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习的兴趣;2.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会用观察、比较、列表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过程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虚像:能被看见,但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等预备知识:1.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2.像距(v): 像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实验探究、收集数据注意:1、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2、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光屏上得不到的像。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显示在光屏上。进行实验①使烛焰从距离凸透镜较远处逐次靠近透镜,每次都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像。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是如何随物距的减小而变化的?②调整物距,使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像,多做几次,测量并记录物距和像距。③再调整物距,使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多做几次,测量并记录物距和像距。④分析实验数据,你认为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得到倒立、等大的像?试一试,成倒立、等大的像时,焦距、物距、像距各是多少?分析实验数据,会发现当物距为22cm时,成倒立、缩小的像;物距为18cm时,成倒立、放大的像。若成倒立、等大的像,则物距应该在18cm ~22cm之间。所以可取在这个范围的物距进行多次实验。取几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当成倒立、等大的像时,记录焦距、物距、像距的实验数据如下:详见课件⑤当物距小于焦距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看到烛焰的像吗?通过透镜观察烛焰,你能看到它的像吗?这个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将光屏置于像的位置,你能直接在光屏上看到像吗?虚像是由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分析与论证分析上表的记录,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当物体放在一倍焦距外时,凸透镜成实像,当物体放在一倍焦距内时,凸透镜成虚像;即一倍焦距分虚实。2.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实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当物体在二倍焦距外时,凸透镜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当物体在二倍焦距内一倍焦距外体时,凸透镜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凸透镜没有缩小的虚像。二倍焦距分大小。3.像的正倒: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实像必异侧倒立,虚像必同侧正立。4.像的放大与缩小的条件: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缩小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凸透镜所成的像没有正立的实像,没有倒立的虚像。实验拓展1.在做实验时, 某同学无论怎样移动光屏, 都无法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的像。发生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有哪些?可能原因有:①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②蜡烛的位置在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③蜡烛的位置在透镜的焦点上;2.用卡片把透镜遮住一部分,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性质不变,像是 否完整?但像的亮度有什么变化?光屏上的像还是完整的。但亮度会变暗些。3.用卡片把烛焰遮住一部分,光屏上还能得到完整像吗?烛焰的像是不再是完整的。像将会向上移动。调节方法:①将光屏向上移动;②将蜡烛向上移动;③将透镜和光屏向下调节.【随堂练习】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和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D )A.实验中所使用的的凸透镜焦距为16cmB.物体放在A点对应的位置上,成缩小倒立的实像C.物体放在C点对应的位置,放大倒立的实像D.物体从A点移到C点的过程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