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向下扎根,向阳而生(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向下扎根,向阳而生(含解析)

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向下扎根,向阳而生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墩苗是北方农民在一段时间里,故意把幼苗边上的土踩实,暂时不给浇水、施肥的一种做法。目的是让幼苗无法轻易吸收到营养,逼着幼苗把根须扎向更深的地里。墩苗可以使作物植株的生长更加健壮,有更好的抗逆、抗倒伏能力。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它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蔚东巍《扎根》
要求:角度自选,明确立意,自选文体,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漫画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3.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树木因为扎根于深厚的土壤,才会越长越茂盛;人因为懂得扎根,才会成就生命的精彩。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尖毛草,是那里长得最高的茅草,可是它的生长过程却极为特别: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但半年后雨水一旦到来时,却像施了魔法一样,三五天后,便有一米六至两米的高度。原来,在前六个月里,尖毛草不是不长,而是一直在长根部,雨季前,它虽然露头一寸,但却扎根底下超过二十八米,这二十八米算不算它的身高呢?
在不少人的价值观中,长上边的那一节儿,是出头露脸,算长了,长下边的多少节都是“盘根错节”,长也白长。就像人们喜欢花的花朵,没有人喜欢花的根茎,可是,正是这不被人注意,不被人喜欢的根茎,却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表达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字形正确、字迹工整。
答案
1.例文:
向下扎根,才能茁壮成长
农民故意把幼苗边上的土踩实,暂时不给浇水、施肥,看似对幼苗不利,实际上是逼着幼苗把根须扎向更深的地里,使农作物将来长得更健壮,拥有更强的抗倒伏能力。我们年轻人也是一棵棵幼苗,也需要有一个“墩苗”的过程,只有向下扎根,才能茁壮成长。
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对孩子们的保护也越来越周到。在家里,父母为孩子做好了一切,除了读书十指不沾阳春水,在学校,运动会上有危险的项目都已经取消,就连课间十分钟都让学生呆在教室里,生怕他们出事,甚至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也不敢批评,怕伤害到他们幼小的心灵。
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孩子们的时间,保护了孩子们的安全,但也产生较大的负面效果。父母包办家务导致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变差,过度的保护也使得他们缺乏必要的抗压能力。近年来,我们经常能听到有年轻人轻生的新闻,有时候原因竟然是作业没写完被老师批评了几句,家长没有满足自己买手机的要求等这样不起眼的小事。
相声演员郭德纲曾打过一个有趣的比方,他说,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一天打三个巴掌,那到25岁就是铁罗汉、活金刚了。如果从小娇生惯养,没有人跟他说过什么狠话,六十五岁走到街上谁瞪他一眼,当时就可能猝死。郭德纲的话当然有些极端,但话糙理不糙,道理并不差。孩子当然不能天天打,但适当地“墩苗”,让他经受一些挫折,确实有益于他的成长。
当然,“墩苗”是有时机和诀窍的。一是时间要早,长大了再去“墩”,可能已经用处不大,二是力量要适度,不能超过幼苗的承受能力。青少年学生是人生的成长期,可塑性强,正是“墩苗”的好时机。对于父母和老师来讲,可以对孩子们适当进行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独立性和抗压能力。而作为青少年学生来说,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加压力,不怕吃苦,主动到风雨中去锻炼自己。
农作物只有在幼苗期养得深根,日后才能枝繁叶茂,年轻人只有经受历练,打好基础,将来才能成为栋梁之材。只有经历过风雨,独立性强的年轻人,才更有竞争力。我们只有学会向下扎根,从小练就坚韧的意志品质,掌握生活的本领,才能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不惧风雨,勇往直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来自我国北方的农业生产经验,墩苗的“时机”需要把握好,“度”也需要掌握好。材料中的“抗逆”能力,指的是抵抗各种自然风险(逆境)的能力。苗,指的是初生的植物,容易让人联想到青少年,这道作文题充分发挥考试“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引导学生主动培养吃苦精神和抗压能力。考生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写议论文的难点在于提炼中心论点和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可以从年轻人的角度切入,写年轻人要主动“墩”实自己,在磨砺中成长;也可以从教育者的角度切入,写家长教育工作者不要过分关爱学生,要懂得适时适当放手,让学生在历练和吃苦中成长;也可以从社会层面切入,提倡年轻人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区去,在为民服务中践行初心使命,迎难而上,炼就过硬本领,成为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材。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向下扎根,努力生长。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用行动抵御无常,行动最有说服力,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脚踏实地好好干。二、不惧苦难,“不经历非常之事,难以成非常之才。”见多才能识广,千锤百炼才能炉火纯青;三、努力扎根,在等待的日子里,刻苦读书,谦卑做人,养得深根,日后才能枝繁叶茂。
立意:
1.从年轻人的角度:向下扎根,向阳而生。
2.从教育者的角度:苦其心志,逆风成长。
3.从社会层面:扎根基层,让青春悄然绽放。
2.例文:
扎根
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当生活的土壤不再丰饶,有的人将目光移开,寻找别处的舒适与安定;有的人则扎根当下,于潜移默化中改变自身境遇。在这人人都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当下,二者之为孰是孰非?
正因为有根植当下的心态,蚯蚓才能在动物们离去时安之若素。然而,反观现实世界,不少人在经历困境时选择了远离。有人会说,何不像小鸟一般,寻求外界环境的帮助,衔种子解决昔日的贫瘠?诚然,小鸟们能凭借外物,从他处获得改变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飞翔的条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合适的“种子”。当生活的重压迎面而来时,坚守当下便更具有普世价值,当你扎根当下,改变环境条件,于无人问津处耕耘,随之而来的,将不仅仅是甲虫与小草,更有蝴蝶和献花。
在这以功利为单一评价的社会中,人们若能保留内心坚守,扎根当下,于寂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许能够实现平凡生命中不寻常的改变。
而勇于坚守,发声于寂然正是当下人们稀缺的精神特质。曾巩曾言:“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草色青青齐。”扎根当下,不为外物所动,纵使外界桃绿花红,你也能收获自己的草色青青。
在殿堂与田垄之间,秦玥飞选择了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与贫困中拓荒。与其说他是“最美村干部”,不如说他是自我价值的践行者。试想,若是秦玥飞追求安定生活,离开亟待建设的农村,他又怎能在这般朴实的生活中拓宽自己生命的厚度?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功利主义的当下,在坚守内心的同时发出自己的声音?
当社会人云亦云,当众人奉利益为圭臬,他们有太多功利的羁绊,进而舍弃内心的追求。也许少一些个人得失的利益考量,多一些内心的本真坚守,扎根才能成为习惯。而发声,关键便是不鹜于虚声,大声疾呼不一定有力,耕耘的行动或许才最有力量。
在社会建设行稳致远的当下,找准自身定位,扎根本心,跳出功利主义的桎梏,在这多元的世界中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你收获的将不仅仅是小草和鲜花,还有美丽的家园。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漫画作文题。写漫画作文首先要描述漫画,描述前要仔细观察漫画,根据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顺序来,注意相关的文字说明,比如本漫画下方有蔚东巍《扎根》,漫画上方也题有“扎根”。首先看漫画的左侧,可见左边的荷扎根在金钱中,叶枯、花败、莲衰;右边的荷扎根在泥土中,叶绿、花盛、莲擎。辅之以文字说明“生命之花唯有扎根泥土才能常开不败”。漫画中荷花、泥土、金钱都不再是单一的本义,而应该具有象征比喻义,比如由“荷花”想到美、人生、成功等,而写作时“美”可以具体到文章等代表美好的艺术品,所以可以确定寓意或者立意为:人生或艺术(美)只有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会充满活力;人生或艺术(美)扎根于金钱,只会枯萎而死。进而可以写到脚踏实地才能成功,但写作时“脚踏实地”要用“扎根”来表述,也就是说作文中要有扣话题的意识,扎根具有比喻象征义,写作时心里有本体,围绕本体寻找相关素材,但字里行间要保持扎根这个词语不变,随意更换词语便有跑题危险。写漫画作文时,特别注意两方面:①一定把漫画当作作文材料,需要引述材料,论述时有针对性,绝不能无限制地扩大化、广泛化,否则就可能属于偏题。②又不能只谈漫画,要联系生活实际,由表及里,由“画”到社会,上升到理性思考,揭示人生道理或社会法则。作文题也有“类似的事情也许曾发生在你身上或身边”的提示。
参考立意:
(1)扎根泥土,立足脚下。(2)扎根,才能长远。(3)扎下根去,开出花来。(4)扎根才能让生命之花常开不败。
可用素材:
(1)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只要你有树的种子,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在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材。活着死了都有用。这就是我们每一位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
(2)当你漫步于五彩绚丽,蜂蝶纷飞的花丛中;当你欣赏高大茂盛的树时,你是否注意到那地下默默地根辛勤的输送着自己的养料,点缀这多彩的世界!当别人夸奖你了不起,天之骄子,不知你是否意识到父亲、母亲、老师,你的家乡,你的祖国用乳汁和智慧浇灌了你,使你成为国家的栋梁?当你站在国际领奖台上一次次接过那沉甸甸的奖牌时,当你站在国际讲台上一次次发布震撼世界的成果时......不知你是否知道胜利的源泉来自何处?参天大树绚丽的花朵是它们的根一点点输送养料培养出来的;昨天·今天·明天,我们的成果都是我们的根——祖国母亲——用她那甘醇的乳汁培育起来的!她们默默奉献着,将自己最美好的东西给了我们,给了我们参天的大树,使我们能像参天大树一般屹立与世界!整个世界都能充满着绿的生机,到处都是绿的海洋、绿的世界,这是根的功劳啊!根的力量是无穷的,祖国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参天大树离开了根,就是朽木一根而已;你倘若离开了祖国的根基,就不能做出重大的成就,甚至为世人所唾弃。无数的中华儿女,他们从母亲——祖国的身上吸收了无数的营养、才智,为人民,为国家做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曙目的贡献!
(3)根,参天大树的根基与源泉;祖国,事业胜利的坚强后盾。落叶归根。无数的海外华侨们只有将自己重新化作一片叶子落在大树的根上,将自己的身躯和大地融合在一起,将自己全部能量归还给大地中的根,才能不辜负我们的根—祖国!我们现在是一颗小树苗,祖国将其精华给了我们,我们要尽快长成参天大树,贡献出我们的全部力量,到时根将更丰富,更深广,我们的祖国也将更繁荣,更富强!
行文思路:首先拟定一个标题,可以就便使用漫画的题目“扎根”,因为这个词语具有象征比喻义,给人思考的空间,算是设置了悬念,而且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开篇引用老子名言,增添文化底蕴,彰显积累的丰厚。并以问句的形式 “在这人人都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当下,二者之为孰是孰非?” 总领下文,思路清晰,富有逻辑性。第二段使用诗经中比兴手法,由自然现象写起,由浅入深逻辑性强。“有人会说,何不像小鸟一般,寻求外界环境的帮助,衔种子解决昔日的贫瘠?诚然,小鸟们能凭借外物,从他处获得改变的方法。但是”,由自然到人类,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充分证明了观点。“试想,若是秦玥飞追求安定生活,离开亟待建设的农村,他又怎能在这般朴实的生活中拓宽自己生命的厚度?”使用了假言对比法,鲜明地突出了观点。大量的设问、反问句子,不仅增强了启示性,引人深思,结构上也显得自然衔接,巧妙过渡,能抓住读者的心。结尾明确做法并发出号召:在社会建设行稳致远的当下,找准自身定位,扎根本心,跳出功利主义的桎梏,在这多元的世界中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你收获的将不仅仅是小草和鲜花,还有美丽的家园。
3.例文:
扎根本心
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当生活的土壤不再丰饶,有的人将目光移开,寻找别处的舒适与安定;有的人则扎根当下,于潜移默化中改变自身境遇。在这人人都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当下,二者之为孰是孰非?
正因为有根植当下的心态,蚯蚓才能在动物们离去时安之若素。然而,反观现实世界,不少人在经历困境时选择了远离。有人会说,何不像小鸟一般,寻求外界环境的帮助,衔种子解决昔日的贫瘠?诚然,小鸟们能凭借外物,从他处获得改变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飞翔的条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合适的“种子”。当生活的重压迎面而来时,坚守当下便更具有普世价值,当你扎根当下,改变环境条件,于无人问津处耕耘,随之而来的,将不仅仅是甲虫与小草,更有蝴蝶和献花。
在这以功利为单一评价的社会中,人们若能保留内心坚守,扎根当下,于寂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许能够实现平凡生命中不寻常的改变。
而勇于坚守,发声于寂然正是当下人们稀缺的精神特质。曾巩曾言:“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草色青青齐。”扎根当下,不为外物所动,纵使外界桃绿花红,你也能收获自己的草色青青。
在殿堂与田垄之间,秦玥飞选择了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与贫困中拓荒。与其说他是“最美村干部”,不如说他是自我价值的践行者。试想,若是秦玥飞追求安定生活,离开亟待建设的农村,他又怎能在这般朴实的生活中拓宽自己生命的厚度?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功利主义的当下,在坚守内心的同时发出自己的声音?
当社会人云亦云,当众人奉利益为圭臬,他们有太多功利的羁绊,进而舍弃内心的追求。也许少一些个人得失的利益考量,多一些内心的本真坚守,扎根才能成为习惯。而发声,关键便是不鹜于虚声,大声疾呼不一定有力,耕耘的行动或许才最有力量。
在社会建设行稳致远的当下,找准自身定位,扎根本心,跳出功利主义的桎梏,在这多元的世界中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你收获的将不仅仅是小草和鲜花,还有美丽的家园。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话说的是自然现象,“扎根”是指植物根系向土壤里生长,这句话的作用是引出第二句的写作重点。第二句话,给出了“扎根”的明确对象,是人;又指出了扎根的结果,会带来生命的精彩。理解本材料时,“扎根”可做多方面解读,既可以指某种理想、信念扎根在个体或团体的心中,从而促成了发展;也可指个体或团体深入到人或事物中去打下基础,从而成就了事业。“扎根”的范围也很广,大如经济建设、环境治理、民生工程、文化发展等多领域,小如小组、班级、家庭、社团、街巷等。当然,材料中的扎根是好的、富有正能量的人或团体,行文时不能脱离这个立意。不管是正面的肯定或反面的批判,最终指向应落到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这个核心上来。比如,大多数人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世俗事务和欲望当中,这样他们的心灵几乎完全随着外部力量的变化而跌宕起伏,他们随时都可能遭受外部力量的重创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与此相反,一个智者把自己的心灵扎根于永恒的事物上面,这可以体现为对科学的探索、艺术的审美和对不朽思想的领悟。
【立意】脚踏实地,扎根土层;扎根内心;让友好、善良、诚信、友善扎根心间;让文化扎根;扎根自我,献荫世界;扎根大地,守望天空。
【结构】作文可以采用递进式,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几个角度展开议论。紧扣材料中心拟定题目《扎根本心》,引用老子名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提出问题——当生活的土壤不再丰饶,有的人将目光移开,寻找别处的舒适与安定;有的人则扎根当下,于潜移默化中改变自身境遇。在这人人都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当下,二者之为孰是孰非?
通过蚯蚓扎根当下与小草寻求外界帮助进行对比,指出“在这以功利为单一评价的社会中,人们若能保留内心坚守,扎根当下,于寂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许能够实现平凡生命中不寻常的改变。”
最后,解决问题,在功利主义的当下,坚守内心需要“不鹜于虚声”“找准自身定位”“跳出功利主义的桎梏”。那么,最后“你收获的将不仅仅是小草和鲜花,还有美丽的家园”。
【素材】名言:
1.榕树因为扎根于深厚的土壤,生命的绿荫才会越长越茂盛稗子享受着禾苗一样的待遇,结出的却不是谷穗。
2. 人是四处行走的树,一生都在寻找扎根的土壤。树是沉思冥想的人,一生都在思考生命的意义。
3、碧绿的生命树,深深扎根,晶莹的绿叶,拯救了多少,垂死的生命,堕落的生命。
4、自由一旦扎根,就会像植物一样迅速生长。
5、混凝土搅拌凝固了砖/左一铲右一砍/墙起一溜线/平地里扎根高楼梦/一层层高楼/一重重天/寒风里挥洒劳累的汗/雕梁画栋塔吊悬
6、在火炉一样的夏天里,只有荷花,顶着烈日怒放;在冬天冰冷的水塘里,只有荷花在水中深藏;在水里污浊的泥土里,只有荷花扎根成长而不受污染;在收获喜悦的日子里,只有荷花把白珍珠献上。我爱荷花,爱她的妩媚娇艳,爱她的圣洁高雅,爱她的顽强性格,爱她的出淤泥而不染。
事例:
1.往下扎根
春耕时节,连续下了几天雨。在田边我遇到了一位种树的老农。
我说:“有这样充足的雨水,树木一定能长好。”
谁知老农的见解却是:“不对!不要以为风调雨顺就好,这只会使树的根长在表土上,大风一刮它们就会立刻倒下。”
我有些震惊!
老农继续道:“相反,如果现在天气有些干旱,树就会将根扎到泥土深处去吸收水分和养料。这样,即使将来的风再大,天再旱,它们也照样能够活下去。”
2. 竹子在笋期时,遇雨就长,长成竹后,却三五年都不再长了,但而后又以惊人速度生长。 其实那段时间它的根正疯狂似的在地底生长,占地广大,可轻易获得所需养分,这就好比我们投资、创业、先认真扎根,累积经验,再选择时机入场,等待突然发力的那天。
4.例文:
积淀中的力量
隔河对岸,是心驰神往的彼岸,眼前却是波涛汹涌。低头积蓄,抬头豁然,唯有储存积淀已久的 努力,才能力挽狂澜。脚下是曾经追寻的圣土,蓦然回首——大好河山,尽绽笑颜。——题记
成功是潜移默化的过程,积蓄起努力的力量,久而久之,折射出绚丽的光彩。储存能量,为更高更强蓄力。
做生活的强者,并不是要压倒一切,而是要学会不被一切压倒。我们需要积蓄,我们等待薄发,我们要在坎坷中砥砺坚忍的品格。
岁月悄无声息地流淌,沿着时间的旅途,走进历史——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忍下了为吴王鞍前马后之怨。当时,他虽是一介马夫,却有着心比天高的意志。他虽不能立即出人头地,却积蓄着无限的力量。终于,他驰骋沙场.以强悍之势奋勇杀敌,留下千古神话。勾践,以雄厚的积淀拼出自己的一片天,他是战场上的英雄,更是睿智的谋士。
忆往昔,千古风流人物;看今朝,英雄尽显本色。“蓝领专家”孔祥瑞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天津港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15.8秒,当年创效1 600万元,用技术创下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诠释了新一代工人的形象。他不断地 勤学积累,不断地超越自己。15.8秒的背后,他积蓄了多年来的经验与艰辛。在轻视铁锤的时代,工人何为?在英雄辈出的时代,工人有为!一程又一程的步伐注定了人生要与磕磕绊绊相伴,不灭的是心中积淀已久的潜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需要以清醒的头脑沉淀躁动,以坚强的后盾冲击苦难,春天里不要做秋天的梦。
巴蜀震荡,举国同悲。但我们相信多难兴邦的力量,无论黑暗多么漫长,总会见到阳光的。悲恸中积蓄重建的信心,伤心中积蓄好好活着的勇气,苦难中积蓄顽强的灵魂!
风雨兼程的奋斗中用积淀的努力建立起自信 与辉煌的坚固城墙,饱经磨砺的倚天长剑将划破天宇,爆发出积淀已久的力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隐喻类材料作文题,吃透材料是写好本文的重中之重,只有吃透材料,确立思考的方向,才可下笔成文。这则材料分为两个小层次,第一层为叙述类语言,叙述了非洲草原上的尖毛草的生活习性,最初“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但“雨水一旦到来”,它在“三五天后”,“便有一两米的高度”。原来“在前6个月里”,它“一直在长根部”,而且“扎根地下超过28米”。从这叙述性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尖毛草甘守寂寞,不急不躁,胸怀理想但又在蓄势待发的良好品性。它没有去追求一时的繁华,没有被现实的一些浮躁所迷惑,就这样积淀着自己的能量。材料的第二层是议论性语言,是在第一层叙述性材料基础上的升华,也是第一层材料的自然引申。这个引申耐人寻味,是我们思考这个材料的引爆点。这个引申不是正面积极的人生观,而是在揭露现实生活中“尖毛草”一类的人很少,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浮躁怪圈就成了我们印证的材料。因此这个材料最适合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法去写作。从尖毛草的成长经历来看,可以得到两点人生启示:其一,成功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刻苦的忍耐,其二,厚积才能薄发。针对材料,始终要探究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立意】1.学学尖毛草的人生哲学;
2.甘守寂寞,蓄势待发;
3.把浮躁踩在脚下;
4.蓄势当在坚守处;
5.把根扎在更深处
6.人生精彩在坚守;
7.厚积方可博发。
【素材】1.成功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刻苦的忍耐。一位著名作家说过:“伟大的作品都是在坚持中完成的”。的确,我们的理想需要坚持,需要一种长期的坚持,这坚持的过程也是一个刻苦忍耐和等待的过程。马克·吐温说过这样一句话:“信仰是可以创造奇迹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总得有个目标,有点理想和信念,有点精神和追求,其实这些都挺容易的,就像每个人都会向往自己理想生活一样。但是,确定目标容易,但要排除现实的干扰却难。因为现实中有着那么多的诱惑,人的欲望不断膨胀,多数人耐不住寂寞,守不得清贫,于是患得患失,积极追求着感官的刺激和物质的享受。真正甘于守拙的人不声张,宛如尖毛草一般,默默积蓄,等待时机成熟,断然出击,毫不犹豫。成功就在这种艰难而刻苦的忍耐和等待里。
2.厚积才能薄发。厚积薄发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厚积”如蜂之酿蜜,蚕之吐丝,是山之峰、刀之刃,没有厚积,怎能薄发?尖毛草之所以在短短几天内能迅速成长,根本原因就是积累深厚。为这地上一米多至两米的长,尖毛草付出了至少是十四倍的努力。这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一分辛劳,一分收获”,这是一分收获,十四分的付出。
3.许多奇迹好像是在一夜之间爆发的,感觉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比如竞技场上常常冒出些黑马,给人以措施不及之感,让人瞠目结舌,目瞪口呆。但如果对那些奇迹追根溯源,你就会发现,无论奇事还是奇人,在奇迹发生之前,都已经有了很深厚的根基,都早已为奇迹的发生作了充分准备,或者潜心钻研,或者忍受万般艰难,或者十几年如一日重复同样的工作。而这些人们往往是很难看到和了解的,所以,黑马们才产生。殊不知,成功都绝非一日之功,它是有基础的。可见,人无论做什么,打好基础十分重要。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下工夫,积蓄力量,养精蓄锐,当自己根基的稳固性远远超过别人时,奇迹同样会发生在你的身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