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第二节 万有引力定律授课 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 共2课时 第二课时 课型 新课核 心 素 养 目 标 物理观念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万有引力定律、引力常量科学思维 1.模型建构——把行星绕太阳运转简化为匀速圆周运动; 2.类比法——天体运动与地面物体运动遵循相同的力学定科学探究 “猜想、假设与验证”探究方法的应用社会责任与态度 1.了解和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2.在实验探究合作中既能坚持观点,又能修正错误思政育人目标 标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拉马克的进化论提出以后,并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就连达尔文(C.R.Darwin, 1809- 1882) 在开始他著名的5年航海旅程时,也还认为物种是不变的,而且都是神创造的。在5年的航海旅行中,他仔细观察了世界各地的动植物和化石,发现许多现象是传统的观点难以解释的,从而摈弃了神创论的观点,坚信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后来,他又通过大量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学说。教学重点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教学难点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2.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分析法,归纳总结学习方法 观察法,练习法,交流讨论教学用具 课本,多媒体课件,实验视频教学过程共案 二次备课(手写)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二、讲授新课 (一)引力常量的测定 1789年,即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百多年以后,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在实验室里通过测量几个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比较准确地得出了 G 的数值。 1、引力常量G 的数值 标准值 :G = 6.672 59 × 10 -11 N·m2/kg2, 通常取:G=6.67×10-11 N·m2/kg2 知识拓展:卡文迪许实验 动画演示:卡文迪许实验 1、实验原理 力矩平衡,即引力矩=扭转力矩 2、科学方法:放大法 3、科学思想:等效的思想 (1)扭秤装置把微小力转变成力矩来反映 (2)扭转角度(微小形变)通过光标的移动来反映 思考讨论1.既然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周围物体的引力? 为什么说万有引力具有宏观性? 计算:两个质量为60kg,相距1m的物体之间的引力? 解: =2.4012×10-7N 此力不到一粒芝麻重的几千分之一所以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计算:太阳的质量为M=2.0×1030kg,地球质量为m=6.0×1024kg,日地之间的距离为R=1.5×1011m请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又是多大呢? =3.5×1022N 太阳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的大小能竟能拉断直径为9000km的钢柱,非常巨大 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质量巨大的星球间或天体与附近的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实际的物理意义所以说万有引力还具有宏观性。 思考讨论2:一个篮球的质量为 0.6 kg,它所受的重力有多大?试估算操场上相距 0.5 m 的两个篮球之间的万有引力。 解:G=mg=0.6×9.8N=5.88N ≈9.6×10-11 两个篮球万有引力非常小,人们根本无法察觉到,所以万有引力具有宏观性。 2、引力常量物理意义:引力常量在数值上等于两个质量都是1 kg的质点相距1 m时的相互吸引力。 3、引力常量测定的意义 (1)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通过改变小球的质量和距离,得到了G的数值,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2)引力常量的确定使万有引力定律能够进行定量的计算,显示出真正的实用价值。 科学漫步 牛顿的科学生涯 阅读回答下面问题: 1、简述牛顿的科学生涯。 2、说一说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科学方法是什么? 3、在科学研究方面我们应该学习牛顿的哪些品质? 三、课堂练习(课后习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更深入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及掌握了解决万有引力有关问题的技巧和思路板书设计:第二节 万有引力定律 一、万有引力定律 二、引力常量的测定 三、课堂练习作业布置(分层) 课后作业: 课本P54-3 课前预习:预习课后反思 亮点: 不足: 整改措施:备课组长/教研组长签字(盖章)教研室签字(盖章)教学校长签字(盖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