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离骚》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离骚》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1.2《离骚》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文本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体例与《战国策》相同。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均出自《鸿门宴》。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B.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C.“最重要的是,”他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D.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有意无意地,总爱在文学创作中把自己的历史命运,与妇女的命运做着有趣的类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况中国的政治历来就是伦理化了的政治,伦理是政治化了的伦理呢。
①到了汉唐以后,这种浪漫主义的象征便成了一种有意识运用的委婉手法。
②真正的艺术品大概总是多层次、多结构的。
③始作俑者,似乎是楚之屈原,在他的《离骚》里,自誉为美人,把政敌则比作众女。
④把这类作品一概归纳为反封建或对妇女不幸的同情,未免隔了一层。
A.②③①④ B.④③①②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韦应物的五言诗写得好,可是七言绝句《滁州西涧》其实也写得很好。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是写得非常地闲静高远。“独怜幽草涧边生”,这个青草跟这个山涧真的可以说是可爱,而且还可以听到“上有黄鹂深树鸣”,可是一般的大众所追逐的都是声色犬马和功名利禄,不会注重到这样自然的美好的景色,“春潮带雨晚来急”,春潮带着雨声,晚上你听到雨声加上湖水,在山石上流过的声音是很急的,“急”,是雨的急,水流的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那个没有人注意的山野之间的一个渡口的码头,有一只小船,因为今天下大雨所以那个渡船上没有人,于是小船自己就横在涧边了。
一般说起来诗分成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属于感官的感受,我们看见的外界景物就是一种感官上的感受。感官的感受表现的常常是一种情趣,觉得这个景物很美,很有意思,这是人类审美过程中最初的一层感受。第二个层次是感情的感动,就是你有非常真诚的一种感情,给人一种情感上的感动。第三个层次,我以为就是感发的联想。这一类诗是超于写实、超于具体的情事以上,它使你不只是感动,感动以后给你兴发,就是给你一个引申和引发。
那么韦应物的这首《滁州西涧》从外表上看起来,他所写的是写实的景物,可是他没有停止在写实的景物之间,这首诗是很妙的,就是说在景物之间有一种不只是感官上的感受,还有一种言外的感受,有一种情致。就是说他会透过耳目的感受给你某一种心灵上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不是很强烈也不是很具体,这正是韦应物诗的一个特色。
(摘编自叶嘉莹《说中晚唐诗》)
材料二:
就韦诗的整体风格而言,闲雅简淡自是一大特色,但若以此论《滁州西涧》,则犹嫌未足。《滁州西涧》语言堪称简淡,意趣则非闲雅所能尽括。那是貌似闲雅简淡,实则满怀忧愤的格调。韦应物早已送走了血气方刚的青年时代,在写《滁州西涧》时,人世的不平,社会的险恶,宦海的浮沉,理想、抱负、失望、苦闷,一齐兜上心头。 他不再慷慨疾呼、切直倾吐了。他将涌动于心的一切,都用那枝生花妙笔隐含于平淡简古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那里跳动着的其实是一颗并不自甘寂寞而渴求用世的心。 苏东坡说韦诗“寄至味于淡泊”,《滁州西涧》亦然。
历来人们好将韦应物比陶渊明,但注重陶韦诗风相似者多,而深究二人气节相近者少。如陶渊明辞彭泽令千古传为美谈,那韦应物辞栎阳令也是该享令誉的。韦应物自有其不“等陶”处。建中二年,他被任为尚书比部员外郎。接到任命,他立即“摄衣辞田里”,那“华簪耀颓颜”一语,于感慨之中溢露欣喜之色,便是明证。那一段“投迹在田中,日出照茅屋”“时伐南涧竹,夜还沣水东”的闲居岁月,他并不特别留恋难舍。而这,始终是成年后韦应物思想的主流。
(摘编自应德民《伤心人别有怀抱—韦应物〈滁州西涧〉解读》)
材料三:
站在当代文艺理论建设的立场重新审视“诗言志”理念,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首先,今天我们更注重从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的层面来看待“诗言志”。“诗言志”作为贯穿我国长期文艺发展实践的基础命题,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内涵,即它的核心在于指明为什么进行创作以及文艺创作主要传达什么的问题。不论“言志”曾经有着怎样的宗教仪式背景和政治伦理背景,这些都只是我们用来丰富“诗言志”理论的参照。我们当然不能忽略“诗言志”在先秦时期的历史意义,但我们今天需要的不是一个文献上的“诗言志”观念,而是仍然充满理论活力且具有很强实践指引意义的“诗言志”理念,而这必然是与当下的文艺创作活动密切相关的。
其次,要注意到“诗言志”理念的丰富内涵。我们认为,“诗言志”理念要在相关概念群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性、情、志在“诗言志”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三者统一于“诗言志”的理论框架之下。其中,“性”既是情志的产生根源,也是情志活动的底层逻辑,具有根本性,而“情”面对的是当下,是眼前所见所闻所感,具有现实性。“志”是主体对客体以及自身的超越,“志”面向身心之外,指向高远之处,具有超越性。 “志”赋予有限的人生以意义,如果没有“志”,生活只有“眼前的苟且”,人永远束缚于当下的局限性中。“志”,给予了人类孤独面对浩瀚宇宙的勇气,概而言之,对于文艺创作而言,可以说是出于“性”、显于“情”、成于“志”,三者缺一不可。
最后,“诗言志”依然是当今文艺实践的根本追求。“志”是文艺创作的源动力,是文艺创作的主导,也是实现文艺价值的关键。“志”体现的是我们对主客观世界的深度体认,包含着自觉的价值判断,指向的是未来的路径,它是主体意识最强烈的显现。 “志”一旦形成,便有强烈的表达倾向与行动倾向。所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核心在于主体在困顿之中逐渐形成了明确的人生追求,进而借创作来表达内心之志、实现内心之志,“言志”是创作主体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而“情”本身是散乱的,只有在某种“志”的引领下,才能汇聚成可以被表达、被抒发的“情感之流”,才能进入文艺作品之中。
今天,我们不像先秦时期那样强调“志”所代表的政治伦理观念,但“志”所传递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同样是文艺作品必须要承载的重要使命。文艺作品不是仅仅吐露创作者内心之“志”,还要试图提高“志”的层次。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文艺活动都要“言志”,但“言志”至少应该是具有“诗性”追求的文艺作品的核心目标。
(摘编自罗家湘、林天泉《“诗言志”的理论内涵与当代意义》)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相较于五言诗,韦应物的七言诗写得更好,如他的七言绝句《滁州西涧》闲静高远,写景给人一种言外的感受。
B.材料二借用苏东坡“寄至味于淡泊”的说法,认为韦应物将自己不甘寂寞而渴求用世的心隐含于平淡简古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
C.韦应物与陶渊明二人在气节上有一定的相近之处,例如韦应物曾辞栎阳令,而陶渊明曾辞彭泽令。
D.性、情、志在文艺创作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情”具有现实性,面对的是当下,是眼前所见所闻所感。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材料一中,作者借助于阅读《滁州西涧》的丰富感受,证明诗的第三个层次不只使读者感动,感动之后还给读者一种言外的感受。
B.材料二的作者认为《滁州西涧》表面上写的是闲雅简淡的实景,深层次上满怀忧愤的格调,这与材料一的作者的观点有所不同。
C.材料三的作者通过文王、仲尼、屈原、左丘明等事例,论证了传统意义的“诗言志”依然是当今文艺实践的根本追求的观点。
D.用材料三中的观点审视韦应物的诗,可以说,《滁州西涧》表达了一种面向身心之外、指向高远之处、具有超越性的“志”。
6.下列诗句所言之“志”不符合积极用世的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一项是( )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D.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7.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8.某小学的学生正在学《滁州西涧》,假如你是班级的语文老师,你会提供哪些学习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述。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怀王)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眛。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平。三十年,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欢也。太子陵杀赛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姻,所从相亲久矣。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闻下执事。”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昭睢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怀王子子兰劝王行,曰:“奈何绝泰之欢心!”于是往会秦昭王。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蕃臣,不与亢礼。楚怀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不复许秦。秦因留之。
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乃欲立怀王子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缗王谓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 ‘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东国必可得矣。”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为顷襄王。乃告于秦曰:“赖社稷神灵,国有王矣。”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注1】楚太子,名横,当时在秦做人质。【注2】昭睢,楚国的将领。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
B.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
C.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
D.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指道歉,与《唐雎不辱使命》“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中的“谢”意思不同。
B.见,表被动,与“先生有何见教”中的“见”用法不同。
C.亢礼,即“分庭抗礼”,古代宾主相见时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
D.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土、谷是立国之本和立政之基。社稷常用来代指国家。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太子与秦国的大夫斗殴,杀死秦大夫后逃回楚国,秦发兵攻楚,楚怀王惊恐,就派太子到齐国做人质以求和解。
B.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称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既想赴会,又想不去,内心犹豫不决。
C.昭睢与子兰对楚怀王前去秦国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楚怀王还是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会见秦昭王,结果被秦扣留在武关,受到羞辱。
D.昭睢不同意楚国大臣另立怀王庶子为王的主张,就使计策迎回当人质的太子横,立太子横为君。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3.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赞扬其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请简要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两方面价值的。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③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④,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骚人,屈原作《离骚》,故称屈原为骚人;后用来指称风雅文人。糗粮,干粮。②政,即“正”。③肯为,怎肯因为,难道因为。④东篱族,陶渊明酷爱菊花,于宅边东篱下种菊颇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野菊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
B.颔联既写形态又写精神,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C.“在野”是与“在庭”相对的,野菊不会因无人赏识而减去自己的幽香。
D.诗人在匆忙之中遇野菊,折取而观赏,表达了诗人对野菊的哀怜和惋惜。
15.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尾联。
五、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诗和音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风”“雅”“颂”便是根据音乐特点所做的分类。从《诗经》到《楚辞》,以至“律”,诗、词、散曲,它们都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对音乐美的努力追求。白居易《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袁枚《随园诗话》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主张“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 ① ),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继承、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诗歌与音乐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两者( ② ),互为一体。尤其是诗歌中对音乐的( ③ )描写,更保证了音乐与诗歌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因此,“音乐入诗”便成了文人常谈的话题。
(改编于时爱华《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和意义》)
16.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行云流水 触类旁通 精妙
B.风轻云淡 水乳交融 精细
C.风轻云淡 触类旁通 精细
D.行云流水 水乳交融 精妙
17.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使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继承、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B.诗歌传唱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发展、继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C.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发展、继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D.诗歌传唱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使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继承、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8.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或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故名楚辞。《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B.《诗经》又名《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六义”,即指“风”“雅”“颂”“赋”“比”“兴”。
C.古代文人常用“号”命名作品集。如袁枚,号随园,作品集叫《随园诗话》。以此方式命名的作品集还有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归有光的《震川文集》等。
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其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到南北朝期间,儒家独尊的地位被动摇,社会思想自由活跃,各种思想在相互冲击中不断交汇融合。①诗人们围绕着诗歌内容为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可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②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形成及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诗经》中有不少描述男女爱情的诗歌,记载了痴男怨女从 ① 到相知相恋再到婚前的海誓山盟的恋爱过程,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的向往。《离骚》的主题表现为强烈的爱国情愫,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及奸佞和掌权者的排挤压制,屈原宁愿溘逝也不苟延残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短歌行》中,面对天下分裂、割据一方的形势, ② 的曹操慨当以慷,渴盼天下贤才齐聚身边,助他实现一统四海的霸业。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宁愿归隐田园,也不与世俗 ③ 。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20.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① ② ③
参考答案:
1.A
2.B
3.D
4.A 5.C 6.D 7.①首先对《滁州西涧》的好处加以分析;
②然后阐释诗的三个层次;
③最后,点明这首诗属于第三层次。 8.①抓关键字词,读懂诗歌,如“怜”“急”等字的理解;
②从诗的三个层次入手,读出诗歌的景物美以及言外的感受;
③知人论世,体会平淡简古的自然景物背后作者忧愤不平的心;
④把握风格,就整体风格而言,闲雅简淡是韦诗的一大特色;
⑤比较阅读,与风格相近的陶诗作比较阅读;
⑥观照当下,读活诗歌,用古人的“志”激励自己,提升思想境界。
9.B 10.A 11.C 12.(1)大王您不要去,而应派军队守卫好自己(的边境)啊。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相信(不值得相信),它有吞并诸侯的野心。
(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与之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13.①真实地记载了秦楚之争的历史,具有史学价值;②通过多种描写方法,生动刻画了秦昭王、楚怀王等人物形象,具有文学价值。
14.D 15.①化用典故。尾联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来写家菊,陶渊明酷爱菊花,有“采菊东篱下”的诗句,家菊向陶渊明寻求恩宠。②运用了拟人手法。家菊寻求恩宠,野菊冷笑,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了家菊和野菊以人的思想情感,使表达更生动形象。③运用了衬托手法。通过写家菊寻求恩宠,来反衬野菊的高洁脱俗。
16.D 17.B 18.A
19. 诗人们以诗歌内容为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创作出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 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形成及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极大地促进了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 20. 总角之宴 胸怀大志 同流合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