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蜀道难》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蜀道难》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3.1《蜀道难》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情景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通过摹写行人艰难行走的情态,侧面表现蜀道的艰险。
(3)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艰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没有李白
王晓磊
如果没有李白,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似乎并不会受很大的影响,对吗?不过是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文学家而已,多一个少一个无关紧要,和我们普通人的柴米油盐没有什么关系。
的确,没了李白,屈原将少了传人,“饮中八仙”会少了一仙,后世的孩子会少几首启蒙的诗歌,似乎不过如此。
《全唐诗》大概会变薄一点,但也程度有限,不过是四十至五十分之一。名义上,李白是“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诗),但真要从数量上算,他的诗集从规模上说,远远没有半个盛唐这么多。在九百卷《全唐诗》里,李白占据了卷一百六十一至卷一百八十五的篇幅。少了他,也算不得特别伤筋动骨。
没有了李白,中国诗歌的历史会有一点变动,古体诗会更早一点输给格律诗,甚至会提前半个世纪就让出江山。然而,我们普通人也不用关心这些。
不过,我们倒可能会少一些网络用语。比如一度很热门的流行语“你咋不上天呢”,最先是谁说出来的?答案正是李白爷爷:“耐可乘流直上天。”
李白还有没有创造其他的网络热语呢?有的。比如“深藏功与名”,出处是李白的《侠客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如果没有李白的这首诗,香港的金庸也不会写出武侠小说《侠客行》来。非但《侠客行》写不出来,《倚天屠龙记》多半也悬。灭绝师太的这把“倚天剑”,是古人宋玉给取的名,但为这把剑打广告最多、宣传最卖力的,则要数李白:“擢倚天之剑,弯落月之弓”“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不只是香港文艺界要受一些影响,台湾也是。黄安一定不会写出当年唱遍大街小巷、录像馆、台球厅的《新鸳鸯蝴蝶梦》,这首歌就是从李白的一首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里面化用出来的。
没了李白,女孩子们的生活也会受到一些影响。比如美国的化妆品牌Revlon,中文名字不可能叫“露华浓”了。因为它是从李白的诗里来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如果没有李白,中国诗歌江湖的格局会有一番大的变动。
几乎所有大诗人的江湖地位,都可以整体提升一档。李商隐千百年来都被叫“小李”,正是因为前面有“大李”。要是没有李白,他可以扬眉吐气地摘掉“小李”的帽子。王昌龄大概会成为唐代绝句的首席,不用加上“之一”,因为绝句能和他相比的只有李白。至于杜甫,则会成为无可争议的唐诗第一人,也不必再加上那个“之一”。
除此之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会遇到一些表达上的困难。
比如对于从小一起长大的男女朋友,你将没有词来准确形容他们的关系。你不能说他们“青梅竹马”,也不能说他们“两小无猜”,因为这两个词都出自李白的《长干行》。
你也无法形容两个人爱得“刻骨铭心”,因为这个词也是出自李白的文章:“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岂止是无法形容恋人,我们还将难以形容全家数代人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景象,因为“天伦之乐”这个词儿也是李白发明的。出自他的一篇文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杀人如麻”也不会有,这出自李白的《蜀道难》。“惊天动地”也没有了,这是白居易吊李白墓的时候写的诗:“可怜荒陇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没有李白,又怎么会有李白墓,又怎么会有白居易的凭吊诗呢?
扬眉吐气、仙风道骨、一掷千金、一泻千里……要是没有李白,这些成语我们都不会有。此外,蚍蜉撼树、春树暮云、妙笔生花……这些成语也都是和李白有关的,也将统统没有。我们华人连说话都会变得有点困难。
没有了李白,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别的麻烦。
当我们在际遇不好,没能施展本领的时候,将不能鼓励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当我们遭逢了坎坷,也不能说“长风破浪会有时”;当我们和知己好友相聚,开怀畅饮的时候,不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些都是李白的诗句。
那个我们很熟悉的中国,也会变得渐渐模糊起来。我们将不知道黄河之水是从哪里来的,不知道庐山的瀑布有多高,不知道燕山的雪花有多大,不知道蜀道究竟有多难,不知道桃花潭有多深。
白帝城、黄鹤楼、洞庭湖,这些地方的名气,大概都要略降一格。黄山、天台山、峨眉山的巍峨,多半也要减色许多。
变了样的还有日月星辰。抬起头看见月亮,我们无法感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无法吟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如果没有李白,后世的文坛还会发生多米诺骨牌般的连锁反应。没有了李白“举杯邀明月”,苏轼未必会“把酒问青天”;没有李白的“请君试问东流水”,李煜未必会让“一江春水向东流”;没有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李清照未必会“九万里风鹏正举”。
后世那一个个浪漫的文豪,几乎个个是读着李白的集子长大的。如果没有李白,他们能不能出现都将是一个问题。
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也会衰减不少。有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才有毛泽东的“我欲因之梦寥廓”;有李白的“欲上青天揽明月”,才有后来的“可上九天揽月”;
有李白的“安得倚天剑”,才有“安得倚天抽宝剑”。
我们的童年世界也会塌掉一角。那个几乎存在于每个小朋友记忆深处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也将没有。它可是小学生作文万金油般的典故。没有了它,小朋友们该怎么把作文凑足六百字呢?
在今天,若问如何检验一个人是不是华人,答案是抛出一句李白的诗。每一个华人听到“床前明月光”,都会条件反射般地说出“疑是地上霜”。
看一个文学家的伟大程度,可以看他在多大程度上融入了本民族的血脉。李白这位唐代的大诗人,已经化成了一种文化基因,和每个华人的血脉一起流淌。哪怕一个没有什么文化和学历的中国人,哪怕他半点都不喜欢诗歌,也会开口遇到李白、落笔碰到李白,在童年邂逅李白,人生时时、处处、事事都被打上李白的印记。
李白说“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这一个志向他是超额完成了的——所谓“垂辉映千春”,他已经辉映了一千三百多个春秋,并且还会继续辉映下去。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说李白和“普通人的柴米油盐没有什么关系”,最后又说其“已经化成了一种文化基因”,看似矛盾,实则逐步展现李白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B.李白的诗集“从规模上说,远远没有半个盛唐这么多”,因而可看出作者对“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评价持否定态度。
C.如果没有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黄安就一定不会写出传唱至今的歌曲《新鸳鸯蝴蝶梦》。
D.用李白的诗检验一个人是不是华人,足以看出李白融入了本民族的血脉,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3.对文本相关艺术手法及效果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始终围绕“如果没有李白”行文,对看似零碎的片段进行贯线穿珠,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B.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跨越时空限制,使文章内容丰富,带给读者更多的艺术享受。
C.文章以“如果没有李白,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的设问开篇,能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文章多次运用排比手法,诸如“没有了……未必会……”“有……才有……”,使内容更加集中丰富,增强了表达效果。
4.作为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如果没有李白,会有哪些影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马伯庸评价王晓磊的文章“轻而不浮,肥而不腻”,即幽默而不失严谨,丰富而不失限度。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汶马高速上的年轻人
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公路,是四川连接西藏、青海、新疆的一条重要的交通大动脉。去公路建设工地采访,第一站是鹧鸪山隧道。
鹧鸪山,四川进藏的第一座大山,地处断层破碎带,地质条件异常复杂,世界上高海拔地带筑路、架桥、修隧道所面临的棘手难题,几乎都集中在这里。因而,公路建设者付出的艰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小姚在隧道口等着我们。这是个中等身材的年轻人,结实、微胖,口才不错,介绍鹧鸪山隧道建设情况时眉飞色舞,如数家珍。但我问及他个人的情况时,他却一下子就腼腆了,只说他老家是三门峡市,大学毕业后应聘到铁路隧道公司。我加了他微信,看到他在大山腹地工地上拍的照片:一身泥水和油污,脸也是花的,鼻孔里塞满泥垢。小姚负责质量安全,工人们打炮眼,他必须在灰尘和噪声中盯着,一盯就是一两个小时,直到炮眼打完,细细数了数量他才能离开。被泥水、汗水浸泡的工作服穿在身上很沉重,体感极不舒服。
“想过打退堂鼓吗?”
“想过多少次了,但都没走到那一步。苦事难事总得有人干吧。再说,我如果走了,哪里会遇到招弟呢?”
招弟是小姚的女友,漂亮而活泼。在工地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女孩子很少。按小姚的说法,他打动了这个女孩的芳心,而女孩又拴住了他的心。说这话时,小姚面有喜色,一副很有成就感的样子。
当然,更大的成就感是他负责的这段高速公路的桥梁、隧道、路基都经得起严格的质量测评。
见到大壮,是在狮子坪特长隧道工地。名如其人,这是个壮实的年轻人,三十岁时来到汶马公司,已经干了六年。
说起最初隧道的工程测量,他情绪一下激动起来:“李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比他体会更深刻。”荒凉的大山是没有路的,他与同伴只能在向导的带领下,艰难爬行于陡坡悬崖,在荆棘和杂草中观察测量,近距离获取第一手资料,寻找最佳的施工点位。一次,在山中干活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要走下山已经不可能了,他们就靠一瓶矿泉水和几个面包充饥解渴。夜里极寒,便找来干柴生火取暖。在微弱的火光下,他开始挑身上的刺——白天在荆棘丛中穿行,脸上和四肢都扎进了不少小刺,到了晚上便疼痛不止。他们就相互挑刺,一共挑出了一百多根。困苦之时,他想得最多的是妻子孩子,内心充满了愧疚——女儿出生,他没有回去;女儿的第一个生日,也没有回去。作为工段负责人,他实在是脱不开身。
大壮说他有一个愿望:汶马高速全面通车后,带着妻子孩子,在路上自驾跑一个来回,让他们看看自己参与创造的桥隧奇迹,也看看自己劳动的价值。
讲述这些的时候,大壮的眼眶一直是湿润的。壮汉流泪,自然是情到深处了。
我在生活区遇到了老刘。所谓生活区,其实就是在一个地势相对低矮、坡度相对较小的山腰,开辟出一片平地,搭建了几排板房,作为食堂和职工宿舍。老刘还不到三十岁,被大家叫“老刘”,是因为他已经结婚生子。他的家是我见过的最小的家,只有五六平方米,安下一张床、一张桌,就没有多少空间了。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一家三口生活了好几个年头。公路开建之初,新婚不久的小夫妻就来到这里做工,老刘是隧道工作面的掘进工,妻子在生活区做服务工作。
五年前在附近一个乡镇卫生院出生的女儿,迄今还没有见过爷爷奶奶——他们到工地后就再没回过大巴山里的老家。这条路处于地震带,塌方、泥石流经常发生,严重影响施工进度,为确保工期,就得加班加点地干,一年半载走不出鹧鸪山区是常有的事。每年春节还是放假的,但老刘一家仍然没有回去,他们得留下来看守工地。老刘说:“我成家了,好歹是一家人在一起,让那些‘单身汉’回去和父母妻儿团年吧。”
我鼻子有点发酸。老刘反倒乐哈哈地宽慰我:“没事没事,习惯了,再说还有加班工资可领。等这条路修通了就送孩子回去上学,再陪父母亲来走走这条路,去康定溜溜的城,去跑马溜溜的山。
在汶马高速公路沿线,我在墙报上、在自拍的视频中、在人们手机的相册里,看到最多的物体是一艘船,一艘橙红色的铁壳船。它是一群年轻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为了从河上把庞大的施工设备运送到对岸,自己设计制造的。这是一条功绩赫赫的船,人们称它为“汶马青年号”。
汶马高速公路的建设者大多是年轻人,他们都是“汶马青年号”的船员。今天,这艘青春船,正在一往无前,乘风破浪……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采访小姚时,小姚由开始的眉飞色舞到后来的一下子变得腼腆,这一表情变化突出了小姚内心的波动。
B.大壮说起最初隧道的工程测量,情绪变得激动起来。是因为他对测量工作中遇到的艰苦和困难感受太深。
C.文中大壮和老刘都提到了路修成通车后,到这条路上走一回,表明了两人对于这条洒满了自己汗水的路倾注了感情。
D.文章对老刘简陋又狭小的住宿环境的描写。在赞扬主人公精神的同时,批判了工程方对辛勤工作的工人的不体恤。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介绍汶马高速及鹧鸪山隧道,既照应了题目,又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B.文章对鹧鸪山地质条件的描写及对困难和艰辛的叙述,为下文塑造人物形象做了铺垫。
C.文章写人叙事有详有略,人物很有代表性,让读者对汶马高速的年轻人群像有一个整体的感受。
D.文章结尾部分写到工程用船“汶马青年号”,并说那是青春之船,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8.汶马高速上的年轻人具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加以简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B.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C.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D.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横绝峨眉巅”与“自引而起,绝袖”(《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B.“青泥何盘盘”与“为之奈何”(《鸿门宴》两句中的“何”字含义不同。
C.“连峰去天不盈尺”与“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去”字含义相同。
D.“锦城虽云乐”与“虽趣舍万殊”(《兰亭集序》)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这首诗诗人展开丰富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13.诗人为什么要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
[注]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14.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蚕丛”与《蜀道难》“蚕丛及鱼凫”中的“蚕丛”都指传说中的古蜀王。
B.“芳树”句中近景与远景相互配合,相互映衬,绘出一幅瑰丽的蜀道山水画。
C.尾联写作者告诫友人一定不要相信君平的占卜,鼓励友人要积极追求功名。
D.这首诗运用了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风格清新俊逸,开阖顿挫,变化万千。
15.第三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下列对“笼”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笼”字写的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古老的栈道。
B.“笼”字此处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枝叶覆盖而成的景色。
C.“笼”与前面“芳树”呼应,形象地描绘了盛夏林木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
D.“笼秦栈”与对句的“绕蜀城”,字凝语炼,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
16.本诗和《蜀道难》都写了蜀道,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五、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在《蜀道难》中引入了边塞诗的历险主题,却去除了此类诗歌中明显的功利色彩,这样,描绘的自然山水只剩下山水的艰险。滤掉了传统山水诗中山水意象的各种附带意义,滤掉了本应该有的功利色彩,山水意象首次作为崇高的审美对象在诗歌中出现。李白写作这首诗时袭用乐府古题,① ,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而想象属于文学创作表现手法,是浪漫主义作家的宝剑。《蜀道难》中,作者奇特的想象力表现在哪里呢?这主要表现在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任思绪放飞等方面。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的险峻,到“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深渊,无不展现了奇特想象所产生的审美效果。李白在《蜀道难》中将丰富瑰丽的想象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仅如此,李白以神奇莫测之笔写就的《蜀道难》,在当时就赢得了广泛的惊奇赞叹,并引来后世众多文人对蜀道的关注,② ,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少见的以一条道路为题材的文学活动——蜀道文学。沧海桑田,朝代更替,无言的蜀道也经历了历史的洗礼,蜀道文学演绎了蜀道历史,记述了蜀道变迁,明代方孝孺作《蜀道易》,虽为歌颂当时皇上,但也反映了蜀道变迁与时代变化息息相关。
如今,上青天易,蜀道变通途。通过西成高铁的开通,在风驰电掣中提高了西南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在同城化效应中,极大丰富了人们的节假日生活,让走进新时代的人民群众,梦想成真,幸福感和获得感更多更强。李白泉下有知,想必会是另一种咨嗟感叹吧!
17.下列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C.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D.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参考答案:
1.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2.B 3.B 4.①中国诗歌的历史和格局都会有所变动,古体诗将更早退出历史舞台,中国诗人的整体水平将会下降;
②我们的日常表达将会变得困难,很多成语名句将不复存在,不能更好地表达丰富情感;
③有些名胜古迹的名气会略降一格,不少名山大川的壮美景色将因名句缺失而减色很多;
④后世的文学艺术会因缺乏启迪而发生多米诺骨牌般的连锁反应,通俗文学、文坛佳作将可能因缺少滋养而减色,甚至许多大文豪都将不复存在;
⑤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将缺失一角,文化认同感大大削弱。 5.①轻即轻快幽默,作者用幽默的语言列举了没有李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比如“也不算得特别伤筋动骨”,“答案正是李白爷爷”,“为这把剑打广告最多、宣传最卖力的,则要数李白”,诙谐有趣;
②不浮即不失严谨,虽然文章语言幽默诙谐,但用词准确,比如运用“大概”“多半”“未必”“一些”等表示程度、范围、数量的词语,使文章表述更客观周密;
③肥即丰富厚重,文章中大量引用李白诗句,运用杜甫、金庸等古今诗人、文学家和许多生活中的事例,内容丰富充实,文学色彩浓厚;
④不腻即不失限度,文章用到了大量诗句和人事素材,却不给人以堆砌诗句和材料之感,每处都运用得恰到好处,有力地体现李白影响之大之深。
6.D 7.C 8.①吃苦耐劳。不管是盯数炮眼的小姚,还是从事隧道测量工作的大壮或掘进工老刘,他们三人面对艰苦的工作和恶劣的环境,都能够坚持下来,做好自己的工作。②责任感强。小姚一盯就是一两个小时,直到打完炮眼,细细数了数量才离开;大壮作为工段负责人,女儿出生没回去,女儿的第一个生日也没有回去;老刘为确保工期,经常加班加点地干。③开朗乐观。小姚介绍隧道建设情况时眉飞色舞,如数家珍,对自己的工作富有成就感;大壮希望汶马高速全面通车后带着妻子和孩子开车跑一个来回,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当“我”对老刘的状况有着心酸的感觉时,老刘却乐哈哈地宽慰“我”。④富有牺牲精神。小姚作为一个大学生来到环境艰苦的工地,虽然也曾想离开,但一想到苦事难事总得有人干,就留了下来;大壮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甘冒生命危险,因为脱不开身而错过了女儿的出生和生日。
9.A 10.C 11.D 12.(1)屏住呼吸仰头就可触摸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2)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飞流撞击着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13.诗人引“五丁开山”的传说,增添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路者的神力和勇力。
14.C 15.C 16.相同点:《蜀道难》和《送友人入蜀》都描绘了蜀道的高险,都有诗人对入蜀友人的关怀。
不同点:《蜀道难》写出了蜀道景物的凄冷,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而《送友人入蜀》写出蜀道景色的动人优美,作者对友人的劝慰,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
17.C 18.西成高铁的开通,在风驰电掣中改变了西南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19.①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运用想象手法”)
②写下了不少咏叹蜀道的诗歌(或“文章”“作品”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