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八课 探问生命第1课时 生命可以永恒吗教学 目标 1.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懂得生命的意义,热爱生活,确立人生理想。 2.敬畏自然生命,追求精神生命的高度,形成积极的人生观;理解生命接续的内涵和意义,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学习 线索 本课时设两目。第一目是“生命有时尽”,懂得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要正确对待死亡和它的不可预知性,让生命更加有意义,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第二目是“生命有接续”,理解生命接续的内涵和意义,认识个体生命与家庭、社会及人类的关系,懂得生命的传承和接续。重点 难点 重点: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有接续的内涵和意义。 难点:生命有接续的内涵和意义。教法 学法 以体验式、案例式、启发式为主,结合社会热点设置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讨论:说说你所知道的“最长的生命”。 甲:我的邻居张爷爷今年已过百岁,他是我见过最长寿的人。 乙:传说古代有个人叫彭祖,活了八百岁。 丙:按家谱推算,我的家族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丁: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师: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生命可以永恒吗 如果不可以,是因为什么 如果可以,又是以何种形式实现 由此导入新课。 教师随笔二、问题导学 基本要求:快速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教材上画出问题要点。 1.人的生命有什么特点 2.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是怎样的 3.如何正确看待生命有时尽 4.我们应怎样对待生命的接续 5.对我们而言,生命的接续包括哪些内容 导 与 学 过 程 三、探究平台 探究一:生命有时尽 1.展示材料:新生命的诞生。 思考:“我们”的生命历程如此惊心动魄,你感悟到了什么 点拨: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每个人的生命是在无数的偶然性中产生的,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幸运的。 2.请每个同学打开你的手掌,观察自己的指纹,我们会发现每个指纹都是不一样的,指纹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一个人的身份,它是一种有力的唯一性个体识别证据。我国公民在办理身份证时,要录入指纹信息。 思考:我国公民办理身份证时,为什么要求录入指纹信息 点拨:生命是独特的。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替代。 3.播放视频《人的一生》。 思考:短短几十秒的视频浓缩了人的一生。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悟 点拨:生命是不可逆的。“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 4.展示材料:古代,臣民称呼皇帝“万岁”,但是许多帝王并不长寿;中国人口平均寿命:男74岁,女77岁。 算一算:我们的生命还能使用多久 由此,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点拨:生命是短暂的。我们要珍爱生命。 5.展示材料:2023年2月,上海有位网名“多肉不老松”的86岁老人,分享了自己对去世后的“身后事”的安排。这位老人,从遗产分配到临终医护管理,安排得面面俱到。说到临终嘱托,她说了两条,第一条:如果遭遇意外或者病重,绝对不要抢救;第二条:一切从简,骨灰盒就买最简单的,能装就行,仪式也简简单单地操办。很多人看了这位老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不仅觉得年老不那么可怕,甚至对死亡也没那么畏惧了。 点拨: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我们要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奋斗和奉献之中。 探究二:生命有接续 1.展示愚公移山的故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思考:愚公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点拨: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我们总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身体生命的传承) 2.展示关于生命的传承的图片。 思考:除了身体生命的传承,你还看到了哪些生命的传承 点拨:农民生产方式的传承、民族的传承、中国人身份的传承…… 思考: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点拨:个体生命接续家庭、民族甚至人类的生命。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在生命的传承关系中,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命。(社会关系中的生命接续) 3.从下面的情景中你看到了哪些生命的传承关系 多媒体展示材料: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摘自《中华世纪坛序》 教师随笔导 与 学 过 程 思考:请说说你对以上材料的感受。 点拨:在生命的接续中,人类生命不断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也不断积累和丰富。因此,生命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身体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是在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文明成果。 教师随笔要点 梳理 生命可以永恒吗教学 反思第2课时 敬畏生命教学 目标 1.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敬畏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热爱生活,确立人生理想。 2.理解生命至上的内涵,了解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学会珍爱自我生命,关怀和善待身边其他人的生命。学习 线索 本课时设两目。第一目是“生命至上”,理解生命至上的内涵,知道为什么要敬畏生命。第二目是“休戚与共”,体会我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休戚与共的关系,知道在休戚与共的社会中如何做到敬畏生命,对敬畏生命的认识实现从意识层面到行为层面,再到道德层面的逐层升华。重点 难点 重点:敬畏生命。 难点:休戚与共。教法 学法 以体验式、案例式、启发式为主,结合社会热点设置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展示水滴筹的图片。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类似求助信息,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当事人对生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周围人的相继转发,并给予她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生活当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你是怎么做的呢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教师随笔二、问题导学 基本要求:快速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教材上画出问题要点。 1.为什么要敬畏生命 2.生命至上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3.如何做到敬畏生命、休戚与共 三、探究平台 探究一:生命至上 1.多媒体展示生命以及生命遭受侵害的图片。 思考:看了这些图片,你对生命有什么认识 点拨:当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为的灾难、不可预知的结束……我们会感受到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 2.展示消防战士搜救地震中的生还者、人民子弟兵奋战在抗洪一线的图片及材料。 思考:看到这些感人的境头,你对生命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点拨: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 3.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省安阳市某公司发生火灾后的指示。( 思考:阅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你又是怎样认识生命的 点拨:当人们万众一心,为挽救生命而努力,为守护生命而拼搏,为悼念生命而默哀……我们又会体味到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4.播放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搜救被困人员的视频。 思考: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搜救被困人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值得吗 点拨:我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在这些外在的东西面前,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5.多媒体展示最美逆行者图片。 思考:不顾自身危险去救他人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 点拨: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我们要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探究二:休戚与共 1.展示山东省东营市某村村民集资救助患病儿童有关材料。 思考: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想 点拨:敬畏生命,让我们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推己及人)。导 与 学 过 程 2.展示北京市某司机肇事伤人逃逸的有关材料。 思考:你如何评价材料中过某某的行为 点拨: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3.展示福建省泉州市王春林等三人见义勇为的事迹。 点拨:王春林祖孙三人是自愿去拯救别人生命的。由此看出,敬畏生命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 教师随笔要点 梳理 敬畏生命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