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21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复习学案(含答案)202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政治考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时21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复习学案(含答案)202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政治考试

资源简介

课时21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1)法的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    、阶级和    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阶级社会中法律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    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    。
(3)法的发展规律(决定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       决定的。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法律具有强制性: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    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5)基本形式:    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在党的领导下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各方面建设实现了    ,立法的    、    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
(2)依法行政和    水平不断提高。
(3)人权的    取得巨大成就。
(4)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    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    。
(2)具体要求:
①坚持    、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    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    、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②全面    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台久安。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     共同发挥作用。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    。
1.(2023·安徽模拟)2022年4月25日,杭州市国家安全局依法对勾结境外反华敌对势力,涉嫌从事煽动分裂国家等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马某某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这一案例说明(  )
①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③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社会职能  ④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2·江苏省合格考)我国民法典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将“家风条款”融入民事立法有利于(  )
A.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依法治国与协商民主相结合
C.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D.坚持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3.(2022·江苏省合格考)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要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这就要求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  )
A.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B.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坚持党的领导  D.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说文解字》对“律”的解释是:“律,均布也。”均布,是古代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仪器。将法律一词中的“律”字比作均布,说明法律(  )
A.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  B.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C.体现全体人民的意志  D.只约束被统治阶级
2.(2022·北京市合格考二)“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关于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社会规范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④有法的国家就是法律体系完备的国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我国民法典第十条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说明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基本形式有(  )
①颁布  ②认可  ③制定  ④修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生产方式  B.法治传统  C.思想观念  D.社会制度
5.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告诉我们: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法治能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
B.法律有保护惩戒作用,违法必将受到刑罚处罚
C.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法治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建设现代化需要厉行法治
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多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有了这个总抓手,才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其总目标是(  )
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坚持和巩固人民主体地位  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2022·湖南省合格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立法机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立法的全流程、各环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次入法入规,为依法治国提供良好社会道德土壤。该举措遵循了(  )
A.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
B.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
C.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D.坚持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相统一的原则
8.群众关注什么问题,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司法机关出台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司法解释,环保部门重罚环境违法典型……法治让人民共享法治社会的建设成果。这表明,我国的法治建设(  )
A.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B.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C.合理设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D.坚持发挥政府的领导核心作用
9.(2023·盐城市模拟)“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对我国的现代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是(  )
A.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C.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D.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0.“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些法律条文透露出(  )
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  
②道德理念只能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③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④对中华法系文化气质的传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23·扬州市模拟)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立法项目从国情出发,涉及关乎国计民生的经济、民生、安全、生态等各个领域。反垄断法、公司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等法律的修改,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制定,体育法、社会救助法等法律的修改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粮食安全保障法、金融稳定法、能源法等法律的出台保障国家经济安全;黄河保护法的制定,畜牧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的修改推动绿色发展……立法项目更多于往年,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材料说明我国的立法工作是如何践行全面依法治国原则的。
课时21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考点过关】
1.(1)私有制 国家 (2)统治地位 共同意志 (3)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生产方式 (4)强制力
(5)制定和认可
2.(1)宪法 有法可依 科学化 民主化 (2)公正司法 (3)法治保障 (4)依法治国
3.(1)法治体系 法治国家 (2)①依法治国 法治社会 严格执法 ②依法治国
4.(1)党的领导 (2)人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平等 (4)法律和道德 (5)根本遵循
【典型剖析】
1.B 解析:国家安全局对勾结境外反华敌对势力,涉嫌从事煽动分裂国家等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马某某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这说明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也体现了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①④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也未体现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社会职能,②③不符合题意。
2.C 解析:将“家风条款”融入民事立法有利于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C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与协商民主相结合、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ABD不选。
3.D 解析: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说明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D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党的领导,ABC不选。
【过关精练】
1.B 2.A 3.B 4.A 5.B 6.C 7.B 8.A 9.B 10.C
11.①我国立法工作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完成党中央确定的重大立法项目,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我国坚持立法项目从国情出发,使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了从中国实际出发。
③我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重视发挥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坚持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④我国不断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渠道,并出台和修订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卫生、文化、教育等重要领域的法律,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