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脍炙人口而又震撼人心的优秀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华盛顿广场旁横七竖八的胡同里居住着的几个贫穷画家患难与共的感人故事。对朋友悉心照料不离不弃的休易、得肺炎将生命维系在一片藤叶上的乔安西、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树立起乔安西生活信心的贝尔曼,而老画家贝尔曼是小说的主角,他在风雨交加寒冷的夜晚用自己的“杰作”挽救了年轻画家乔安西的生命,为自己的绘画生涯画上了完美地句号。
欧·亨利与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最后一片叶子》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肺炎席卷了华盛顿广场旁的胡同区,年轻画家乔安西不幸“中招”。医生认为是否能战胜病魔主要取决于乔安西是否有存活下去的信心。然而,乔安西将自己的生命比作在秋风中不断飘零的落叶,当最后一片藤叶落尽之时就是她生命终结之日。老画家贝尔曼一生一事无成穷困潦倒,但“自诩为保护楼上两位年轻女画家的看家猛犬”。为了给乔安西生命的信念,他不惜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代价在凄风苦雨中艰难地完成了他一生最完美的“惊人之作”——最后一片叶子,这就是本篇小说最感人至深的原因。它颂扬了普通画家甚至是穷困画家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颂扬了普通人甚至是下层人物具有的人性美,颂扬了小人物之间的温情。
就写作技巧来鉴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最后一片叶子”,被赋予多重象征意义。
乔安西不耐其烦地说“等最后一片掉下来,我也就完了。”“要是天黑前我看到最后一片掉下来就好,见到了我也好闭眼。”“我只愿像一片没有了生命力的败叶一样,往下飘,飘。”风雨中不断飘飞的落叶传达给乔安西生命的意念,她将自己的生命维系在最后一片小小的藤叶上。最后一片叶子如果能顽强的抵抗凄风苦雨,乔安西就有坚强战胜病魔的决心,就能快乐地生活下去。老画家贝尔曼的“杰作”传达了生命顽强的信号,使乔安西拥有了坚强生活下去的信心。最后一片叶子不仅仅是叶子,是顽强生命的诗意象征。
“最后一片叶子”在本篇小说中的作用重大,是顽强生命的象征,也是贝尔曼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它闪烁着下层人物人性美的光辉。
二、小说塑造了极平凡普通的人物贝尔曼的英雄形象。
老画家贝尔曼无疑是小说的灵魂人物,是作者歌颂的对象。他相貌丑陋,说话粗鲁,酗酒成性,穷困潦倒,一事无成,似乎和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大相径庭。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极普通极真实的人物,在风雨寒夜以自己的伟大壮举和杰出作品令包括读者在内的所有人刮目相看肃然起敬。他没有意识自己会牺牲,也丝毫没有英雄的意识,只是以实际行动忠诚地履行着自己“两位年轻女画家的看家猛犬”的诺言,最终实现了“一心要画出个惊人之作”的夙愿。
三、“情节空白”手法的高妙运用。
欧 亨利的独特构思在于没有正面描写贝尔曼在寒夜里顶风冒雨艰难创作最后一片叶子的情景,他出人意料的壮举是通过休易的话传达给读者的。这样写最直接的好处是节省篇幅,使文章更加精炼。“难受的要命”预示着他遭受病痛折磨;“衣服、鞋子全湿了”说明他被雨淋得浑身湿透;“一盏灯笼”说明他是夜晚工作;“楼梯搬动了地方”说明他在高处创作;“几枝画笔东一枝西一枝扔着”说明贝尔曼身体难受以至于难以支撑。寥寥几笔便节省了大段篇幅。这样写还有一个显著的好处是不断设置悬念,不仅增加读者阅读兴趣而且为谜底的揭开不断蓄势,以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四、出人意料而又震撼人心的“欧 亨利”式结尾的独特魅力。
“欧 亨利”式结尾最显著的特点是小说故事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最后一片叶子》也不例外。老画家贝尔曼絮絮叨叨,语言粗鲁,“挥舞了四十年的画笔,却连艺术女神的长衫边都没碰着”,他不停念叨的“惊人之作”也迟迟没动笔。休易和乔安西一直疑惑最后一片藤叶经过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竟然纹丝不动,谜底揭开才恍然大悟。小说巨匠高妙的手法让英雄贝尔曼“隐身”,直到最后才光彩照人。
细心的读者对于摄人心魄的结局并不感到突兀,原因在于小说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做了足够的铺垫埋下精彩的伏笔。文章四次提到贝尔曼要画出“惊人之作”“绝妙的画”;三次写了经过风吹雨打“最后一片叶子”仍顽强地挂在树枝上;贝尔曼本人“自诩为保护楼上两位年轻女画家的看家猛犬”;在他当模特的过程中,他和休易看着墙外的藤叶不由得心里害怕,二人你看我,我看你,好一会没说话。这个细节表现老贝尔曼对乔安西病情的严重关注,并可能正酝酿行动计划。这些伏笔多层叠加,使贝尔曼具备了“最后行动”的基础。小说在休易简单陈述最后一片叶子的来历处戛然而止,使故事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令人回味全篇。这正是“欧 亨利”式结尾的独特魅力所在。
【创新设计】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笔者采用主问题和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运用板块式课堂教学结构,从把握小说内容、理解艺术手法和补写小说情节三方面组织教学。教学板块之一:默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 “‘最后一片叶子’是一片( )的叶子。”这个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紧扣小说关键词“最后一片叶子”从叶子浅显之意到深层内涵多角度的理解,从而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教学板块之二:重点品读,叙写一个句子。小说结尾具有独特魅力,魅力在于( )。本教学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小说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写法。教学板块之三:发挥想象,创造几个句子。请你发挥想象,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表现贝尔曼在寒夜里顶风冒雨艰难创作最后一片叶子的情景 。本教学环节旨在进行读写结合,让学生发挥想象补写文章“情节空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小说内容
理解小说艺术手法
补写小说情节空白
难点:理解小说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让我们走进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这里有朋友间不离不弃的纯真友谊;这里有为他人树立生命信念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这里还有平凡小人物间感人的温情。就让我们走进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的著名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吧。
学习铺垫
背景资料
1、 作者简介
欧 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作品构思独特,“欧 亨利式结尾”往往出人意料。代表作品是:《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等。
2、 积累字词
不速之客 自诩 邋遢 鄙薄
教学板块之一:默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
“最后一片叶子”是一片( )的叶子。
(教师点示扩写角度:表层内容、深层含义)
实践活动
学生默读 思考探究 动笔扩写
师生对话
教师小结
“最后一片叶子”是一片(叶柄附近依旧深绿,锯齿形边缘已经枯黄)的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是一片(经过漫漫长夜风吹雨打仍孤零零趴在墙上)的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是一片(永不凋零)的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是一片( 维系乔安西生命)的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是一片( 给了乔安西顽强生命信念)的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是一片(贝尔曼用自己宝贵生命绘画出来)的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是一片(象征贝尔曼自我牺牲精神)的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是一片(永远闪烁着人性美光辉)的叶子。
积累:
多角度概说“最后一片叶子”,旨在理解它的多层内涵和把握主旨。
“最后一片叶子”在本篇小说中的作用重大,是顽强生命的象征,也是贝尔曼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它闪烁着下层人物人性美的光辉。
教学板块之二:重点品读,续写一个句子。
小说结尾具有独特魅力,魅力在于( )。
实践活动
学生自由朗读 动笔勾画关键语句 动笔续写
(教师点示思考角度:与上文的关系、与主旨的关系、与人物的关系……)
师生对话
教师小结
小说结尾具有独特魅力,魅力在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小说结尾具有独特魅力,魅力在于(照应前文屡次出现的“惊人之作”)。
小说结尾具有独特魅力,魅力在于(通过休易的话揭开谜底,节省了篇幅,解开了悬念)。
小说结尾具有独特魅力,魅力在于(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小说结尾具有独特魅力,魅力在于(照应小说标题)。
小说结尾具有独特魅力,魅力在于(“杰作”一词高度赞叹贝尔曼自我牺牲精神)。
小说结尾具有独特魅力,魅力在于(赞颂贝尔曼的英雄形象)
小说结尾具有独特魅力,魅力在于(凸显小说主题)。
积累:
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前有铺垫后有照应。
小说结尾的作用:(不绝对)
结构上的作用:
(1)与前文伏笔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例如:《项链》)
(2)照应了标题和开头,使小说结构紧凑、脉络清晰。(例如《最后一片叶子》)
(3)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例如:《项链》《最后一片叶子》)
内容上的作用:
(1)深化(升华)主旨;含蓄点明主旨;揭示小说主题;(例如:《故乡》《社戏》《麦琪的礼物》)
(2)凸显人物形象(例如:《最后一课》《最后一片叶子》)
教学板块之二:发挥想象,创造几个句子。
请你发挥想象,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表现贝尔曼在寒夜里顶风冒雨艰难创作最后一片叶子的情景 。(50字左右)
学生活动 思考 动笔写作
师生对话
教师下水
窗外,黑色的天幕笼罩着整个世界。刺骨的寒风席卷而来,冰冷的雨水伴随着雪花倾泻而下。
屋角里画架上仍然绷着未画一笔的白布。老贝尔曼拎起酒瓶喝完最后一滴杜松子酒,看看被雨水打得噼啪作响的窗玻璃,嘴里嘟哝着:“这鬼天气,真是世界末日到了!可怜的乔安西,怎么鬼使神差想到落叶就会去死?这么年纪轻轻的怎么白白死掉呢?不能死,一定不能死!可恶的肺炎,见鬼去吧!”他一边自言自语唠叨,一边费力地搬动楼梯。一根老而又老的枯藤光秃秃地紧贴在破败的墙上。老贝尔曼先将楼梯倚靠稳,然后返回到他那酒气熏天的又暗又邋遢的房间里。老画家费了好大劲儿才找到一盏又脏又破的灯笼,他取出调色板调好黄绿两种颜料, 嘴里叼一支画笔,冒着风雨跑出了屋子。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猛。老贝尔曼浑身湿透,一连打了几个寒噤。虽然从未触及艺术女神的长衫边,但一片藤叶对他来说无疑是小儿科。他左手打着灯笼,右手在调色板上蘸好颜料,小心翼翼地爬上楼梯,身体紧贴着墙面开始伟大的创作了。“可怜的乔安西看到这片永不凋零的藤叶就有救啦!”他心想。可是寒风吹到脸上,他感到刺骨的疼痛。大雨和雪花的“联合攻击”也使他睁不开双眼。可恶的鬼天气已经不允许他继续画“惊人之作”了。他身体一阵发冷,左手不断颤抖,右手被雨水浇得几乎拿不住画笔。老贝尔曼勉强画完深绿的叶柄和已经枯黄的锯齿形边缘,跌跌撞撞跑回家,躺在床上缩成一团。他浑身冰凉,哆嗦得像风雨中飘落的最后一片藤叶。
教师小结
补写情节注意:在符合人物特征和小说主旨的情况下,合理想象,重在描写 。
结课
“扩写一个句子”,我们学会多层次概述;“续写一个句子”,我们赏析精妙的结局;“创造几个句子”,我们训练美好的表达。《最后一片叶子》,闪烁着人性美光辉的叶子。让我们为身边普通的人和事而感动,为和谐美好的社会奉献着自己的一片温情。
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麦琪的礼物》,感受“欧 亨利式结尾”的独特魅力。
【板书设计】
最后一片叶子
欧·亨利
扩写一个句子——多层次概述
续写一个句子——赏精妙结局
创造几个句子——练美好表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