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解读课件(39张幻灯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解读课件(39张幻灯片)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师长情谊
目录



解读单元内容
解读单元目标
解读单元实施
1课程标准
2单元教材编者意图
3单元核心素养
4单元知识结构
5教学重、难点
一、解读单元内容
《师长情谊》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第六课《师生之间》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了解教师的工作,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第七课《亲情之爱》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试'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一、解读单元内容
1.课程标准
本单元编写既继承了孝亲敬长的中华传统美德,落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又带领学生学习、践行孝亲敬长的社会道德规范,重视、尊重学生的生活。通过不同观念的碰撞、澄清,不同生活经验的展示、分享,引导学生内在地生长出道德的力量,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与师长建立和谐的关系,主动参与创造道德的生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2.单元教材编者意图
一、解读单元内容
1.政治认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2.道德修养:感念父母养育之恩、长辈关爱之情,能够以感恩的心与父母和长辈沟通,能够为父母分忧解难,尊重师长。3.健全人格: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责任意识:自觉分担家庭责任,具有较强的责任感。
3.单元核心素养
单元综述
4.单元知识结构
第六课
师生之间
6.1 走近老师
6.2 师生交往
第七课
亲情之爱
7.1 家的意味
7.2 家在家人间
单元导语
7.3 让家更美好
①老师和父母是我们成长中重要的见证者和陪伴者②要了解教师,尊重老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教学相长③了解家与我们的关系,理解父母的爱,有效沟通,让家更美好。
(参见单元导语)
5.教学重、难点
认识老师、理解老师
正确与老师交往
理解家的内涵、体味亲情、孝亲敬长
学会与父母正确交往
和谐家庭我出力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接纳和尊重不同风格的教师
理解教学相长
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
理解家的内涵
感受家庭的温暖,做家庭小小“黏合剂”。
一、解读单元内容
二、解读单元目标
学情分析
目标确定与续写
二、解读单元目标
1.学情分析
部分七年级学生对老师职业不够了解,不够尊重老师,不善于与老师沟通与交流,没有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七年级许多学生在与父母沟通中出现矛盾和冲突,不能理解父母的关爱之情,不能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体谅父母的苦衷,他们家庭责任意识比较淡漠。较少关心父母和家人,对于家人共同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缺乏责任意识,对于“孝”文化认同程度低,在意识和行动上缺乏相应的教育引导,提高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必修课。
我校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本单元课堂教学用时较长。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二、解读单元目标
2.目标确定与续写
爱家、爱父母,树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
能够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学会与老师交往,增强与老师交往能力。
掌握和父母沟通的技巧,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提高与家人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
了解老师教师职业,理解师生交往的意义。
了解家庭的内涵与功能;了解自己与家人产生矛盾的原因;了解现代家庭的特征和现代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掌握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矛盾与冲突,构建和谐家庭的途径和方法。
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分课时实施计划表
分课时教学设计
三、解读单元实施
1.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展示交流
自主阅读
拓展提升
作业讲评
三、解读单元实施
2.分课时实施计划表
课型 课时
自主阅读课 2
展示交流课 2
拓展提升课 1
作业讲评课 1
三、解读单元实施
3.分课时教学设计
三、解读单元实施
第1、2课时
自主阅读课
教师职业的特点,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
产生不同风格的老师的原因。(为什么)
怎样正确对待不同风格的老师?(怎么做)
理解教学相长?(是什么)
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怎么做)
怎样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怎么做)
自主阅读
(要求: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59-86,并在教材相应位置上做好标记。)
找到就示意
比比谁先完成
家庭的形成、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和家的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要孝亲敬长?(为什么)
如何孝亲敬长?(怎么做)
三句话理解亲情。(是什么)
为什么会产生亲子冲突?(为什么)
亲子冲突的危害(是什么)
如何化解亲子冲突?(怎么做)
怎样构建和谐家庭?/怎样让家更美好?(怎么做)
(要求: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59-86,并在教材相应位置上做好标记。)
自主阅读
找到就示意
比比谁先完成
第3课时
展示交流课
环节一:订正自主阅读结果
环节二:师生参与活动探究
展示活动一、老师打动我的瞬间
同桌间交流
请回忆老师打动你的瞬间,描述自己的感受,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建议:尽可能多的寻找老师打动你的瞬间。不要忽略那些你平时不太喜欢的老师哦)
你想通过哪些方式表达你的感受和感恩?
和同桌交流这样的师生交往有哪些积极意义?
现实中的师生交往有哪些不如意的地方?你能否想到一些缓和的办法?你向往的师生关系是什么样的,请至少用两个成语表达。
中国的春运,可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而这个景观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
课前收集春运期间交通繁忙的有关报道或者图片,课堂上进行描述。
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
为什么归途如此艰难,还有那么多中国人想要回家呢?在你看来家意味着什么?
展示活动二、中国的春运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之风!
展示活动三、“家规”“家训”收集与分享
收集与分享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并分析哪些内容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结合自身家庭状况,分析这些家庭文化有哪些积极意义。
展示活动四、
赞美家:你会用哪些方式赞美你的家庭
展示活动五、
回忆你最不能接受的家人对你做过的事,并说明原因,现在看当时的事情态度是否有改变?
展示活动六、
情境表演:教材81页
尝试多种结果,反思同学们的表演哪种是自己所期望的,如何才能实现?
家务记录:按家庭成员分别记录承担的家务劳动,圈出最辛苦的,看看对应的谁,这种对比说明了什么?家务劳动中有没有多余的需要划掉?讨论参与家务劳动的意义。
第4课时
拓展提升 构建思维导图
欣赏视频后:
请同学们谈谈视频给你的启发。
你的成长离不开家人的哪些努力?你的家人为了家庭的美好付出过哪些辛劳?是否受过委屈?
你最想对最爱的家人说什么话?请你把最想说的话写在纸上,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放学回家后,大声对他们说出来。
你为家庭的和谐做出过哪些努力?是何感受?
环节一、拓展提升
环节二
构建思维导图
第5课时
作业讲评课
一、单项选择题见练习册
1.逐字逐句审题,将重要字句圈划起来,尤其是设问中的“正确或者有误”;
2.漫画题,主要看漫画的立意,再结合漫画中的文字说明联系课本内容;
3.采用直选法(更符合题意选项)+排除法(排除错误选项);
4.适用排除法条件: ①价值观明显错误;②说法绝对化,出现类似“最、一定、肯定、必须”等词汇,需要三思而后行;③不符合题意,问东答西,偷换概念;
选择题答题技巧
家庭教育促进法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二、非选择题
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条款摘录:
第一条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制定本法。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机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探究一】上述条款表明什么?
示例:表明国家重视家庭教育,政府各部门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探究二】结合第一条条款和《亲情之爱》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必要性。
示例:①家是孩子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和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②家庭教育促进法有利于规范监护人对孩子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行为,强化监护人的法律责任,依法保护未成年人,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探究三】作为未成年人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家庭教育?
示例:我们要虚心接受家庭教育,接受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正确引导,学习他们优秀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传承优秀的家风、家训,正确对待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肯定和批评,如果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发生矛盾,要尊重他们,主动与他们沟通。
1.围绕榜样老师、孝心少年考查。如“榜样老师”、“战疫教师”、“孝心少年”等案例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为什么要尊重老师、孝亲敬长,我们怎么做等知识。
2.围绕地方热点新闻考查。如部分地区中考围绕教师节活动、孝心节活动、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教育惩戒、孝亲敬老等知识。复习时要注意收集关于老师的名言、诗句和相关优秀老师的事迹。
时政材料
星光不负赶路人,
时光不负有心人。
感谢倾听!
敬请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