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共4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共4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生产工具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是反映生产力性质的标志。
劳作方式
泛指劳动方式,包含劳动者和劳动工具,又包括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变革过程中,劳动人民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学习目标:
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目录



“利其器”——农业工具的变化
“制其器”——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用其器”——劳作方式的发展
大量劳动实践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走进教材
知识点一 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
(1)材质: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2)石器:旧石器时代的制作方法以________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________。
(3)青铜器: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青铜铸造的________数量有限。
(4)铁质农具
①赫梯人:率先掌握了________技术。随着熔炉的进步,铁器大量出现。
②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________制作的农具。
打击
磨制
农具
冶铁
灌钢法
2.灌溉工具
(1)分布:世界许多文明地区都发明了灌溉工具。
(2)发展演变
3.畜牧业工具:古人用________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时期 成就
原始社会末期 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________灌溉
东汉末期 已出现________
三国时期 马钧革新翻车,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
唐朝 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汲水
翻车
圈厩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石、木、蚌(耒耜)
原始社会
新石器晚期
青铜器农具
(数量有限)
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小亚细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
南北朝时期
铁农具广泛使用于农业生产
出现灌钢法
制作的农具
非金属时代
金石并用时代
铁器时代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问题:耕作工具演变的特点?
铁犁牛耕
刀耕火种
人们先以石斧、石刀砍伐地面上的植物,用火焚烧,把草木灰当做肥料,再在土地上耕种农作物,这就是刀耕火种。
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犁耕出现。此后犁耕技术不断进步,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材质变化:石——青铜——铁
动力变化:人力到畜力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二)灌溉工具的变化
灌溉工具进步简表 时 期 工 具 其他
原始社会
东汉末年
唐代
陶器
利用杠杆原理
翻车
三国时期广泛使用
筒车
借助水力
陶器
翻车(马钧改进)
筒车
桔槔
高转筒车
问题:灌溉工具的变化趋势?
①灌溉装置日益复杂
②从人力到自然力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三)畜牧业工具的变化
1、捕捉、驯化工具
弓箭、网、马鞍等
2、驯养条件
马槽、圈、厩等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问题探究:请思考材料反映的是哪两种生产工具的发明,生产工具的发明是怎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
材料二:杜甫在田园诗《春水》中写道: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己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材料一: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 执……其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曲辕犁
筒车
提高了农业的生产力,使得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和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提高了灌溉效率,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耕作工具 灌溉工具 畜牧
中国 原始社会 ①旧石器 ②新石器 ③新石器晚期 ——小件青铜器 陶器
先秦 ①有限青铜农具 ②战国铁农具推广 杠杆原理 秦汉 —— 明清 南北朝——灌钢法 唐朝——曲辕犁 (标志步犁定型) ①东汉末—翻车 ②唐朝——筒车 世界 ①青铜农具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 ②小亚细亚率先冶铁 古埃及 ——杠杆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概括人类农业工具变化的史实,并完成表格
一、“利其器”——农业工具的变化
马厩
猪圈
一、“利其器”——农业工具的变化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 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铁犁牛耕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对社会转型的作用。
(1)历程
①春秋末期,人们已开始用牛耕地。
②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
③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2)作用
①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②开垦荒地、私田增多、各国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井田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③诸侯争霸割据、各国变法,宗法分封制破环到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④出现百家争鸣;制定成文法。
知识点二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1)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2)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使用________。
(3)汉代: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使用________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4)元代以后:纺织机成为________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陶纺轮
提花机
农耕家庭
2.制陶工具
(1)主要工具:包括坯车、匣钵、________等。
(2)发展演变
时期 技术革新
最初 人们用________的方式来制造陶器
新石器时 代晚期 许多地区都采用________来制坯
南朝时 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唐宋时期 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________
支钉
泥条盘筑
坯车
支钉
3.冶金工具
(1)地位:冶炼金属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2)小型金属器具:古人用________金属原料的方式制作小型金属器具,工具包括土炉、锤、锉等。
(3)大型金属器具:采取铸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属器具,工具包括把金属熔化成液体的________、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等。
(4)考古实证:考古学家在中国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________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铁农具的范。
锻打
坩埚
青铜器
二、“制其器”——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纺织 陶瓷 冶炼
中国 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骨针 新石器晚期—陶纺轮 泥条盘筑 新石器晚期—坯车 新石器晚期
——冶铜
先秦 西周晚期——冶铁
秦汉 — 明清 汉朝——纺车、提花机 元朝——纺织机成为必备 南朝——匣钵 唐宋——支钉 东汉——水排
南北朝——灌钢法
世界 纺车 小亚细亚率先掌握冶铁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概括人类手工业发展的史实,并完成表格
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经营 形态 出现 时间 生产经营 模式 产品及 流向 流通 方式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民营 手工业
家庭 手工业
西周
春秋
战国
春秋
战国
政府直接
经营,集
中的大作
坊生产。
民间私人
经营
家庭副业
官府专用

皇帝私用
民间消费
的产品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不在市场流通
主要在市场流通
剩余部分出售
明中叶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最高水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明中叶后,在一些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孕育雇佣劳动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稳
定的重要因素,
到近代破产。
【知识拓展】
二、“制其器”——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二、“制其器”——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材料1: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
—— 《礼记·曲礼》
材料2:(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 《管子·小匡》
材料3: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弱下去。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有哪些特点。
分工细密
技术水平高
经营规模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国家扶持;
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工匠劳动积极性低。
知识点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
1.农业——家庭式劳作与庄园式劳作
(1)家庭式劳作方式
地位 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在各区域文明中普遍存在
背景 随着________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表现 ①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________生产模式
②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铁犁牛耕
男耕女织
(2)庄园式劳作
内容 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中进行大规模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典例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____________
②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庄园中服劳役
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________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奴隶制庄园
坞堡
2.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
(1)类型: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和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________作坊。
(2)特征: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________进行管理。
官营
登记造册
启思助学?
1.【特别提醒】 青铜时代的石具
夏、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但是由于青铜农具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一)农业劳作方式
时期 劳作方式 特点
商周时期 集体劳作 生产力水平低,工具简单,实行土地国有制并且大家集体劳动
2.【名师指津】 教材P20“思考点”:
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
提示: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扩大了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3.【思维拓展】 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
生产工具是反映生产力性质的综合性标志,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生产工具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一)农业劳作方式
劳作方式 特点 代表
家庭式 劳作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式劳作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正是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出现了,增多了,才产生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剥削制度,才可能由奴隶制生产关系过渡到封建生产关系。
——熊懿求《论生产工具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中的主要决定作用》
问题: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为什么会从集体转向家庭?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一)农业劳作方式
劳作方式 特点 代表
庄园式 劳作
①生产力不够发达;
②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
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
④劳动者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罗马共和国的奴隶制庄园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
中国魏晋时期的坞堡(田庄)
青瓷坞堡
三国时期的青瓷坞堡, 1986 年出土于黄陂滠口镇,是一件能充分反映当时地主庄园经济缩影的典型器物。长方形。由围墙、前门楼、四隅角楼、左右厢房和四个盖钵式谷仓组成。门楼内站立一个武士俑,周边一圈有回廊栏板。
问题:小农经济的特点?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落后性:精耕细作,生产规模小
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一)农业劳作方式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二)手工业劳作方式
经营形态 出现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 西周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素称发达,领先世界。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一般不在市场流通 直到明代前期一直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占主导地位。
私营 春秋战国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之后占据主导地位,出现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 春秋战国 农户的副业 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稳定了小农经济;
近代逐渐破产。
集体
个体
个体
5.【学术情境】 汉代手工业的发展
2012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4部汉代蜀锦织机模型,结构复杂精巧,一些部件上还残存有丝线和染料。织机四周散落有不同身姿和书写有不同铭文的十多件彩绘木俑。
思考:这些出土织机说明了当时手工业发展有什么特点?
提示:陶俑或许代表了不同工种或者工序。
6.【社会情境】 战国铁范出土
铁范是一种永久性铸型。1953年河北兴隆战国冶铸遗址出土一批铁范共四十副,八十七件,总重190公斤,其中60%为农具范。此外,河北磁县也有战国铁范出土。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
提示:我国古代冶铁技术先进,战国时期铁农具已广泛使用。
8.【名师指津】 教材P22“学思之窗”:
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农业家庭式劳作下,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9.【社会情境】 庄园式劳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驱使庄户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使唤他们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
思考:这说明了当时经济发展的哪一特点?
提示: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历史解释]——中国古代农具材质的重大变革
(1)新石器时代,人们最初用以制作农具的材料是石、木、骨、蚌等,以石器为主。石斧和点种棒曾经是原始农业的全部农具。后来出现了耒耜等翻土工具和石刀、石镰等收割工具。
(2)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农具开始出现,但总体数量较少,其数量和质量远远没有达到左右农业发展的程度。
(3)战国秦汉时期,伴随着冶铁技术(生铁冶炼和铸铁柔化技术)的进步,铁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唐宋时期,由于炒钢技术和灌钢法的进步,逐渐推广使用钢刃熟铁工具。明代中期由于“生铁淋口”技术的发展,“擦生”铁农具推广使用。
[唯物史观]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工具的变化特点及影响
特点 ①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
②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
③从使用的动力上看: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
④从农具种类上看: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
影响 ①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推动农业耕作方式由集体耕作向家庭耕作的转变。
③使精耕细作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方式。
④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历史解释]——古代社会劳作方式及成因
(1)各文明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仅凭个人力量难以保证生存需要,因此各地基本都采用集体耕作方式,尤其是在奴隶制社会时期,莫不如此。
(2)伴随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先进农具的使用尤其是铁犁牛耕的推广,使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日益普遍。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希腊、罗马则于氏族部落解体以后,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3)农业庄园式劳作,是指奴隶或农奴在固定庄园的集体耕作,比如国外存在于罗马共和国晚期,后来演变为欧洲的庄园经济。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的坞堡经济模式,带有集体劳作色彩,自给自足,封建割据色彩浓厚。
(4)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手工业作坊式劳作作为农业的补充,出现很早,民营和官营手工业两种形式并存,其加工工艺以内部传承为主,封闭性很强,但须接受政府监管。
[唯物史观] 农业家庭式劳作的利与弊
(1)利:农业家庭式劳作能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①家庭式劳作下的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有利于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提高社会生产力。
②农业家庭式劳作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促进了“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的形成,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革,推动社会前进。
③农业家庭式劳作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的,随着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的日渐普及,社会的户数也随之增多,国家的税收也随之增多。
(2)弊: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①农业家庭式劳作的经营规模很小。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常破产流亡,十分脆弱。
②农业家庭式劳作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工,到明清之际更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课堂小结】人 类 社 会 发 展 轨 迹新石器时代中期史前时代刀耕火种铁器牛耕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石器锄耕春秋战国集体劳动个体劳动[必备术语]
1.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2.农业生产工具中,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格外重要,它们的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精耕细作;扩大农耕区域,加速对土地的开发利用。
3.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4.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是古代重要的劳作方式。
5.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在各区域文明中很普遍。
1.[2022·湖南省名校高二联考]耕耙耱技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的碎土保湿的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左图古代和右图当代的耕耙耱技术,这说明了耕耙耱技术(  )
A.操作的原理延续至今
B.引领现代化农业革新
C.劳作实用性大大增强
D.对农业生产无甚作用
答案:A
2.[2022·浙江省湖州市高二模拟]西汉《盐铁论·水旱》记载:“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间,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五谷新弊易货,或时貰(赊欠),民不弃作业,置田器,各得所欲。”据此可知(  )
A.铁犁牛耕在汉朝开始推广
B.手工业品工艺高超而深受农民欢迎
C.铁匠与农民结合形成良好的供需关系
D.官营手工业作坊是冶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答案:C
3.[2022·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二期末]“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后“挂齿”引申为“重要的事物”;“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这些成语的由来折射出古代中国(  )
A.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B.士大夫精通纺织技术
C.民营纺织生产效率高
D.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
答案: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