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体式,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2.多角度探究诗歌主题,引导学生增强文本解读能力。教学课时:1课时一、以学导入,创设情境从《关雎》和《蒹葭》导入(多媒体展示,学生共读),至圣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一语道破了学习《诗经》的重要性。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主人公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那求而得之,又会如何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选自《诗经》的《氓》板书课题:诗·风·氓二、以题发问,了解《诗经》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老师板书的课题与教材有何不同?我为什么这样写?备答:多出“诗”和“风”,告诉学生本诗出自于《诗经》中的“卫风”。学生齐读课后注释1,了解《诗经》体式。重点:诗三百 诗经六义 四言诗三、初读诗歌,把握字词(自读)找出诗歌中读音与今天不大相同的一些字,说说意思。备答:氓:民,指诗歌中的男主人公。匪:通“非”,不是。将:愿、请。于:通“吁”说:通“脱”,脱离,脱身。渐:溅湿、浸湿。四、再读诗歌,把握形象(齐读)1.这首诗歌是以谁的口吻写的?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女子被一个男子氓追求,结为夫妻,可后来,尽管自己日夜操劳,勤俭持家,最终还是被丈夫抛弃的故事。板书:恋爱——婚变——决绝板书:氓 女2.这首诗歌中有一个句子,直接对婚后的男女主人公的行为进行了对比,是哪个句子?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板书:不爽 贰行4.请依托诗歌中的语句,看看这名女子是怎样的形象。学生结合诗句总结归纳:敢爱敢恨、善良、漂亮(比兴手法)、勤劳、刚烈。多媒体显示:“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诗集传》5.如此温柔善良、勤俭持家的女子,却被男子抛弃。家人对她的态度如何呢?咥其笑矣家人因何而笑?①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多媒体显示: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礼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隙相窥,逾墙而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不被认可②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自媒之女,丑而不信。——《管子》自作主张③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礼记》带走财物④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沉溺爱情、甘守清贫多媒体显示:盖以私许之,初不自重,卒被人轻,旁观其事,诚足齿冷——钱钟书这样看来,女子的爱情以悲剧告终,原因很简单:遇人不淑,迷失自我。通过我们的学习啊,一个有着美好的品德却遭丈夫抛弃的弃妇形象便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从这一点上来看,这是一首弃妇诗。但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有“刺时诗”“逐臣诗”之说。出示:《氓》,刺(讽刺)时也。(卫)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背弃。故序其事以风(教化)焉。”出示:弃妇诗完全可以映射到君臣关系当中,在婚姻生活中女性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男人因占有主导地位而专横地可以决定女性的命运。我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这两种说法有没有合理之处,说说理由。(学生发表观点)其实,《氓》从久远的过去唱到今天,不同时代、不同性别、不同身份的人对它的解读也不尽相同,但我想,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今天,我们阅读一首古诗,绝不仅仅在于求得理解的一致,而在于充分挖掘作品的最大价值,养成对生命感发的一种共鸣。下去之后,请同学们对比阅读《谷风》和《氓》,比较二者中的女性形象有何异同。下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