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专题5 微观结构和物质的多样性第一单元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化学 11、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2、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化合价、原子半径等随元素核电荷数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在下列表格中画出核电荷数(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从中你能发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出哪些规律?1 23 4 5 6 7 8 9 1011 12 13 14 15 16 17 18结论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从1→8的周期性变化(H、He除外)。仔细观察下列实验数据,请与同学讨论,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有怎样的变化规律?3~9号 元素 Li(锂) Be(铍) B(硼) C(碳) N(氮) O(氧) F(氟) Ne(氖)原子半径/pm 152 111 88 77 70 66 64 —11~17号元素 Na(钠) Mg(镁) Al(铝) Si(硅) P(磷) S(硫) Cl(氯) Ar(氩)原子半径/pm 186 160 143 117 110 104 99 —提示:(1)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半径的测定依据与其它元素不同,没有可比性。(2)表中数据的单位是pm(皮米),1pm=10-12m。原子半径结论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从大→小的周期性变化(稀有气体元素除外)。仔细观察下图,试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有何关系?如何判断微粒半径的相对大小?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大;【学以致用】试着比较下列原子半径的大小(提示:先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1) Si与C ,P与Cl。微粒半径比较1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除稀有气体)(2) Al、Si、C 、O+14284+17287+624+13283+14284+624+826+15285Si > C ,P > ClAl > Si > C > O微粒半径比较2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交流与讨论1】试着比较:Cl Cl-,Na Na+半径的大小。【交流与讨论2】试着比较:S2-、Cl-、Mg2+、Na+半径的大小。><S2- > Cl- > Na+ > Mg2+原子半径 < 对应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 对应阳离子半径。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16288+17288+1228+1128观察3~10、11~18号元素的化合价,从中你能发现哪些规律?3~10 号元素 Li(锂) Be(铍) B(硼) C(碳) N(氮) O(氧) F(氟) Ne(氖)最高正化合价 最低负化合价 +1 — +2 — +3 — +4 - 4 +5 - 3 — -2 — -1 011~18号元素 Na(钠) Mg(镁) Al(铝) Si(硅) P(磷) S(硫) Cl(氯) Ar(氩)最高正化合价 最低负化合价 +1 — +2 — +3 — +4 -4 +5 -3 +6 -2 +7 -1 0结论3: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价呈现+1 → +7、最低负价呈现-4 → -1的周期性变化。(氧、氟元素无最高正价,金属无负价。)元素 11Na 12Mg 13Al 14Si 15P 16S 17Cl 18Ar核外电子排布主要化合价 +1 +2 +3 +4 -4 +5 -3 +6 -2 +7 -1 0观察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结合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分析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稀有气体除外)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元素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元素性质分为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金属性指的是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非金属性指的是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阅读教材P117“方法导引”,归纳: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1、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①元素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酸或水反应的越剧烈,越容易释放出氢气;②元素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③置换反应,强置弱。(金属活动顺序表)2、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①元素非金属性越强,与H2结合越易结合,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②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③置换反应,强置弱。元素 11Na 12Mg 13Al单质和水(或酸)反应与冷水剧烈反应与沸水反应与水不反应与酸剧烈反应与酸缓慢反应根据下列实验现象探究11~17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变化规律。元素 14Si 15P 16S 17Cl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 高温 磷蒸气 加热 光照爆炸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SiH4 很不稳定 PH3 不稳定 H2S 受热分解 HCl稳定金属性:非金属性:【实验结论】Na > Mg > AlSi < P < S < Cl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分析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解释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稀有气体除外)!稀有气体除外!结论4: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性质呈现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的周期性变化。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 NaOH 强碱 Mg(OH)2 中强碱 Al(OH)3 H4SiO4 极弱酸 H3PO4 中强酸 H2SO4 强酸 HClO4最强酸根据11~17号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强弱的变化规律,预测Al(OH)3可能具有的性质。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实验1】向氢氧化铝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实验2】向氢氧化铝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观察实验现象。白色沉淀逐渐消失氢氧化铝能溶于NaOH溶液中白色沉淀逐渐消失氢氧化铝能溶于稀盐酸中结论:Al(OH)3既能与强酸反应,也能与强碱反应。因此是两性氢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2、从原子序数11依次增加到17,下列所述递变关系中,错误的是( )A、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B、原子半径逐渐增大C、最高正化合价数值逐渐增大D、从硅到氯,最低负化合价从-4到-1B1、随原子序数的递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B、原子半径逐渐增大C、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逐渐增加D、元素的化合价、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能力、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D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Cl酸性比HF强,则非金属性Cl>FB、HClO酸性比H2SO4弱,则非金属性ClC、Cu能从AgNO3溶液中置换出银,则金属性Cu>AgD、Na不能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则金属性NaC分析:A、错误。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高,则元素非金属性越强。而不是比较酸性。B、错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元素非金属性越强。而HClO中的Cl元素不是最高价。C、正确。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强置换弱。D、错误。钠在水溶液中之所以不能置换出铜,是因为钠优先与水反应了,而不是金属性比铜弱。4、下列叙述中能肯定金属A比金属B更活泼的是( )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B、A原子的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C、1 mol A从酸中置换H+生成H2比1 mol B从酸中置换H+生成的H2多D、常温时,A能从水中置换出H2,而B却不能D分析:金属性指的是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判断依据有三种,其中之一就是“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H2的难易”。A、错误。如 Na和 Ca, Na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但金属性较弱。B、错误。如Li和 Al,Al有3个电子层,但金属性较弱。C、错误。比较的是置换出H2的难易程度,而不是置换出H2的多少。D、正确。金属越容易从水中置换出 H2 ,金属性越强!5、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OB、稳定性:PH3>H2S>HClC、酸性:H3PO4D、碱性:Al(OH)3BA、正确。一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微粒半径越大。二看核电荷数: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微粒半径越小。B、错误。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而非金属性: PC、正确。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而非金属性: PD、正确。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而金属性:Al6、R元素形成的化合物RH3,其中R的化合价是其最低负化合价,则R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 )A.RO2 B.RO3 C.R2O5 D.R2O7C7、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YO3,则它们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 )A.XY2 B.X2Y3 C.X3Y2 D.XY分析:标出化合价,根据:元素最高正化合价+|元素最低负化合价|=8 ,可得最高正价为+5,故C选项正确。分析:标出化合价,根据:元素最高正化合价=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和元素最高正化合价+|元素最低负化合价|=8 ,可得X最高正价为+3,Y的最低负价为-2,故B选项正确。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氢氧化铝的制取实验.avi 氢氧化铝的溶解实验.avi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专题5第一单元第1节元素周期律.pptx 钠与水反应实验.avi 镁与水的反应实验2.avi 镁铝与酸的反应.a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