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蜀相》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蜀相》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3.2《蜀相》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诗句中问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B.“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
C.“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鲍照《拟行路难》)
2.从题材上看,《蜀相》属于( )
A.写景诗 B.怀古诗 C.哲理诗 D.闲适诗
3.下列对《蜀相》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
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真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二、情景默写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诗句是“ , ”。
(2)李白《蜀道难》中用黄鹤不能飞过,猿猴无法攀缘,表明蜀道之高的两句是“ , ”。
(3)李白《蜀道难》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诗句是“ , ”。
(4)杜甫《蜀相》中“ , ”两句,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武侯祠庄严肃穆的气氛,抒发凭吊情怀。
(5)杜甫《蜀相》中“ , ”两句,以高度精练的语言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贤能和忠诚。
(6)杜甫《蜀相》中,诗人以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 ”。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小题。
草堂岁月里的杜甫
冯至
上元元年(760)开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开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激,作诗酬谢。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栏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760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杜甫却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羡慕。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759年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
(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②中、晚唐诗人如张籍、白居易、元稹、杜荀鹤、曹邺、皮日休均受杜诗影响。杜甫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民生疾苦,下启中唐新乐府运动。韩愈诗气势雄壮、沉雄博大、奇险生硬、拗折艰涩、喜以文为诗,乃受杜诗影响。李商隐诗浓丽沉郁、气象高远、造语精工,亦受杜诗影响。宋代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说: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蒙得其赡博。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维基百科)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的时候,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建成了一个栖身的处所——草堂。
B.建造草堂所需一切,有的是亲友赠送:表弟送了些钱。有的是杜甫索求的:他向友人索求了各种树苗、果木苗及所需家什。
C.材料特意介绍杜甫写的《江村》,表现杜甫定居草堂的初期,生活暂时安定,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寻常景象,也能引起他的诗兴。
D.杜甫作《蜀相》,流露出在国事维艰之际被冷落被排挤的不平之气。作者引用这篇诗作,意在解释杜甫不应代宗召补的深层原因。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花果树木日用家什,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
B.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这表明杜甫即使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实主义的。
C.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有能阻挡杜甫对寻常农舍之景的赞叹,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适心境。
D.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堂院内,杜甫过起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
7.草堂岁月里的杜甫真的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记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
8.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在哪些方面影响了后世的诗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蜀相
杜甫(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陆游(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蜀相》首联的“何处寻”,说明作者是有意识的寻访,并流露出钦慕和迫切之感。
B.《蜀相》尾联两句承接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里的“英雄”指不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一切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
C.《书愤》颔联作者选用意象组合,简洁却巧妙地回忆了作者亲历的瓜洲渡、大散关两次抗金经历,洋溢着豪迈的爱国热情。
D.《书愤》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10.《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说说两首诗在主要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异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筹笔驿①
罗隐②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③,两朝冠剑恨谯周④。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①筹笔驿:驿站名,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军师村,因诸葛亮多次在此驻军筹划军事而得名。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一生不得志。③孺子:指蜀国后主刘禅。④谯周,三国时蜀国大臣,在邓艾近成都时,力排众议,劝蜀后主刘禅投降。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相》首联通过设问,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和缅怀之意;《筹笔驿》颈联将刘禅、谯周之辈与诸葛亮形成对比,衬托出诸葛亮为国尽忠的精神。
B.《蜀相》颈联写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后辅佐刘备,匡扶刘禅;《筹笔驿》首联写诸葛亮舍弃南阳的隐居生活,为蜀汉基业南征北战,运筹帷幄。
C.《蜀相》和《筹笔驿》均以咏怀诸葛亮为题材,通过描写遗址周围景色、回顾诸葛亮为蜀汉呕心沥血来表达对诸葛亮雄才伟略的赞颂以及功业未就的惋惜。
D.《蜀相》和《筹笔驿》都借用咏怀诸葛亮来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两首中的“英雄”均指诸葛亮之后包括诗人在内的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竞的英雄人物。
1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与“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五、选择题组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曾______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赫赫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 )。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______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结交了一些风雅人士。他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______,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也花团锦簇、蝶舞莺歌,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农民的关系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洁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从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瞻仰 悬壶济世 五光十色
B.瞻仰 匡时济世 万紫千红
C.游览 匡时济世 五光十色
D.游览 悬壶济世 万紫千红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在出乎意料的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B.他在出乎意料的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从农民身上的不通文墨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C.他在农家茅舍里出乎意料地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从农民身上的不通文墨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D.他在农家茅舍里出乎意料地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15.为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0字。
七、小阅读-课内
16.下列对《蜀相》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A.首联一问一答,点出祠堂所在,“森森”形容柏树茂盛繁密,展现柏树伟岸、质朴的特征,表达仰慕、凭吊之情。
B.颔联“自”和“空”两字,用得极为传神,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景物传达诗人内心的淡然宁静。
C.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刻画了一位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君报国之心,概括力非凡。
D.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17.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蜀相》是一首咏史诗,“蜀相”即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B.“自春色”、“空好音”的“自”与“空”可以互训,即“自”可以解释为“空”, “空”可以解释为“自”。
C.“天下计”即《隆中对》中所说天下大计,“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及辅佐刘禅守业治国。
D.“长使英雄泪满襟”,指作者杜甫常常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而垂泪。
18.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慷慨激昂 B.沉郁顿挫 C.恬淡自然 D.刚劲凝练
参考答案:
1.D
2.B
3.D
4.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5.D 6.C 7.观点一:杜甫并没有陶醉忘却。理由:①他欣赏、赞叹农舍之景,只是他心灵寻得片刻宁静的表现,在并不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能够如此,正是杜甫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的体现。②从这一时期的杜诗中,读者看到的是杜甫平静心境后的报国无门的悲慨。
观点二:杜甫暂时陶醉忘却了。理由:①草堂建成后,杜甫开始有滋有味欣赏草堂风物,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②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 8.①内容上,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民生疾苦,富于现实主义精神,开启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
②艺术表现形式上,中晚唐写实诗人白居易、韩愈、李商隐、元稹、孟郊等,他们的诗风、文风都有杜甫诗歌风格的影子。
9.B 10.相同点:都运用典故。《蜀相》“三顾频烦”“出师未捷身”用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出师伐魏的典故,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表现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敬仰。《书愤》“出师一表真名士”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或运用檀道济的典故。“塞上长城空自许”,借用刘宋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的典故,抒发诗人年老力衰、大志落空的无奈和悲愤)
不同点:《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或情景交融、反衬、)。“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以乐景写哀情,衬托荒凉之境,写诗人的寂寞之心。《书愤》主要用了对比手法,诗歌前两联回忆过去,写自己抗敌报负;后两联写现在,年迈衰颓,今昔对比,理想和现实对比,表达诗人蹉跎岁月、壮志难酬的感慨。
11.D 12.①都用了以景结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②《蜀相》展现武侯祠树茂草深、黄鹂空鸣的景象,借祠堂景色的荒凉,表达诗人对武侯功绩被后人淡忘的感慨;同时,将自然界的兴盛与祖国中兴的希望非常渺茫进行对比,暗含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③《筹笔驿》将岩下流水拟人化,意思是说一切成为历史,只剩山岩下多情的流水,年年从筹笔驿附近流过,仿佛还蕴藏着深情,诗人借流水多情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尊敬怀念、感叹惋惜,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之情。
13.B 14.D 15.但是/却有伤今之意
16.B
17.D
18.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