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蜀道难》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蜀道难》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3.1《蜀道难》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出”字使用绝妙,含义丰富。青山原是静止的,怎能“出”呢?此两句用“出”字写出了青山的动态美,更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和想象,_____________,从而衬托出行船之人在特定环境之中豪放畅快的情感,为此诗增添了无限的情趣与韵味。
A.在行船中使人产生仿佛突然看到青山的感觉
B.仿佛突然看到青山的感觉使人在行船中产生
C.使人产生仿佛在行船中突然看到青山的感觉
D.使人突然看到青山的感觉仿佛在行船中产生
二、选择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愁空山
A.砯崖转石万壑雷
B.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问君西游何时还
D.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3.对下列句子中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险也如此 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
B.胡为乎来哉 乎:语助词,无义。
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嗟 :叹词,无意义。
三、情景默写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有仁德的句子是“ , ”。
(2)《过秦论》中,贾谊极写的陈涉兵微势弱却能振臂一挥,令“ , ”,山东豪杰最终推翻强秦一事,发人深思。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 , ”两句,写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词人对此颇为沉痛。
(4)《韩非子》中说“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指出要赏罚分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也说“ , ”,劝谏唐太宗不要随意赏罚。
(5)《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竭力搜刮财物却又不珍惜的句子是:“ , ?”
(6)后唐庄宗李存勖取得天下后,骄奢淫逸,重用伶官,荒废朝政,最后众叛亲离、士卒离散。《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 , ”两句再现了当时君臣相泣的情景。
(7)姚鼐的《登泰山记》中,“ ”写在泰山顶上等待日出时风雪交加的场景,“ ”则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云雾弥漫的景象。
(8)在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一)》,中“ , ”两句可以看出诗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回归田园,持守他愚拙的本性。
(9)李白笔下的山雄伟高峻,气势磅礴,如《蜀道难》中“ ”一句以夸张手法写山离天之近极言群峰之高,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一句极言天姥山高与天齐。
(10)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多次写到“月”,送别时用“ ”一句借月抒发别情,听完音乐后用“ ”一句借月表达感受。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条理的句子是:“ , 。”
(2)《过秦论》中,“ , ”两句写陈涉高举义旗之后,天下人纷纷响应,蜂拥而至。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庄宗之父用三箭向儿子明其志的句子是:“ , 。”
(4)《燕歌行》中,描写汉军被围后长期征战的士兵想象家中妻子悲苦断肠,自己只能徒然回首的句子:“ , 。”
(5)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无限怅惘的句子是:“ , 。”
(6)《书愤》中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的句子是:“ , 。”
(7)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 , ”,这也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8)李白《蜀道难》中体现山峰连绵不断并且高耸入云、衬托绝壁之险峻的两句是“ , ”。
(9)《礼运》中两句“ , ”,可以作为当代选用人才、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借鉴。
(10)在《黄冈竹楼记》中,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冬季在竹楼所闻的句子是:“ , 。”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审美对象与自然禀赋的山水,历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滋养与资源。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时间,在山腰又住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待要画时,和盘托出。一画之中,山脚与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谓的“高远、深远、平远”。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草木一例相看,烟云山壑腾挪反转。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饱游而饫看,游目而骋怀。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形成“心与物游”的存在。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我在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裏着,宁静而悠远,峻拔而生机勃勃。这是早春即将来临之时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苏醒,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天的消息。
看着这幅画,如行游在山下山上、山前山后的风景之中。我们可以在这些景色中与天地相往来,这就是中国绘画,这就是中国山水。不是在我们眼前打开一个镜头,而是使我们的身体在这里穿梭往还,使我们的心在这里吐纳元气。这就是与西方绘画和摄影作品全然不同的中国绘画。
在这些生动苍润的描画之中,我们还感受到了笔和墨的美,这种美最能体现山水的形神。正是这种“戏墨”的方法最自由也最有效地把我们带入对“象”的体察之中。“象”既不是自然对象,亦非纯然意识里的心象,而是在自然对象与纯然意识之间的辽阔无际的间性世界。我们在这种“象”的体察中,走进了中国绘画的世界,走进了诗意栖居的世界。中国绘画让我们获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
在宋代,还有一类文人画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大诗人苏轼。苏轼第一个提出了“文人画”术语,以应对画院的专业画家。他写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他在绘画的题写中多次题北宋郭熙的《早春图》道:“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作为诗人,苏轼对绘画强调天机,强调诗心独创,但他并不贬低“艺”的重要性,极重视有道有艺,道艺结合。他写道:“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
宋代著名文学家、画家黄庭坚诗言:“一丘一壑可曳尾。”“曳尾”指《庄子·秋水》中的那只乌龟在泥沼中自乐。一丘一壑,则是寄情山水。人在山水中自足自乐,表现出传统文人尤其是隐居文人的纯粹与高尚。一丘一壑虽有限,却以某种坚固的深度唤起恒远的积极思想,赋予人以自足自乐的充盈,以及“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无名之志。这直接构成了山水世界的无边容量与意涵。
宋韵的根蒂究竟在哪里?南宋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言有尽,意无穷,或者说用有限的言抒发无穷之意,就是宋代诗画要达到的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与评论家所悉心追求的蕴涵。
(摘编自许江《沿着宋画,走入中国山水精神的深处》)
材料二:
山水体现了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能滋养万物,不会因为相争和冲突而破坏自然的和谐有序。水处于卑微的位置,却彰显了上善、至德和圣人的无为而治,水之“道”有益于心性涵养和政治治理。水为天下至柔至弱之物,却能击穿石头等坚硬之物,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南朝宋画家宗炳表示,“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山水以其形质之美更直接鲜明地呈现“道”,使仁者在静观山水之中因悟道而喜悦。这也印证了孔子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按照朱熹的解释,“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事理像水一样变动不居,义理像山那样永恒不变。山水形成一种互补,将变化与恒常融为一体。通过在山水间游走、居住、体悟、静观,人们可参透天地之道、治世之道,成为智者或仁者,抑或兼容两者。
“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山水的自然本性充分体现了“道”和“至德”。水大不可极,深不可测,润泽万物,入于无间;而高山仰止,为万民所瞻。山水最能彰显道的本性,是人悟道的直观对象。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人在山水里通过“回到源头”可取得新的兴发,汲取新的能量和活力,从而解除身心的对立,回到最好状态。
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山水赋德是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性。山水比德也是常见的传统用法,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诗中还进一步由山水兴德,引申出君王要通过修明德性而兴邦安民。《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也以山比德,用南山北山各种草本植物起兴,赞颂具备诸种德性的贤人君子,称其“德音不已”。《诗经》的首篇《关雎》更是借助河流水鸟植物的比兴,歌咏“后妃之德”,“风天下而正夫妇”,使淑女配君子,而进贤思才。君子从起先的“寤寐求之”“辗转反侧”逐渐转变为以琴瑟钟鼓之礼相迎,心性从自然的情爱冲动转向礼仪贤德,使性情和德性获得涵养。山水天地间美好的景、物、人和生生不息的劳作,可激发人不断完善自身,走向道德人生。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家打破了观察事物的局限,运用“高远、深远、平远”三种眼光描画山水景物,将之化入胸襟。
B.山水的谛视者超越瞬时感受的意念,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中,构成完整世界图景。
C.“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体现了苏轼对道艺结合的重视,是对贬低“艺”的画院画家的回应。
D.山水具有形质之美,两者可以形成一种互补,将永恒不变的义理与变动不居的事理融为一体,能够直接而鲜明地呈现“道”。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列举了文人画家苏轼和黄庭坚的画论主张,二人强调山水画要表达自己的精神境界,都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B.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组合逻辑,中国山水文明的最大特色是两极“配对”,以此彰显道的本性,让人从直观的山水中悟得“道”。
C.水虽处卑微却能滋养万物,不会因为相争和冲突而破坏自然的和谐有序,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可见,水中有天道。
D.材料二列举并分析了《诗经》中《泮水》《南山有台》《关雎》等三首诗,说明中国山水文明自古就有山水比德、山水兴德的特质。
8.根据选项内容,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春夜宴桃李园图》:仇英用工笔描绘文人们“开琼宴”“坐花”“飞羽觞”的情景,生动精致。
B.《蜀道难》:诗人将蜀道高峻之山、险恶之水纳于心中,形于笔端,表达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C.《枯木怪石图》:枯木怪石无定形,利于放笔造形,以发泄胸中盘郁,以求英风劲气逼人。
D.《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在对山水之景的描写中,寄寓了对现代文明及个人存在意义的思考。
9.两则材料同以山水为论述对象,但论述目的并不相同,试简要说明。
10.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将举行主题为“宋韵今辉,山水精神”的艺术特展,如果聘请你作为这次艺术特展的解说员,请你结合材料一列出解说要点。
五、句子默写
11.(1) ,以手抚膺坐长叹。
(2)问君西游何时还? 。
(3) ,愁空山。
(4)连峰去天不盈尺, 。
(5)飞湍瀑流争喧豗, 。
(6)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B.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C.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D.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横绝峨眉巅”与“绝袖”(《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B.“青泥何盘盘”与“为之奈何”(《鸿门宴》两句中的“何”字含义不同。
C.“连峰去天不盈尺”与“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去”字含义相同。
D.“锦城虽云乐”与“虽趣舍万殊”(《兰亭集序》)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这首诗诗人展开丰富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节选自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书 李白传》)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17.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B.华阴:作为县名,因在“五岳”中的西岳华山的北麓而得名。阴:是指山的南面。
C.翰林:文中“不知翰林至此”,此处“翰林”,是指李白在翰林院中曾任供奉一职,其主要任务是宴饮陪侍皇帝并写应和诗文聊以娱乐。
D.辟:由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天赋异禀,连出生都颇富神秘色彩。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他十岁时就通晓五经,曾梦见笔头生花,此后即才华横溢。
B.贺知章对李白曾有知遇之恩。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
C.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有难,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D.李白天性崇尚自由。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19.把文中划横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2)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
七、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汶马高速上的年轻人
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公路,是四川连接西藏、青海、新疆的一条重要的交通大动脉。去公路建设工地采访,第一站是鹧鸪山隧道。
鹧鸪山,四川进藏的第一座大山,地处断层破碎带,地质条件异常复杂,世界上高海拔地带筑路、架桥、修隧道所面临的棘手难题,几乎都集中在这里。因而,公路建设者付出的艰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小姚在隧道口等着我们。这是个中等身材的年轻人,结实、微胖,口才不错,介绍鹧鸪山隧道建设情况时眉飞色舞,如数家珍。但我问及他个人的情况时,他却一下子就腼腆了,只说他老家是三门峡市,大学毕业后应聘到铁路隧道公司。我加了他微信,看到他在大山腹地工地上拍的照片:一身泥水和油污,脸也是花的,鼻孔里塞满泥垢。小姚负责质量安全,工人们打炮眼,他必须在灰尘和噪声中盯着,一盯就是一两个小时,直到炮眼打完,细细数了数量他才能离开。被泥水、汗水浸泡的工作服穿在身上很沉重,体感极不舒服。
“想过打退堂鼓吗?”
“想过多少次了,但都没走到那一步。苦事难事总得有人干吧。再说,我如果走了,哪里会遇到招弟呢?”
招弟是小姚的女友,漂亮而活泼。在工地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女孩子很少。按小姚的说法,他打动了这个女孩的芳心,而女孩又拴住了他的心。说这话时,小姚面有喜色,一副很有成就感的样子。
当然,更大的成就感是他负责的这段高速公路的桥梁、隧道、路基都经得起严格的质量测评。
见到大壮,是在狮子坪特长隧道工地。名如其人,这是个壮实的年轻人,三十岁时来到汶马公司,已经干了六年。
说起最初隧道的工程测量,他情绪一下激动起来:“李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比他体会更深刻。”荒凉的大山是没有路的,他与同伴只能在向导的带领下,艰难爬行于陡坡悬崖,在荆棘和杂草中观察测量,近距离获取第一手资料,寻找最佳的施工点位。一次,在山中干活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要走下山已经不可能了,他们就靠一瓶矿泉水和几个面包充饥解渴。夜里极寒,便找来干柴生火取暖。在微弱的火光下,他开始挑身上的刺——白天在荆棘丛中穿行,脸上和四肢都扎进了不少小刺,到了晚上便疼痛不止。他们就相互挑刺,一共挑出了一百多根。困苦之时,他想得最多的是妻子孩子,内心充满了愧疚——女儿出生,他没有回去;女儿的第一个生日,也没有回去。作为工段负责人,他实在是脱不开身。
大壮说他有一个愿望:汶马高速全面通车后,带着妻子孩子,在路上自驾跑一个来回,让他们看看自己参与创造的桥隧奇迹,也看看自己劳动的价值。
讲述这些的时候,大壮的眼眶一直是湿润的。壮汉流泪,自然是情到深处了。
我在生活区遇到了老刘。所谓生活区,其实就是在一个地势相对低矮、坡度相对较小的山腰,开辟出一片平地,搭建了几排板房,作为食堂和职工宿舍。老刘还不到三十岁,被大家叫“老刘”,是因为他已经结婚生子。他的家是我见过的最小的家,只有五六平方米,安下一张床、一张桌,就没有多少空间了。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一家三口生活了好几个年头。公路开建之初,新婚不久的小夫妻就来到这里做工,老刘是隧道工作面的掘进工,妻子在生活区做服务工作。
五年前在附近一个乡镇卫生院出生的女儿,迄今还没有见过爷爷奶奶——他们到工地后就再没回过大巴山里的老家。这条路处于地震带,塌方、泥石流经常发生,严重影响施工进度,为确保工期,就得加班加点地干,一年半载走不出鹧鸪山区是常有的事。每年春节还是放假的,但老刘一家仍然没有回去,他们得留下来看守工地。老刘说:“我成家了,好歹是一家人在一起,让那些‘单身汉’回去和父母妻儿团年吧。”
我鼻子有点发酸。老刘反倒乐哈哈地宽慰我:“没事没事,习惯了,再说还有加班工资可领。等这条路修通了就送孩子回去上学,再陪父母亲来走走这条路,去康定溜溜的城,去跑马溜溜的山。
在汶马高速公路沿线,我在墙报上、在自拍的视频中、在人们手机的相册里,看到最多的物体是一艘船,一艘橙红色的铁壳船。它是一群年轻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为了从河上把庞大的施工设备运送到对岸,自己设计制造的。这是一条功绩赫赫的船,人们称它为“汶马青年号”。
汶马高速公路的建设者大多是年轻人,他们都是“汶马青年号”的船员。今天,这艘青春船,正在一往无前,乘风破浪……
2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采访小姚时,小姚由开始的眉飞色舞到后来的一下子变得腼腆,这一表情变化突出了小姚内心的波动。
B.大壮说起最初隧道的工程测量,情绪变得激动起来。是因为他对测量工作中遇到的艰苦和困难感受太深。
C.文中大壮和老刘都提到了路修成通车后,到这条路上走一回,表明了两人对于这条洒满了自己汗水的路倾注了感情。
D.文章对老刘简陋又狭小的住宿环境的描写。在赞扬主人公精神的同时,批判了工程方对辛勤工作的工人的不体恤。
2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介绍汶马高速及鹧鸪山隧道,既照应了题目,又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B.文章对鹧鸪山地质条件的描写及对困难和艰辛的叙述,为下文塑造人物形象做了铺垫。
C.文章写人叙事有详有略,人物很有代表性,让读者对汶马高速的年轻人群像有一个整体的感受。
D.文章结尾部分写到工程用船“汶马青年号”,并说那是青春之船,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22.汶马高速上的年轻人具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加以简析。
八、微写作
参考答案:
1.C
2.C
3.A
4.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连峰去天不盈尺 天姥连天向天横 别时茫茫江浸月 唯见江心秋月白
5. 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与尔三矢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冬宜密雪 有碎玉声
6.C 7.B 8.C 9.①材料一目的是阐述宋代山水画表达的中国传统山水眼光和蕴含的中国人的山水精神。
②材料二目的是说明自然山水与人之“道”和“德”的内在关联,进而说明中国山水文明对于中国人精神的超越性。 10.①宋代画家用山水眼光观看真山真水,这是他们观察世界、理解自然的感性方式。
②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心与物游,体现了宋画综合谛视的世界观。
③宋代山水画的笔墨之美最能体现山水形神,使人们获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
④宋代山水画的神韵在于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11. 扪参历井仰胁息 畏途巉岩不可攀 又闻子规啼夜月 枯松倒挂倚绝壁 砯崖转石万壑雷 剑阁峥嵘而崔嵬
12.A 13.C 14.D 15.(1)屏住呼吸仰头就可触摸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2)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飞流撞击着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16.B 17.B 18.C 19.(1)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
(2)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被关在浔阳的监狱中。
20.D 21.C 22.①吃苦耐劳。不管是盯数炮眼的小姚,还是从事隧道测量工作的大壮或掘进工老刘,他们三人面对艰苦的工作和恶劣的环境,都能够坚持下来,做好自己的工作。②责任感强。小姚一盯就是一两个小时,直到打完炮眼,细细数了数量才离开;大壮作为工段负责人,女儿出生没回去,女儿的第一个生日也没有回去;老刘为确保工期,经常加班加点地干。③开朗乐观。小姚介绍隧道建设情况时眉飞色舞,如数家珍,对自己的工作富有成就感;大壮希望汶马高速全面通车后带着妻子和孩子开车跑一个来回,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当“我”对老刘的状况有着心酸的感觉时,老刘却乐哈哈地宽慰“我”。④富有牺牲精神。小姚作为一个大学生来到环境艰苦的工地,虽然也曾想离开,但一想到苦事难事总得有人干,就留了下来;大壮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甘冒生命危险,因为脱不开身而错过了女儿的出生和生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