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扬州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扬州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4.2《扬州慢》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等。
B.慢词是篇幅较长、配乐节奏缓慢的词。慢,有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望海潮》《扬州慢》都属于慢词。
C.子规,杜鹃的别名,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诗人多借之抒思国怀乡之情。
D.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慢词。他善于铺叙,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其词大多反映都市的繁华风光,抒发离愁别恨。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黍离之悲,意思是指自己不能够得到朝廷重用,心怀忧伤之意。《扬州慢》中“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便是此义,其源典出自《诗经·王风》。
B.古时十二时辰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晴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时辰: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每一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子时就相当于现在的23点至1点,依此类推。
C.“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即农历七月七日,又称“乞巧节”;“下九”即农历每月二十九日,古代妇女置酒欢聚,嬉戏娱乐。
D.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对应不同地区的各个山峰,称为分野。例如参、井分别是秦和蜀的分野。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的“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内容与“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B.“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左迁”则是指升职
C.“菩萨蛮”和“扬州慢”“忆江南”“长相思”“念奴娇”“永遇乐”等都是词牌名。
D.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歌行一体,与乐府相近它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富于变化
4.下列各项不属于《扬州慢》一词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深刻含意的一项是
A.叹“扬州芍药甲天下”而如今自生自灭。
B.表现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苦伤感之情。
C.遥念花的孤寂,抒发离情之苦。
D.表现了扬州的寥落,名都的沉沦。
二、情景默写
5.扬州慢
(1)《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词句:“ ”,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词句:“ 。”
(2)《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之残酷和造成的破坏之严重,并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战乱痛心疾首的词句:“ , , 。”
(3)《扬州慢》中渲染了凄凉的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解除的词句:“ , , 。”
(4)《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词句:“ , 。”
(5)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中“ , , ”三句则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6)《扬州慢》中“ , ”两句,将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物在城非的深沉感慨寄托在了具体的物象之中。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何探求“隔”与“不隔”的真义,我的观点,应从《人间词话》的综合观照中得来,不能仅凭寻章摘句的理解。
《人间词话》是表“境界”的著作。何为“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第16则中写道:“夫境界……皆须臾之物(即指美的形式——-编者注)。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
理解了“境界”的内涵,也就好理解什么是“隔”与“不隔”了。所谓“隔”,就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共鸣有障碍(包括迟滞与不自然),“不隔”,就是共鸣产生得自然与流畅——再申而言之,诗人所描摹的景色、所抒发的情感,能在读者接触文学语言与形象的刹那,即能找到契合、引起共鸣。“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如低诉在耳,使人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时光荏苒”“人生苦短”的唏嘘,所以“不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如情景在眼,使人自然地萌发对草原空阔、恬静、自在的心动,所以也“不隔”。
而“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句,给人的却无非是“暮雨下的瘦小山峰”的意象(至于数峰如何清苦,为何清苦,人们也许弄也弄不清),唤不起什么共鸣来,至多是产生“作者用语尚奇”的感受。至于“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与“池塘生春草”相比,虽对仗工整,但人们再怎么梳理,其意象也是模糊的,是难以激动人心产生共鸣的。也许有人要问,那“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隔”在哪儿了?我的理解是,该句“隔”在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向语言符号转化时的脱轨,导致给人的感受与诗人所要表达的不一致。姜夔写《扬州慢》的本意,他自称是表一种“《黍离》之悲”的情感。但“波心荡,冷月无声”这七个字,恰恰更多的给人以一种静谧而有如“杨柳岸,晓风残月”式的优美。即使部分读者悟性高,也至多从“波心荡,冷月无声”中悟出一种死寂的冷清,却无法有忍不住失声痛哭的“《黍离》之悲”,所以,该句多少还是有点“隔”的。
“隔”与“不隔”能影响到人的审美,但却不是审美标准。“隔”,因为使人们产生共鸣的迟滞,而“不隔”方能使人瞬间感受到作者所营造的“境界”,因而,作者要达到艺术的“最高层”,应努力做到“不隔”。王国维并非故意贬斥姜夔的艺术成就,相反,他十分肯定姜夔的作品“格韵高绝”(《人间词话》第39则),认为“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人间词话》第42则),他只是惋惜姜夔未能百尺竿头再进一步,认为他的诗不能克服“隔”的毛病,而终究没能在“格韵”高绝的基础上达到“意境”的境界。
(摘编自王维新《论王国维的“隔”与“不隔”》)
材料二:
“像初次见到那样来描写事物”,就其效应来说,与王国维所说的“不隔”之境颇为相似,即《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造作之态,语语如在目前”。《人间词话》第36则之后,王国维连续使用了“隔”与“不隔”的概念,从读者审美角度对其“境界”说加以补充。第41则“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景如此,方为不隔。王国维论“写情”“写景”,认为凡是直接给人一种鲜明、生动、真切感受的为“不隔”,所谓“语语如在目前,便是不隔”。这是从读者接受效果来说审美快感的产生。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以及可感性的提出也基于同样一个根本的假设:文学作品是为被感受而创作的,是为被感受而存在的。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创作主体能否通过诗化语言表现出他对事物的原初的、真实的审美感受。
与之相同的是,王国维也是从读者接受角度来谈“隔”与“不隔”。只是王国维从境界入手。他的“隔”与“不隔”之区别全在于“境界”,在于作品本身是否真切地表达了“真感情”“真景物”。“境界全出”的作品,欣赏者能得到“不隔”的审美感受,无境界的作品则给人一种“隔雾看花”之恨。而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不是达到审美认识,而是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靠“陌生化”在审美过程中加以实现,文学语言就是在这不间断的过程中“陌生化”的产物,这种扭曲、变形乃至“反常化”的诗意语言在接受者脑中形成的冲击力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隔”之感。这里的“隔”显然与王国维说的“隔”不同:王国维认为在创作中感情虚浮矫饰,遣词做作扭捏,以致破坏了作品意象的真切性,使读者犹如雾里看花,便会产生“隔”之感。王国维是反对“隔”而极力主张“不隔”的。而陌生化所要求的语言诗性,即可感性的还原与复归,不是使作品逼近或酷似本然的“真”,恰好相反,是对现实和自然的创造性变形甚至扭曲。即使是如初次见面那样描写事物,也要消解习惯,按头脑中第一感觉描写刻画,而不是指称性地陈述。这对于习惯而言,便是一种变形。这一变形方式之所以必要,完全是为了使我们被钝化了的、自动化的感觉方式活跃起来。所以在形式主义者看来,诗性语言的功能与其说是表意,倒不如说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审美效果。
(摘编自伍丹《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和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几点比较》)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倡导的“不隔”,是指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要能够迅速、自然打动读者。
B.“波心荡,冷月无声”写景虽美,却并不能让读者准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C.我们可用“隔”与“不隔”审视作品,有“隔”即为下品,“不隔”方为佳作。
D.俄形式主义认为作品是可知可感的艺术形式,审美感受贵在推陈出新,别出新意。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所谈“隔”与“不隔”,实指“境界”的“隔”与“不隔”;理解“境界”的内涵是理解“隔”与不“隔”的前提。
B.王国维的“不隔”之境与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及可感性,都强调从读者角度感受情、景、事、物的真切、真实。
C.王国维认为语言要为营造意境服务,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却往往为追求诗性语言的特殊审美效果而弱化了其表意功能。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这首诗因为“不隔”,故能流传千年。
8.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二中“陌生化”的论据的一项是( )
A.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百鸟悠悠下”表达了完全融化在淡远静穆景物之中的心境,是静观外物时产生的物我浑化的境界。
B.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文体演变观,前人反复为之,渐成习惯;后人脱离窠臼,别开生面。
C.不少商家在广告中巧用修辞,特意违反规则,变异求新,给人以新颖独特的感受,如某品牌洗衣机的广告词:“闲”妻良母。
D.杜甫自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作者呕心沥血、锤字炼句的目的,就是能出奇求新,使之与众不同。
9.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为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下一个定义。
10.请依据文本中的观点,对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进行评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甫,字子美。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廊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时所在寇夺,甫家寓廊,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
B.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
C.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
D.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玄宗,庙号。庙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通常含有褒或贬之意。
B.“为贼所得”与“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为”字含义不同。
C.“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与“予过维扬”(《扬州慢》)两句中的“过”字含义相同。
D.律诗,旧诗体裁之一,格律较严,每首八句,四联都要对仗,第二、四、六、八句要押韵。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在安史之乱时追随唐肃宗,房琯因故被罢职,杜甫认为对房琯的处罚太轻,触怒唐肃宗,宰相张镐替杜甫说话,才打消了唐肃宗的怒气。
B.杜甫的家人在战乱中陷入困境,朝廷准许杜甫去探家,他自己也在战乱中流离失所,他流落到成都搭建草房子,后又去剑南投靠严武。
C.杜甫性情旷达不拘小节,年轻时和李白齐名,被人们称为“李杜”。他关心国家大事,虽然多次经历战乱,但仍能保持名节,忠于国君。
D.杜甫的诗歌被元稹称为“前无古人”,杜甫因其诗歌的特色而被人们称为“诗史”。韩愈在谈到诗歌时,赞许杜甫和李白的诗歌作品。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2)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15.从文中看,在杜甫之前的唐代诗歌有哪些不足?请简要概括。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元·萨都剌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①荒,画眉人远②,燕子楼③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注释】①戏马台: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②画眉人:西汉张敞替妾子画眉,喻夫妻感情好。③燕子楼:唐张愔爱妾关盼盼在张愔去世后独居燕子楼,历十余年不嫁。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6.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徐州”即彭城,“淮左名都”即“扬州”,两首词首句皆扣题而起,和柳永的《望海潮》首句有同样的效果。
B.萨词上阕“想”以下几句刻画了项羽由盛到衰的转变;姜词上阕“自”以下几句描绘了金兵入侵后扬州的衰败。
C.“画眉人远,燕子楼空”和“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都以爱情故事为典故,暗示历史风流终为陈迹。
D.萨词中“人生百年如寄”表明人生如匆匆过客般短暂,姜词以疑问句结尾,自然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17.下列对两首词中所表现的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萨词中写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而今昔日繁盛的汉家陵阙也是秋风瑟瑟,禾黍满眼,表达了对英雄盛世不在、历史沧桑变幻的慨叹。
B.萨都剌写了一些有关徐州的典故,吊古伤今,感慨人生,大有英雄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乱山川的情调。初一略看,好似低沉颓唐,实际上他的感情很激烈深沉。
C.姜词中扬州城呈现的荠麦青青的景象皆因朝廷抵抗不力,金兵入侵所致,作者对发动掠夺战争的金兵及南宋王朝投降政策有所谴责。
D.姜词中写曾经繁华的扬州长街,如今满眼尽是青青荠麦,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如今扬州城凋残破败的痛心,而小序中的“黍离”之悲是专指有昔盛今衰的感慨。
六、语言表达
18.依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情景,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
答:
参考答案:
1.C
2.B
3.B
4.C
5.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 算而今重到须惊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6.C 7.C 8.A 9.“境界”是能呈现于作品之中的,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典型审美形式。 10.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景直接给人一种鲜明、生动、真切感受;选用“梧桐”“细雨”等与自己生活中可见的意象,遣词造句朴素自然,不矫揉造作,笔直而情切,作者的孤寂、凄凉、愁苦之情如在眼前。
11.B 12.D 13.A 14.(1)关辅发生饥荒,他便弃官离去,客居在秦州,砍柴、采摘橡子栗实来养家。
(2)游历南岳祠,忽发大水,十多天弄不到吃的,县令备了船迎接他,这才得以回来。 15.①崇尚浮华之风;②浮华而失去质朴,艳丽而欠缺雄壮。
16.C 17.D
18.示例: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喧哗,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