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望海潮》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望海潮》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4.1《望海潮》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起笔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酿造出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
B.《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空间之无际衬托出离愁之无限。
C.《望海潮》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D.《望海潮》中“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整,情韵悠扬。白天吹笛子,夜晩唱菱歌,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蓬姑娘都很快乐。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被誉为“楚辞之祖”,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等。南宋词人柳永、姜夔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扬州慢(淮左名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城市形象和城市记忆。
B.易卜生是挪威著名的戏剧家,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其代表作《玩偶之家》开创了“社会问题剧”样式。歌德和惠特曼分别是是德国诗人和美国诗人,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有《浮士德》《草叶集》等。
C.“夜夜达五更”中,五更相当于现在的23时至凌晨1时。“黄昏”“人定”则均为古时十二时辰之一,黄昏,即亥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即戌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D.古代少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用以指代少年时代。“初七及下九”中,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祭织女以乞巧;下九,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妇女常于此日置酒欢聚,嬉戏娱乐。
3.对下面几首诗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氓》中的淇水既是环境要素,也是女主人公人生经历的见证。“送子涉淇”,淇水看见她对爱情的痴迷;“淇水汤汤”,淇水仿佛也在为她被拋弃而伤心。
B.《蜀相》中的颔联写景句与《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一样,都以明丽的春景来反衬哀情,是典型的以乐景反衬哀情的写法。
C.《望海潮》善用点染,极尽铺叙,虚实结合,描绘了杭州繁华、富庶与秀丽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D.《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不拘格律,形式灵活,诗人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的手法以渲染蜀道之难,想象奇特,境界阔大,具有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柳永,字耆卿,北宋词人。其人精通音律,擅长铺陈点染,“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出自他的《望海潮》。
B.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范仲淹,在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中提出了正直的士大夫立身行事的准则,认为应把个人的荣辱升迁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其散文平易晓畅,委婉多姿,其中一组有连续性的八篇游记,称为“永州八记”,是山水散文的珍品。
D.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擅长史论,文笔纵横恣肆,《六国论》是其代表作。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也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B.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
C.曲调的名称(如“望海潮”“雨霖铃”等)叫做“词调”或“词牌”。
D.古人将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调”“中调”和“长调”。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些流行经典也不一定不无价值,不过从文化积累与精神建构的建构的角度考虑,中学生还是应该用主要精力多读一些经典作品为宜。
B.在柳永的《望海潮》中,描绘了一幅自然风光秀美、民生安乐、商业贸易发达的都市生活景象,其意境与《清明上河图》有相似之处。
C.陈列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的一张张照片、一段段录像、一个个数字等文物,让每一个参观的中国人真切感受到这场历史的悲剧。
D.由冯小刚执导、严歌苓担任编剧的电影《芳华》已经与广大观众见面,它是严歌苓在四十余年后回望这段涵盖了她整个青春的从军经历而创作的作品。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艺术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而这种楼阁是如何建筑起来的?
②先拿艺术作品做实例。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不曾留下他作诗时心理历程的记载,但我们借助心理学的知识来从文字上分析,也可以想见大概。
③他必定使用想象。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如看到寒鸦,心中就印下寒鸦的影子,知道它像什么样,这种心镜从外物摄来的影子就是“意象”。意象在脑中留有痕迹,看不见寒鸦时仍可想到寒鸦像什么样,甚至于从来没有见过寒鸦,别人描写给你听,你也可凑合已有意象推知大概。
④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原来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如此,回想起来的意象仍是如此。比如我昨天看见一只鸦,今天回想它的形状,丝毫不用自己的意思去改变它,就是只用再现的想象。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这首诗里“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等,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
⑤但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从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作成的。人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却从来没有人想到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但这话一经王昌龄说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从这个实例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⑥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这种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许多人不能创造艺术就因为没有这副本领。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画家在一片荒林中描出一幅风景画来,就是在混乱的情境中把用得着的成分单提出来,把用不着的成分丢开,来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诗有时也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名句就是从混乱的自然中划出美的意象来,全无机杼的痕迹。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联想可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班婕妤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好的《怨歌行》,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到团扇的典故。
⑦“怀古”“忆旧”的作品:大半起于接近联想,例如看到赤壁就想起曹操和苏东坡。《诗经》中“比”“兴”两体都是根据类似联想。比如《关雎》就是拿雎鸠的挚爱比夫妇的情谊。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可变成人,人也可变成物。
⑧这两种都属于象征。象征的定义可以说是:“寓理于象。”《长信怨》一诗中的“昭阳日影”便是“象”,象征皇帝的恩宠;“皇帝的恩宠”是“理”,但如果我们一定要把它明白指为“皇帝的恩宠”的象征,又未免以迹象绳玄渺了。诗有不可以解说出来的地方,不可以言传的全赖读者意会。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材料二:
柳宗元有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这段话提出了一个思想,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外物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但美并不在外物。或者说,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
一般人之所以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观点,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看到物是客观的,因此他们觉得物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座山是客观的,那么这座山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里的错误是把“象”与“物”混淆起来了。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物”,而是“象”,“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审美观赏者注意的是“象”。在审美观赏者面前,“象”不等于“物”。一座山,它作为“物”,相对来说是不变的,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它的“象”却在变化。“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界。竹子是“物”,眼中之竹则是“象”。“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当人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实在中去时,实在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形式——象。这种非实在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
这正是朱光潜一贯强调的观点。朱光潜谈美,总是一再强调指出,把美看作天生自在的物,乃是一种常识的错误。他指出,“象”不能离开“见”的活动,有“见”的活动,“象”才呈现出来,所以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
(摘编自叶朗《美在意象》)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诗歌中的意象都只是再现的想象。
B.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没有分想作用就不能创造艺术,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诗。
C.没有知觉和想象就没有联想,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
D.柳宗元认为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须用人的“意识”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⑥中引用陶渊明的诗句是为了论证分想作用的重要性,列举王昌龄的例子是为了阐述接近联想的内涵。
B.怀古和忆旧都属于象征,象征实际上是赋予“象”以“理”,是不可以言传的,全赖读者意会。
C.因为“物”是客观的,而“象”是主观的,是变化的,所以“物”和“象”不能等同视之。
D.朱光潜谈美,一再强调“象”不能离开审美主体的“见”的活动,这与柳宗元的观点异曲同工。
9.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两句与《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都属于类似联想。
B.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就是从混乱的自然中划出美的意象来,全无机杼的痕迹。
C.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中“桂子”“荷花”是因为作者的“见”的活动而成为审美对象的。
D.元代诗人张可久的《折桂令·九日》中“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中的“寒鸦”是借创造的想象创作的。
10.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11.宗白华先生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他强调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了意义。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摘编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材料二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朱光潜所说的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实用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个世界,中国美学将其称为“境”。第四种态度并不是为了获得美的知识,而是为了安顿心灵。
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山水诗”,或者“写景诗”,其描写是如此简单,内容是如此单调,单调到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山间有一些芙蓉花开了,又落了。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如“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等,写景显然更加细腻丰富。
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其实,王维的这类诗歌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山水诗”“写景诗”,它的主旨不是描写外在的景物。“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山中芙蓉,是自在兴现,这里没有被观之景,也没有对景之心。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
(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关于中国美学中的第四种态度的问题》)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商、植物学家、画家感知的古松形相不同,表现出的态度也不一致,分别对应了实用、科学、美感三种态度。
B.实用的态度只关注事物对自我的功利,人在环境中积累经验,获得实用的知觉,产生趋就或者逃避的意志和活动。
C.科学的态度需要借助抽象的思考探寻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与实用的态度是相对的。
D.与其他三种态度不同,生命的态度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创造出没有审美主体、客体的独特生命境界。
1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商和植物学家不能感知古松的美感,这是因为他们原有的心习无法改变,不能以美感的态度看古松。
B.在美感的世界中,人可以摆脱环境的制约,主宰自己的心灵,事物在孤立绝缘的情况下依然具有意义。
C.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加细腻丰富,但其传诵度却比不上王维诗歌,这说明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
D.写景时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传达自我生命的感受,写出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
14.下列分析,最符合材料二中对“生命的态度”阐述的一项是( )
A.“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李白以马的萧萧长鸣表现自己与友人的依依不舍。
B.“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以“红药”作为抒情载体,抒发其悲痛的心情。
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钺把“梅”和“雪”当作审美对象来评价。
D.“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创造了一个能与自己彼此往来、密切相关的世界。
15.材料一的论证深入浅出,请简要分析。
16.词人柳永途经杭州,想谒见两浙运使孙河,写下《望海潮》投赠之作。请结合材料论述,从实用、美感、生命三种态度简要分析这首词。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
秦观①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②俊游,铜驼巷陌③,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④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①元佑年间(1086年—1094年),秦观先后于朝廷供职达五年之久,常参与公卿名流的文酒期会。绍圣元年(1094年)政局大变,秦观坐党籍被贬,即将遣离汴京,重游其地,有感而作此词。②金谷:即金谷园。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花园,在洛阳西北。③铜驼巷陌:古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驼相对,后称铜驼陌。④西园:宋时洛阳的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风景优美的园林。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起头三句,写暮春景物:梅花渐渐稀疏,结冰的水流已经溶解,东风煦拂之中,春天悄然而至。
B.下片“碍”和“妨”,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
C.“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心中情感,呼应上片“柳下桃蹊”。
D.这首词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部分贯通上下两片,以今衬昔。
18.本词与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四、情景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词有许多,柳永在《望海潮》中仅用“ , ”八个字就把西湖的美景概括出来了。
(2)《望海潮》中,柳永用了“ , ”八个字展现出杭州的繁华富庶。
(3)姜夔《扬州慢》中“ , ”用“扬州芍药甲天下”反衬“寂寞开无主”的荒凉,一声长叹,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
参考答案:
1.D
2.B
3.B
4.C
5.D
6.D
7.D 8.B 9.A 10.①第一至三段先引出“想象”的概念,介绍其特点。②第四至八段再论述想象的类型,其中第四段略写再现想象,第五至八段详细论述创造想象。 11.①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外物并不能单靠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②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象”不能离开“见”的活动,有“见”的活动,“象”才呈现出来。
12.B 13.B 14.D 15.①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阐明中国美学的三种态度,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②语言通俗易懂,语气平易亲切,如“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 16.①实用的态度:为投赠之作,词主要描写杭州自然美、城市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借此表达对官员的赞美。②美感的态度:所写景物动静相间,色彩鲜明,景有层次,富有美感。③生命的态度:树、桥、湖、花与乐、歌、钓叟、莲娃,塑造出富足、祥和都市图,呈现出心境的美好、愉悦。
17.B 18.柳词:①对当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官员政绩的赞美之情;②希望获得赏识与重用。
秦词:①年华逝去的惆怅之情。“絮翻蝶舞”“柳下桃蹊,乱分春色”,美丽的春色引起词人“芳思交加”的惆怅之情;“东风暗换年华”道出词人心中又是一年春来到的光阴流逝之感。②怀旧之情。“金谷俊游”以下几句写的都是旧游时的欢愉之情。③仕途失意的无奈。“重来”“兰苑”旧地而“是事堪嗟”,且又“时见栖鸦”,词人的“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表明词人对仕途的失意感慨至深。
19. 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