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4愚公移山》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2.思维发展与提升:独立完成课下文言字词的理解和积累。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愚公的形象,理解课文寓意。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学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从而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愚公的形象,理解课文寓意。教学难点: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学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从而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三、教学设想本文是部本编八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的文章。文章《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一则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故事通过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一家人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征服自然的理想。本课旨在通过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积累文言词汇。让学生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解析能力。并通过品读文中的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创设场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第一课学习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报道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气势恢宏;国名党自认为西部据点防守是最强、坚不可摧的,但我西路军顺利攻破了敌人的封锁取得了胜利,请问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是如何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2.背景资料。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列子》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3.知识链接。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三、读通全文,疏通文意。1.读准字音:箕畚(jī běn) 孀妻(shuānɡ) 智叟(sǒu) 亡以应(wú) 厝(cuò) 雍(yōnɡ)2.通假字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3.古今异义指曾诸荷虽4.一词多义且焉方5.重点虚词①“之”的用法A.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C.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D.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②“而”的用法A.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B.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C.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③“其”的用法A.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他”:惧其不已也B.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6.词类活用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朝)帝感其诚(被……感动,被动用法)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7.特殊句式①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②倒装句A.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正常的语序:汝之不惠,甚矣)B.宾语前置:何苦而不平?(正常的语序:苦何而不平)C.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正常的语序: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③省略句A.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B.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是针对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进行讲授,圈注疑难点,适当分析。弄清楚课文讲述的故事内容。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抽查字词的意思,试背课文。二、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基础的字词和文章的大概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深入课文内容,来看看这篇寓言到底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我们从中又可以学到人物的什么精神。三、品读移山之难(一)故事背景梳理1.愚公移的是怎样的山?原文是怎么说的?“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方——古今异义的字。提醒积累。朗读描绘出高山,注意重音。2.那我们的愚公多大年纪了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3.他为什么要移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二)精读愚公妻和智叟语言,比较两人态度,侧面体会移山之难。一个垂垂老矣的人,想移走“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大山,愚公是有点没认清现实。文中有两个人也如此觉得。(屏显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1.自由读,结合句中的词语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一事态度是否一样?(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提示关注文字本身的意思和句子的语气语调,以及特殊的句式,借此分析人物的心理。)明确:妻子是关心,真正的疑惑;智叟是质疑。(演读)通过比较,理解了人物的心理,给朗读增加感情。2.移山还有什么样的困难?(组内交流)预设:人少、器陋、路远……3.移山困难重重,最后移山的结果呢?明确:“帝感其诚”,故移走二山。四、悟读愚公之“愚”(一)聚焦愚公语言,分析愚公品质天帝被愚公的什么感动了呢?1.聚焦到愚公的话语,他说了什么?谁能读一下?“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这一句话是在什么时候说的?预设:聚室而谋的时候。(屏显比读句子,师读)从两句话的对比中看出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交流)预设:慈祥的人、开明的人预设:有领导力、号召力的人。于是,愚公在众人支持下开始行动,一起读: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有号召力的人果然不是自私自利的人,他移山时邻居也来帮助。将近九十岁的老人决心“毕力平险”,竭尽全力带子孙移山,这是一种什么精神?预设:利他、勇敢、敢想敢做、坚定、能吃苦、敢作为(二)比读智叟和愚公的话,分析人物心理1.进一步认识愚公。他的第二句话什么时候说的?(屏显愚公的话)预设:在反驳智叟的时候说的。(屏显智叟和愚公的话,及问题)2.和同桌一起,通过推敲句中的词语,体会下人物心理,试着演读,请最有表现力的一组上台来展示。3.(采访表演者)智叟,你为什么觉得愚公很不聪明呢?愚公,智叟觉得如此困难的事,你为什么觉得一定能成功呢?4.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你觉得愚公还具有什么样的精神?预设:目光长远、不畏困难5.从愚公的语言,悟出愚公的精神,那他这段反驳的话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出坚定)此时,你觉得愚公还愚吗?(三)愚公移山在《列子》中显示的道理1.愚公移山的故事始记载于战国前期思想家列御寇编撰的《列子》。在《列子·汤问》中,作者先列举了许许多多的事物,来论证大和小的问题。然后是愚公移山的故事,接着是夸父逐日的故事。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总结一下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人物:愚公行为:移山方式: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结果:成功人小,困难大。这人和山的力量对比会永远如此吗?在原著中,《列子》想通过愚公移山,还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愚公移山告诉我们(生齐读“《愚公移山》告诉我们,面对移山这样的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除了坚持不懈的努力,更要保持不急不躁的心态,一点一点地去做,也许,大和小之间力量的对比,就会慢慢改变”。)补充愚公精神:不急不躁 以小胜大列子属于道家学派,愚公移山的故事,体现了道家的一些基本思想——柔弱胜刚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五、理解寓意、学习精神。1.这是一则寓言故事,用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这同时又是一则神话故事,因为故事是用神话来结尾的。你认为,作者用神话来结尾,是想借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怎样的道理?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作者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而作者也正是借这样的故事来告诉大家:作者也知道现实中很难实现“移山”,但作者认为愚公精神感天动地,是伟大的,是值得肯定和赞美的。在面对不可战胜的困难时,我们要学习愚公精神——勇敢出发,坚定信念,坚持斗争。2.班级拟开展以“愚公移山精神是否过时”为主题的辩论会,请你针对反方的观点,代表正方发言辩论。反方:我方认为愚公移山精神过时了。科学发展到今天,很多问题我们都可以用现代化的手段去解决,根本用不着这种移山精神。愚公移山这种行为太浪费人力物力了。正方:我方认为愚公移山精神不过时。愚公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并且有坚持不懈的恒心与不畏艰难的勇气。今天,科学虽然发展了,但在前行的路上,我们还会遇到各种“拦路虎”,这就需要我们有不怕困难、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胆量,有持之以恒、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所以愚公移山精神是不会过时的,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结束语:愚公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的宝贵财富。这种精神从远古走来,扎根于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血脉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现在,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将会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新时代的我们,将继续书写愚公精神的传奇,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本节课无论得与失,都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提高机会。从整节课的节奏来看,预习检查部分落实了一些重点字词,后面愚公形象分析那里也有字词的讲解,但部分重合,仍显细碎。同时,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控存在前松后紧的情况,对于第四部分寓意的讲解留下了比较少的空间。如果要进行改进的话,需要减少课堂碎问随答的时间,整体把控好课堂容量,在情结梳理上提高效率,比如采用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的方式会更让同学们接受。当然,整节课朗诵的部分还是少了些,需要加强文言文的诵读和语感的培养。最后,想说的是语文教学起点是学生,终点也应该是学生,教师心中始终要以这一点为基本遵循。在教研中不断吸收其他人的长处,优化课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