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学案(含解析)2024年高中政治学业水平(合格等级)考试复习一本通(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学案(含解析)2024年高中政治学业水平(合格等级)考试复习一本通(统编版)

资源简介

…………………………………………………………………………………………
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
…………………………………………………………………………………………
【全书结构】
…………………………………………………………………………………………
…………………………………………………………………………………………
…………………………………………………………………………………………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在生活和学习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遇到问题怎么办 “想一想”怎么解决。“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思维方法不同,效果大不一样。思维科学,问题解决起来事半功倍;思维不科学,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学习科学思维,要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要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就思维自身而言,思路必须清晰。思路是否清晰,要看思维是否合乎逻辑。科学思维离不开逻辑。
…………………………………………………………………………………………
【学习提示】
1.联系实际,探究人的思维的特征、思维形态的差异,说明不同思维形态的独特功用、彼此相辅相成的关系。
2.列举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通过故事讲述、主题演讲等形式,分享如何运用科学思维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3.联系科学思维与文学想象的差异,讨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特征,探究二者的关系。
【单元地位】
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起点,也是全书的总论,起着统摄、引领和导入后面教材具体内容的作用。学习《逻辑与思维》课程模块,首先要理解“思维”、“逻辑思维”、“科学思维”等基础概念。为此,本单元采取了逐级推进的方式,阐释了思维及其基本形态和特征,区分了思维的两种基本形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阐明了“逻辑”和“逻辑学”的含义,揭示了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科学思维”的基本含义。这就为学生明确“思维”与“逻辑”的关系、“逻辑”与“科学思维”的关系奠定了认知基础。
学习本单元,既要了解“思维”、“逻辑思维”、“科学思维”等基础概念和基本知识,也要明确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树立科学思维观念,自觉以培养科学精神为目的学习科学思维知识、进行科学思维训练,在社会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还要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当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
【单元结构】
…………………………………………………………………………………………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为什么同在一起学习,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努力,学习效果却不同 人的思维究竟具有怎样的特征 思维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其特征有哪些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揭开思维的神秘面纱,了解思维及其基本形态的含义和特征,理解不同思维形态的独特功用以及彼此相辅相成的关系。
…………………………………………………………………………………………
【学习目标】
1.理解思维的含义,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知道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思维方式。
2.了解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特征,知道思维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懂得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
3.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把握区分不同思维形态的依据。
4.理解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含义,认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各自的功用,把握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课标要求】
1.1 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1.2 区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
【知识体系】
…………………………………………………………………………………………
【图解知识】
一、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思维 思维
【解析】(1)① 欣然自喜的原因:河伯认为他所在的黄河是最为广大的,这个认识是正确的。 ② 后来望洋兴叹的原因:他又看到了比他所在的黄河更为广大的大海,发现他之前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③ 这种态度的变化原因:是由于他对所看到的现象作了比较,认识到此前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其态度变化的思维原因。 (2)人的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方式。以亲历方式获得的感性认识,手个体生命时间、精力和经历等方面的限制,总是有限的。因此,除了亲历的感知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思维的间接性,通过学习人类思想的成果,弥补个体感性认识中思维的局限,获得超越个体感知能力之外的更广泛、更深刻的理性认识。
【解析】(1)A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是:A、B都看到商人戴的帽子是红色的,如果他们之中有任何一个人戴的是红帽子,则另一个人就可以很快说出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题中说“过了一会儿”(注意:这是一个推理的条件),说明双方都看到对方戴的帽子不是红色。A的推论是:如果他头上戴的是一顶红色的帽子,那么B能立即说出他自己帽子的颜色;而B没有能够立即说出,所以,他头上戴的不是红色的帽子,而是黑色的帽子。 (2)由于只有两顶红帽子,A、B双方不仅能看到商人戴的帽子的颜色,而且也能看到对方戴的帽子的颜色,两人面时的条件完全相同,因此,谁能更快说出正确答案,说明谁的思维速度更快,推理能力更强,谁的表现也就更好。
含 义 广义 与“意识”同义
狭义 与理性认识同义(与感性认识相对而言) 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②理性认识方式: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系统思维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特 征
【解析】科学工作者是通过抽象思维,包括比较、分析、推理等方式来理解光速。人们虽然不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直接感知,也不能直接感知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是人们的思维可以凭借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通过抽象思维方式,对未知事物进行认识。人们依靠科学知识,以抽象思维的比较、分析、推理等方式理解光速,这反映了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
间接性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解析】上述材料列举了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树的多样化的个体特征,并指出这些个体特征与一切树的共同属性不同,揭示了一切树都具有的共同属性是“木本植物”。这反映了在认识一类事物的过程中,思维具有舍去认识对象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其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概括性特征。
概括性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能动性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思维与实践 的关系 ① 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 ② 思维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思维形态及其特征
(一)思维的基本形态
思维 的基本形态
【解析】第一段:运用的是以概念为思维的基本单元表达思想的抽象思维; 第二段:运用的是以感性形象为思维的基本单元表达思想的形象思维。
分 类 思维的方向上 ① 发散思维(向不同方向扩散的思维)
② 聚合思维(向同一方向收敛的思维)
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上 ① 综合思维(有整体地认识对象的思维)
② 分析思维(分别地认识对象的思维)
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上 ① 辩证思维(有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
② 形而上学思维(有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
思维运行的 基本单元 ① 抽象思维
② 形象思维
思维基本形态的特征
思维 基本 形态 的特征
【解析】(1)在“科学思维方法是知识创新的工具”中,包含“科学思维方法”和“知识创新的工具”两个概念;“科学思维方法是有用的”中,包含“科学思维方法”和“有用的”两个概念 。 (2)抽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由概念而构成判断,由判断而构成推理。简要地说,概念是反映认识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推理是从已知判断推出未知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解析】(1)毕加索以死于希特勒法西斯之手的少年和负伤的鸽子为素材,创作了由少女、和平鸽和橄榄枝构成的《少女与和平鸽》,借此表达对和平的祈愿,盼望战争的硝烟尽快散去,让人们过上和平的生活。 (2)形象思维是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象思维具有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等特征。
基本单元 含义 主要特征
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① 基本单元的概念性
② 运行方式的推导性
③ 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① 基本单元的形象性
② 运行方式的想象性
③ 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二者的关系: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
【本课小结】
…………………………………………………………………………………………
【易混易错】
1.思维因能够揭示本质与规律而具有正确性。( × )
解析:正确揭示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思维是正确思维。
2.思维促进认识对象的发展进步。( × )
解析:正确思维促进认识对象的发展进步。
3.思维是人们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 )
解析:思维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4.“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广义角度讲的,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 )
解析:“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
5.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 )
解析: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说明思维具有概括性。
思维能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 ) 解析:思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会把人们的实践引向歧途,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
7.从思维的方向看,思维分为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 × )
解析:从思维的方向看,思维分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8.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思维分为辩证思维和形而上学思维。( × )
解析: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9.形象思维是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 )
解析:抽象思维是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10.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化、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 ) 解析: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说话能否打动听众,写文章能否折服读者,辞藻和章法固然重要,但基础性的问题还是在于语言是否符合逻辑。语言的明快,在于思维的清晰、敏捷。要想准确鲜明地表达思想,思维必须合乎逻辑。那么,逻辑到底是什么 思维怎样才能合乎逻辑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逻辑的含义,明确合乎逻辑的思维究竟需要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
【学习目标】
1.了解“逻辑”的多种舍义,学会区分不同语境中的“逻辑”含义、明确“逻辑与思维”中“逻辑”的含义。
2.理解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的含义,掌握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
3.知道逻辑学所究思维的方法,以及形式逻辑研究思维的核心任务。
4.领会日常思维中的论证、论辩与逻辑的关系,懂得运用有效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
5.理解同一律的含义和要求,了解思维违背同一律的错误表现,懂得如何避免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6.理解矛盾律的含义和要求,了解思维违背矛盾律的错误表现,懂得如何避免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7.理解排中律的含义和要求,了解思维违背排中律的错误表现,懂得如何避免“两不可”
的错误。
8.理解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正确思维活动、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9.理解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与科学思维的关系。
【课标要求】
2.4 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
【知识体系】
…………………………………………………………………………………………
【图解知识】
一、“逻辑”的多种含义
逻 辑 逻 辑 逻 辑
【解析】(1)①“毛主席曾号召大家都要学一点逻辑呢。”这句话中的“逻辑”指的是逻辑学这门学问。②“学逻辑也要合乎学习的逻辑,先易后难,不能揠苗助长。”这句话中的“逻辑”指的是规律,即学习的规律。③“逻辑太重要了,逻辑混乱的文章别人看不懂,不讲逻辑的人别人懒得理。”这句话中的第一个“逻辑”指的是逻辑规律与规则,第二个“逻辑”指的是思维方法,第三个“逻辑”指的是逻辑规律与规则。 (2)教材阐述的“逻辑”有四种基本的含义,即规律、逻辑规律与规则、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逻辑学。 ① 作为客观规律的逻辑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② 逻辑规律是思维领域内的客观规律;逻辑规则是根据逻辑规律制定的要求。 ③ 符合逻辑规律与规则的思维又称为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众多思维方式之一。 ④ 逻辑学关于逻辑规律与规则的知识体系。
不 同 用 法 (1)现代汉语中的“逻辑”:①与“规律”同义;②指“逻辑规律与规则”;③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④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2)“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学科的研究对象。
(3)“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
(4)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逻 辑 学 分 类
【解析】逻辑学是关于逻辑规律与规则的知识体系。形式逻辑是从形式结构方面研究思维规律的,辩证逻辑是从抽象的思维内容方面研究思维规律的。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相对应,主要是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具有必然联系来划分的。哲学认识论是从个别与一般的前提和结论关系来看归纳逻辑的。法律逻辑、科学逻辑和论辩逻辑是逻辑理论和方法在具体领域中的应用,都是应用逻辑的分支学科。
逻辑学:历史上人们把所有研究思维规律与方法的学问都称为逻辑学。
① 狭义逻辑学: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
② 广义逻辑学:人们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解析】①对这种“可推”与“不可推”的规律与规则的思考与把握,就产生了逻辑思想,②将这样的思想条理化、系统化,就构成了逻辑这门学问。③在逻辑学史上,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古代中国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等,为逻辑学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奠基性贡献。
形 式 逻 辑 形 式 逻 辑
① 主要研究对象: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 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在日常思维中,人们常常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 论证: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论证”。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B、论辩: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
【解析】推理结论是否一定为真,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前提内容的真实性;二是推理形式的有效性。 ① 小明的推理形式找不到反例,是一个有效推理,即前提是真的,结论一定是真的。小明的推理符合三段论推理的规则,是正确的推理。② 小芳的推理形式可以找到反例,因此是一个无效的推理,即前提是真的,结论是假的。小芳的推理不符合三段论推理的规则,是不正确的推理。
② 核心任务: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③ 意义: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
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解析】甲所说的“别人”,指除打牌者之外的人。乙故意将其偷换为指除打牌者和甲之外的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解析】该“相关链接”通过阐述同一律所维护的思想确定性是变化发展中的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一是要了解依据同一律制定的规范性要求,与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认识对象的变化发展并不冲突;二是要了解思维中认识的确定性是相对的确定性,是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没有这种相应的变化发展,科学思维就不能正确反映认识对象。
逻 辑 思 维 的 基 本 要 求 逻 辑 思 维 的 基 本 要 求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遵循 理由 公式 表达 含义 (内容) 具体 要求 逻辑 错误 注意 问题
同一律 (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 A是A(A代替的是思想,它指代的是概念或判断)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①“偷换概念” ②“转移论题” ① 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② 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矛盾律(保证思维的无矛盾性)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A不是非A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自相矛盾” ①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即逻辑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即辩证矛盾)。矛盾律只排除思维过程中的逻辑矛盾,而不否认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着的内在矛盾。 ② 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条件性:同一思维过程),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③ 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
排中律(保证思维的明确性)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之间的论断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是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A或者非A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不能同时否认“A”和“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两不可”
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 含义 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
排中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真。
意义 识别与把握“A”和“非A”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来源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这些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它们不是逻辑学家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哪个权威规定的,而是人们通过无数次的社会实践中,既认识到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
遵循三大逻辑基本规律的必要性 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
【解析】这位楚人之所以“弗能应”,乃在于问话者的问题“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揭露了其论断中“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和“吾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所包含的逻辑矛盾,即同时肯定了“此矛可戳穿此盾”和“此矛不能戳穿此盾”。
【解析】材料中“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这一论断存在矛盾,既然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就不可能不相信任何人的话。也就是说,“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事实上包含了一个判断“不要相信一位哲人的话”,这与“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是两个相互矛盾的论断,这两个论断不能同时都成立,所以该告示牌上的话是不成立的。
【解析】① 第一个论断是自相矛盾的。其理由是:一个图形是方的就是方的,是圆的就是圆的,因为“方”和“圆”这两个概念是反对关系,不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平面的图形上。“一个图形既是方的又是圆的”这个论断违反了矛盾律,属于自相矛盾。 ② 第二个论断不是自相矛盾的。原因在于诗中的语句是对不同对象的描写,是不同对象的情况,“静”和“幽”是人的心理感受,“噪”和“鸣”是外在环境描写,二者形成了辩证统一。 ③ 第三个论断不是自相矛盾的。这个论断可以理解为:人类在其存续的历史长河中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现实认识能力又总是有限的,无限时相对于有限来讲的,有限是相对于无限来讲的。这一论断体现了辩证矛盾。 ④ 第四个论断是自相矛盾的。其理由是:“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中的“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说明很累很难熬过去,“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说明很轻松很容易度过,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解析】主持人的话不符合逻辑,违背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单称肯定判断;“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单称否定判断。两个判断构成矛盾关系,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之一加以否定,必须对另一判断予以肯定,而主持人对这两个判断同时加以否认,显然是错误的。逻辑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反对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解析】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在思维中不遵循排中律的明确性要求,将会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该“示例评析”通过分析甲乙围绕“乙是否去看香山红叶”这一话题展开的对话,说明乙的回答同时否定了“去”和“不去”,违背了排中律,“两不可”的错误。
…………………………………………………………………………………………
【本课小结】
…………………………………………………………………………………………
【易混易错】
1.“逻辑”就是指“逻辑规律与规则”。( × )
解析:“逻辑”是一个多义词: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2.逻辑学研究的对象是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 × )
解析:“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3.形式逻辑特别关注论据问题。( × )
解析: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
4.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是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 × )
解析: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5.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 × )
解析: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
6.故意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 )
解析: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7.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 )
解析: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8.排中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 × )
解析: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
…………………………………………………………………………………………
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
人人都有思维,为什么有的思维缜密而精妙,能够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而有的思维构想虽然不失美妙,却是不结果实的智慧之花 实践一再证明,只有科学思维才能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明确科学思维的含义,了解科学思维的特征,理解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让我们的思维更加自觉地走向科学思维。
…………………………………………………………………………………………
【学习目标】
1.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学会正确思维。
2.理解科学思维的含义,了解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学
会在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地解决问题。
3.把握科学思维的特征,理解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思维结果的预见性和可检
验性的含义,懂得实事求是,能够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思维能力,修正错误,追求真理。
4.领会学习逻辑思维的意义,明白思维要符合逻辑要求,懂得更好地担当起维护真理的责任。
5.领会学习辩证思维的意义,学会全面、动态地把握客观事物。
6.领会学习创新思维的意义,学习运用创新思维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7.领会学习科学思维对提升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的意义,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正确认
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8.领会学习科学思维对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争做时
代新人。
【课标要求】
1.1 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
1.2 掌握科学思维的特点,体悟学会科学思维的意义。
…………………………………………………………………………………………
【知识体系】
…………………………………………………………………………………………
【图解知识】
【解析】(1)该探究活动意在引导学生讨论和理解新发展理念中蕴含的思维方式。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臆造的,不是形而上学思维的产物,而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应该如何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科学回答。 (2)新发展理念是运用整体的和动态的辩证思维方式,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等看待我国社会发展问题而得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
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科 学 思 维 科 学 思 维 科 学 思 维 基本 条件 ① 内容真实(思维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地反映认识对象)
② 形式正确(思维必须遵循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含义 内涵 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正确的思维能够指导实践,并且能实现认识的预期目的)的思维。
外延 (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关系) 科学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即科学思维不是特指某种类型的具体的思维),而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 (科学思维是对所有符合科学思维属性的思维之统称,通常包含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等。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科学思维与不科学思维相对立 不科学思维,是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
特征 【解析】祖冲之基于实践推算出圆周率的值,揭示了圆周计算中的规律。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只要今天人们仍然要计算圆周,圆周率就仍然是适用的。进一步说,科学思维的客观性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或人们观念的不同而改变。
① 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A.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B.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遵循和把握客观规律。(科学思维的认识结果能够揭示和把握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
② 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科学思维揭示和把握了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就能够对认识对象的未来发展情况作出符合规律的预测。)
③ 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是与预见性相对应的。)
【解析】该“相关链接”通过引述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以及该理论后来得到验证,进一步说明正文“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等内容。学生通过科学实验史上的典型案例进行探究,认识到科学思维对现实材料进行分析,预见性地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也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
学 习 意 义 学习 意义 【解析】(1)因为这位排长混淆了概念,把“不抵抗将军”与“不抵抗主义”两个不同概念混淆了。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必须保持每一思想自身的同一性。 (2)人的思维素养包含多种因素,其中逻辑思维素养是不可或缺的。任何正确的思维必须遵循 逻辑思维规律和规则。逻辑思维包含在科学思维之中。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能够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 ① 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② 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更为全面、动态地把握客观事物。 ③ 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科学思维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具备的思维素养,所以,要提升思维素养就不能不学习科学思维知识,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思 维 素 养 意 义 ① 学习科学思维(逻辑思维),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科学的抽象思维一定是符合逻辑要求的思维,违背逻辑要求的思维不是科学思维。通过学习逻辑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担当起维护真理的责任。(逻辑思维是静态的思维,是对认识对象的某个时间、某个方面、某种性质的确定性、一贯性和明确性的认识。)
② 学习科学思维(辩证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认识世界,不仅要认识事物的部分、方面、阶段,而且要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着的整体。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我们可以更为全面、动态地把握客观事物。
③ 学习科学思维(创新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不仅要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要改造主观世界(思维)。任何改造都需要创新,任何创新在付诸行动之前,都需要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的思维成果,也就谈不上行动上的创新,乃至创新的实际成果。科学思维也是能够进行创新的思维。学习科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和技能,我们才能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改造主观世界,进而改造客观世界。
思 想 政 治 意 义 【解析】(1)就中学生而言,成长成才不仅是身体的成长,更有思想的成熟。思想的成熟体现在能够客观地认识问题、深刻地分析问题和妥善地解决问题。 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离不开思维,要获得理想的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效果,更是离不开科学思维。要想更客观地认识问题、更深刻地分析问题和妥善地解决问题,就需要有更为驾轻就熟地面对新情况、处理新问题和驾驭发杂局面的能力,这就需要有更高的科学思维素养。 (2)所谓思维的成熟就是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了较高的科学思维能力。思维成熟,思想才能成熟。思想成熟了,才能成长为有责任感的人,才能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因此,习近平强调,青年学生养成了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终身受用。 总之,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正确思想与科学思维的关系:人的思想是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思想是思维的结果),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成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正确思想是科学思维的结果)。
① 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② 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① 学习科学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培养科学精神,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精神理想层面) ② 学习科学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正确认识事物,形成正确思想,从而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思维工具层面) ③ 学习科学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思想政治层面) ④ 学习科学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层面)
【相关链接】培养和发扬科学精神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着力培养中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逻辑与思维》课程模块在培养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主要聚焦于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凝练离不开科学思维。
科学精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科学精神仅仅是指自然科学研究中表现出来的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求真精神;广义的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取向。我们所倡导的科学精神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求真务实的精神。
发扬科学精神:①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②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
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目的在于让中学生具有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积极投身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真正担当起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大任。
…………………………………………………………………………………………
【本课小结】
…………………………………………………………………………………………
【易混易错】
1.正确的思维就是科学思维。( × )
解析:正确的思维只有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并立足于实践才能达到科学思维。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的思维能够更加自觉地走向科学思维。
2.科学思维是人的思维,因此具有主观性。( × )
解析:尽管任何思维都是人的思维,但任何思维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反映认识对象。
3.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普适性,其正确性是无条件的。( × ) 解析: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其正确性是有条件的,科学思维的基本条件: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
4.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是因为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 ) 解析: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说明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5.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树立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 )
解析:学习科学思维的实践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树立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
综合探究一 学会科学思维 提升思维品质
探究目标 1.分析具体案例,理解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
2.辨析常见的思维错误,领悟合乎逻辑思维的要义。
3.把握科学思维的基本特征,体悟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探究一:情绪与思维的关系、思维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问题解析】(1)情绪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倾向性非常明显,喜欢与厌恶将影响着行为的选择。有正常情感和情绪的同学对此类问题都有态度的倾向性,可能会出现题干中描述的现象,有合理性,但并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2)学习本单元的科学思维的知识之后,我们要理性地处理被情绪误导的选择,将情绪问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合乎逻辑的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理智的行为选择。
探究二:永动机研究的历史及其存在的问题、怎样看待研究永动机的思维方式 ◎ 右图是刊登在某杂志上的“永动机”设计图。一盆水,上面漂浮着一个架子。架子下方是一个叶轮。一条毛巾搭在架子上,一端浸入水中,另一端悬挂在叶轮上方。浸入水中的一端吸水,而悬着的另一端必然会滴水。水滴打在叶轮上,叶轮便会运转起来。这样,不需要任何外在能量便能自动运转的“永动机”就制造出来了。 【问题解析】科学思维的特征之一是追求认识的客观性。认识的客观性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不仅是如实地描述性地认识对象的现象,更在于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揭示规律、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是认识所要追求的目标所在。就这个永动机的设计图而言,它违背了物理学的基本规律。该设计图利用液态虹吸得到连续的“动力”,其实,液态虹吸的高度是有限的,被虹吸的水不可能越过之架而得到设计图所构想的那样的动力。
探究三:科学工作中思维与艺术工作中的思维的关系 【问题解析】(1)这个问题包含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科学工作中的思维与艺术工作中的思维之间的差异性:①科学工作中的思维以抽象思维见长,而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方式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②艺术工作中的思维以形象思维见长,而形象思维是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甚至幻想等方式反映认识对象,这种思维方式虽然不直接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但不是与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毫无关联,而是以直觉性的方式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艺术所具有的审美性和主观性与科学理论所追求的逻辑性和客观性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艺术工作的思维和科学工作中的思维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是科学工作中的思维与艺术工作中的思维之间的关联性:①人们对科学的追求和对艺术的追求都是人类精神的追求。就从事精神追求的人而言,是整体的而不可分割的;就人所认识的对象而言,也是整体性存在的。科学工作和艺术工作之所以在思维方式上有所不同,只是因为认识的目的不同而进行的区别性对待。其次,就学科发展而言,早期的哲学就是包罗万象的科学体系,是随着认识的深化和研究任务的分工才逐渐出现了学科的分化,科学工作和艺术工作也是学科分化的产物。因此,我们在看到科学工作中的思维和艺术工作中的思维在基本单元、运行方式和思维表达等方面差异的同时,不能将二者完全割裂开来。越是在创造性思维的工作中,科学与艺术工作的思维方式越是要融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不论是抽象思维还是形象思维,都是认识过程中的思维方式,都可以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得到合理的解释。形象思维偏重于认识对象的特殊性,抽象思维偏重于对事物普遍性的把握。要正确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发挥思维在不同环节中的整体性作用。
探究四:思维方式与思维品质、思维品质与人生
【问题解析】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这里所说的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科学思维与不科学思维相对立。不科学思维是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我们要努力培养科学思维。 人的思维方式有不同的类型。有的思维方式是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思维方式。有的思维方式是相互连接的,非平面、立体化、无中心的网状连接结构。从材料反映的情况看,张明德思维方式是就事论事,从问题的出发点直接到问题解决的落脚点,是“点”对“点”的单向的、直线的、单维的,因此,张明德思维属于片面僵化的不科学思维。而李平能够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地思考问题。在两人思维方式之中还有一个思维差异,就是两人的问题意识不同。张明是就一事而论一事,思考问题虽然聚焦,但思维视野不够宽广、灵活和敏捷,因此,他看不到某个问题之外还有其他的问题存在。相比之下,李平的思维视野较为宽广,思维灵活而且敏捷。李平的思维不是漫无目的地乱想,而是始终围绕着“怎么让雇主的生意更好”的问题,这体现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李平的工作业绩得到了雇主的赏识。
理 论 评 析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的思维风格虽然不同,但都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等共同特征。思维有不同的形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思维的两种基本形态,二者各有特点,却又相辅相成。思维的方法不同,效果千差万别。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精神为向导的思维,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维,是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要求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科学思维之所以需要逻辑,是因为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这是任何正确思维都必须具备的品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顺利地推进工作,既是思维品质和水平如何的体现,也是思维是否科学的表现。学会科学思维,终身受益。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