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专项练习--课内阅读(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专项练习--课内阅读(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专题04 课内阅读
复习要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2.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讨论交流。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读题审题,明确考的是什么题型和原文的位置。
3.认真看分值答题,按分值答要点。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一.现代文阅读(共7小题)
1.重点段落品析。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艰难 苦难)和屈辱中(拯救 挽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洪亮 响亮)的回答。
(1)用“ ”画出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2)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   的,他一直思考的问题是什么?用“ ”画出来。
(3)结合课文的事例说说“中华不振”的含义。
   
(4)联系课文和下面的诗句,说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大江哥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2.课内阅读。
“为(wéi wèi)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wéi wèi)    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 果真)    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juè jué)    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连声(赞美 赞叹)    :“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 dāng dàng)    效此生!”
(1)从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词语画“√”。
(2)“为之一振”的“振”意思是    。还有一处语句描写了魏校长的这种反应(用横线画出来),之所以有这种反应,是因为    。而文中多次出现的“中华不振”的“振”意思却是    。
(3)全文讲了有关少年周恩来的三件事:
①课堂回答老师立明志
②初到沈阳伯父的告诫
③在租界目睹中国妇女受欺
有了第    和    件事的经历,才有第    件事的发生。这种布局谋篇真有意思。
(4)十二岁的周恩来就有如此远大的志向,不由得让人想起《传家宝》中的一句话:   。
3.课内阅读。
“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   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有志者”的意思是    ,“效”的意思是    ,“此生”指    ,“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    。
(3)“如此的抱负和胸怀”指的是    。
4.立下宏志。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1)选段通过对魏校长的   、   、   描写,突出了魏校长对周恩来的回答感到   。
(2)“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   。
(3)其他同学是   、   、   ;而周恩来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对这段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是因为不相信“中华不振”的状况能改变。
B.其他同学读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周恩来却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了起来。
C.周恩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读书,他铿锵有力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5.我会读课文片断,完成练习。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 它虽然不好看 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1)给“体面”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
(2)给画线的第3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3)画线的句子中,花生的“不好看”是指   。
“很有用”又是指   。
它最可贵的地方是指   。
(4)对“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你是怎么理解的?
   
   
6.课内阅读。
长期不演戏,没有了经济来源,又要养家,梅兰芳准备卖掉北京的房子。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但是,   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   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变成陈述句:   
(3)“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这句话表现了梅兰芳先生怎样的精神气节?
   
7.阅读理解。
对钱学森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祖国当然期盼他早日回国,所以一直关注着他在美国的处境。经过中国政府和美方的多次谈判,1955年8月4日,钱学森终于被通知可以离开美国。
接到通知后,他立刻去买回国的船票。当时,一、二等舱的船票已经卖完了,但是为了能早一天回国,他不顾远涉重洋的辛劳,毅然买了几张三等舱的船票。9月17日,当他正要登船时,美国合众国际社的记者赶来采访他:
“您回国后准备做什么?”
“我要尽全力建设我的国家,使中国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1)从文中    、   、   等词能体会到钱学森期盼早日离开美国回到祖国的急切心情。
(2)用“ ”画出体现钱学森回国很艰辛的句子。
(3)对“我要尽全力建设我的国家,使中国人民生活得更幸福。”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钱学森要用尽自己的全力建设祖国。
B.这句话表现了钱学森忠心祖国、赤诚为民,愿为祖国和人民而献身科学事业的决心。
C.钱学森要让中国人过上美好的生活。
二.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凉州词
[唐]王 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欲饮琵琶”中的“欲”的意思是   ,“夜光杯”这里指   。
(2)“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句的意思是:   。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内容是   。
这首描写战争的诗,不写 ,而写 ,表现了边塞战士在边地艰苦的环境下,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A.激烈的战斗场面 将士们开怀痛饮
B.悠扬的民族音乐 优美的大漠风景
(4)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事情?   
A.边疆的将士奋勇杀敌,伤亡惨重
B.边疆的将士将赴战场,开怀痛饮
(5)古时描写战争的诗句很多,下列诗句不属于此类题材的是   
A.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D.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解释诗句中的字词。
①亦:   
②至今:   
(3)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意思。
   
(4)你知道下面这些关于战争或爱国的诗句吗?请选一选
A.不破楼兰终不还
B.南望王师又一年
C.总是关山旧别情
D.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
遗民泪尽胡尘里,   。
羌笛何须怨杨柳,   。
琵琶起舞换新声,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7小题)
1.【分析】文段选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灵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解答】(1)考查了选词填空。艰难:艰苦困难。 苦难:痛苦和灾难。根据语义应选“苦难”。
拯救:指援助使其脱离危难,危险。 挽救:从危险中救回来。根据语义应选“拯救”。
洪亮:(声音)宏大;响亮。 响亮:声音清晰洪亮、.根据语义应选“响亮”。
(2)考查了文段内容的理解。从“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可知,周恩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是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沉重的。
(3)考查了词语意思的理解。结合课文内容,外国人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人,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了中国人。所以“中华不振”指的是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睹,只是敢怒不敢言。
(4)考查了文段内容的理解和诗句内容的理解。“大江哥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此诗句反映的也正是他1917年东渡时立志救国的抱负。结合课文内容可知,因为中华不振,人民备受欺辱,所以要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以说周恩来是一个志存高远,有爱国精神的人。
故答案为:
(1)苦难 拯救 响亮
(2)沉重;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3)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睹,只是敢怒不敢言。
(4)因为中华不振,人民备受欺辱,所以要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是一个志存高远,有爱国精神的人。
【分析】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解答本题。
2.【分析】语段选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解答】(1)考查了选择正确的读音和选词填空。为:[wéi]被(跟“所”字合用)。[wèi]表示原因、目的:大家都~这件事高兴。故“为中华之崛起”和“为之一振”的“为”都读“wèi”。当:[dāng]应当。[dàng]时,指合适。故在“当效此生”中应读“dāng”。崛起:兴起。“崛”读音为“jué”。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果真:果然。根据语境,应填“竟然”。赞美:称赞,歌颂。赞叹:极为称赞。根据语境应选“赞叹”。
(2)考查了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为之一振:因此而振奋起来。振:振奋。表现了魏校长的惊讶和兴奋。文中“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这句话“睁大眼睛”运用神态描写和问句表现校长的惊讶与兴奋。中华不振:中国不振兴。振:振兴,富强。
(3)考查了对文章结构布局的理解。全文讲了三件事,少年周恩来经历了“初到沈阳伯父的告诫”和“在租界目睹中国妇女受欺”这两件事,内心受到触动,所以才有了“课堂回答老师立明志”这件事。前两件事为第三件事作了铺垫。
(4)考查了名言警句和拓展链接。“无愧于事,不如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如无愧于心”出自清代石成金的《传家宝》。意思就是说,很多事情不可能完全如我们的意,如别人的意,如大家的意愿那样。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尽心竭力,不留一点儿遗憾,将来回首这一段,也就能心无愧怍了。
故答案为:
(1)wèi wèi 竟然 jué 赞叹 dāng;
(2)振奋 他有些惊讶,又有些兴奋 振兴,富强;
(3)②③①;
(4)无愧于事,不如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如无愧于心。
【分析】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这个问题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3.【分析】本语段选自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讲的是周恩来小时候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而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见少年时代周恩来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解答】(1)考查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为:读[wéi]时,指做,行,做事。读[wèi]时,指替,给。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应读“wèi”。在“为之一振”中应读“wéi”
(2)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通过阅读与理解语段内容可知,文中的“有志者”的意思是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效”的意思是 效仿,“此生”指周恩来,“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有志气的人应该像这个学生学习。
(3)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文中的“如此的抱负和胸怀”指的是为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建设一个富强民主的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人民从此不再受欺负的远大理想。指的是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这句话是魏校长对周恩来的赞美和震惊之情。
故答案为:
(1)wèi wéi;
(2)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 效仿 周恩来 有志气的人应该像这个学生学习;
(3)为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建设一个富强民主的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人民从此不再受欺负的远大理想。指的是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这句话是魏校长对周恩来的赞美和震惊之情。
【分析】学习理解语段内容,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了解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表现了周恩来什么。认真回答题目中的问题。
4.【分析】语段选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本文通过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感悟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解答】(1)考查了描写方法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从“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可知,选段通过对魏校长的神态、心理、语言描写,突出了魏校长对周恩来的回答感到意外、惊喜。
(2)考查了句子意思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应当效仿、学习周恩来。
(3)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可知答案。
(4)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A.有误,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是因为感到意外。B、C正确。
故答案为:
(1)神态 心理 语言 意外、惊喜;
(2)有志向的人应当效仿、学习周恩来;
(3)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4)A。
【分析】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示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5.【分析】考查了语段的阅读,出自课文《落花生》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扎扎实实做人的思想感情,阅读此文,注意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解答】(1)考查了写近义词,注意理解词义,“体面”表面,近义词为“外表”。
(2)考查了加标点,如果“某某说(问)”在引语前,它后面一般应该用冒号,而不应该用逗号,说的话用引号。
(3)考查了句子的理解,结合语段看出“不好看”指的是外表不好看,“很有用”结合“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指“对别人有好处”。结合句子“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可以想到,与桃子、苹果相比花生能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做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应该说更了不起,也更让人敬佩。即它最可贵的地方是指: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内在美。
(4)考查了句子的理解,这句话是作者在听了父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受到的感悟。作者当时虽然年纪还小,但从父亲对花生的评议中,也已经体会到了父亲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却没有实际用处的人(并非针对桃子、石榴、苹果等);而有没有实际用处,主要是指看对他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及贡献。
故答案为:
(1)外表
(2)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3)外表 对别人有好处 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内在美。
(4)意思是说“人要做一个好人,对社会,对自己负责任的人,不做对社会,对自己有害的事情,面对别人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学会尊重别人。
【分析】理解句子的基本步骤:理解重点词→弄清句子本意→体会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6.【分析】语段选自《梅兰芳蓄须》。文章讲述了日军占领上海后,梅兰芳杜门谢客,过起了隐居生活。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粉饰太平,妄图把梅兰芳请出来,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东京等地巡回演出,梅兰芳以牙痛为由婉言谢绝。此后,他不再刮脸了。不几天,就留起了小胡子,对外称自己“上了年纪,嗓子坏了,早已退出舞台”。日本华北方面军头日要派汉奸朱复昌“请”梅兰芳出面讲几句话,梅兰芳听说后,让医生给自己打了3次伤寒预防针,发起了高烧,一连几天不退。日本人派军医来检查,果然发现梅兰芳得了伤寒,高烧42度。他们这才放弃原来的打算。梅兰芳在八年抗战中,身处逆境,始终拒绝为敌伪演出,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解答】(1)考查了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两个分句间是条件关系,可以用“无论……都……”相连。
(2)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故此句子是反问句,变成陈述句可以把“还”改为“不”,结尾用句号。
(3)考查了句子的理解。从“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可知表现了梅兰芳先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深恶痛绝和他本身崇高的民族气节。
故答案为:
(1)无论……都……;
(2)反问 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不愁没钱花。
(3)表现了梅兰芳先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深恶痛绝和他本身崇高的民族气节。
【分析】阅读这篇短文,注意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并作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7.【分析】本语段选自课文《我终于回来了》,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从美国回到祖国的经过,赞扬了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解答】(1)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并填空回答问题。通过对语段内容的阅读与理解可知,文中的“接到通知后,他立刻去买回国的船票。当时,一、二等舱的船票已经卖完了,但是为了能早一天回国,他不顾远涉重洋的辛劳,毅然买了几张三等舱的船票”这两句话写出了钱学森期盼早日离开美国回到祖国的急切心情。可从句中的“立刻”
“不顾”“依然”体会出来。
(2)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通过对语段内容的阅读与理解可知,文中的“经过中国政府和美方的多次谈判,1955年8月4日,钱学森终于被通知可以离开美国”就是
体现钱学森回国很艰辛的句子。
(3)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并从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通过对语段内容的阅读与理解可知,文中的“我要尽全力建设我的国家,使中国人民生活得更幸福”这句话表现了钱学森忠心祖国、赤诚为民,愿为祖国和人民而献身科学事业的决心。故选题目中的B项。
故答案为:
(1)立刻 不顾 毅然
(2)经过中国政府和美方的多次谈判,1955年8月4日,钱学森终于被通知可以离开美国;
(3)B。
【分析】学习理解语段内容,了解钱学森接到回国通知书后回国的心情,了解美国合众国际社的记者赶来采访他时,他对记者说了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认真回答题目中的各个问题。
二.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
8.【分析】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解答】(1)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欲饮琵琶”的中的“欲”的意思是将要。“夜光杯”的意思是极精致的酒杯。
(2)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句的意思是:自古以来踏上战场又有几人能返回家乡?
(3)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这首描写战争的诗,不写边疆的将士将赴战场,而写开怀痛饮,悠扬的民族音乐 优美的大漠风景,表现了边塞战士在边地艰苦的环境下,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4)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这首诗写的是边疆的将士将赴战场,开怀痛饮的事。
(5)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思是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这首诗不属于此类战争题材。
故答案为:
(1)将要 极精致的酒杯;
(2)自古以来踏上战场又有几人能返回家乡?
(3)A;
(3)B;
(5)C。
【分析】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9.【分析】《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解答】(1)考查了诗歌默写。结合课文背诵作答。
(2)考查了诗歌翻译。结合译文作答即可。①亦:也。②至今:到今天
(3)考查了诗歌翻译。结合译文作答即可。
(4)考查了课文背诵。结合诗歌积累可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故依次选A、B、D、C。
故答案为:
(1)不肯过江东;
(2)①也。②到今天。
(3)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4)A B D C。
【分析】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