不能这样搭配,应该说“中学阶段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 (2)第二个判断的不当之处在于:这一判断的联结词,即联项使用不当。“仙人掌”是一种植物,不能用“不是”这个表示概念之间不相容关系的联项(联结词),这是把概念的种属关系误认为全异关系。可以改为“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树木,样子长得很特别”。 (3)第二个判断的不当之处在于:量词使用不当。,即误用了量项“有些”,可以改为“所有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必要 性 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判定它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要对事物的性质作出“有”(是)或者“无”(不是)的判定。这就需要运用性质判断。含 义 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所以性质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结 构 性质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① 主项:表示断定对象。(处于语句主语的位置)② 谓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处于语句宾语的位置)③ 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一般称为判断的“量”:“所有”、“一切”表示全部对象;“有些”、“有的”表示部分对象;“这个”表示一个对象。)④ 联项:起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一般称为判断的“质”:常用“有”(是)或“无”(不是))种 类 种 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性质判断分为不同的种类。① 性质判断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这是依据判断的质,即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还是否定的进行分类)肯定判断是断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否定判断是断定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解析】此翁请客失败,在于其使用性质判断时误用了量项。在材料中此翁使用了两个判断: ①“该来的没来”,这个判断是一个省略全称量项的判断,即“所有该来的没来”;此翁应该将“所有”换成“有的”,即“有的该来的没来”: ②“不该走的走了”,这个判断也是一个省略了全称量项的判断,即“所有不该走的走了”,此翁应该将“所有”换成“有的”,即“有的不该走的走了”。② 性质判断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这是依据判断的量,即判断所断定的对象的范围是某类事物的全部、部分还是单个进行分类)全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特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单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中的一个(即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③ 性质判断分为: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这是依据判断的质与量的结合上进行划分的)(划分的理由: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反映事物的性质判断也应该是“质”与“量”的统一。) A.全称肯定判断,是断定一类对象的全部都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如,所有商品是有价值的。 B.全称否定判断,是断定一类对象的全部都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如,所有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 C.特称肯定判断,是断定某类对象中至少有一个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如,有些中学生是共青团员。 D.特称否定判断,是断定某类对象中至少有一个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如,有些中学生不是球迷。 E.单称肯定判断,是断定某一个别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如,许海峰是运动员。 F.单称否定判断,是断定某一个别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如,这个人不是小学生。注意问题 ① 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② 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③ 要准确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量”与“质”都准确无误。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必要性 事物除了有某些性质外,还与其他事物有多种关系。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含义 关系判断,是指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逻辑结构 逻辑结构 构成 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① 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的。 按照关系者出现的顺序可以将关系者项称为第一关系者项、第二关系者项、第三关系者项……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任何关系总存在于两个或几个对象之间,因此,关系判断的判断对象就有两个或两个以上。)② 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的③ 量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的逻辑结构图示把握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关系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1)必要性: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2)把握对象之间关系的意义: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链接】性质判断中主项和谓项的周延问题性质判断中主谓项的周延问题,指的是性质判断的主项或谓项的外延在判断中被断定的情况。如果一个性质判断的主项或谓项的外延全部被断定,那么它就是周延的;如果一个性质判断的主项或谓项的外延没有全部被断定,那么它就是不周延的。由于单称判断是对某一个别对象的断定,也就是对反映某一单独对象的概念的全部外延作了断定,因此,从逻辑性质上说,单称判断可以被看作是全称判断。因此,性质判断又可归结为四种性质判断。性质判断种类 表达公式 主项(S) 谓项(P)① 全称肯定判断 所有S是P 周延 不周延② 全称否定判断 所有S不是P 周延 周延③ 特称肯定判断 有的S是P 不周延 不周延④ 特称否定判断 有的S不是P 不周延 周延总结主项和谓项 周延情况的规律 (1)主项看量项(“所有”/“有的”),全称周延,特称不周延; (2)谓项看联项(“肯定”/“否定”),肯定不周延,否定周延。【答案示例】:分别为:成立;不成立;可能成立或不成立。第一个判断中的小明与小华的关系是对称关系,双方的位置互换后,原来的关系还能成立。第二个判断中的小明和小华的关系是反对称关系,双方的位置互换后,原来的关系不能成立。(3)第三个判断中的小明和小华是非对称关系,双方的位置互换后,原来的关系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知识拓展】关系的性质关 系 的 性 质 种类 含义对 称 性 关 系 对称 关系 在某一论域中,如果两个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将这两个对象位置互换,此种关系仍然成立。反对称 关系 在某一论域中,如果两个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将这两个对象位置互换,此种关系一定不成立。非对称 关系 在某一论域中,如果两个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将这两个对象位置互换,此种关系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传 递 性 关 系 传递 关系 在某个论域中,有三个对象,如果第一个对象和第二个对象之间具有某种关系,第二个对象和第三个对象之间也具有这种关系,那么,第一个对象和第三个对象之间也具有这种关系。反传递 关系 在某个论域中,有三个对象,如果第一个对象和第二个对象之间具有某种关系,第二个对象和第三个对象之间也具有这种关系,而第一个对象和第三个对象之间一定不具有这种关系。非传递 关系 在某个论域中,有三个对象,如果第一个对象和第二个对象之间具有某种关系,第二个对象和第三个对象之间也具有这种关系,而第一个对象和第三个对象之间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复合 判断 必要性 由于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认识对象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仅仅依靠简单判断即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对象的情况,这就需要运用复合判断。含义 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它是以判断作为其构成成分的。例如,“张某是法官,并且张某是共产党员”,这个判断是由两个简单判断(此为“性质判断”)组成的一个复合判断。逻辑 结构 复合判断是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其中,“联结词”是指联结支判断的词项,如上例中的“并且”;“支判断”是指组成复合判断的判断,如上例中的“张某是法官”和“张某是共产党员”。又如,①鲁迅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②要么武松把老虎打死,要么武松被老虎吃掉;③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例子中的“既……又……”、“要么……要么……”、“只要……就……”分别是上述①②③三个复合判断中的联结词。种类 复合判断有不同的形式:有的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有的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有的是对对象之间的条件联系加以断定。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① 联言判断: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② 选言判断: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③ 假言判断:断定对象之间的条件联系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含义 联言判断,就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例如,“泰山既雄伟,又壮丽”,这是一个联言判断,断定了“泰山雄伟”和“泰山壮丽”这两种事物情况的同时存在。又如,“这篇散文不但文笔生动,而且富有哲理”,也是一个联言判断。断定了“这篇散文文笔生动”和“这篇散文富有哲理”这两种事物情况的同时存在。逻辑 结构 联言判断是由联言支和联结项两个部分组成。① 联言支: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一个联言判断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② 联结项: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在现代汉语中,表达联言判断联结项的语词有:“并且”、“同时”、“也”、“既……又……”、“不是……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接着”、“然后”、“于是便”、“不但……而且……”、“不仅不……反而……”、“尚且……何况……”、“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然而”、“而”、“却”等。在日常语言表达中,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例如,“此商品价廉物美”。表达 方式 在现代汉语中,联言判断常用并列复句、递进复句、连贯复句、转折复句等方式表达。真假值 特征 联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联言支的真假。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也就是说,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例如,“这篇散文不但文笔生动,而且富有哲理”,这个联言判断的两个联言支“这篇散文文笔生动”与“这篇散文富有哲理”都真时,整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如果两个联言支中有一个是假的或者两个都是假的,那么,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意义 正确运用联言判断,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 示例评析:“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此联言判断从几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加以断定。这对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必要性 人们在对对象情况不能作出确切的断定时,就要估计它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或是这样,或是那样。这就是在使用选言判断。含义 选言判断,是指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在若干可能的事物情况中至少或只能有一种情况存在。)例如,“每读小说总使他激动不已:或愤慨,或讪笑,或惊讶,或焦虑”,这就是一个选言判断,它断定几种情况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逻辑 结构 构成 选言判断一般由选言之和联结项两部分组成。① 选言支: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一个选言判断中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② 联结项: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在现代汉语中,表达选言判断联结项的语词有:“或者……或者……”、“或者……或者……(二者不可兼得)”、“要么……要么……”、“也许……也许……”、“是……还是……”、“不是……就是……”等。在日常语言表达中,联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能省略。逻辑结构图示分类 依据 划分依据:选言判断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选言支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的情形 ① 选言支所断定的对象情况可以同时并存,这样的选言支叫相容的选言支。② 选言支所断定的对象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这样的选言支叫不相容的选言支。种类 ① 相容选言判断。例如,“胜者或因其战斗力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这是一个相容选言判断,它的选言支“胜者是因为其战斗力强”和“胜者是因为其指挥无误”的两种情况是可以并存的。在日常语言中,“或者……或者……”、“是……还是……”、“也许……也许……”等,可以用来表达相容选言判断。② 不相容选言判断。例如,“这场足球赛,要么甲队胜,要么乙队胜,要么踢平”。这是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它的选言支“甲队胜”、“乙队胜”和“甲队与乙队踢平”这三种情况是不能同时并存的,有并且只有一种情况为真。在日常语言中,“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或者……或者……(二者不可兼得)”等,可以用来表达不相容选言判断。真假值特征 (1)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值特征:在一个相容选言判断中,只要有一个选言支是真的,它就是真的,也就是说,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只有当选言支都是假的,它才是假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2)不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值特征:在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中,有而且只有一个选言支是真的,它才是真的,也就是说,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意义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 示例评析:某国领导人在讲话中说:“世界各国,不支持销毁核武器,就是想发展核武器。”世界各国对待核武器的态度有三种可能情况,即销毁核武器,发展核武器,既不销也不发展毁核武器。这个相容选言判断没有列举对象的所有可能情况,因此,这个相容选言判断不准确。应注意的问题 (1)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判断,不能误用。(2)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条件 联系 认识对象之间有多种多样的联系,其中有一种是条件联系。某一情况的发生会促使另一情况的发生;某一情况不发生,会导致另一情况不发生。事物之间的这种联系,就是条件联系。含义 人们认识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联系,就可以形成假言判断。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逻辑 结构 逻辑 结构 构成 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支判断和假言联结项组成。① 假言判断的前件:表示条件的判断。② 假言判断的后件:依赖这一条件(前件)而成立的判断。③ 假言判断的联结项:用来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常用来联结假言判断的词项有:“如果……那么……”、“假使……那么……”、“倘若……则……”、“只要……就……”、“当……便……”、“要是……就……”、“一旦……就……”、“只有……才……”、“必须……不……”、“除非……不……”、“除非……才……”、“没有……就没有……”、“当且仅当……才……”、“只有并且只有……才……”、“如果……就……并且如果不……就不”等。逻辑结构图示分类 准标准 必 充 假言判断的前件和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况之间存在着三种条件关系:① 充分条件 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② 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是产生某种事物情况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③ 充分必要条件 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这种情况。这种条件关系就是充分必要条件关系。①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系的判断。(“有之必然”/“有前件必有后件”) 示例评析:“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就不能提高学习效率。”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这个判断是说,有了“学习方法不当”这个情况,就会出现“不能提高学习效率”的情况。“学习方法不当”却“提高了学习效率”使不可能的。②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无之必不然”/“前件假后件必假”) 示例评析:“只有年满18周岁,才有选举权。”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这个判断是说,在我国,“年龄不满18周岁”必然会出现“没有选举权”的情况。“年满18周岁”是“有选举权”的必要条件。③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是同时断定充分和必要两种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有前件必有后件,前件假后件必假”)真假值特征 假言判断既然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判断,它的真假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能否成立。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是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 示例评析:“如果人可以长生不老,那么地球上的人早就没有地方站了。”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人可以长生不老”和后件“地球上的人早就没有地方站了”都是假的,它所反映的这两个对象情况之间的关系是存在的,这个判断仍然是真的。前提 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如果我们分不清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就不能准确地反映对象的情况,那样形成的假言判断就会发生错误。 对于不具有必然联系的事物情况,不能强加条件联系。例如,有人说,“不说假话,办不了大事”,就是一个虚假判断。在人类缺乏科学常识的情况下形成的某些俗语、谚语,如,“喜鹊叫,好事到”、“左眼皮跳,财要到”、“右眼皮跳,祸事到”,就是把无必然联系的现象拉在一起拼凑成的假言判断,是不能成立的。 要注意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的区别,准确使用假言判断的不同联结项。否则,就会混淆条件联系。判断的重要性 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判断也不能进行推理。在逻辑思维中,正确运用判断具有重要意义。【相关链接】三种假言判断的真假值特征前件 后件 该假言判断 例举充分条件 假言判断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是断定前一种事物情况出现,后一种事物情况必然出现,也就是前件是真的,后件也是真的。(“有之必然”/“有前件必有后件”)真 真 真 例如,“如果明天下雨,我就不去了”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要为真,则前件“明天下雨”真时,后件“我不去”也必须为真。真 假 假 如果前件“明天下雨”真,后件“我不去”假,这说明“明天下雨”不是“我不去”的充分条件,该判断是假的。假 真 真 前件“明天下雨”假时,后件“我不去”可以真,也可以假。假 假 真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为真的三种情况是:①前件是真的,后件是真的;②前件是假的,后件是假的;③前件是假的,后件是真的。必要条件 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是断定,前一种事物情况是后一种事物情况的必要条件,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也就是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无之必不然”/“前件假后件必假”)假 假 真 例如,“只有陈某去过作案现场,他才是本案作案人”这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要为真,则前件“陈某去过作案现场”假时,后件“他是本案作案人”必须也假。假 真 假 如果前件“陈某去过作案现场”假,而“他是本案作案人”真,这说明“陈某去过作案现场”不是“他是本案作案人”的必要条件,该判断是假的。真 真 真 前件“陈某去过作案现场”真时,后件“他是本案作案人”可以真,也可以假。真 假 真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为真的三种情况是:①前件是假的,后件是假的;②前件是真的,后件是真的;③前件是真的,后件是假的。充分必要条件 假言判断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断定了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又是后件的必要条件,即前件是真的,后件一定是真的;前件是假的,后件一定是假的。(“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有前件必有后件,前件假后件必假”)真 真 真 例如,“当且仅当被告人犯罪的证据充分确实,则可认定该被告人有罪”,这个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1)当“被告人犯罪的证据充分确实”时,“可认定该被告人有罪”,或“被告人犯罪的证据不充分确实”时“不可认定该被告人有罪”,这个判断都是真的; (2)当“被告人犯罪的证据充分确实”时却“不可认定该被告人有罪”,或“被告人犯罪的证据不充分确实”时却“可认定该被告人有罪”,这个判断都是假的。假 假 真真 假 假假 真 假【知识整合】六种复合判断的人工语言表示及其真值表(用p和q表示判断)(一)六种复合判断的人工语言表示种 类 人工语言表示复 合 判 断 ①联言判断选言 判断 ②相容选言判断③不相容选言判断假 言 判 断 ④充分条件 假言判断⑤必要条件 假言判断⑥充分必要条件 假言判断(二)六种复合判断的真值表…………………………………………………………………………………………【本课小结】…………………………………………………………………………………………【知识拓展】1.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语言可以分为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自然语言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中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如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各种民族语言都是自然语言。人工语言是为了某种实践需要而人工设计编制出来的符号系统,如数学语言、计算机语言等都是人工语言。在传统逻辑中,命题的形式不可能完全用自然语言。首先进人命题形式的人工语言是变项。现代逻辑中无论是变项还是常项都使用人工语言。例如:① 如果明天放假,我们就去公园。② 如果p,那么q。③ p→q。①是命题,用的是自然语言。②是传统逻辑的命题形式,其变项用人工语言,常项用自然语言。③是现代逻辑的命题形式,无论变项还是常项都用人工语言。2.素材相同的性质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性质判断中同素材的四个性质判断之间的真值关系叫对当关系。所谓同素材,就是具有相同的变项,即相同的主项和谓项。所谓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是指:什么判断之间是互相排斥的,不能同真;什么判断之间是相容的,可以同真;等等。判断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判断间的真假关系是很复杂的。这里我们只介绍具有相同主项和谓项(即“素材相同”)的A、E、I、四种性质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由于这种关系是以A、E、I、O各自的真假情况为依据的,所以,我们先来介绍A、E、I、O的真假情况。(1)A、E、I、O的真假情况性质判断是断定某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而任何性质总是属于一定对象的。因此,性质判断实际上反映两类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A、E、I、是对现实中S类对象与P类对象之间关系的概括反映。一个性质判断的真值取决于它所反映的主谓项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实际。如果一个性质判断所反映的主谓项之间的关系与主谓项之间客观上的关系一致,则为真;如果一个性质判断所反映的主谓项之间的关系与主谓项之间客观上的关系不一致,则为假。在客观世界中,S类对象与P类对象之间,有也只能有如下五种关系: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可用图依次表示如下。根据这些图形所表示的S与P两类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确定A、E、I、四种判断的真假情况。 A判断:当S与P在实际上反映着图一或图二的关系,即S与P有全同关系或真包含于关系时,A是真的。当S与P在实际上反映着图三、图四或图五的关系,即S与P有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或全异关系时,A是假的。E判断:当S与P在实际上反映着图五的关系时,即S与P具有全异关系时,E是真的。当S与P在实际上反映着图一、图二、图三、图四的关系,即S与P具有相容关系时,E是假的。I判断:当S与P在实际上反映着图一、图二、图三、图四的关系,即S与P具有相容关系时,I是真的。当S与P在实际上反映着图五的关系,即S与P有全异关系时,I是假的。O判断:当S与P在实际上反映着图三、图四或图五的关系,即S与P具有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或全异关系时,O是真的。当S与P在实际上反映着图一或图二的关系,即S与P具有全同关系或真包含于关系时,O是假的。(2)A、E、I、O之间的真假关系从上面的真假情况表,可以看出A、E、I、O四种判断之间有如下四种真假关系。① 反对关系A与E之间是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反对关系: 当A是真的时E必是假的,当E是真的时A必是假的;而当A是假的时E可真可假,当E是假时A可真可假。例如:A: 某车间所有产品都是合格的。E: 某车间所有产品都不是合格的。在这两个判断中,当A是真的时E必是假的,当E是真的时A必是假的。当A是假的时,有两种可能情况: 某车间产品都不是合格的,这样E是真的;某车间产品有一部分是合格的,另一部分是不合格的,这样E是假的。可见,当A是假的时,E可真可假。当E是假的时,也有两种可能情况: 某车间产品都是合格的,这样A是真的;某车间产品一部分是合格的,另一部分是不合格的,这样A是假的。可见,当E是假的时,A可真可假。② 矛盾关系A与O、E与I之间是不能同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 当A是真的时O必是假的,当A是假的时,O必是真的;当O是真的时A必是假的,当O是假的时A必真;当E是真的时I必是假的,当E是假的时I必是真的;当I是真的时E必是假的,当I是假的时E必是真的。例如:A: 某车间所有产品都是合格的。O: 某车间有的产品不是合格的。在这两个判断中,当A是真的时O必是假的;当A是假的时,可能某车间产品一部分是不合格的,也可能全部是不合格的,无论这两种情况哪种存在,O都是真的。当O是真的时A必是假的;当O是假的时,说明某车间产品没有不合格的,则A必是真的。E与I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同样方法说明。③ 从属关系A与I、E与O之间是可以同真、可以同假的从属关系: 在这两对关系中,当全称判断(A或 E)是真的时,特称判断(I或O)必是真的;当全称判断(A或E)是假的时,特称判断(I或O)可真可假;当特称判断(I或O)是假的时,全称判断(A或E)必是假的;当特称判断(I或O)是真的时,全称判断(A或E)可真可假。例如:A: 某车间所有的产品都是合格的。I: 某车间有的产品是合格的。在这两个判断中,有如下几种情况;当A是真的时I必是真的。当A是假的时有两种可能情况:当某车间只有一部分产品不合格时,I是真的;当某车间所有产品都不合格时,I是假的。当I是假的时,说明某车间的产品没有合格的,因而A是假的。当I是真的时也有两种可能情况: 某车间的产品都是合格的,这样,A是真的;某车间的产品只有一部分合格,这样,A是假的。E与O的关系也可用同样的方法来说明。④ 下反对关系I与O之间是可以同真,不能同假的下反对关系: 当I是真的时,O可真可假;当O是真的时,I可真可假;当I是假的时,O必是真的;当O是假的时,I必真。例如:I: 某车间有的产品是合格的。O: 某车间有的产品不是合格的。在这两个判断中,有如下几种情况:当I是假的时,O必是真的。因为当I是假的时,E必是真的,当E是真的时,O必是真的。当O是假的时,I必是真的。因为O是假的时,A必是真的,当A是真的时,I必是真的。当I是真的时,有两种可能情况: 某车间的产品只有一部分是合格的,另一部分是不合格的,这样,O是真的; 或者某车间的产品都是合格的,这样,O是假的。当O是真的时,也有两种可能情况: 某车间的产品只有一部分是不合格的,另一部分是合格的,这样,I是真的;或者某车间的产品都是不合格的,这样,I是假的。A、E、I、O四种判断的真假关系,也叫对当关系。为了便于掌握和记忆,传统逻辑用如图的“逻辑方阵”来表示。根据判断的这种真假关系,就可以由一种判断的真假,推知其他三种判断的真假情况。因此,这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推理活动。正确运用判断的对当关系进行推理,对于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有效地进行论证和反驳是有重要意义的。正确使用选言判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不能遗漏真的选言支一个选言判断是真的,就是它的选言支中包括了真支,否则,它就是假的。所以,要使一个选言判晰是真的,其选言支一定要把真的选言支包括进来而不能遗漏。这就有个选言支穷尽的问题。选言支穷尽是指在特定范围内,选言判断的选言支把对象的所有可能的情况都揭示出来而没有遣漏,否则,就是不穷尽。当一个选言判断的选言支穷尽时,该选言判断一定是真的。如果一个选言判断的选言支是不穷尽的,即没有包括对象的各种可能情况,并且该选言判断所遗漏的可能情况恰好是唯一的真实情况,那么,这个选言判断就是假的。例如:“某人死亡的原因或者是自杀,或者是他杀,或者是有病”,这个选言判断就是不穷尽的,它漏掉了“意外事故死亡”这种可能性。补充遗漏的选言支,这个选言判断才是穷尽的,是真判断。如果不补充遗漏的选言支,而已有选言支中包含了真支,它也仍然是一个真判断。(2)不能混淆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相容选言判断的选言支所断定的对象情况可以同时并存,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选言支所断定对象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二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 有而且只有一个选言支是真的时,二者都是真的;当所有选言支都是假的时,二者都是假的。不同之处是: 当有两个以上选言支是真的时,相容选言判断仍然是真的,不相容选言判断却是假的。所以,在使用时必须区分这两种选言判断,不能混淆。在语言表达中,也要选择恰当的选言联结词来表达选言判断。(3)不能混淆相容选言判断和联言判断相容选言判断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而不一定共同存在;联言判断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共同存在,二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 当支判断都是真的时,二者都是真的;当支判断都是假的时,二者都是假的。不同之处是: 当支判断有真有假时,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而联言判断却是假的。联言判断断定程度强,相容选言判断断定程度弱。在支判断相同的情况下,二者是差等关系。所以,在使用这两种判断时,要注意它们的区别: 该用联言判断时不要用选言判断,该用选言判断时不要用联言判断。例如:① 高等学校要多出人才,或者多出成果。② 出入校门的师生,必须向门卫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①的两个支判断应是共存关系,用联言判断比较恰当,应改“或者”为“并且”;②的两个支判断“出示工作证”和“出示学生证”对每个师生来说是选择关系,该用选言判断面用了联言判断,应改“和”为“或”。(4)选言支一般不能互相重叠、包含,要各自独立选言支互相重叠、包含是指两个选言支反映的对象情况是从属的,造成选言支多余。例如,“暑假里,我或者参加点儿劳动,或者干点儿农活,或者看点儿书”,这个判断的第一个选言支就包含了第二个,“参加点儿劳动”和“干点儿农活”是属种关系,因而第二个选言支多余,应去掉。4.为什么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时,假言判断是真的这个问题要针对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进行具体分析。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意义是“有之必然”,即“有前件必有后件”。因此,只有当前件是真的而后件是假的时,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假的;其余情况下,充分条件假言判断都是真的。这其中包括了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这种情况,因为一个判断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既然不是假的,那么就一定是真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意义是“无之必不然”,即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真的。因此,只有当前件是假的而后件是真的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才是假的;其余情况下,必要条件假言判断都是真的。因为一个判断非假即真,这其中就包括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这种情况。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意义是“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即前件是真的后件是真的,前件是假的后件是假的。在这两种情况下,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都是真的。在前件是真的后件是假的,或者在前件是假后件是真的这两种情况下,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假的。而在其余情况下,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真的,其中就包括了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这种情况。综上所述,无论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还是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要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那么假言判断就是真的。这一点是建立在严格的逻辑分析的基础上的。如果拘泥于某个具体的例子,反而可能想不明白。…………………………………………………………………………………………【易混易错】1.判断就是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 × )解析: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真判断。2.语句是判断的思想内容,判断是语句的语言形式。( × )解析: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3.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都是真判断。( × )解析:符合实际的判断是真判断,判断虽来源于社会实践,但却不是都符合客观实际。4.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 )解析: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5.全称判断就是单称判断。( × )解析:全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单称判断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全称肯定判断与全称否定判断之间是反对关系,而单称肯定判断和单称否定判断之间的矛盾关系。6.性质判断比关系判断更重要。( × )解析: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进行性质判断,断定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事物除了有某些性质外,还必然与其他事物有各种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关系判断,来认识事物间的关系。对认识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对于我们认清自己的地位和角色,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重要意义。7.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可能存在的判断。( × )解析: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选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可能存在的判断。8.联言判断中多数联言支是真的,联言判断就一定真。( × )解析: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因此,只有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联言判断才是真的。9.不相容选言判断,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 × )解析:相容选言判断,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10.“如果P那么Q”能表达充要条件假言判断。( × )解析:确定一个判断是什么判断,要看前件和后件客观上是什么关系。看一个判断是什么判断,只能看它的判断结构,或者说要看它的常项,或者说要看它的联结项。只要是“如果P那么Q”这样的判断,就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而不是充要条件假言判断。…………………………………………………………………………………………【自我测评及思考提示】请写出四类性质判断的逻辑结构,并各举一例。思考提示如下:全称肯定判断 ---- 所有S是P,如“所有的法律都是有阶级性的”。全称否定判断 ---- 所有S不是P,如“所有的检察机关都不是审判机关”。特称肯定判断 ---- 有S是P,如“有的人是英雄”。特称否定判断 ---- 有S不是P,如“有的作家不是老年人”。写出与“如果小明不来,那么小华来”等值的选言判断。思考提示如下:第一步,写出该判断的判断形式:“如果p,那么q”。第二步,找到与“如果p,那么q”等值的选言判断形式:“非p或者q”。第三步,在“非p或者q”中带入原有支判断,形成判断“小明来,或者小华来”。写出与“只有小明评上三好学生,小华才会评上”等值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思考提示如下:第一步,写出该判断的判断形式:“只有p,才q”。第二步,找到与“只有p,才q”等值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判断形式:“如果非p,那么非 q”或“如果q,那么p”。第三步,在新的判断形式中代入原有支判断,得到新的判断:“如果小明评不上三好学生,小华就评不上”或“如果小华评上三好学生,小明就评上”。其中第二步是关键,具体方法是利用真值表或依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等值公式,而不能想当然。逻辑的价值就在于为人们的思维提供可以操作的具体方法,获得准确的结论。如果“他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是假的,那么真判断应当是什么 思考提示如下:第一步,写出该判断的判断形式:“p并且非q”。第二步,找出与该判断形式相矛盾的判断形式:“如果p,那么q”。第三步,在新的判断形式中代人原有支判断,得到新的判断:“如果他是学生,那么他也是教师”。该练习的方法同上题。…………………………………………………………………………………………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有人说,合乎情理的推理是人类了不起的心智能力。但人类的推理并不都是正确的。有些推理似是而非,如何才能分辨其正确与错误 从真实的前提如何“保真”地推出真实的结论 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 演绎推理是形式逻辑的核心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揭秘演绎推理从真前提得出真结论的“保真”玄机,理解演绎推理的要义,学会正确地运用演绎推理。…………………………………………………………………………………………【学习目标】1.理解推理的含义、构成以及推理结构、懂得研究推理结构对于人们正确思维的意义。2.了解推理的分类标准及其具体的种类。3.领会演绎推理的含义和逻辑要义。4. 理解形式逻辑研究演绎推理的重点以及运用演绎推理方法对人们保持思维严密性的作用。5.掌握性质判断换质推理的含义、规则和方法。6.掌握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的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情况。7.掌握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的含义、规则和方法。8.理解在思维活动中运用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的作用。9.把握三段论推理的含义和结构。10.掌握正确进行三段论推理的一般性规则,避免犯“四概念”、“中项不周延”、“大项不当扩大”、“小项不当扩大”等逻辑错误,揭露诡辩,维护真理。11.掌握联言推理依据和两种有效推理结构,明晰运用联言推理对于全面认识事物的重要性。12.理解选言推理的推理依据和分类,明晰运用选言推理的意义。13.掌握相容选言推理的推理依据和有效推理结构。14.掌握不相容选言推理的推理依据和有效推理结构15.了解假言推理的推理依据和分类,明晰进行假言推理对于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意义。16.掌握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推理结构。17.评析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中常见的推理错误。18.掌握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推理结构。19.评析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常见的推理错误。20.掌握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推理结构。21.评析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常见的推理错误。22.理解遵循演绎推理规则和掌握演绎推理方法的意义。【课标要求】2.3 了解推理的类型;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评析常见的推理错误。…………………………………………………………………………………………【知识体系】…………………………………………………………………………………………【图解知识】一、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一)推理的含义与种类一个判断形成的两条途径 ① 通过实践,直接对对象进行观察或调查,然后作出判断。② 借助已有的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推理 含义 推理,是指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伽利略说,“在真理面前,一千个权威抵不上一个谦恭的逻辑推理”。)构成 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① 推理的前提:推理所依据的已有判断。② 推理的结论:推理推出的新判断。【示例评析】如果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 所以,张思德的死势必泰山还重的。 在这个推理中,前两个判断是推理时所依据的判断,即前提;后一个判断是从前提通过推理得到的新判断,即结论。推理结构:推理的结论是由前提推出来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逻辑联系方式,这种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推理不是判断的任意组合,而是由有推论关系的判断构成的,作为前提的判断与作为结论的判断之间都存在这样的一种逻辑关系。)种类 (1)标准:在哲学认识论中,人们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进行划分 ① 演绎推理: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② 归纳推理: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③ 类比推理: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或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这是从推理所表现的思维进程的方向性方面来区分。(2)标准:形式逻辑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进行划分 ① 必然推理。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 (必然推理的特征:前提真,结论必真)② 或然推理。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 (或然推理的特征:前提真,结论可能真,也可能假)这是从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是否有蕴涵关系方面来区分的。推理结构是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之一 形式逻辑不研究每个推理所反映的认识对象的具体内容,而把推理结构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告诉人们正确的思维应该运用怎样的推理结构,以及运用推理结构应该遵循哪些规则,进而帮助人们识别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不正确的。问题解析:材料中的推理是根据前面前提的特征,归纳出“所有大于取得奇数的平方减去1,得到的数都是8的倍数”这一结论。这个结论与前提之间不存在必然性关系,因为它是通过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二)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演绎推理是前提蕴涵结论的必然推理。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 正确的演绎推理的两个条件 ① 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如果前提虚假,由前提推出的结论就不能保证真实可靠。② 推理结构正确。如果推理结构不正确,也就是说,前提和结论的逻辑联系方式是错误的,那么,尽管前提真实,也不能保证推出正确的结论。【示例评析2】一切客观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济规律是客观规律, 所以,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这个推理中,它的两个前提都是真的,结论也是真的,该推理的逻辑结构为: 所有M是P 所有S是M 所有S是P 这个推理的逻辑形式找不到反例,是一个有效推理,即前提真,结论一定真。该推理实际上是一个三段论推理,符合三段论推理的规则,是正确的推理。【示例评析2】放火行为是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电信诈骗行为不是放火行为, 所以,电信诈骗行为不是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这是一个演绎推理。我们用M表示上述推理中的“放火行为”,用P表示“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用S表示“电信诈骗行为”。该推理的逻辑结构为: 所有M是P 所有S不是M 所有S不是P 这个推理结构不正确,不具有保真性。人们容易找到结构与其相同,前提明显为真而结论明显为假的“反例”。该推理是错误的演绎推理。又如,“凡是自然数都是实数,凡是负数都不是自然数,所以,凡是负数都不是实数”。正确的演绎推理结构是找不出“反例”的。形式逻辑研究演绎推理的重点 形式逻辑研究演绎推理,是从推理结构方面揭示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便于人们掌握正确的演绎推理的方法。掌握演绎推理方法的意义 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对人们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二、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一)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 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 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 性质判断换质推理 运用 理由 在说话或写文章时,为了表达更为恰当和灵活,我们要常常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对一些性质判断的形式结构进行变换,如将肯定判断形式转换为否定判断形式,或者将否定判断形式转换为肯定判断形式。这就要运用性质判断换质推理。(性质判断换质推理可以使我们对一个对象的认识更加准确、更加全面)含义 性质判断换质推理,又叫换质法。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这里性质判断的“质”,指的是性质判断形式的肯定或否定。改变性质判断的“质”的方法可以从肯定判断推出否定判断,或者从否定判断推出肯定判断。)【示例评析】 ① 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所以,所有金属都不是不导电的。 ② 唯心主义者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以,唯心主义者是非马克思主义者。 ③ 有些学生是党员,所以,有些学生不是非党员。 ④ 有些疾病不是传染的,所以,有些疾病是不传染的。 评析:四个推理的前提和结论都是由性质判断组成的。结论是对前提的“变形”:从前提到结论,肯定判断变成否定判断,主项依然是主项,谓项经过否定变成与原来概念相矛盾的概念。因此,这四个推理都是换质推理。逻辑规则 具体方法 必要性:要使换质推理能够从真实前提必然地推出真实结论,就必须遵循以下规则:① 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② 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③ 找出与前提判断的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判断的谓项。“两步法”:性质判断换质推理方法的结构示意图性质判断换位推理 性质判断换位推理 运用 理由 为了从不同方面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我们有时需要将性质判断的断定对象进行变换,也就是把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进行互换。这就要运用性质判断换位推理。(运用换位法有特殊的认识作用。在性质判断换位推理中,原判断和换位判断的主项不同(即判断对象不同),但是,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换位法就是从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含义 性质判断换位推理又叫换位法。它是通过改变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简言之,换位法就是改变主项与谓项位置的方法。项的周延 每个性质判断都对其主项和谓项所反映的对象范围(即外延)作了断定。① 一个性质判断如果断定了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② 一个性质判断如果没有断定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③ 在性质判断中,主项和谓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其外延断定情况的变化。性质判断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情况可以概括为:“三周两不周”。 (1)“三周”:① 全称判断的主项周延;② 单称判断的主项周延; ③ 否定判断的谓项周延。 (2)“两不周”:① 特称判断的主项不周延;② 肯定判断的谓项不周延。【问题解析】“有些人不是相声演员”如果换位就变成“有些相声演员不是人”,这样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具体原因是:前提中的主项“人”是不周延的,换位后就是否定判断的谓项,就变成周延的概念,扩大了概念的外延。逻辑规则 要保证换位推理从所给真实前提得出真实结论,必须遵循以下规则:① 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即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前提判断是肯定的,换位后还是肯定的;前提判断是否定的,换位后仍为否定的。)② 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③ 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 ( 从此条中可反推出以下规则: 前提中周延的项,换位后可周延可不周延; B. 结论中周延的项,前提与之对应的项一定要周延; C. 结论中不周延的项,前提与之对应的项可周延可不周延;)具体方法示例评析总结 在性质判断中:① 可以直接进行换位的是全称否定判断和特称肯定判断,全称肯定判断不能直接进行换位。 ② 可以进行换位的是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与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不能进行换位。性质判断换质位或换位质推理 换质法和换位法相结合 在思维活动中,我们可以将换质法和换位法结合起来运用,即进行换质位推理或换位质推理。① 换质位推理是一个对性质判断进行先换质后换位的推理,它也是换质法和换位法的综合运用。换质位推理的规则是:换质时遵守换质的规则,换位时遵守换位的规则,一步换质,一步换位,换质换位交替进行。② 换位质推理是一个对性质判断进行先换位后换质的推理,它也是换质法和换位法的综合运用。换质位推理的规则是:换位时遵守换位的规则,换质时遵守换质的规则,一步换位,一步换质,换位换质交替进行。运用这种推理结构(这些变形推理)的作用 正确运用这种推理结构,不仅可以起到变换语句形式或语气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整或强调认识重点的作用。(二)三段论推理三段论推理 三段论推理 三段论推理 三段论推理【问题解析】“所以”前面的两个判断是前提,后面的那个判断是结论。由于组成三段论的三个性质判断各有一个主项和谓项,每个主项和谓项都在推理中出现两次。为了区别它们,人们把结论中的谓项叫做大项,如上例中的“不负刑事责任的”,把结论中的主项叫做小项,如上例中的“小张的行为”,把在结论中不出现而在前提中出现两次的那个项叫做中项,如上例中的“正当防卫”。 每个三段论都有两个前提。为了区别它们,人们把包含大项的叫做大前提,如上例中的“正当防卫是不负刑事责任的”,把包含小项的前提叫做小前提,如上例中的“小张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含义 三段论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换言之,三段论是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概念)把两个性质判断联结起来,从而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种重要形式。结构 三段论的大项和小项在前提中没有直接发生联系,只是分别和中项有一定的关系。通过中项这个媒介,大项和小项才有了一定的联系,构成了三段论的结论。规 则 规 则 规 则 由 来 三段论可以有很多形式结构。在许许多多的形式结构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不正确的。通过无数个思维事例的考察,人们在实践中概括出了正确进行三段论推理的一般性规则。正如列宁所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形式正是(而其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这段话意在说明,包含正确三段论的正确的逻辑形式,都是合乎规律的实践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积淀而形成的。逻辑规 则 逻辑规 则 ① 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在前提和结论中,大项、小项和中项必须分别出现两次。如果出现四个不同的项,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这种逻辑错误叫作“四概念”的错误。 又如,“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我是中国人,所以,我是勤劳勇敢”的。“精通国际法的法官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张华是精通国际法的法官,所以,张华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等等,都犯了“四概念”错误。② 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如果中项在两个前提中都不周延,也就是说,两个前提都没有断定中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就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项与中项的一部分外延发生联系,小项与中项的另一部分外延发生联系。这样,大项和小项的关系就不能确定,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问题解析】这个三段论的结论是:小李是优秀干部。“小丽”是结论中的主项,结论中的主项是小项,小项在小前提中出现,所以,“小丽是廉洁的”是小前提。“优秀干部”是结论中的谓项,结论中的谓项是大项,大项在大前提中出现,所以,“优秀干部是廉洁的”是大前提。在大小前提中共同出现的项是中项,所以,“廉洁的”是中项。由于前提中两个判断都是肯定判断,根据性质判断主项与谓项周延性特征,肯定判断的谓项不周延,所以,前提中的中项是不周延的,该三段论推理违反了“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的逻辑规则。③ 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这是针对大项和小项提出的要求。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我们不能推断出这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种属性,也就是说,结论不能扩大使用前提所给的概念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具体说来,当前提中的大项不周延,结论中的大项周延,此时就是“大项不当扩大”;当前提中的小项不周延,结论中的小项周延,此时就是“小项不当扩大”。) 【问题解析】 (1)材料一中的三段论推理结构为:大前提是“班干部都要有集体荣誉感”,小前提是“我不是班干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